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城市规划设计 \ 文旅内卷的尽头,是中国人的乡愁

文旅内卷的尽头,是中国人的乡愁

发布于:2024-02-07 11:10:07 来自: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近期,随着  哈尔滨  的出圈,各地网友也纷纷按耐不住为家乡出谋划策,盼望家乡也能接一波“  泼天的富贵  ”。实际上,这次文旅界的“花式内卷”,也映射着中国人们融在血脉里的故土情结。中国人的家乡情结从何而来?中国人身体中存储的故乡记忆有哪些?一起来看!                           


“尔滨”的爆火,不能忽视东北老铁为此做出的贡献,他们用自己的真诚与热情承接住了这“泼天的富贵”。   其他省份的网友也不甘示弱,不仅喊话自家文旅“亮家底”,自己也上才艺、出攻略,抓住机会向世界安利他们的家乡!    

   
或许是因为中国人骨子里的故土情结,所以无论故乡贫穷还是富有,你都对它爱得深沉。    

   
这次文旅的“花式内卷”,卷的不仅是各省的综合实力,更是人们融在血脉里的乡愁......卷到最后,唯有感动!    

   
新年临近,你想家了吗?    

   
   
中国人的家乡情结从何而来      

   
家乡,是家的根脉所在;故土,保存着滋养你成长的配方,或许只有回到家乡,人们才算真正回到了家。    

   

图:浦源古村,来源:《中国国家地理》2010年8月,摄影/张源


中国人对家无比眷恋,离家万里也要落叶归根;中国人对家人无比依恋,既亲亲又尊亲, 家文化 浸润了中国人的生活形态。    

   

图:丁氏家族数百年历史,在宗祠里纤毫毕现,来源:《中华遗产》2021年7月,摄影/施清凉


让中国人形成这种家族文化的根源,是三千年前创立的宗法制。 宗法制的核心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来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    

宗法制有两把利剑:别亲疏与讲礼让。别亲疏,可以维护血缘辈分的永恒;讲礼让,则确定了由血缘关系决定的各个等级之间交往时的道德要求。    

   

图:宗祠前的团聚,来源:《中华遗产》2021年10月,摄影/李程光


有一个很有趣的说法——古史里的文明,中西不同。中国人去掉了原始崇拜里的自然因素,留下了血缘的部分,发展成了宗法和家族制度;而西方人去掉了原始崇拜里的血缘因素,留下了自然的部分,发展出了宗教和科学体系,东西文明因此走上背道而驰的两条路。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在中国拥有重要的地位,并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石。    

追寻中国人的家园      

   

图:家之诗意。 一缕薄雾笼罩婺源的小村,宛如一把特别的保护伞。 来源:《中华遗产》2013年11月,摄影/鲍俐文


中国人最重视寻找山美灵秀地以肇建家园。耕有田,牧有野,清风徐来,花开半边。斯民安居乐业,游子心怀故土,聚散两依依。    

   

图:家之合和。 福建省永定县初溪土楼生活着两千多位徐姓村民,祖先六百年前来此开创基业,聚族而居。面对天灾野兽、山盗土匪,他们依赖城堡般的土楼,更依靠血缘凝成的亲情。 来源:《中华遗产》2013年11月,摄影/张源


除了对于定居环境的重视,中国人还十分重视家族的构建,他们通过聚居的方式,来提升族群内部的凝聚力,于是便产生了像土楼这样的建筑形态。    

   
同一屋檐下,连廊相通,气息也相通,共同的家园,共同的守望,这就是客家土楼之美。存续下来的不只是人,还有悠远敦厚的家族之风。    

   

图:家之根本。 宋宁宗嘉定年间,新叶村始祖叶坤随南迁的宋皇室从中原来到浙江建德,而三世祖叶克诚则在村北修建了玉华叶氏宗祠中的总祠“有序堂”。 来源:《中华遗产》2013年11月,摄影/袁建荣


聚居从形态上凝聚着家族的力量,而宗祠则是从精神上将历代族人紧密联结在一起,成为人们心灵的归属地。祖上的遗训和期望,也因宗祠得以代际相传。    

身体中存储的故乡记忆      

   

方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浓缩了人们对故乡的感情,也是联系同乡之谊的纽带。    

   

