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活性污泥上浮
一、活性污泥上浮现象概述
在二沉池中,有时会发生活性污泥不沉淀,并随水流失或混凝成块从水下浮起的现象,这将直接导致放流出水的恶化。这种问题除了设计上的一些不足能够导致外,管理上也是有不少原因。
二、活性污泥上浮原因分析
导致活性污泥上浮并影响出水水质的情况主要有三种:污泥腐化、污泥脱氮、污泥膨胀。具体这三种情况导致的活性污泥上浮原因分述如下。
1.污泥腐化导致污泥上浮的原因
通常发生污泥腐化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操作不当,曝气量过小方面。二沉池的活性污泥可能由于缺氧而发生腐化,即造成厌氧分解,产生大量气体,并导致活性污泥上浮。
2.污泥脱氮导致的污泥上浮原因
前已述及,当对曝气池内混合液曝气时间过长或曝气量过大时,在曝气池内将发生高度硝化作用而使曝气池混合液内含有较多的硝酸盐(特别是当进入曝气池的污水、废水中含有较多的氮化合物时)。这时,曝气池混合液流到二沉池后就可能由于反硝化而使污泥上浮。这里再说明一下反硝化含义:所谓反硝化是指硝酸盐被反硝化细菌还原成氨和氮的作用(而反硝化作用一般在溶解氧低于0.5mg/L时发生)。这时反硝化产生的气体在上升时被活性污泥吸附,由此夹带活性污泥一起上浮。我们在试验中发现,如果让硝酸盐含量高的混合液静止沉淀,在开始的20~90min左右,活性污泥可以沉淀的很好,但不久,就会发现由于反硝化菌的作用所产生的气体,在活性污泥中会形成小气泡,导致吸附了气泡的活性污泥比重降低,并最终出现整块的上浮或象雪花般全面上浮。我们在确认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时候常用的方法是活性污泥沉降比试验,而由于污泥反硝化作用表现的比较隐蔽,试验中在30min内有时不一定看得到,因此需要特别注意的。
3.丝状菌膨胀导致活性污泥上浮的原因
丝状菌导致活性污泥上浮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活性污泥絮团内夹杂了过量的细小气泡,导致活性污泥比重降低,在二沉池中进行泥水分离的时候达不到有效的分离效果,最终出现活性污泥上浮的现象。只是出现上浮后如果在出水堰挡板部位发生堆积的话,就容易形成浮渣。
三、活性污泥出现上浮时各工艺控制指标的表现
活性污泥出现上浮,其具备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活性污泥内夹带了气泡,为此我们无一例外的发现,在上浮的活性污泥内都能找到细小气泡的存在。主要确认方法有:
1.显微镜观察
通过显微镜对活性污泥菌胶团观察会发现菌胶团内有细小的光亮点,这是由于菌胶团内吸附的细小气泡在光线的照射下所表现出来的折光效果。
2.肉眼观察
在已经浮起的活性污泥内,我们通过肉眼有时也能看到菌胶团内富含细小气泡,特别是活性污泥浮到液面后,在阳光的照射下,气泡受热而膨胀变大,更容易被肉眼看到。
3.活性污泥沉降比观察
活性污泥沉降比在还原活性污泥在二沉池中的沉降情况,同样可以发现已沉降的活性污泥出现气泡,并且随着气泡的长大,活性污泥开始上浮。
4.综合表现
我们既然分析了活性污泥上浮与丝状菌膨胀、活性污泥腐化、活性污泥脱氮等原因有关,那么出现活性污泥上浮同样会出现导致这三种主要原因的故障点,比如曝气不足导致的污泥腐化、碳氮比失衡导致的污泥反硝化、水质成分单一导致的丝状菌膨胀等问题,这些就需要一线管理和操作人员利用综合分析方法很好的掌握了。
四、活性污泥随放流水漂出现象的处理对策
在明确发生活性污泥上浮的原因后我们就可以针对性的采取对策了,具体分述如下:
1.对于反硝化问题的处理对策
(1)增加污泥的回流量或及时排放污泥,以减少沉淀池中的污泥量。
(2)减少曝气量或曝气时间,使得硝化作用降低。当然也可以提高曝气池出口混合液溶解氧含量,保证在二沉池的活性污泥不会因为缺氧而发生反硝化作用。
(3)减少沉淀池的进水量,以减少二沉池的污泥量,当然加大活性污泥回流也是较好的方法。
2.活性污泥腐化问题的处理对策
出现供氧跟不上无非是与曝气设备故障没有解决、培养的活性污泥浓度过高、进流污水、废水浓度过高等因素有关。对策主要根据这三方面进行,如保证曝气设备的低故障、降低活性污泥的浓度、避免活性污泥负荷的冲击等。
3.丝状菌导致的污泥上浮问题处理对策
丝状菌的处理是系统的工程问题,将在下面的章节重点说明。
第七节:丝状菌膨胀
一、活性污泥丝状菌膨胀现象概述
正常的活性污泥沉降性能良好,含水率一般在99%左右,但活性污泥发生变质的时候,活性污泥就不容易发生沉淀,特别是丝状菌膨胀发生时,其含水率会上升,体积发生膨胀,上清液体积减少,活性污泥颜色发生异变,通常就可以确认活性污泥丝状菌膨胀存在的状态了。通过SVI值的确认,我们能够比较直观的对活性污泥的膨胀程度进行量化。
活性污泥的膨胀主要是由于大量丝状菌在活性污泥内繁殖,使活性污泥过度松散,密度降低所致。另外,实践中我们发现,真菌的繁殖也会导致活性污泥膨胀的发生。
二、丝状菌与正常菌胶团的比较
丝状菌与正常菌胶团在多个方面区别显著,分述如下。
1.对氧和底物浓度的要求不同
丝状菌和真菌生长时需要有较多的碳源,对氧和磷的要求较低。特别是对氧的要求,与菌胶团区别明显。菌胶团要求有较多的氧(至少在0.05mg/L以上)才能很好的生长,而真菌和丝状菌在微氧环境中也能很好的繁殖。由此我们就发现在氧不足的情况下,丝状菌类能大量繁殖而菌胶团的有效繁殖就会受到抑制。
2.在毒物抵抗能力方面
在毒物抵抗能力方面,丝状菌和真菌也有差别,如对抗氮的冲击能力方面,丝状菌不如菌胶团的抗冲击能力。所以,在具备脱氮除磷功能的运行工艺中丝状菌膨胀现象很少发生。
3.在pH值适应性方面
菌胶团生长适宜的pH值范围是6~8,而真菌却是在4.5~6.5之间能够较好的生长,所以当pH值处于偏低状态时,菌胶团生长将受到抑制,而真菌的数量就有可能大大增长,同样的情况在丝状菌的繁殖方面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4.在温度适应性方面
