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结构资料库 \ 东京巨蛋(1988~2024)

东京巨蛋(1988~2024)

发布于:2024-01-15 14:53:15 来自:建筑结构/结构资料库 [复制转发]


东京巨蛋(日语: 東京ドーム/とうきょう ドーム,英语: Tokyo Dome)位于日本东京文京区,于1988年完工,是日本第一座室内棒球场,也是有约46000个座席的多功能体育馆(演唱会时可容纳逾57000人)。
     

1987年6月28日(昭和62年),屋顶的充气起膜工作开始。

1988年(昭和63年)完工,3月18日开场,亦是株式会社东京巨蛋所营运的东京巨蛋城核心设施,称为"BIG EGG"。

“BIG EGG”,也许有人会以为是取自于它的外观类似一颗巨大的蛋,但事实上这是    

“BIG Entertainment and Gold Games”的缩写,也清楚地说明这球场的使用目的——提供多功能的娱乐和精彩的各式比赛。

   

穹顶的平面为边长180m的正方形,四角为半径60m的内切圆弧,对角线长201m,穹顶面积31700m2。屋顶高61.69米,这个数字取自于1964年王贞治从金田正一打出的超大场外本垒打(估计飞行距离151米)中导出的,目的是为了不让更多的球打到屋顶。

穹顶结构形式为气承式充气膜结构,G类膜材(玻璃纤维基材+聚四氟乙烯涂层)。膜面为双层,中间有热空气循环用来融雪。同时设置记录风速、雪压、膜材变形及钢索拉力的传感器,并与中央计算机相联结。计算机能自动进行监测并选择最佳方法来提高内压或消除积雪,从而保证了膜结构的安全与体育馆的正常运行,是一座拥有完善的压力控制系统的充气膜结构。

充气膜结构是通过气压差来支承屋顶。加压鼓风机风扇不断向穹顶内输送空气,使穹顶内的压力比外部高 0.3%(约300Pa),从而支承屋顶膜。这个气压差相当于大楼的一楼和九楼。人体几乎感觉不到它。此外,旋转门用于入口和出口,以防止空气从穹顶内逸出。

穹顶共有36台风机。活动期间10~18台风机将启动工作;场馆关闭时两台风机可以很好地维持运行。

为了保持穹顶内部的压力,旋转门(共 54 个位置)用于入口和出口。此外,在棒球比赛结束时或发生紧急情况时,将辅助使用平衡门(共80个地点),允许多人同时进出。

采用燃气热源加热和冷却系统,夏季加热约26至28C°,冬季加热约18至20C°,在整个季节保持穹顶内的空调舒适。此外,由于气体是热源,它有助于在夏季的高峰期降低功耗。

   

东京巨蛋拥有强大的防灾系统,可自动发现火灾并立即扑灭火灾。首先,一个名为探测器的火灾探测器在200米外的一个小火中不容错过地发现,并将信息发送到控制单元。控制单元选择适合火灾规模的消防水炮(气动喷水枪),根据距离向火源排放水压,然后转移到灭火工作。

东京巨蛋配备"排烟系统",可相互阻挡圆顶内的烟雾,引导至蓄烟和排烟,"避雷系统"在28根拉索上增加了避雷针的功能,以及"融雪系统",在双层膜屋顶之间输送暖风以解冻,确保结构的安全。当然,它是一种抗震结构,所以即使发生地震,也是安全的。

雨水落在膜屋顶上,储存在地下水箱中。因此,在减少雨水排放到下水道的同时,储存的雨水被用作厕所的清洁水以及发生灾害时的消防用水。

身为东京市中心少数可容纳5万人以上的活动场地之一,东京巨蛋曾举行过多场著名的演唱会;但相对于同样被日本音乐业界视为指标场地的日本武道馆,东京巨蛋的容量更为巨大,在此开唱的歌手,必须具有一定知名度才能达到观众满场,因此在东京巨蛋举办演唱会,更能彰显出歌手的人气。

名称:东京巨蛋、Tokyo Demo      
地址:日本东京都文京区后乐1丁目3-61      
球场沿革:1985年5月16日动工,1988年3月18日开场      
所有者:株式会社东京巨蛋      
主队:读卖巨人队      
场地:人工草坪      
结构:充气膜结构      
观众容量:约46,000人(棒球),约57000人(音乐会)      
球场规模:地面面积13000㎡、两边100m、中外122m、左右外110m      
设计者:竹中工务店、日建设计      

东京巨蛋1988年投入使用,至今已经安全运营36年。该穹顶目前仍为日本的一座标志性建筑物,成为充气膜结构成功应用的典范。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结构资料库

返回版块

41.15 万条内容 · 365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从建筑学角度浅析折叠结构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折叠结构是一种用时展开、不用时可折叠的结构,具备机动性强、施工周期短、结构效益高等独特优势,但目前其设计、计算理论体系仍有待发展、优化,在建筑工程领域中的应用也相对有限。本文以折叠结构的应用为立足点,从建筑学视角阐述其发展历史,以其结构概念及特点分析其进一步应用的具体形式及难点,从建筑工程设计的实例及自身专业视角出发,分析此类结构在今后的工程应用前景。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