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景观规划设计 \ 转型成功后的城市公园应该是什么样子?

转型成功后的城市公园应该是什么样子?

发布于:2024-03-13 10:05:13 来自:园林景观/景观规划设计

来源:风景园林网

|

作者:o王杨o

[复制转发]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在民主政治发达的地区,便已出现供公众开展户外活动的公共园林,主要包括祭祀活动的圣林、体育运动的竞技场、聚众讲学的文人园等。它们从一定意义上可视作城市公园的雏形。
随着工业革命发展城市人口快速扩张,欧美开始造园运动,为了聚集的城市人口身心健康建设了大量公园。中国早期的园林都是私家园林,直到九十年代一些私家园林开始对公众开放。
 
 

@张园—私家园林开放

1882年,富商张叔和从和记洋行购得此地,名张氏味莼园,简称张园。全园面积最大时达60多亩,为当时上海私家花园之最。1885年,张园正式对外开放,这种经营性私园在传统园林的基础上改造而成,既有传统设施,又有 电气屋、照相室、网球场、西餐厅等 现代设施,是传统与现代紧密结合的典范。
 
 

@北京中央公园—皇家园林开放

北京社稷坛改建为“中央公园”,并于1914年10月10日正式开放。中央公园可以说是北京第一座经过精心规划、由皇家坛庙改建成的大众公园。 中央公园开辟之初就从热河运来44只鹿,建棚放养在外坛。新景点陆续添建行健会、习礼亭、投壶亭、绘影楼、春明馆、阅览室等。新式茶座不仅卖茶点,还卖咖啡、冰淇淋、柠檬水、橘子水、咖喱饺等。公园里还陆续开设了儿童体育场、保龄球房、溜冰场、高尔夫球场等健身设施。 继社稷坛之后,先农坛、天坛、颐和园、北海、景山、地坛等皇家禁苑陆续开放为公共园林。 这些公园不仅为市民提供了娱乐场所,也为政府扩充了收入来源。据估算,民国时期北京市政府每年仅公园门票和公园土地租金两项,就获得了8000银元的收入。
我们发现早期的公园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公园内的业态都是丰富多彩的,围绕着人的需求布置。而近几十年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很快,夹在居住、工作区中间的城市公园的功能逐渐变得单调乏味起来,城市公园的功能也从集会、交际、贸易、表演、娱乐、宣讲等综合功能变成了单一的绿色生态为主、运动休闲为辅的城市公园空间。


城市生活让每个人习惯了孤独,本应链接城市生活的公园变成了城市各功能板块割裂的“自然之地”。公园的生机只在周末的闲庭信步中及每晚的广场舞阿姨们的舞步中呈现。药物过量的植被保护让这抹绿色的生机盎然缺少真正自然的生态系统,规规矩矩的绿色空间既满足不了人类的多元需求,也不满足动物多样性的生存环境。
而如今,公园的多元业态的转型,实际上是其原本应该是符合多种人群需求的自然回归。
 
 

