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方案设计 \ 中国人独有的想象空间,古建筑里藏了一半

中国人独有的想象空间,古建筑里藏了一半

发布于:2024-02-04 13:55:04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方案设计 [复制转发]


提起古装情景剧,《武林外传》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代表。
如果说里面有哪个地方让人印象最深刻,除了同福客栈的大堂,想必就是屋顶了。
不少人说,看《武林外传》时最爱的就是天色暗沉时,众人坐在屋顶上,开始诉说心事。

 《武林外传》剧照

在武侠小说里,屋顶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小李飞刀》中,萧少英被灰衣人所救,一人抱一坛酒,坐在繁星下。

“你喜欢在什么地方喝酒呢?”

“屋顶上。”

明月当空,夜凉如水,似乎只有屋顶才配得上江湖侠义。

 图片来源/Pixabay

在这些叙事中的屋顶,一定是舒展而微翘的中式古建筑屋顶,“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引自《诗经·小雅》),绝非西式的圆顶或尖顶。

古建筑的屋顶,用独有的美感赋予了中国人无穷的想象空间,却大多作为背景存在,很少被我们留意。

不仅屋顶,连它所依存的古建筑自身,很多时候也被人们忽视。这一状况,由来已久。

 

中国古建筑,沉寂千年的“艺术”    

   

在今天,如果被问到“中国的古代建筑有价值吗?”绝大多数人都会给出肯定的回答。

但在百年前的中国,答案并非如此。

礼、乐、射、御、书、数,君子习“六艺”。诗词歌画,才是文人士大夫的正统追求。建筑营造,同其他手工业一起,属于“匠作之事”。

隆兴寺大悲阁 | 李英武 摄

相较于绘画、法书、陶瓷、金银器等可以拿在手上端详、把玩的藏品,建筑实在是难以引起注意。

纵使许多建筑技艺精湛、巧夺天工,也很少得到文人的关注,更不要说发展成为一门学科。

这一境况到近代发生变化 —— 而且甫一出现,便引发了争端
 

中国建筑史,竞相角逐的对象    


1901年,日本学者伊东忠太一行人,对紫禁城进行了拍摄和测绘。受到他的影响,更多日本学者和欧洲学者陆续加入进来。

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西方及日本学者携带照相器材,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了持续调查,并以“图版+评解”的方式发表了不少著作。

在此时的中国建筑史研究中,没有中国学术的位置。

日本人甚至断言:中国已经不存在唐代的木结构建筑,如果要欣赏唐代木结构,那只能到日本奈良。
 

五年间    
上百个县市,       千处古代建筑    


1930年,民间学术团体     中国营造学社     在北平正式成立,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

梁思成从西方留学回来,加入营造学社,开始了与时间赛跑的古建筑考察历程。

梁思成(1902.4.20—1972.1.9)    

从1932年至1937年,营造学社的成员在兵荒马乱、行路艰难的情况下, 完成了主要的建筑调查工作, 第一次对古建筑做了现代科学方法下的测绘记录与研究 ,许多建筑的意义被首次认识

这其中,有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古建应县木塔,有“古建筑第一瑰宝”唐代木构五台山佛光寺,有“中日古建筑研究分水岭”的独乐寺观音阁……

中国古建筑领域的话语权,终于回到了自己手中。

 

在今天,    
为什么还要了解中国古建筑?    


中国古人从未把建筑当成一种艺术,但像在西方一样,建筑一直是艺术之母。      
——梁思成      

发展程度极高的文字传统,使得千年来中国一直非常重视“被记录下来的文明”。

就连梁思成在考察期间,如果提出想看“古物”,地方知识分子或官员会对古老的庙宇视而不见,转而带他去看碑刻,仅仅因为“ 上面有字 ”。

正定隆兴寺 | 李英武 摄    

被人们忽略的古建筑,隐藏了许多我们未曾深思的细节。
 
为什么中国古建筑大多用木头搭建,而非石材?
为什么木结构建筑历经千年,数次地震而不倒?
为什么榫卯结构随处可见,即使冶铁技术发展也依旧未抛弃榫卯传统?
为什么说斗拱是中国古建筑的灵魂?
 
这其中,不只隐含了精湛技艺、人民智慧,更贯穿了民族历史与性格。

佛光寺东大殿 | 王旭华 摄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自己从何处来、身处何处、到何处去。

全部回复(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地板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筑方案设计

返回版块

21.03 万条内容 · 286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上海双祥乡村振兴实验室

                夏至   近处是荷叶掩映的池塘和大片金色稻田,更远处的石桥和水乡村落清晰可见,另一面是树冠盈盈的生态树林。整个天台空间被乡野田野美景所环绕。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