我们发现丝状菌较正常菌胶团的体积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其在营养物质的摄取方面能力要强于菌胶团。为此,在高温季节,丝状菌的繁殖将大大高于菌胶团的繁殖速度和能力,所以在夏季更容易发生丝状菌膨胀,在冬季往往能够将丝状菌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
5.对低负荷环境的适应能力
我们都已经了解到,正常活性污泥在低负荷状态下会发生活性污泥老化现象,并最终影响到活性污泥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而我们在观察丝状菌对低负荷环境的适应能力方面却发现丝状菌非常能够耐受低负荷环境状态,在低负荷状态下,活性污泥正常菌胶团繁殖开始受限制,甚至出现老化解体,但是丝状菌却可以依靠其巨大的比表面积维持其生长繁殖。
6.营养物质的影响
低负荷导致的丝状菌膨胀可以理解,但是这里也要说明的是,在高负荷情况下,并不是说就不会发生丝状菌膨胀了,特别是进水中碳氢物质含量过高,而配备的其他营养元素不足的情况下尤为如此。究其原因也很简单,正常菌胶团生长繁殖需要必备的营养剂作为补充,特别是氮磷元素,而相比情况下,丝状菌对此部分营养剂要求不高,且其摄取能力较菌胶团具备明显的优势。为此,从生长条件可以发现丝状菌会优势于菌胶团生长。
三、丝状菌膨胀判断要点
1.丝状菌膨胀程度分类
为了便于掌握丝状菌的膨胀程度,我们需要给丝状菌的膨胀提供分类衡量标准,通常分类如下:即轻度膨胀、中度膨胀、高度膨胀、极度膨胀。
(1)轻度膨胀。轻度膨胀的丝状菌主要是表现在丝状菌膨胀初期和丝状菌受到抑制的状态下产生的。在显微镜观察方面,我们可以发现菌胶团结构没有受到影响,丝状菌散落在菌胶团内部,彼此间不存在相互粘结。
(2)中度膨胀。中度膨胀的丝状菌主要是表现在丝状菌向恶化方向发展,活性污泥沉降时间延长,在显微镜观察下,我们可以看到有较多的丝状菌体伸出菌胶团,部分丝状菌出现成团生长。这样状况下,我们将丝状菌的膨胀程度定义为中度膨胀。
(3)高度膨胀。高度膨胀的丝状菌主要是表现在丝状菌占优势生长,活性污泥受丝状菌的影响变得松散,以散落状存在,大量丝状菌伸展出菌胶团,丝状菌都以成团的形式存在。我们在高度膨胀的丝状菌生物相中看到的是丝状菌占优势存在,而活性污泥稀少而零散。
(4)极度丝状菌膨胀。极度丝状菌膨胀的表现是几乎看不到较大的絮凝活性污泥菌胶团,而丝状菌大量繁殖,交错存在的丝状菌占据了整个可观察视野。
2.丝状菌膨胀的判断依据
确认丝状菌是否发生膨胀有很多的方法,判断的方法也各有特点。在尽早确认是否发生丝状菌方面,我们需要有效可靠的观察和分析方法。只有尽早地发现丝状菌膨胀的存在,才能提早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就判断方法分述如下。
(1)活性污泥沉降比观察判断丝状菌膨胀状态。前已述及,活性污泥沉降比是确认活性污泥系统运行状态的重要检测和控制指标,能够通过活性污泥沉降比发现大量的运行问题,包括丝状菌膨胀方面。
丝状菌膨胀的直接后果是活性污泥的沉降压缩性变差,活性污泥的含水率提高。表现在活性污泥沉降比的整个过程中可以发现:活性污泥沉降时间延长,沉降速度变慢。就不同膨胀程度的活性污泥,主要沉降特征如下。
1)丝状菌轻度膨胀时的活性污泥沉降表现。轻度膨胀的丝状菌在活性污泥的沉降比表现中不太明显,通常较正常时的沉降性略差,主要表现在沉降后的活性污泥压缩体积占整个混合液的体积数会增高,一般,正常的活性污泥沉降比在10%~30%之间,轻度丝状菌膨胀的活性污泥其沉降比通常会在25%-40%左右。从活性污泥的色泽上观察,较正常时区别不大,仍然表现为棕褐色。沉降初期的活性污泥絮凝性方面,其絮凝速度会低于正常性能的活性污泥絮凝速度,絮凝时间约会延长2~4倍(正常的活性污泥,其初期絮凝性能极佳,1min内可完成絮凝过程)。
2)丝状菌中度膨胀时的活性污泥沉降表现。丝状菌发生中度膨胀的时候,我们在活性污泥沉降比观察中是能够很明显的观察出来的。首先是活性污泥的色泽上,因为活性污泥发生中度膨胀,活性污泥的相对体积膨胀就比较明显了,在含水率增加的情况下,活性污泥的颜色将变淡,所以,无论是观察絮凝的活性污泥还是已沉降的活性污泥,其色泽都偏淡。在沉降速度方面,由于丝状菌的膨胀,活性污泥絮凝性能降低,所以从絮凝开始到自由沉淀、集团沉淀、压缩沉淀,各阶段耗时都将延长。特别是压缩沉淀阶段,表现的更加明显,在压缩阶段的沉淀时间(正常压缩沉淀阶段耗时在6~8min基本完成)将是正常的压缩沉淀时间的2倍。在沉降比数值方面,中度丝状菌膨胀,活性污泥最终沉降比在40%~60%左右。在没有冲击负荷的情况下,对出水的影响还不大。
3)丝状菌高度膨胀时的活性污泥沉降表现。丝状菌发生高度膨胀的时候,活性污泥的泥水分离效果就变得非常差,在前15min我们看不到明显的沉降效果,活性污泥表现出高度的细密状态,颜色鲜艳而浅淡。对沉降的活性污泥最上层面观察,有明显的白色,这是由于丝状菌高度膨胀后,活性污泥的数量已经被严重抑制,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丝状菌体,而丝状菌体的基本色是呈透明白色。由于活性污泥处于高度膨胀状态,活性污泥的自由沉淀、集团沉淀、压缩沉淀区分不明显,特别是压缩沉淀阶段,由于丝状菌的大量繁殖,几乎没有因为活性污泥的相互吸附导致的活性污泥压缩现象,相反地,只能依靠丝状菌的自身少量压缩性来表现高度膨胀的活性污泥状态所具备的压缩性。因此,从沉降比值观察的结果可以看到,高度膨胀的活性污泥沉降比值在90%左右。此时,活性污泥在二沉池的沉降就显得非常的困难了。因此,在活性污泥高度膨胀阶段,已经可以观察到少量活性污泥流出二沉池了,同时在整个二沉池水平面上,扬起的活性污泥絮团将非常的多而明显。
4)丝状菌极度膨胀时的活性污泥沉降表现。丝状菌发生极度膨胀的情况对整个生化系统来讲是灾难性的,因为在丝状菌极度膨胀的情况下,活性污泥的沉降比通常是100%,也就是在30min内没有沉降,此时的活性污泥混合液细密,颜色浅淡,整体泛白色,通常在沉降后的1h内才能看到99%的沉降比。这样的结果对二沉池而言压力是巨大的,常常在轻微的负荷冲击下,活性污泥即大量流出二沉池,使得出水极度超标。当然在大量活性污泥流出的情况下,活性污泥浓度会迅速降低。所以活性污泥内发生丝状菌极度膨胀的时候,不但是出水超标,同样活性污泥浓度也会大受影响,继而有可能导致系统崩溃。
