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方案设计 \ 山东建筑大学校史馆

山东建筑大学校史馆

发布于:2024-03-12 10:35:12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方案设计

来源:计成

|

作者:郑斐 等

[复制转发]
       
           

溯源山水、筑基建业


         
         
来源 | 新建筑          
编辑|计成          
          

     
编者按
为推进优秀设计作品类文章的快速传播,《新建筑》微信公众号“新作推介”栏目在推送已见刊设计作品的同时,也将优先刊发录用待刊中的此类文章,同时欢迎广大设计师将优秀建成作品投稿至本栏目。

山东建筑大学校史馆创作从“场所”和“场所精神”营造出发,通过提取济南自然文化和古城文化中具有地域特色的山、泉元素,在建筑中进行抽象化表达,唤醒身体感官与空间互动的多维体验,使建筑成为人与自然交互的媒介。        

该作品已正式发表在《新建筑》2023年第6期“新作视窗”栏目。原文题为《  现象学视角下的建筑创作实践——山东建筑大学校史馆》。

引用本文| 郑斐,王宇清,刘甦,等. 现象学视角下的建筑创作实践:山东建筑大学校史馆[J].  新建筑,2023(6):68-71.


     

     

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本质上源于建筑师对现代主义建筑创作中文化缺失现象的反思,这种反思一直影响至今。近年来,通过建筑化的重构唤醒城市集体潜意识中对地域文化的记忆,已成为建筑师创作实践的重要线索。现象学作为一种对人类经验、背景、意图和历史的反思,以及对诗意和伦理思考的思潮,被引入建筑领域的研究中,成为重塑地域文化内涵的重要参考。现象学视角下的建筑创作实践关注“场所”和“场所精神”营造,同时唤醒身体感官与空间互动的多维体验,使建筑成为人与自然交互的媒介。基于此,山东建筑大学校史馆的设计创作从自然主义设计思想、地域性场所营造、多维度知觉表达三个角度,对地域文化内涵与建筑营造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行了思考和阐释。  

▲ 鸟瞰视角


1 在地性认知——溯源山水、筑基建业

提到济南,让人联想到的是城内星罗棋布的泉眼、南部的山岳和北部穿城而过的黄河。山河之间,汩汩的泉水流淌了几千年,孕育了济南独特的文化与韵味。济南是齐风鲁韵之地,儒、道等文化于此源远流长,“天人合一”的思想深入人心。在此城市背景下的校史馆设计,既不能太“新”,失了地域特色;也不能过“旧”,在环境中迷失了自我。基于这样的思考,首先从场地开始,逐步探索设计的切入点,完成对在地性的诠释。

▲ 总平面


从校园主入口广场一路向南,周边树木逐渐葱郁,林地如同自然的边界,限定了空间;稍作曲折之后,便抵达了这静谧之处。场地内部有一定高差,整体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之势,位于学校东西次轴上,是校园南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场地南北两端为生态绿地,东西两侧分别为科技馆与实验综合楼。此外,校方希望校史馆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基础上,能够成为展示齐鲁文化、弘扬校园精神的场所,融入自然环境与日常生活,成为校园南部的活力点之一。

▲ 建筑与环境相融合


用地紧邻校园生态廊道南段,因此保持校园生态廊道景观轴线的延续性并衔接校园南北空间格局是设计的首要任务。同时,为了营造更为亲切的尺度,建筑形体以尽可能轻的姿态介入场地,与坡地充分结合,以回应场地特征。

▲ 建筑生成图示


▲ 北向局部外观


2 地域内涵的重构

2.1 自然主义——随形就势

建筑中的自然主义将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纳入建筑设计当中,尊重自然,回归自然。依托基地现有自然环境条件,充分利用山、水、阳光、植物等自然元素造景;建筑因地制宜、随形就势,人、建筑、自然环境多元共生的生态理念贯彻于整个建筑设计过程。建筑体量被打散并划分为展厅、画室、史料馆、档案馆等不同功能模块,通过中心两层通高的玻璃中庭将各部分体量连接为一个整体,再根据流线关系将各模块空间呈风车状布置在用地的西南角,尽可能保留现状绿地,保证校园生态通廊的完整。档案室置于地下,使得建筑从西侧看去,地上主体部分仅一层高,削减了建筑体量,延续了坡地的高差变化关系,使建筑主体尽可能地隐于林间,仿佛匍匐于大地之上。

▲ 东北角局部外观


2.2 场所营造——归属感与认同感

延续场所精神是建筑现象学理论的目的之一。校史馆设计分析具体环境特征,挖掘场所精神,以自然环境、人   造环境等意象对济南地域文化进行设计表达,对建筑地域内涵进行了重构。

