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中的国际化“书院小镇”
全文刊登于《当代建筑》 2024年第1期 p56-63
项目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镇,群山环抱,风景秀丽。四川万汇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秉持“培养有中华气质的世界儿童”的育人目标,邀请成都市多位著名校长和国际顶尖教育专家携手缔造、共建一所最美的中华名校。
总体鸟瞰
项目总用地面积约120 000 ㎡,包括小学部、初中部和高中部,可满足1 450名学生及相关教职员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需求。由于项目靠近青城山景区,规划要求建筑屋脊高度不得超过19 m,容积率小于0.8。
水街
1 设计构思
项目是对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具备国际视野和水准的现代化校园建筑空间形态的一次积极探索。方案顺应先进教育理念的发展趋势,从学生和老师的学习、生活行为模式出发,打破僵化的校园建筑格局和“模式化”的功能布局。在建筑空间形态上,项目对中国传统“书院”进行全新演绎;在校园空间组织上,结合当地传统文化与聚落空间特色,采用“小镇”式有机空间组织形态;在校园功能布局上,按照“大分区、小融合”的理念,组织开放、共享的功能布局;在景观设计中,充分结合青城山优美的自然风光与当地植被,将校园景观融入野趣,亲近自然。另外,方案采用了智能化和绿色节能设计技术,体现自然与科技的融合、继承与发展的融合、民族与国际的融合。
2 “书院小镇”般的校园形态
在校园建筑形态和空间组织上,方案受中国传统“书院”的启发,将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等打造成一个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共享的“书院”。相互连接的造型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教学空间的灵活化、通用化和复合化要求,是一种启发式、互动式的空间形态,同时形成了活跃的、多层级的、连续的、延展性的校园空间特色。 [1]
校园南门入口
为避免大型建筑对校园与周边环境的割裂,“书院”建筑在空间组织上,汲取当地传统聚落的肌理特色,通过建筑高低起伏的坡屋顶、错落的体块和对传统建筑形式的现代化演绎,将整个校园建设成“书院小镇”,以低强度、高绿化、体量小且低矮的姿态适应周边群山环抱的优美环境,对校园建筑和区域环境的协调共生进行了积极探索。 [2]
六艺楼(初中部)
在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中,方案采用了下沉庭院、架空连廊、檐下灰空间等设计元素,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适应了当地气候,拓展了学生的活动范围。 [3] 书院的集约化布局方式把更多的场地留给了景观,从而提升了校园的环境品质,可以开展多种与自然互动的体验式特色课程。
祉悦楼(小学部)入口
校园在整体布局上参考了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罗城古镇的组织模式,场地自西南向东北角营造了一条“船形”的内街。依据“大分区、小融合”的理念,设计将校园分为六个主要区域:内街东侧为创新与艺体区,内街西侧为由小学书院、初中书院和高中书院组成的教学区,场地西北角为教师研修区,场地东南部为远期的教育文化传播区,场地西侧是运动区,场地北侧是森林体验区。
祉悦楼(小学部)
各功能分区之间及其内部充分融合。各书院之间均设有宽敞的下沉庭院和草坡空间,书院的地下空间通过下沉庭院实现自然采光。书院内均设有露台空间,具有良好的景观视野。每个书院内均有各种学科教室与普通教室,同时设有供学生休息和自由研讨的开敞空间,兼顾学生的住宿区,形成一个集教学与生活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
祉悦楼(小学部)内部
设计借鉴罗城古镇元素在内街中部设置了一处底层架空的戏台,其四周环绕圆形水池,并将图书馆置于水池下方,成为整个校园的视觉焦点。考虑到景观环境和人行安全的要求,校园内只设地下停车位,但在用地北侧的森林体验区中设置了一些“大篷车”,作为景观构筑物,可供室外教学。
祉悦楼(小学部)局部立面
书院在内部空间组织上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我们鼓励所有学生都有机会融入由孩子和老师组成的“小社会”中,为学生以后顺利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同时,我们注重学生间的交流与交往,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建立团体意识,提高团队协作精神。 [4] 校园的角落营造了学生、老师聚会的讨论空间,加强了空间的“公共性”,促使更多交往交流活动的发生,如可变的开放式学习中心,随处可见的开架图书馆和学习长廊、思维匣子,等等。
雯砚
教室从传统的以黑板和讲台为中心转变为多中心布置模式,由过去仅仅关注个体学习拓展为关注集体、个体和小组的多样态学习。课桌椅支持不同的组合方式,学生不再被限制在固定的座位上,而是可以随着座椅的灵活摆放,适应或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或班级分享的多种学习方式,并让这种转换变得更加自如。设计团队在教室之间设置了连通彼此的讨论室,学生可以在此进行课间阅读或小组讨论,老师可以在此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