(2)污泥容积指数判断丝状菌膨胀状态。污泥容积指数在判断活性污泥的膨胀状态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特别是对轻度和中度丝状菌膨胀方面,在区别一些干扰因素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尤其是我们在活性污泥沉降比观察时发现沉降比值大于40%的时候,如果没有排除活性污泥浓度过高这种情况时,容易误判断。而污泥容积指数值却可以很好的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因为活性污泥容积指数的计算公式中分母即为活性污泥浓度值,本身活性污泥的浓度值也就被考虑在了污泥容积指数的计算中了。
对不同膨胀阶段的丝状菌来讲,污泥容积指数值是不同的。我们通常认为污泥容积指数值在50-150之间是正常的。对于工业废水而言,可以将该值放宽到50-200之间。但活性污泥发生轻度丝状菌膨胀的时候,污泥容积指数可以上升到250左右;在中度丝状菌膨胀阶段,污泥容积指数在300-350之间:在高度丝状菌膨胀状态,污泥容积指数在500-700左右;而极度的丝状菌膨胀,由于活性污泥的沉降比100%,因此也就失去了计算污泥容积指数的意义了。
以上是两种常用的非显微镜判断丝状菌存在及膨胀状态的常用方法,就对丝状菌膨胀的确认,最有效的方法还是首推前面讲到的显微镜观察法。
3.丝状菌膨胀原因分析
丝状菌膨胀原因方面的分析,我们在讲述丝状菌与菌胶团的区别时也进行了一定的阐述,接下来就其基本原因进行说明。
(1)活性污泥系统外围环境的影响。就丝状菌的产生,外围原因的影响是首先需要考虑的,因为外围原因不去除,活性污泥工艺控制再努力,其效果也是有限的。常见的外围原因如下:
1)活性污泥接种感染丝状菌。由于活性污泥中的丝状菌和菌胶团对各种环境要求区别不大,导致滋生丝状菌后很难在活性污泥内得到去除。为此在接种活性污泥进行培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将已经发生丝状菌膨胀的活性污泥作为接种污泥,以免给后续的活性污泥系统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进水水质成分影响。就进水水质成分影响方面,我们平时注意的不是太多,但是对多个易爆发丝状菌膨胀的污水、废水处理工厂进行调查后发现,这些污水、废水往往具备一个同样的特征,就是进水成分单一,水质成分缺少必要的补充元素,通常是某种水质成分占据主导地位,而其他元素几乎不含有。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发生在工业废水中,而以居民生活污水为主的污水处理厂,此种情况少见。
在工业废水成分单一的情况中,尤其是高碳氢化合物情况下,发生丝状菌膨胀更常见。无一例外的此种工业废水缺少营养剂及其他微量元素的供给,只突出表现在易降解的高有机物浓度方面。
(2)活性污泥系统内部控制不佳。就活性污泥内部控制不佳的解释,我们重点理解的是活性污泥工艺控制方面的不足。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长期低负荷运行。低负荷运行本身对正常的活性污泥菌胶团而言是不利的,特别是因为低负荷运行导致活性污泥发生老化的时候。由于活性污泥的解体,会导致活性污泥系统处于一个相对生长繁殖受抑制的阶段。而在活性污泥中滋生下来的丝状菌却对低负荷运行具有较好的耐受能力,主要原因是丝状菌体可以直接利用体表来摄取有机物,并作为其能量来源,且丝状菌的比表面巨大,其吸收污水、废水中有机物的能力均高于菌胶团。
2)长期低溶解氧或局部缺氧运行。我们虽然在实际运行中强调丝状菌在缺氧环境中的生长耐受能力是低于菌胶团的,但是,如果厌氧或缺氧程度和时间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反而会出现丝状菌的生长优于活性污泥的情况。为此,在曝气池的管理上应该确认是否有曝气死区和长期低溶解氧运行的情况
3)营养剂投加失衡。对于活性污泥的正常繁殖所需要的元素成分中常见的是碳、氢、氮、磷、氧,但是,铁、锰、等微量元素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也发现在高浓度含氮废水的污水、废水处理厂,很少看到有丝状菌膨胀发生,说明一方面含高氮污水、废水对丝状菌有抑制作用,同时也说明了营养剂是否充足对微生物的影响。
4)酸性废水环境对丝状菌的诱发作用。酸性废水能够导致丝状菌的膨胀,在业界常被提及,通常在pH值不高于6.5的环境中丝状菌比较容易诱发,但这也只是一个诱发因素,也就是说没有其他条件的共同作用,单单低pH值的影响是有限的。就其诱发性,我们主要还是认为,低pH值污水、废水不利于活性污泥菌胶团的生长,而丝状菌对这样的环境却能够较好的适应,恰恰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对活性污泥中的丝状菌通过提高pH值的方法去观察,发现在pH值在10左右的时候,丝状菌被抑制程度要高于菌胶团。也就是说丝状菌不耐受高pH值污水、废水,但却能够耐受较低pH值的污水、废水。有鉴于此,我们在杀灭丝状菌的方法中经常会利用这一丝状菌的特性进行对策。
4.丝状菌膨胀时各工艺控制指标的表现
前面已述及,丝状菌膨胀除了外部原因中的接种活性污泥时引发的丝状菌膨胀和进水成分单一导致的丝状菌膨胀外,更多的,也是比较可控的是活性污泥系统工艺控制参数控制不佳导致的丝状菌膨胀。就这种情况,我们在各工艺控制指标上是能够明显的找出异常点的。主要在如下几方面有所表现。
(1)低负荷状态下的食微比值表现。如果是因为食微比值控制过低导致的丝状菌膨胀,通常是食微比(F/M值)在0.05左右运行了较长的时间(半年左右),活性污泥处于老化边缘,这样的环境就为丝状菌的膨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生长代谢环境。因为此时的活性污泥生长受负荷的影响处在减速增长期,代谢繁殖大大减弱了,就生物相而言,此时的活性污泥是非常容易将生物相的优势地位让给丝状菌的。
