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日本庭园中有很多经典的元素,比如石灯笼、惊鹿和蹲踞等,而经常出现在它们身后充当背景的竹篱也是其中之一,这期我们就来好好聊聊竹篱。
竹篱,又叫做竹垣,是以竹子为材料制作的围墙。
在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中,出现了“透垣”“立蔀”,可以说是篱笆墙的起源。
到了安土桃山时代,由于茶道的发展,茶庭的出现,竹篱的作用便更加的凸显出来了。
和我们明清江南园林的镶嵌漏窗的云墙不同,竹篱朴素、恬静,可以很好地和自然融为一体。
基本结构
日式园林的竹篱形态各种各样,但还是有一个大的规则, 两侧的叫做“亲柱”、中间的叫做“间柱”,横向的叫做“胴缘” ,这便是一个竹篱的骨架。
然后将排列好的竹子、竹穗绑扎成一个个的单元, 横着的叫做“组子”,竖着的叫做“立子”,然后用“押缘”将它们固定在骨架上,最后在竹篱的顶部放置“玉缘”来收口 ,兼做造型和防雨的用途。
竹篱种类
日本竹篱的种类大多以使用的寺庙来命名。
透篱 :就是我们说的栅栏,可以透过它看到后面的园景。主要有:四目垣、金阁寺垣、龙安寺垣、光悦寺垣、矢来垣。
最基础的透篱——四目垣
遮蔽篱 :顾名思义就是完全遮挡外部视线的竹篱,主要有:建仁寺垣、竹帘篱、铁砲篱、木贼垣。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它介于前两者之间,用细密的竹穗当做“组子”来代替竹竿,这样既起到了遮蔽的作用,又没有把视觉完全堵死,还有更加细腻的质感,被称为 竹穗篱 。
桂离宫的桂垣是这种竹穗垣的顶级代表,仔细看的话中间的竹穗是很多层,表层是竖向的,里面还有一层斜45度的,非常细腻。
还有什么编织篱、袖篱我就不多介绍了,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挖掘。
竹篱的缺点
竹子是一个并不耐久的材料,从刚制作好到褪色只需2周到1个月左右(视到季节、气候、光照等因素的影响)。
在室外常年的日晒雨淋会使竹子变黑发霉,继而断裂,所以日本名园中的竹篱每年都会对一定区域的竹篱进行更换, 一般竹篱的使用时间为5~7年。
看到这里,肯定有小伙伴说,这竹篱我们中国也有啊,小蚂哥你是不是崇洋媚外啊,别着急,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中国的竹篱。
中国人爱竹,这时众所周知的。《诗经》中就有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的记载,此后文人对于环境更是有“不可居无竹”的要求,明清时还有岁 寒三友、四君子 等美称。
郑板桥的竹子
乾隆为了下了班就能看到竹子,还在紫禁城修建了宁寿宫花园,其中的竹香馆就是竹子的主题。
园中倦勤斋室内的戏台也都是竹子主题的。
那么竹子用作围墙是啥时候呢?
在《汉书》中记载“池籞未御幸者,假与贫民”,其中“籞(yu四声)”就是原有的围墙,有学者解释为: 折断竹子,以绳串连成篱笆。 这就和竹篱的感觉很相似了。
湖州毗山遗址出土的竹围堰
此后竹篱在绘画中出现的越来越频繁,唐朝王维的《辋川别业》中有二十景,其中之一的“ 鹿柴 ”就是圈养动物。这在宋代郭忠恕的绢本《辋川图》中就能看到。
同样的竹篱我们还能再“漆园”和“椒园”中看到。
到了宋元,竹篱已经不能满足文人的风雅逸趣了,他们把竹篱和花结合,制作了“花篱”。有的叫做“惹香径”,有的叫做“蔷薇径”。
比如在《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的蔷薇径就是一种低矮的篱笆。
而在钱毂的《求志园图卷》中的惹香径就是高垣,可以当做园林的围墙使用了。
到了明清,这种花篱越来越多,《雍正十二月行乐图》中就有“惹香径”。
如果中国在古代竹篱就如此发达,为何今天很少见呢?
其中有历史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中国民间技艺大多在工匠间口耳相传,并没有人专门为竹篱制作书籍和图鉴,而日本在民治17年(1884)小泽圭序留下了一本《 园篱图谱 》,整理汇集了当时日本典型的竹篱样式,才让日本的竹篱文化得以保存。
在江户时代后期的1872年,被称为石组和竹篱的教科书的《石组图生八重垣传》问世了。
可见在竹篱知识的传承上面,日本确实做得很到位。
后记:在整理竹篱这篇内容的时候,我搜到人造竹篱的产品,有些是塑料的,有些是不锈钢的,看得我不由怀疑自己,竹篱的魅力不就是在自然中慢慢消失带来的岁月的情趣吗?
那么你觉得竹篱还适合现代的空间设计吗,评论区一起聊聊。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