设计团队用“教师中心”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分学科教师办公室,这里不再是“小格子”似的办公空间,而是开敞的空间共享办公空间。教师们就像置身于一个小型社区中,更容易建立信任关系,共享资源。
接待中心
这种加强学生交往意识,培养其交际能力的初衷还体现在书院的宿舍空间设计上。设计团队试图在有限的住宿空间中给学生提供更多聚会、讨论的场所。每个书院配有三个宿舍组团,每层组团的南侧都有一片宽敞的半室外通廊,用作宿舍区的共享客厅。另外,宿舍组团间还设置了两层通高的庭院,用作团体活动的发生场,鼓励学生走出寝室加入集体生活。这些学生交往空间也是学校的“泛阅览空间”鼓励学生随时可以坐下来看书。 [5]
小学府大厅
学校鼓励学生走出教室,拥抱自然,在认识自然中获得知识,从改造自然中汲取养分,通过感受花鸟树木在四季变迁的过程,亲身了解寰宇之奥妙、万物之有灵;通过园艺训练感受生命的坚韧与栽培的不易;通过农耕劳动体验粮食之宝贵及辛勤付出后收获的喜悦。自然教育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完善、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习理论文化打下基础。 [6] 所以,设计团队在校园中留出大片区域,重点打造自然教育实践区。
学生游乐场
设计团队试图延续都江堰山水秀丽的景观特色,在校园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绿化,将其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如种植园地、微地形游艺区、荷塘水系等。景观和建筑主体紧密结合,成为建筑主体的延伸部分,提高了师生接触景观绿色的便捷性。通过造景、借景等园林化的手法,设计团队营造了一种多元的、互动的、连贯的、一体化的校园景观环境。其中:水系是对青城山周边自然环境的呼应,是串联学校景观序列的线索,其沿岸是孩子们课余时间嬉戏玩耍的重要活动场所;下沉庭院是由绿地和天空组成的“教室”,孩子们在这里可以游戏、读书、交谈、聚会、种植、饲养、充分接触自然,并在自然中交流和学习,获得书本以外的感知和体验。这些设计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图书馆
设计团队结合当地的特色植物,在学府与体育区之间种植樱花,形成伴随水系的樱花小径,使学习区、生活区与运动区之间形成一定阻隔,也起到隔音作用。园区内选用水杉、银杏作为主要造景树种,树身高大,形成背景屏障,遮阴避暑,使学生在户外活动后不会感到闷热,还可以供学生在此休息、学习。教师研修区引入竹子元素,让校园走进竹林生活,将竹林引入公共空间,便于开展竹主题的学习活动。
公共空间
方案以使用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技术为前提,在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中采用与地域气候条件和自然生态特征相适应的绿色生态技术。基于控制投资的角度,设计首选被动式节能策略:在规划布局上采取节地措施——教学单元的书院采用集中式布局,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挖掘土地价值;在空间布置上,考虑被动节能措施——通过错动布置建筑体块,增加房间之间的空地与架空区域面积,加强空气的自然对流,从而带走湿气。湿度的降低可以有效改善体感舒适度,从而减少建筑内环境对空调系统的依赖;在景观系统布置上,充分考虑节水设计,结合草坡和绿地设置植草沟和雨水花园,充分利用场地标高组织、加强软硬地的自然下渗能力,解决当地雨季时的水涝问题,再合理地引导、回渗、收集与利用雨水,将其作为学校景观的水源补充,或者用于绿化灌溉。
小学部大厅
另外,设计团队还充分考虑在校园中运用智能技术,如安防系统、通信、计算机网络、广播、有线电视、多媒体等,并以大数据、云平台为依托,使校园实现信息互联与实时监控,为绿色生态的国际化办学目标打好基础。
普通教室
项目方案从我国传统的教育建筑形式——“书院”中汲取灵感,回应场地所在地域的景观、材料及文化氛围,以“书院小镇”为设计概念,将大规模、多功能的校园空间进行拆分、重组、融合,以创造与周边自然环境更加和谐、校园功能更加开放、校园体验更加丰富的校园建筑形式。■
食堂
参考文献
[1] 王小工.从“未来学校”的研究到“未来学校”规划设计的探索[J].建筑技艺,2018(4):15-19.
[2] 冯正功,韩冬青,温子先,等.校园的复合与生长[J].当代建筑,2020(7):6-13.
[3] 王小工.中小学校园规划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J].建筑技艺,2015(9):24-33.
[4] 王小工.让我们一起努力,为下一代建一所好学校![J].建筑技艺,2010(增刊2):54-59.
[5] 汤朝晖,郑一婷,任子茹.中小学校园泛阅览空间研究[J].当代建筑,2021(6):126-129.
[6] 王小工.武汉艺术学校[J].世界建筑,2020(5):106-107.
小学部一层平面图
小学部四层平面图
项目概况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4人已点赞
分享
建筑方案设计
返回版块21.03 万条内容 · 286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建筑立面中的“△△△△△△△△”建 / 筑 / 之 / 美 “宏观”的△ + “微观”的△ 下面 这张图 既 有 “ 宏 观 ”△, 也有 “ 微观 ”△哦 还有其他类似的,等你自己发现哦~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地板学习了都江堰市万汇学校建筑设计理念,多谢了。
回复 举报
这个帖子很不错,建议上传分享附件资料,支持鼓励一下!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