(2)缺氧和局部厌氧状态的存在。我们通过对整个曝气池的溶解氧检测,发现在曝气池首端检测到的溶解氧值非常低,有时甚至是0值,主要原因是刚进入曝气池的废水,被曝气时间不足,所曝时间内还不能将源源不断的进流污水、废水进行足量曝气。同时,刚进入曝气池的污水、废水浓度在整个曝气池方向是最高的。对活性污泥分解有机物来说,其食物源没有受到抑制,也就对溶解氧的需求量大增,而低溶解氧或局部缺氧恰恰抑制了活性污泥在首端的降解能力的发挥。因此,在曝气池首端反而为丝状菌的增殖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在曝气故障的缺氧和厌氧区,可能是滋生丝状菌的源头。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存在,就会给我们调整工艺控制参数造成相当的麻烦。
我们曾经发现过在表面曝气的生化系统中,首端曝气机发生了故障,7个月没有修复,在这阶段,该曝气池滋生了大量的丝状菌,调控人员进行了多种方法调控工艺控制参数,但是效果不佳。而当该曝气机修复投用后,很快地,丝状菌受到了明显的抑制,在2个月后丝状菌膨胀程度转为轻度膨胀状态。
(3)进水成分单一的影响。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经常看到丝状菌膨胀现象,经过统计,在食品加工废水、造纸废水中,更加容易爆发丝状菌膨胀。分析发现,这些废水中的有机物可生化性很强,而无一例外的是其他微量元素短缺。为了规避营养剂及微量元素的短缺情况,工艺中有添加营养剂的系统来补充氮磷,但是补充的均匀性和其他微量元素是否得到补充却是会存在比较大的问题。为此,给自己的污水、废水处理厂进行待处理水的成分分析和规律确认是很有必要的。
5.丝状菌膨胀控制难度分析
丝状菌膨胀的原因及主要影响因素,目前已得到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就对策方面,各类文献和专题论文都没有给出一个很好的处理对策,主要原因还是在如下方面。
(1)丝状菌和菌胶团对环境和食物要求的区别性不高。如同人得了癌症一样,人体自身不能够确认癌细胞的敌对性,而任其生长,在治疗时由于不具备特异性而不能通过药物进行有效控制,强行用药的结果就是正常细胞的受损,使得病人体质逐渐降低。同样的道理,丝状菌存在于活性污泥内以后,由于和菌胶团的区别性不大,在改变活性污泥工艺参数的情况下,往往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良好的效果,而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长期反复调整才能有效地抑制活性污泥中丝状菌的膨胀程度。
(2)通过工艺调整应对丝状菌膨胀的稳定性不足。我们通常会看到,因为工艺控制参数长期偏离正常值,所以导致丝状菌膨胀的发生。那么通过调整活性污泥的工艺参数,岂不是就可以抑制丝状菌膨胀的发生了吗?其实理论是如此,实际在较长的工艺参数稳定调整的过程中,是否真的保证了工艺控制参数在正常的范围内了呢?恐怕也是很难做到的。
(3)丝状菌的自身特点方面的影响。我们对丝状菌研究发现,丝状菌对环境的适应性,大大超过正常菌胶团的适应性。这不仅仅表现在丝状菌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性,更主要的是丝状菌能够通过变异来强化对环境的适应性。当丝状菌长期处于中度膨胀以上的程度时,经过自身演变和适应,丝状菌会就环境的适应性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典型的就是在丝状菌体上长出稀疏的旁支,这些旁支虽然细而短,但是却可以使丝状菌在整个活性污泥内占据更主导的优势地位,同时各种针对性地杀灭丝状菌的动作对其的抑制效果将大大降低。
(4)丝状菌彻底杀灭的高难度性。丝状菌大量繁殖后,我们会采用很多方法来杀灭或抑制丝状菌的繁殖,但是往往效果不佳。究其原因除了上面的因素外,丝状菌作为整个活性污泥系统的一部分,不但分布于活性污泥系统内,有的情况下也会在无废水处理的内循环系统中存在。比如说排泥后回流到调整池,继而经过物化系统又回流到生化系统内,而存活于物化系统的丝状菌在我们进行绞杀丝状菌时往往被忽略。继而在一个绞杀丝状菌的循环后,又可以通过来自物化段的丝状菌接种而在生化系统内大量繁殖。为此,如果没有在整个污水、废水处理系统内对丝状菌进行绞杀的话,想要彻底杀灭丝状菌是相当困难的。
6.丝状菌膨胀常用处理对策
(1)工艺控制参数的严格管理。前面已经就因为工艺控制参数控制的不合理导致的丝状菌膨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那么根据这个原因,通过规范控制参数的调整,可以做到对丝状菌的有效控制。
这种方法在实践中对轻度、中度早期膨胀的丝状菌控制较为有效,调整所需时间也能够控制在2个月内。而对高度膨胀或极度膨胀的丝状菌而言,此法几乎无效。
主要工艺控制值参考方法如下:
1)溶解氧控制值的有效性。在溶解氧方面,必须控制在曝气池出口值不低于3.0mg/L,曝气池首端保证不低于1.0mg/L的溶解氧值。如果首端曝气量不能有效满足,可以通过利用降低进流水量和减少活性污泥回流量的方法来满足。有条件的话,可以监测一下在二沉池内的各断面溶解氧值,以此判断停留在二沉池内的活性污泥溶解氧状态。如果检测值低于0.5mg/L,我们就应该保证二沉池内的活性污泥能够在较短的停留时间内回流到曝气池,以免丝状菌在此部位发生环境优势增殖。控制这一点的话,还是需要在回流污泥量上面进行有效的调整。
2)食微比值(F/M)的有效控制。食微比值在丝状菌问题上,所起到的负面作用是一个缓慢的作用,也就是说由于食微比的问题导致丝状菌的膨胀不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通常在3个月以上才有可能是因为食微比的问题导致了丝状菌的膨胀。有鉴于此,因为食微比导致的丝状菌膨胀,调控方法也就是让偏离正常值的食微比回归到正常控制范围内,我们认为最佳的食微比值在0.15左右,低于0.05的情况是尽量需要避免的。但是,实际中系统经常碰到进水负荷过低的情况,似乎觉得食微比过低很难避免。其实,通过评判系统运行概况后会发现,活性污泥系统低负荷运行除进水底物浓度过低的原因外,盲目的提高活性污泥浓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为我们都知道,活性污泥食微比的控制,本质上是由进水有机物浓度值和活性污泥浓度两方而来决定的。为此,通过主动降低活性污泥浓度的方法可以缓解食微比过低的情况。