龙岗儿童公园

公园,不应仅仅只有绿树与跑道,公园应该有一切符合现代人需求的服务功能。就像我们对于其他传统城市空间转型的接受度一样,接受公园跟随时代浪潮的新时代转型。
 
 
龙岗儿童公园
我们在传统的产业园、商场、居住小区中增加了植被,因为我们需要自然清新的空气和生态良好的环境,我们会给予这些工作生活消费的空间前面加上“公园式产业园、公园式商场、花园式小区、公园城市”等名号;我们在产业园中加入公寓、在商场中增加娱乐业态、在居住小区中增加社区商超....所有业态的混合多元化设计的目的都是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公园不应成为这种城市空间中隔绝城市功能的蛮荒之地,而应像其他城市空间一样,具有丰富的功能、提供丰富的服务,成为其他城市空间的粘合剂。
那么转型后的城市公园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1)市民聚会活动的精神堡垒
首先应该回归的是公园的聚会活动功能,虽然我们不再方便在公园中建设教堂或者寺庙这些典型的精神建筑。但是公园应该是各个年龄层聚会交流的场所,让人们的思想在这里交汇。精神文化建设对于个人及国家都是重要的,我们现在的网络空间对于这代人的精神吸引力很强,大部分网络聚集交流的场所是娱乐八卦的微博、怎样变美的小红书、打怪升级虚拟人生的游戏....发现没有,所有这些虚拟交流空间都在解决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群聚交流的空间明显是不足的,甚至是没有这样的空间的。而网络公共交流平台给了人们展示个人精神价值的舞台,实际上如果同样的内容可以在现实中沉浸式呈现,现实中的多感官体验一定是比虚拟世界来的幸福感更强的。
 

北京世园公园宇宙岛音乐节

比如年轻人如何变美,如果直播间可以聚集两千人看一个老师讲述如果搭配化妆,那么在现实中的公园舞台上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比如线上音乐会,如果这些音乐爱好者可以在就近的公园中就可以切磋技艺,展现才艺,那么这种直观的音感一定是超过抖音直播间的;比如各种节日,当然现实中在风景如画的公园中吃着美食看着月亮或烟花,提着灯笼吟诗作画来的更加有节日氛围。可为什么这些所有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都没有提供相应的场景,人们只能为自己的沉浸式精神体验花费高昂的门票挤在景区中去庆祝节日。城市公园完全可以变成人们精神愉悦的生活中频繁的小确幸,非常方便到达的聚会派对现场。
 

2)丰富生活的高频消费场景

现状城市规划的结构各种功能空间仍然多是泾渭分明的。这很显然不能满足人们没有大块的休闲时间,只有碎片化的休息时间需要近距离完成日常娱乐消费的迫切需求。特别是城市中最有消费能力的白领。日常工作时间都是固定的,早九晚六稍微加点班就到晚上八点了,工作一天已经身心俱备,但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每天生活只有工作势必形成巨大的精神压力,无法带来生活的愉悦感。年轻人太需要精神释放、放肆交流的空间了,可你让他们每天下班后再坐车一小时跑去远在另外一个区的商业街逛街、或者去哪个景区玩个夜场、或者去酒吧街喝喝大酒,这些都不能成为高频消费场所,最多一两个月去一次,时间和金钱就已经不足了。可是如果下班了回到居住小区步行一公里就可以到达的城市公园也可以吃到好吃的、听到好歌声、玩到好玩的....而城市公园因为其公益性需求所有的定价都是平价的,这对于年轻人的心理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桃园公园中的小酒吧
那些广场舞阿姨们很少有抑郁症的,因为她们拿着退休金天天呼朋引伴在公园中跳广场舞,聚会交流。她们白天也不用去挤地铁可以选择非常舒适的时间段去想去的地方,甚至很多景区对于她们也都是免费入场的。 可年轻人呢?她们想要找到一个低廉高频缓解精神压力获得娱乐体验的场所简直太难了。 都是需要交流聚会的群体性动物,年轻人要为自己的精神健康付出太多的时间和金钱成本,而这个社会很少有人关注到这一点。他们只会不断增加健康心理辅导热线,可年轻人真正需要的是交流聚会,有高频的低消费的场所供他们选择。她们总不能都去跟着广场舞大妈去公园跳舞吧!但是如果公园多增加些符合年轻人活动的场所,那么是多么有益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啊。反而退休老人们真的应该理解年轻人,不要一言不合就投诉,把所有公共空间都占为己有,老年人完全可以把自己活动的时间选在工作日时间段,把更多的公共空间留给年轻人。很显然,现在的城市公园符合年轻人喜好的业态太少了,这正是需要提升的地方。
 