图:中国汉语方言分布与重要移民路线图,来源:《中华遗产》2017年7月,绘图/刘梅


但是在漫长的移民史中,多种类型的文化彼此渗透、交融,在促进文化发展的同时,也使语言一步步分化。    

讲同一语言的人同时向不同地区迁徙,在不同条件下会演化为不同方言;又或者,一地方言的部分居民迁移至他地,久之,这同一方言在两地就各自发展成不同方言。    

   

图:北京话里炸猫儿一词,主要是形容人受了点儿小刺激之后就情绪失控。来源:《中华遗产》2017年7月,绘图/靴下猫腰子


地分南北,方言也分南北。  你瞅啥、介似嘛、最虾米……几千年来人们南下北上,东来西往,腔调渐变乡音改。现代汉语七大方言的产生,有诸多因素,而移民,则是其最大影响指数。迁徙之路也是方言炼成之路。    

但不管历史如何变迁,方言如何演化,总有一抹熟悉的乡音萦绕在人们心头,在抑扬顿挫间,让你感受到家的亲切。    

饮食

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抵不过简简单单的家乡味。即使再普通的食材,吃的人也能从中品尝到独属于自己的那份回忆。    

   
生活在中国不同地区的人,口味可以说是千差万别,这是因为中国饮食文化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    

   

图:唐代饮食文化圈示意图,来源:《中华遗产》2019年1月,绘图/陈敬哲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因此孕育出不同类型的饮食文化。西汉张骞通西域后,“胡食”传入,风行中原,与“北食”交融。因此唐代饮食文化有鲜明的“胡化”色彩。    

   

图:我们常食用的五谷杂粮、干鲜果蔬中多有“胡化”的痕迹,许多作物的驯化、引种和育种,西北少数民族都功不可没。来源:《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10月,摄影/耿艺


唐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到了宋代,“南食”传入中原,与“北食”交融,极大丰富了中原地区的饮食文化。纵观历史,胡汉饮食文化、南北饮食文化、中外饮食文化,都曾在华夏大地频繁交流,并最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广纳食材、崇尚至味的饮食理念。    

除此之外,一个地方饮食文化的建立还与当地的物产、气候等因素都密切相关,比如西南以辣去湿,北方多食咸肉以御风寒,海疆岛屿则多食咸鲜海产,缺盐地区则以酸辣中和碱食。
   

   

图:辣椒自16世纪末传入中国后逐渐成为盐的替代品之一用来调味,也被湿气重的南方山区人民当做祛湿的食物。来源:《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10月,摄影/樊觅韵


从北到南,口味由咸转淡;从西到东,口味由辣转甜;从陆到海,味道由重转轻。    

   

图:诗人们的养生粥,来源:《中华遗产》2017年1月,摄影/陈超 绘画/霏霏


封建社会地域文化的滞留和传承使当地的饮食口味积淀下来,而历史上人口的大迁徙和军事变化有时也会对当地的口味带来冲击和融合。    

这种饮食文化的区域差异,就是我们今日津津乐道的四大菜系或八大菜系等等的历史渊源,也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的历史遗产。但无论一个地域的饮食口味怎样变,都隐含着调和五脏、健康养生的本要,隐含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子。    

   

图:诗人们的养生粥,来源:《中华遗产》2017年1月,摄影/陈超 绘画/霏霏


故乡,存在于人们的一言一行中,藏在心心念念的家乡味道里。    

   
自故乡生根发芽的我们,虽然奔波在外,散落天南海北,但繁茂生长的一枝一叶间,都留存着故乡的印记。    

   
而透过这次网友促成的文旅局“整活大赛”,也间接反映出了中国人对于家乡的赤诚之情。可以说,如今各省收获的“  泼天富贵  ”,网友们功不可没!    

   
*题图来源:Unsplash

全部回复(5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xitaihou
    xitaihou 沙发

    谢谢楼主分享~~~

    2024-02-15 13:44:15

    回复 举报
    赞同1
  • yj蓝天
    yj蓝天 板凳

    资料不错,学习啦,谢谢楼主分享

    2024-02-11 09:25:11

    回复 举报
    赞同1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15.32 万条内容 · 23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冻雨是什么?遇到冻雨怎么办?

最近 冻雨 这个词 高频率地出现在天气预报中 很多人对冻雨的认知还处在 什么雨? 怎么冻? 雨被冻住了? 冻住的雨?   网上有人说: “现在武汉是一个巨大的冰糖葫芦” 室外的绿植上全覆盖了一层冰 冰块甚至能完整地取下来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