在食微比控制值修正到正常值后,对轻中度的因负荷原因导致的丝状菌膨胀,可以起到有效抑制作用。
3)营养剂不合理投加控制。在丝状菌膨胀原因中,前面也阐述过有关营养剂及微量元素不足导致的丝状菌膨胀问题,这也主要是发生在成分单一的工业废水中。因为菌胶团的生长相对于丝状菌来说,其对营养平衡的要求更高,所以说,更需要协调各种营养的平衡来保证菌胶团的正常生长。
就营养平衡的要求方面,一方面是对氮磷营养剂的补充要足量,我们可以通过放流出水的氮磷含量检测来确认活性污泥对营养剂的需求是否短缺。通常,放流出水中氮磷含量以接近但不超过国家一级排放量标准的控制值为参考。特别是氮的排放含量控制,因为大多数种类的丝状菌不耐受高含氮量的环境,所以这也是一种抑制丝状菌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是投加营养剂时,务必做到均匀连续的投加,投加点设在生化池首端,最好是污水、废水流入生化系统前已经有营养剂混合进去了。必须避免靠人工池面投加的现象发生。
以上是与丝状菌膨胀有关的常用控制参数的调控方法,实际运行中,导致丝状菌膨胀的原因可能是多种控制参数不合理导致的,这就要求运行管理人员认真分析和把握现状,找出导致丝状菌膨胀的原因,针对性的进行多方面工艺参数调整和配合。
(2)引入惰性物质抑制丝状菌的高度膨胀。引入惰性物质抑制高度膨胀的丝状菌,这样的控制方法应该说在文献和一般书籍中见到的不多,这里引入此法对丝状菌进行抑制,主要还是来源于对实践工作的总结。我们在实践中发现,高度和极度膨胀的丝状菌,通过简单的方法是很难有效阻止其对放流水质的影响。特别是冲击负荷的存在,能够直接导致大量活性污泥随放流水流出,水质也会发生严重的超标排放。此时,运用最多的是亡羊补牢的方法,就是在曝气池出口投加混凝剂。对于这样的方法,我们在追踪丝状菌膨胀趋势后,如果发生迅速恶化趋势,可以投加惰性物质来抑制丝状菌的膨胀。就如何引入惰性物质到生化池的问题,我们的突破口是利用降低物化段沉淀效果(可以降低混凝剂和絮凝剂的用量,使初沉池沉淀转差,继而有多量无机颗粒流入生化系统),允许部分无机颗粒流入生化池,这样流入生化池的无机颗粒在整个曝气池混合液内就呈分散状态均匀分布了。这样的情况下,活性污泥的相对比重就增加了(无机颗粒的比重远大于活性污泥),而活性污泥所具有的絮凝性能够将无机颗粒吸附,最终可以导致活性污泥絮团的比重增加。通过增加活性污泥的比重,能够保证高度膨胀的活性污泥在流入二沉池后得到较理想的相对泥水分离效果,为缓解在高度活性污泥膨胀的状态下出水达标提供保证。
这样的原理解释,一线操作管理人员应该是可以很好的理解的,实践中也是同样的情况,但是我们往往还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足量的惰性物质流入生化系统,被活性污泥吸附后,在其强化活性污泥的相对沉降性能的同时,还对丝状菌的结构起到了破坏作用。在理解这个作用的时候,我们需要对丝状菌的一个特性进行必要的说明,即丝状菌被折断后,其膨胀程度会降低,相互聚集成团的能力会降低,繁殖速度也会降低。因此说,通过引人惰性物质,对丝状菌的抑制作用是明显的,也是有支持依据的。
那么引入多少活性污泥量呢?回答这个问题是相当困难的。实践中判断依据运用最多的是通过活性污泥沉降比来判断,主要原因是活性污泥沉降比实验能够较好地模拟二沉池沉降效果,而二沉池的沉降效果好坏直接关系到了放流出水的情况优劣。
我们清楚的知道,丝状菌发生高度膨胀后,活性污泥沉降比往往超过90%。这种情况下,轻微的水力冲击负荷都会导致活性污泥流出二沉池。为此,引入惰性物质到生化系统后,需要不间断的(20min一次检测)检测活性污泥沉降比。当引入惰性物质后,活性污泥沉降比降低到70%以下时,我们认为丝状菌的膨胀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了,此时可考虑降低引入惰性物质的量,同时根据活性污泥浓度,严格控制排泥量。保证排泥后,活性污泥浓度较前日偏差不超过15%(主要是指浓度降低面的控制),使得受压缩的活性污泥能够很好的排出生化系统,通过活性污泥的不断更新来保证活性污泥中菌胶团部分的有效含量,相对的丝状菌在不能有效伸展其丝状菌体的情况下,相对繁殖受到抑制,也就慢慢退出在活性污泥中的主导地位了。
通过引入惰性物质抑制高度膨胀的丝状菌繁殖,操作控制联动参数多,控制要求高,所以对操作管理人员来讲,一定要抓住活性污泥沉降比的检测数据不放,多次确认活性污泥浓度变化(避免因为沉降性相对转好,而导致同等排泥浓度情况下,排出过量的活性污泥,使活性污泥浓度急剧下降,最终导致系统处理崩溃),通过1个月左右的主动压缩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来抑制丝状菌的高度膨胀状态。此法虽然能够对高度膨胀的丝状菌进行有效的抑制,但是彻底去除丝状菌绝非易事。高度膨胀的丝状菌调整到中轻度膨胀状态后,需要及时纠正各项活性污泥工艺控制参数,以求能够在随后几个月的时间内彻底清除丝状菌在活性污泥内的踪迹。
(3)高pH值污水、废水有效抑制丝状菌的膨胀。我们在前面的章节已经阐述过,丝状菌对高pH值污水、废水的适应能力远低于对低pH值污水、废水的适应能力,为此,运用高pH值废水来抑制丝状菌的高度膨胀是非常常用和有效的方法。基于丝状菌的比表面积大于菌胶团的比表面积,所以在理论上,丝状菌应对急性环境恶变的能力总体而言是低于菌胶团的,特别是耐受高pH值和对活性污泥有抑制作用的有毒物质方面。
为什么适应环境能力极强的丝状菌在以上两个方面的适应能力要低于菌胶团呢?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分析丝状菌的特性和菌胶团的特性。丝状菌的高比表面积来自丝状菌的单体性,单体丝状菌对营养物质的吸附相当大,但是对毒性物质和抑制物质的吸附也很大。相对而言,菌胶团却对急性毒性物质和抑制物质的耐受能力要高于丝状菌,这主要是因为,菌胶团是由大量细菌组成的团体,这样的团体具备了抗击急性冲击物质的能力,所以在耐受毒性物质和抑制物质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菌胶团依靠整体作用能够以牺牲外围细菌的方法来保护整体菌胶团。这为毒性物质和抑制物质的冲击过后,迅速恢复菌胶团活力提供了保证。这种牺牲局部力量保证全体的特性是丝状菌所不能做到的,这就为杀灭丝状菌提供了理论支持。