 
纽约中央公园船坞餐厅

3)亲民利民不畏人间烟火气

很多公园为了表现自己的高大上的视觉逼格,或者很多公园的设计师由于个人的美学修养很高,往往人在高处不胜寒,看不得半点人间烟火气。这就表现在,看不起地摊,受不了凌乱的外摆,适应不了人流密集等等,在这些人眼中,恐怕也是接受不了成都那些四仰八叉什么动作都有的人群瘫坐在椅子上端着大碗茶,打着麻将,吵吵嚷嚷的人间烟火了。也正是因为成都足够接地气,所以成都的城市公园是全国做的最人性化也最符合市民需求的。公园毕竟不是野外,也不是私家花园,完全没有必要把审美洁癖应用到公园中来。我记得冯果说过,要想让一个建筑看起来高大上,那一定是最少的窗子,像雕塑一样减少不同材料的应用,美学上的少即是多往往可以营造高级感。可所谓的高级感往往与大众需求是相悖的,更与本应为大众服务的城市公园的初衷相悖。我发现最近几年为了追求视觉上的冲击及美感,很多公园开始追求尺度上的大,这让那些绿树无法遮盖阳光,人们在上帝视角看这些公园的时候仿佛一个艺术品,真的在公园中行走的时候就会觉得难以适应,舒适度极低。因为晒、因为远、也因为补给不足......这些将公园或者建筑当成艺术品去建设却无视人本需求的建筑物,我是不提倡的。虽然在短时间内可以获得一波来打卡的游客,但建筑、公园这些本应服务人类生活的空间还是应该以功能优先,美学服务功能。
 
 
花卉营地
我在连着写了几篇文章试图说服政府主官可以改变对于城市公园必须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惯有印象,但我也知道这种说服是很无力的,就像我们过去做景区的时候也会试图劝说主管部门可以多一些客流量很少的景区放弃收门票,把景区的流量做起来,用促进消费的方式获得盈利。
 
 
  香港公园西餐厅
或者,我们明知道说服别人是一件没那么容易的事情,那么我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在寻找志同道合之人,通过媒体发声,让共识者共建,总有可以展现的舞台。
我希望城市公园不只是可以打卡,还因为在其中可以满足一切愉悦身心的需求,我甚至不支持毫无功能的打卡点设计,我总是贪心的认为可以是打卡点,也可以同时有点别的什么功用。
 
 
奈良小鹿公园
我发现国外很多公园都有半躺的公共座椅,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人们懒洋洋的躺着晒太阳。而国内大部分座椅都是没有这个功能的,仿佛躺着是一件多么败坏德行的事情。一面在公园坐要有坐相,一面澡堂子海边泳装也穿的很欢,难道城市公园应该是多么严肃的公务场合嘛?还是应该像海滩、阳光、温泉一样,在城市之中容忍人们的懒散和释放的空间呢?我这边只抛问题,大家可以回答。
 
 
成都宠物公园

4)自然生态动植物和谐共生

人类已经通过城镇化在所有的动物面前展现了无限的强大了,动物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少,动物们当然是不能跟人类一起挤在写字楼商场中,但是动物们也更不应该都被关在待宰的牢笼中。一面在公园中强调自然研学的重要性,很希望小孩子可以热爱大自然,一面展现给小孩子的所谓自然公园全是人为干涉的结果。动物们才不会介意地面有没有被硬化、小房子有没有建在树林中,动物们在意的是人类的善意对待没有伤害,而人类呢,对于动物的爱护没有,甚至觉得在公园中出现一只羊、一只马、一只花孔雀那就非常臭,出现一只狗更是去投诉什么害怕狗咬到孩子.....狗咬人真的不多,人杀狗那是常见。为什么你养小孩他养狗儿子,你家小孩就必须独占公共空间,别人家狗就不配在公园中散步呢?人们什么时候可以意识到我们和动物们在上帝眼里都是有一样的生命权,那才是对自然的尊重。
 