▲  建筑叙事下的不同 场景体验


将济南的山水格局作为设计元素进行二次表达:场地西侧为建筑主体所在,高起仿佛形成山势,整个建筑形体犹如山石堆砌,刚劲有力,彰显校园建筑厚重、沉稳的特点;场地向东地势逐级降低,最终到达景观湖面,仿佛“河流”汇集,象征济南城市的山水眺望关系。设计还将合院这一齐鲁地区的代表性建筑形式进行变形、组合处理,形成双层立体的庭院关系;再通过提取济南古城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元素——钟楼,运用现代建筑形式进行设计表达;结合现代钟楼本身具有的时间集体性含义,将其作为感知对象,营造场所精神,联通过去与未来,呼应“筑基建业”的校园文化,并成为校史馆的制高点与远观的主要视线焦点。展厅以时间为轴线串联空间,从而进行建筑叙事,使师生在动态过程中体验学校的发展历程。人们在观展过程中不经意地感受校园建筑的地域文化,感知现实存在与精神世界的关联。通过将以上具有地域性的设计语言运用于不同功能属性的空间中,增强使用者在场所中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  平面

左: 一层

 中: 夹层

右: 二层


在建筑场所营造的过程中,基于建筑与场地对话关系的分析,通过对不同空间大小的确定、功能位置的安排、氛围场景的塑造,形成起承转合的建筑空间序列;通过转译一般事件的起始、转折、高潮、结尾,形成空间序列的结构;通过使用抽象结构的方法完成了建筑叙事。

▲ 西向次入口与钟楼


2.3 知觉体验——多维感官表达

知觉主义现象学强调通过身体器官来感受与组织世界,身体与其感知的不能相互分离,意识、世界和人体作为感知事物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并互相参与。“联觉”是创作中常用的手法,通过组织多样的建筑空间场景、营造丰富的建筑空间序列进行叙事,调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进行切身感知。校史馆设计对济南自然文化和古城文化中具有地域特色的山、泉元素进行提取,在建筑设计中进行抽象化表达。

▲ 南向局部外观


在主入口处设置长17 m、高3.7 m,自北向南逐级增高的台阶,参观者拾级而上时既能体验登山观景之趣,也能平复心情,为进入校史馆做好情绪铺垫;台阶与室外休闲空间相结合,形成如“千佛山”般的登山序列,营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入口空间场景。与此同时,基于对济南泉文化的现实感知,利用基地内现有高差,营造各种状态的水景——高处汇水,低处成湖,在建筑室外平台及基地内人工环境中形成丰富的水景观,使人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感知水景氛围,再现济南特色泉水文化空间生活场景。中央大厅展览空间通过采用导光管采光系统,使人通过对自然光影的感知来感受四季的更迭,营造了静谧高远的视觉感受与多层次的丰富知觉体验。

▲  剖面

左: 1-1剖面

右: 2-2剖面


▲ 东向室外平台与水景


3 结语

山东建筑大学校史馆的创作实践基于建筑现象学,通过对城市山水环境的提取、登山观景氛围的营造、合院与钟楼文化符号的表达,形成了独特的场所精神与多维度、多层次的感官体验。利用设计语言,在建筑现代性与地域文化内涵之间寻找结合点,对地域文化进行诠释,在保留典型基因的基础上,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使人在变化中感受地域内涵。山东建筑大学校史馆设计达成了两个设计目标:一是回应了地域特色,将济南独特的文化与韵味内化于建筑设计中,弘扬“厚德博学,筑基建业”的校园精神;二是尊重校园空间格局,延续了校园生态绿带,激活了校园南部空间,成为了功能复合的交流“会客厅”      

▲ 踏步连接室外平台



 

   
     
     
     
     

工程档案    

项目名称: 山东建筑大学校史馆

项目地点:山东省济南市

设计单位: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孟建民工作室

山东建筑大学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主创设计师:孟建民

设计团队:彭鹰、程卓、郑斐、王乾

建筑面积:6 937.25 ㎡

结构形式:框架结构

设计时间:2015年

竣工时间:2016年

所获奖项:2019年度山东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筑方案设计

返回版块

20.77 万条内容 · 27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LV曼谷首家餐厅开业,又一网红新地标!

LV The Place Bangkok LV曼谷概念店 如果你现在去泰国曼谷市中心的繁华地段,可以看到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在东南亚的最新之作「LV The Place Bangkok 」 。 该建筑内设有一个展览,带领游客了解该品牌丰富的历史,一家咖啡馆,提供各种甜点、饮料和独家商品,还设有一家提供各系列产品的商店,以及一家与著名厨师 Gaggan Anand 合作推出的餐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