下面就对高pH值抑制和杀灭丝状菌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
1)运用环境状态。运用高pH值杀灭丝状菌,通常丝状菌在高度以上级别的状态下运用效果最佳,当然,杀灭效果也最好。因为高度级别以上的丝状菌,其单体暴露在水体中更加明显,所以受到高pH值污水、废水的影响就会更大。
2)基本条件配备。既然我们讲到的是运用高pH值来杀灭丝状菌,那么创造高pH值污水、废水的环境就是基本条件。要达到这样的环境,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是进入污水、废水处理厂的待处理污水、废水本身就是高pH值污水、废水,平时都是需要用酸类进行调节的,而在抑制丝状菌的时候就可以调整此部分污水、废水的pH值,而是直接让其流入生化系统;另一种方法是直接向废水中投加碱类物质(如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钠),将污水、废水调节成为碱性污水、废水。
3)pH值调整度及量。通过高pH值来杀灭丝状菌,最重要的是pH值调整到什么程度,持续多少时间。如果能够很好的控制好这一点,杀灭丝状菌就有了很好的保证。
根据实践经验,pH值控制在曝气池整池10.0一线,持续时间4~8h左右能够对丝状菌起到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就为什么将曝气池整池混合液pH值控制在10.0一线呢?这主要还是因为pH值在9.0以下的情况下,在较短时间(1个月左右)内不会对活性污泥整体生长繁殖构成影响。但是,pH值在10.0以上时,已经属于高pH值废水了,对活性污泥的生长已经构成明显的抑制了。在24h内,应对这样的pH值污水、废水,活性污泥会抛弃外围菌胶团来保护菌胶团内心部分。所以,我们在选定用pH值=10.0进行对丝状菌的抑制时,持续时间不要超过24h,以免出现活性污泥无法恢复的不良后果。
4)高pH值污水、废水调整抑制丝状菌步骤。这里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进流污水、废水的pH值和能够持续的时间,一定要事前考查清楚,才能对该系统进行抑制和杀灭丝状菌。如果 pH值调整最终不能够使整个生化系统pH值控制在10.0一线,或者使整个生化系统的pH值控制在10.0一线以后,控制时间不能够达到4~6h,我们就不提倡利用进流高pH值污水、废水抑制和杀灭丝状菌的活动。这里主要考虑到丝状菌是一种特殊的微生物,其中一个特别明显的特性就是变异性和适应性相当强。当第一次没有彻底杀灭它们后,第二次再运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杀灭就会显得相当困难。为此,我们不提倡在没有特别把握的时候,就强行实施抑制和杀灭丝状菌的活动。
足量抑制和杀灭丝状菌的进流高pH值污水、废水,往往在工业废水处理厂比较常见。因为工业废水处理厂的废水来源是生产部门,而生产部门的废水排放就有明显的周期性,如清洗时排放的酸碱废水。这样的机会就可以充分的运用起来,对抑制和杀灭丝状菌就显得非常有效了。同时,丝状菌的爆发我们在前面也说过,即丝状菌常见于水质成分单一的工业废水,这为我们充分利用工业废水自身排放的特点抑制和杀灭丝状菌的活动提供了基础保证。
为了保证足量的高pH值废水能够作用于生化系统,首先需要对高pH值废水进行评估。首先确认来自生产部门单次排放高pH值的水量以及具体pH值,当确认进流废水pH值是大于10.0的,且水量满足置换全部生化系统构筑物内水体容积,我们就认为该次进流高pH值废水就满足了可利用性,也就是具备了抑制和杀灭丝状菌的能力了。
在这里,我们一直用到抑制和杀灭丝状菌这句话,可能有读者会问,抑制和杀灭是结果度量的概念,抑制和杀灭存在很大的区别,为什么同样进行高pH值废水的调整活动,结果会有抑制和杀灭的区别呢?回答这个问题,确实很有必要。因为进行的高pH值调整其一致的目的都是要杀灭丝状菌,仅仅是抑制的话,不是我们的目的。但是,我们在本书中却一直将抑制和杀灭连在一起表述的,原因在于:丝状菌的杀灭相当困难的,实践中能够真正一次彻底杀灭的情况不会超过30%,而有70%的情况是仅仅对丝状菌的膨胀起到了抑制作用。究其原因,前面已进行阐述过,主要是丝状菌与菌胶团特性差异不明显,加之彻底杀灭丝状菌的难度很高等,当对丝状菌进行杀灭时,结果仅仅是对丝状菌进行了抑制。
了解以上各项特性后,我们就对如何具体运用高pH值污水、废水调整抑制和杀灭丝状菌进行步骤上的说明。
①将进流废水通过调整池充分调节,使进流废水的pH值基本保持稳定在10.0以上。但是在流入物化区之前,我们需要将废水pH值稳定在10.0左右。因为pH值低于10.0一线,流入到生化系统中将不会对丝状菌构成抑制和杀灭作用;相反,pH值高于10.0一线的话,由于后段不具备很好的调节pH值的作用,使得物化区和生化区会受到额外的压力,严重的时候,物化区絮凝沉降效果失效,曝气池活性污泥快速死亡的情况会有发生。
②均匀地将高pH值废水抽入后续处理系统,在物化区前期可以控制pH值在11.0左右流入到后续物化沉淀池。这主要是因为,在流入高pH值污水、废水之前,后续构筑物内的污水、废水pH值还是在正常范围内的,所以为了节约高pH值污水、废水的消耗量,尽快对生化系统的混合液提高pH值,初期流入的污水、废水pH值可以适当提高,或者说高了也不需要特别控制。
③严密监测物化沉淀池各点和流入生化系统首端的污水、废水pH值,保证物化沉淀区各水平面监测到的pH值平均值不高于10.5。
④为了配合生化系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将混合液pH值提高的要求,需要将活性污泥的回流值控制在最小值。通常回流比控制在5%,主要还是为了避免高回流比情况下,回流的二沉池中性废水过量的中和掉流入生化系统的高pH值废水。
