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月10日)参加了环博会举办的主题为“浪潮交叠 企业家向前”的第六期环保CEO圈享会,有一些思考和感触,在这里做一个记录,供大家参考。
我发现现在环保行业也非常卷,比如环保圈在会议结束后没多久,6:21,就发布了当天圈享会的稿件,彼时晚宴才刚刚开始。( 浪潮交叠,企业家向前!第六期环保CEO圈享会成功举行 )
另外我还注意到,高能环境在公司总裁发言结束后,16:23,也在自己公号发出了自己的推文。( 高能环境总裁凌锦明出席环保CEO圈享会高峰对话 )
我想这也反映着传播这些年的一个变化,传统媒体不再是信息传播的唯一渠道,人们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有了更多的途径。
我们也一直关注着、研究着新媒体给世界带来的变化,环保邦也算尝试之一。
坐在会场,习惯性打开电脑,每当嘉宾有一些金句,我都会赶紧记录下来。这些金句,蕴含和凝练着诸位企业家的实践思考。
告别无用的悲观主义。
这几年环保行业弥漫着悲观的情绪,贩卖焦虑的文章也容易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比如我自己也会写一些,去蹭蹭流量。
确实有很多不好的消息,但是一味的悲观也许没有太多的意义。
现实如此,企业乃至个人要做的,就是认清现实,升级打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环保产业定义在污染治理的狭义范围,那会越来越小。
这涉及到我们如何理解环保产业的定义和边界。环保产业不仅仅是污染治理,这个维度可以进一步放大。环保行业企业的技术积累和产品积累,可以融入到更大的范畴当中。
比如定义为“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层面,定义为“3060低碳发展”,定义为“绿水青山”,定义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未尝不可,也会有很多机会。
国有企业是主角,未必不是好事。
某位企业家提出了这个观点,正好和我最近写的一个随笔一致,算是想到一块儿去了。当然不一定对,也欢迎探讨。
这些年民营企业的空间似乎被压缩了很多,一些企业老板也在抱怨自己的生存空间被挤占,抱怨市场都被国央企和地方环保集团抢占。
最近我在写一个思考的文章,大致观点是,也许就应该有这么多的地方国企,这些事情原本就应当由G端来做,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大型民营企业可以以一些形式介入。但是本质,这些项目由国企承担建设和运营,可能是相对更加合理的选择,也更能在很多方面和G端博弈,本质上国企一定程度上可以算是G端的衍生。
而对于民营企业,则需要进一步思考自己合适的“生态位 ”。
我不懂环保。
这是埃睿迪 公司董事长提及几次的一句话。
也许这个公司属于行业外来者,但是很有代表性。
我也曾调研过的几家从事环保的企业,在业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在交流过程中也多次提到,他们不认为他们是一家环保企业。
这非常有意思。这些公司在市场的存在,让我们更多的看到行业的变化。技术在变革,新的技术应用在环保领域也越来约普遍,越来越多的出现“新技术+环保”的公司。当然,也有很多“环保+新技术”的公司出现。
这些存在,或许会让这个行业变得更有意思。
数字化如何从成本中心变成效益中心?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很多公司在数字化过程中,碰到了一些问题,大致有这么几种情况:
数字化转型是成本,“ 光花钱不挣钱 ”,造成动力不足。
企业内部的不习惯,惯性抵触。
数据资产“没人会用”,没有更深的价值挖掘。
一些项目运营企业还有一些自己的“小九九”
……
不过,这一趋势我认为是势不可挡,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应用层面,只有切入点和切入时机的问题。
说到这里,我插一个小广告,如果有塑料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的企业,最好是近年成立,年回收量在1万吨以上,可以和我联系,环保邦在推广“塑料信用”,可以增厚收益。
简单来说,就是在原有正常交易的基础上,可以再多获取一笔收入,详见: 合作招募|塑料回收多赚一笔!除了直接卖钱还能卖信用积分~
我们自己会做一些前期投入,初定选取几家公司免费服务,我们的收益后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和我联系。
说到做到,方可基业长青。
这句话,不用多解读,这也许是一切公司和个人,立足的一个基本素质。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2人已点赞
分享
固废处理
返回版块8593 条内容 · 179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资料分析的有一定的深度,受益啦,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