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区的形态规划会面对很多城市规划和控规的问题。我们分别抽取欧洲和中国三个著名城市的鸟瞰,在欧洲从高处俯瞰城市时,住宅是作为城市的背景展现到摄影作品中,但在中国,摄影爱好者在拍城市鸟瞰照片时要躲开住宅进行选点。住宅建筑是城市中最大的群体,是城市的背景, 如何让住宅成为城市的一景就涉及住区形态。
在几十年来中国住宅发展中,住宅在品质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表现在建筑的构造、设备材料、建造技术方面,这方面是由工程师、开发商、厂商、建筑师共同主导的。但在住宅区形态、城市设计方面,包括建筑群的轮廓、风貌意象、街道与组团、环境心理学、领域与邻里等这些建筑学规划学的专业领域都有大幅度倒退,逐渐转变成由开发商中的销售人员主导设计的局面。
回顾历史,五十年代的北京百万庄小区至今仍是北京最有规划特点的小区、它是有良好的空间感、尺度感及邻里组团氛围的优秀案例。2000年初是北京住宅区规划百花齐放的时期,同一时期,上海也有不少既有设计感又宜居的小区规划。但后来发展成如今的局面:基本不讲究住宅的规划形态和城市设计,而是单纯从销售、日照间距计算出的住宅规划产品,它和规划学、建筑学已没关系,是纯粹产品制造。
此现象的成因归结为总规、控规、单体三个层面的原因,即 宏观、中观、微观三层面造成了如今的住宅规划模式。 宏观方面是城市规划与路网的规划。中观是地块的控规指标、即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等固定搭配的指标。最后才是微观,即建筑色彩、建筑体型、建筑风格。
宏观层面
比如走在拉萨的街道,除了两边住宅的窗户上画了红框,有点西藏符号外,它和内地城市已没有区别,其街道的格局、宽度、尺度,线型,甚至两边绿化带模式,全国完全是一个模式。通过道路看城市的整体规划,从卫星图上分析世界各国的城市肌理,道路的宽度、密度、线形和视线是完全不同的形式,而我们现在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只有一种模式,所以首先从大的宏观方面就奠定了千城一面的格局。
中观层面
在规划设计时,通常是规划局下达指标,按照日照间距和规范控制的18米、30米、60米形成的层级型行列式规划模式,构成了所有居住区的基本模式,但实际上应该是有多种可能,相同的容积率、不同的条件限制可以出现多种不同的建筑形态。
微观层面
在住宅设计时,通常是“菜单化”,全国的开发商的住宅产品库中,洋房、小高层、高层等不超过六种建筑类型。建筑的体形、虚实、色彩、风格也都被开发商以一个产品线的模式在全国各地复制,忽略了地域和建筑面临的环境问题。
建筑设计处于末端,上位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是住宅形态的决定因素,因地制宜控制建筑的指标是控制住区形态与风貌的关键,指标是中观层面的关键点,新城、住区的形态应从分析到确立建筑的意向、决定建筑形态的指标,才是产品全过程的模式。
如何确定一个新城的建筑意向?需要向传统学习。 近年,我们研究了世界多个著名古城及聚落、探讨其风貌和形态形成的过程,影响聚落的宏观因素有地形、地貌、气候、政治、经济、温度、阳光、不同纬度、宗教习俗、规划政策等,都会影响其肌理。再加上微观因素的材料和风格,形成历史上聚落丰富多彩的局面。 在新城规划中,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城住区, 要从城市到住区意象,达到可控制精准形态的控规,这是改变千城一面的关键。从关键词、地域分析,到建立新区意象,最后设立可精准控制的指标。控制住区的形态有多个指标,包括绿色率、密度、高度、建筑长度、建筑高低差、建筑贴线率等都是影响住区非常重要的指标,我们曾做过一个相关因子变化对形态影响的研究,现在随着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其实很容易制造一个模型,输入各种指标后观察形态的变化,成为做城市控规、为新城的住区下达指标时形态控制的参考。
下面对住区规划形态中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第一,提倡低层高密度。 我们看到古今中外的名城基本都为低层高密度。近年我们没有出现低层高密度小区是与住宅区规范有关,当建筑高度降低,城市风貌、形态问题大多都能迎刃而解。观察欧洲城市住区的高度与密度,很多低层多层为主的城市社区,容积率其实非常高。前几年对新版居住区设计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的编制,单独提出了低层高密度指标,在低层的情况下,大大地提高建筑密度,改变了过去的建筑密度规定做不出低层高密度产品的情况,然而该指标体系在目前还没有被控规制定广泛采用。
第二,沿街的建筑高度控制。 在有很多高层住宅的城市中,沿街的建筑高度控制非常影响城市风貌,特别是有山有水的城市,如密云区是北京少能看见山水的地方,但随着近年房地产开发,开始出现长的高层板式住宅遮挡城市周边的山体,我们依据城市意象编制居住建筑设计导则,将城区分成历史区、山脚区、高速路边、河边,规范其发展,特别控制了沿街道的建筑高度,使街道的观山视线视野影响最小。
第三,东西向住宅的探讨。 东西向住宅是构成和谐宜人的城市街道空间、解决高容积率住宅与城市和谐关系的理想住宅类型。保障性住房可以非常有效地突破过去住宅必须南北向的布局,因为住宅的使用率方面,南北向只有一排朝南的走道,公摊面积大。因此东西向住宅更有优势,在北京出现了不少租赁式住宅、长租公寓,以东西向和南北向搭配的住区规划形态,整体的形态较传统的行列式排列丰富得多。
第四,街角的建筑空间形态。 注重街道转角的形态、街道城市空间的和谐与对话。如北京成寿寺社区,与十字路口周边的建筑形态相呼应。项目底层空间充分开放,结合多元业态形成积极的围合互动空间。
第五,多样的住区形态。 在阳朔的住宅区项目中探索多样化的住宅类型与空间意象,包括在住宅区形成层层退台的十字形模式,开放性亲近自然、与周边山水融合一体的建筑形态,并强调领域感和开放性的平衡。
打破目前居住区规划千城一面、单调乏味的局面,重点是上位规划,应从居住区形态的控规制定开始, 从上位规划来规范住区形态设计,同时 探索多样化的住区形态,创造在地多元的城市住区空间。
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15.37 万条内容 · 248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南京古都城市更新的探索与实践古都是中国历代国都的统称,在空间上高度集成了特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投影。古都历经兴衰更替,其本身即是不断更迭发展的有机生命体。发展至今,在城市建设与人民需求双重驱动下,古都的更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南京作为六朝古都、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与终点,同时作为现代化大都市,既有历史文化的保护需求,也有人民生活品质提升与城市发展的需求。 古都的城市更新,也面临空间、政策、路径等方面的挑战。与一般城市不同,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