⑤流入生化系统的高pH值废水首先会使生化池前段pH值逐渐升高,在曝气池曝气和搅拌的作用下,沿曝气池出口方向pH值会逐渐升高,根据水力停留时间可以粗略地估算出整个曝气池pH值升高到10.0所需要的时间。计算方法是根据生化系统的有效容积(曝气池有效容积)除以高pH值污水、废水进入物化处理段的流量,所得到的时间就是整个生化系统pH值提高到10.0所需要的大概时间。
⑥当整个曝气池pH值上升到10.0一线的时候,接下来要做得是估计维持曝气池混合液高pH值的时间。维持适当尺度的高pH值时间是抑制和杀灭丝状菌的重要手段,即要起到抑制和杀灭的作用,又要尽可能的降低对菌胶团的伤害,这个尺度需要从显微镜观察和SV30(活性污泥沉降比)来确认。
显微镜观察主要是确认附着类原生动物的状态,因为当pH值升到10.0-线的时候,活动性纤毛虫将死亡消失,后生动物和附着类原生动物将失去活性。通过观察失去活性的附着类原生动物的形态能够判断目前高pH值状态对活性污泥的冲击程度,判断标准上,以累枝虫或钟虫作为附着类原生动物观察为例。当此类原生动物仅仅出现不活动状态、并未消失的话,我们认为高pH值状态恰到好处;相反的,当此类附着类原生动物迅速消失,或头顶气泡、内容物流出时,我们认为调整的pH值过高了,需要减少后续的作用时间。
通过观察活性污泥沉降比,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在pH值上升到10.0-线的初期,活性污泥沉降比不会有太大变化,但是上清液会出现明显的混浊,这种混浊是由大量解体的絮体所组成的,有点像高负荷状况下的上清液混浊。其混浊程度也是判断高pH值对活性污泥影响程度的表现,越是混浊越是影响明显,这种程度的判断可以知道后续高pH值废水对生化系统需要或可以作用的时间。
⑦作用时间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指标,根据活性污泥沉降比上清液混浊状态,以及显微镜对附着类原生动物的观察,并辅以曝气池液面新增浮渣状态,能够很好的确认高pH值需要作用的时间。前面已经说过,我们通常是选用4~6h,这是一个参考时间,具体还要根据上面讲到的几个方法来最终确认。进人第4小时后,我们通过显微镜观察,会发现丝状菌开始折断,这是确认高 pH 值废水作用效果的最直接证据,根据丝状菌的折断程度可以判断作用效果。进人第5个小时后,显微镜观察会发现丝状菌在折断的基础上,进一步折断,丝状菌长度会在不断的折断作用下,逐渐变短,由此活性污泥沉降比会发现每次测得的 SVso 值在不断减小,甚至可以恢复到正常值(30%以下)。
⑧通过显微镜观察丝状菌的折断状态、活性污泥沉降比的状态,能够很好的判断出丝状菌的抑制和杀灭状态,同时也能很好的了解到活性污泥中菌胶团受到的影响程度。我们追求的总是丝状菌受到最大的杀灭,活性污泥受到最小的影响。判断好这一点,就可以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停止对活性污泥混合液的高 pH 值作用了。当高 pH 值废水作用时间超过6小时后,我们就需要重点确认丝状菌的折断状态了。如果折断状态已经非常明显,折断后的丝状菌体长度小于未折断前的1/10时,我们认为对丝状菌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已经达到效果。此时,即可开始将物化段的 pH 值恢复到正常水平。使得接下来流人到生化池的污水、废水 pH 值也恢复到正常水平。这里还可以通过调整二沉池的回流比来达到强长和缩短恢复生化池 pH 值正常值的时间。
⑨随着生化池 pH 值的逐渐恢复正常值,活性污泥菌胶团性状也开始逐渐恢复,通常2天后活性污泥能够恢复到正常水平。此时唯一不同的是,丝状菌膨胀现象没有了,显微镱观察看不到丝状菌的踪迹,活性污泥的沉降比恢复到正常值范围,各项出水指标也恢复正常了。利用高pH值污水、废水抑制和杀灭丝状菌的工作就此结東。
为了巩固对丝状菌的抑制和杀灭作用,需要最大限度的规范活性污泥操作的各项工艺控制指标,不给丝状菌的再次增殖提供运行环境上的条件。
(1)利用漂白粉抑制和杀灭丝状菌
利用漂白粉抑制和杀灭丝状菌,就原理上不难理解,因为漂白粉是杀菌剂,对微生物具有极好的杀菌作用,可以运用漂白粉的这个特性对丝状菌进行抑制和杀灭。根本理由方面的解释还是丝状菌比表面积巨大,吸收杀菌剂的能力也强于菌胶团,同时菌胶团在受到杀菌剂冲击的时候,仍然会通过舍去外围的部分微生物,来保全菌胶团内部的主体部分。
这里还要引出使用漂白粉和漂白水的区别。我们知道,漂白粉大部分成分是石灰,投人到生化系统后能够增加活性污泥的沉淀作用,这与引人惰性污泥增加活性污泥在丝状菌膨胀阶段的沉淀性能原理相仿。而漂白水杀菌释放作用较快,且不具助沉淀作用,所以利用杀菌剂的话,通常选用漂白粉。
1)运用环境。利用漂白粉来抑制和杀灭丝状菌的使用环境,重点是针对极度膨胀和高度膨胀的丝状菌,对中轻度不适用。因为越是丝状菌繁殖不占优势,运用漂白粉杀灭丝状菌时对菌胶团的影响就越大。
2)投加量确定。就用漂白粉来抑制和杀灭丝状菌的活动来说,投加量至关重要。否则,投加过量很可能将正常菌胶团全部杀灭,而投加过少很可能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使生化系统出水出现恶化。两利表6号投加量按70~90g/ m ’计算即可,当然,如果通过实验室试验确定就更加保险。通过不同比例投加后对活性污泥的抑制情况来确认最佳投加漂白粉量,主要确认手段是显微镜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原后生动物的活性和存在数量,以及丝状菌的受损程度来确认。
3)投加步骤。
①确定好投加量后,我们就需要准备漂白粉了。将漂白粉运到曝气池首端,由于漂白粉容易被风吹得飘起来,并且具有一定的腐蚀性,所以在投加时,个人防护要很注意的,护目镜、防腐手套要准备好。同时,漂白粉弄到身上,衣服会褪色的(包括鞋子),因此最好穿破一点的衣服。
②投加频率也是相当重要的。来自物化段的废水源源不断地流人生化系统,所以,投加到生化池的漂白粉能够快速稀释到水体中。因此,投加漂白粉期间,一定要保持正常的进水,如果没有来自物化段的进水对投人到生化池的漂白粉进行稀释会出现局部漂白粉浓度过高,这样对系统中局部的微生物杀伤是致命的,所造成的结果也是不可逆的。为此,投加漂白粉的时候,需要一袋(50公斤)一袋的投加,期间可以间隔5min左右。全部计划投加的漂自粉,应该控制在1/2生化池水力停留时间长短范围内投加完毕,保证投加漂白粉的有效性和对活性污泥的安全性。