 
世界之窗窝窝萌宠乐园
我很喜欢疯狂动物城里的那个不可能会实现的场景,人和动物都在城市中走来走去。这样的场景在中国真是非常的罕见,仿佛中国的动物就尤其害怕人类,可是国外很多公园那些小松鼠就是围着人跳来跳去,长颈鹿就是会跑到别人家里的厨房偷吃的,金刚袋鼠就是跟人们来一场拳击赛。怎么在这里,那些街上的狗都会见到人躲得很远呢?他们只是不会说话,他们知道人们是善意还是恶意。每次我看到一个被主人保护的很好还不知道害怕人类的狗狗,可以很容易亲近抚摸他;而那些饱受欺凌的狗狗见到人才会那么害怕无助甚至吼叫,他们哪里是想咬人,他们只是害怕,希望你不要伤害它罢了。
我希望中国的公园也可以像外国的飞机上、商场里一样,狗狗猫猫可以进出,动物会凑到人们面前不再害怕。
 
 
京东新品发布会

5)共赢共建产业孵化中心

人们在城市中生活除了便利的城市服务,最大的愿望是可以拥有自己的事业,拥有展示才华收获财富的舞台。如果说城市公园可以将周边社区的居民连接起来,那么城市公园赋予我们的不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工作态度。贺老板提出Office park在国外已是很流行,想想如果一些产业可以在融合自然的环境中碰撞创新的思想,交换创业的心得,获取财富的智慧,对于很多在城市中迷茫打拼的人来说,城市公园的公共空间会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城市功能越发混合,在城市公园周边也拥有产业、公司、学校、社区等不同业态,公司可以将自己的产品在公共空间中展示,就像在商场橱窗中一样,创业青年也可以在这里分享创意,链接人脉资源,转角遇到的不一定只有爱,也可能是伯乐。公园不属于任何一个人,又属于每一个人,如何发挥周边产业、人在公园中的联动机制,如何发挥每一个个人的力量让公园变得丰富多彩,如何让公园产生更大的价值,而不只是政府耗费财力供养的为人们提供的院子,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可持续性发展免不了谈效益,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我们探索公园的可盈利模式,这是长久之计,我们谈运营城市,运营产业园,运营公司,这些产生利益的运营对于每一个人都是获利者,也许有很多人因为自己无法参与共建共赢而可惜,但我们可以乐见其他有需求有能力的人在这里发挥作用,大家都见的了别人好自己才会好,公园也才会有更多资金建设公益项目。
 
 
探索盈利不是圈地赚钱,我一直强调我支持景区也开放式运营。但是自愿付费的项目对于创业者本身和消费者都是共赢的。
我们很容易理解创业者在其他场景中的创业行为,城市公园也不应被隔离之外。这世界上本质上也没有纯公益的事情和空间,都是有人在背后付费买单。为公园买单的是政府,为政府买单的是纳税人,为纳税人买单的是每一个为社会做贡献的劳动者。我们怎么可以要求任何人或机构为我们需要的公益买单还那么的理直气壮?谁说做公益就必须与利益隔离?做公益更是需要钱,公园如果可以产生一部分盈利才有资金做更多的公益。公园与产业联动,是好的盈利模式,应该获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想想一个新品在公园发布,获取了流量和支持;一个新人在公园中结婚,获得群众的祝福和掌声;一个展品在公园中展出,获得认同和购买者;一个创业者在公园中宣讲,获得成功者的点播和支持……人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收获事业,公园提供空间的同时收获利益,对所有人都是好事。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景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25.01 万条内容 · 265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6个口袋公园设计案例分享,请查看~

口袋公园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城市的建设和改造也在发生着变化,传统大拆大建的更新模式慢慢淡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润物细无声”的城市微更新。城市微更新是对城市空间进行碎片化、织补式的改造,能最大程度在保护原有风貌、降低损耗的同时,带来焕然一新的大改变。在城市微更新的介入下,口袋公园以其选址灵活、面积小、离散性分布、不受功能要求限制的特点,成为城市微更新中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居住品质的重要存在。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