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与协调
——南京孙中山纪念馆
NO.1
场所环境
南京中山陵孙中山纪念馆位于中山陵博爱坊东侧80米,改造前身为嘉麟楼。该纪念馆曾经以灵谷寺西侧的藏经楼为原馆址,但由于其位置偏僻,人流量少,于2021年搬迁至此地,将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史迹展和爱国文化交流作为新建筑需求。
△ 总平面图
△ 博爱坊—纪念馆—音乐台的空间关系
△ 纪念馆与陵园环境的融合
△建筑剖面模型
新馆处于拥有丰厚历史文化的陵园环境中,西侧为中山陵的主入口,南侧山坡下是1930年代由著名近代建筑师杨廷宝设计的音乐台,东侧为灵谷寺景区。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展馆功能赋予了建筑更多的纪念性色彩。纪念馆广场上数棵高大茂盛的梧桐树同样标志着场地的一种特殊性。而 纪念馆作为历史环境中的附属建筑,尽量减弱了自身的存在感,以低调、谦逊的姿态融入整体环境之中。
△ 纪念馆主入口
△ 纪念馆前的梧桐树广场
NO.2
空间的重构
△ 改造前的原始建筑室内空间
△ 结构—功能—形式—景观的生成
△ 纪念馆门厅的孙中山雕像
NO.3
功能的活化
△ 纪念馆的功能分区
△ 纪念馆的空间体系
NO.4
外观与材质
原嘉麟楼在立面上有一米左右的出挑结构, 设计方案将出挑部位全部拆除,缩小建筑的体量,以朴实的外形将原建筑转变为纪念性建筑的样式 。纪念馆不强调形式的个性化表达,而是通过现代的形式和材料来传达建筑的时代感。
△ 改造前嘉麟楼的原始外观
△ 改造后孙中山纪念馆的外观
中山陵与音乐台在形体和装饰上反映了中西方建筑的古典样式,使用材料为近代水泥,经过百年的风雨沉淀,已经形成据有历史感的标志性外观 。孙中山纪念馆通过对比和协调的手法展现自身,将陶板作为立面表皮材料,在实墙面分隔处嵌入玻璃幕墙,利用现代样式的虚实关系,与历史建筑区分出来。 同时,天然土烧制的陶板形成自然的暖灰色调,与周边近代建筑相似,在对比中有材料的协调。建筑在立面上无过多装饰,在整体观感上与环境形成沉稳庄重、质朴隽永的一体感。
△ 纪念馆前广场景观空间
△ 纪念馆主入口东侧
△ 纪念馆外立面形式材质
△ 墙身大样和陶板样式
NO.5
配套景观
△ 门前广场展示回廊
· 模型照片 ·
0人已收藏
1人已打赏
免费4人已点赞
分享
建筑方案设计
返回版块21.05 万条内容 · 288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铜元之光”——流光溢彩的"最美城市阳台"“铜元之光”观景台坐落于重庆南岸区,它以红与银的色泽交织,在山城的天际线上熠熠生辉。站在这里,仿佛置身于云端,周遭的景色与“铜元之光”相互映衬, 「 城市映画」 尽收眼底。晨曦中,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江面波光粼粼,犹如一幅流动的画卷;夜晚时分,璀璨的灯火在观景台上洒下斑斓的光影,与星辰交相辉映,如梦似幻。在这般美景中,游客们沉醉其中,纷纷驻足留念。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这份资料不错,支持与鼓励多上传分享给大家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