③投加漂白粉后,频繁检测对活性污泥的影响程度是非常有必要的。通常投加完漂白粉后,活性污泥内的原后生动物会死亡并消失,这的现象并不能说明漂白粉的投加对活性污泥产生的毁灭性作用,而应该视为正常现象。同时,观察丝状菌应该可以发现,丝状菌出现明显的折断现象,其折断发生较利用高pH值废水对丝状菌的抑制和杀灭要来得迅速得多,这是显微镜方面观察可以发现的结果;另外在活性污泥沉降比方面观察,其现象与前面叙述的利用高pR值废水对丝状菌的抑制和杀灭基本一致,都以投加抑制物质之后出水发生混浊为代表现象,以局部产生泡沫和浮渣为补充证明。
④投加完漂白粉后,持续作用时间也与利用高 pH 值废水对丝状菌的抑制和杀灭过程相仿,判断依据主要也是显微镜观察。如果活性污泥解体明显,出水粘稠度过大,泡沫大量产生,基本认为投加漂白粉过量,对活性污泥抑制过度。需要调整回流比及进水流量进行及时稀释,以免对活性污泥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⑤经过漂白粉抑制和杀灭的活性污泥,其丝状菌折断明显,在恢复各项性污泥控制指标后,通常在3天内活性污泥能够恢复到正常水平。
(5)运用高pH值废水与利用漂白粉对丝状菌的作用比较。
两种常见抑制和杀灭丝状菌的方法
表6-1高PH值废水和漂白粉对丝状菌的作用比较
项目 |
高PH值抑制和杀灭丝状菌 |
漂白粉抑制和杀灭丝状菌 |
费用方面 |
利用进流高PH值污水、废水的话,不产生直接费用,经济性好;购买碱性物质投加的话就会产生费用 |
需要购买漂白粉,存在费用支出 |
操作难度 |
由于调整高PH值废水进入生化系统是个较长的过程,也就为纠正操作偏差提供了条件,所以属较易操作的项目 |
投加漂白粉前,实验室投加量模拟确认和计算投加量的确认至关重要,否则达不到期望效果由于投加漂白粉后,往往体现急性抑制和杀灭过程,所以可控性不强,调整时间不充分 |
安全性 |
对活性污泥的抑制属慢性,可恢复性好,属安全对策 |
急性作用明显,属危险性较高的策略 |
作用效果 |
对作用时间把握要求较高,由于作用缓慢,在没有充分对丝状菌作用到位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无效的杀灭效果,为丝状菌再度繁殖提供机会 |
作用力度大,对丝状菌具有毁灭性打击能力,同期作用于丝状菌和活性污泥时,丝状菌受到打击更为明显 |
复发情况 |
利用此法,如果没有一次性到位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导致丝状菌的复发,在多次作用情况下,丝状菌会迅速产生耐受能力,使此法失效 |
由于作用力度较强,复发机会较小,同时,很少发现利用漂白粉进行作用后丝状菌会产生耐药性和变异的问题 |
恢复效果 |
作用后的活性污泥系统,恢复较快,通常在2天内恢复放流出水 |
作用后的活性污泥,恢复时间也较快,但相比之下较高PH值抑制和杀灭丝状菌的方法略慢,通常会推迟1天 |
(6)丝状菌在受到抑制物质打击后的表现状态。
丝状菌在受到抑制物质打击后的表现状态,主要是丝状菌的变异问题。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丝状菌在首次受到抑制物质的打击后,会做出变异的发展趋势,特别是经过多次不彻底的抑制物质打击后,丝状菌通常会在菌体上长出细小的侧枝,以应对抑制物质的攻击,但此类丝状菌长出侧枝后,通常的抑制物质很难再对其出现明显的抑制作用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作用失效,这样的情况,会给我们的操作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通常要采取如下的策略,避免这样的问题发生。
1)尽量保证抑制和杀灭丝状菌的计划制定周全,确保一次成功,不给丝状菌以可乘之机。
2)抑制和杀灭活动开始前,需提前3天停止二沉池的排泥,避免丝状菌通过排泥管道进入物化系统,并最终再次接种到生化系统。
3)一次抑制和杀灭活动没有取得良好效果时,切莫连续再次重复使用该法,比如利用高pH值抑制和杀灭丝状菌失败后,可利用漂白粉杀抑制和灭法进行。交替使用将减少丝状菌出现免疫和被误驯化的可能。
(7)丝状菌抑制或杀灭彻底失败的对策。实践中发现,由于误使用抑制和杀灭丝状菌的方法,导致丝状菌产生极强的耐受能力和变异能力的时候,很多方法都会显得不起作用,这对系统而言是致命的。因为即使是正常的负荷都会不时的出现活性污泥大量流出二沉池的现象,出水的超标是必然的,严重的导致活性污泥大量流失,系统MLSS值急剧下降,并最终导致系统崩溃。对于这样的问题,唯一的应对策略就是在系统休假停产期间将活性污泥全部排空,对池体杀毒后再次进行活性污泥培养。具体方法可参考活性污泥培养章节进行。
申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点击此处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水处理
返回版块42.3 万条内容 · 1441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活性污泥法运行故障应对办法(2)活性污泥法运行故障应对办法(2) 第四节:生化池浮渣、泡沫故障 活性污泥法运行过程出现浮渣和泡沫是比较常见的,对应的分析和研究在各种参考书中也有比较多的说明。我们从实践的角度,对浮渣和泡沫的形成及实践原理和对策进行综合分析,以使一线操作和管理人员能够在应对浮渣及泡沫产生的问题上有所认识及对策。 一、生化池浮渣、泡沫概述 1.浮渣产生位置的说明 生化系统产生的浮渣就其位置而言,常可发生曝气池的池壁及四个角落;而在二沉池内发生的浮渣常堆积在二沉池的出水堰内圈挡板四周。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活性污泥工艺运行状况分析和及时处理方法,值得一看。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