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想不到!有些老建筑
竟然都曾经被“平移”过!
不是搬迁,也不是改造
是直接原地“平移”!
很多老上海都未必知道,
自1993年第一次
对外滩天文台进行平移以来,
目前上海被平移过的老建筑 至少有12个!
1933年-外滩天文台
魔都第一个平移的老建筑
移动距离:24.5米
坐落于中山东一路和延安东路口的
“外滩天文台” , 虽然现在声名不再,
但要是追溯到130年前,
人家可曾是外滩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1843年上海开埠后,
法国人在1844年通过徐家汇
天文台在外滩建了一座气象信号台,
成为了外滩名副其实最受“瞩目”的建筑。
这座天文台一运转就是 83年,
1927年天文台进行了扩建,
白色的塔身上有三段用红砖镶嵌,
顶部也用红砖装饰,远远望去非常醒目。
1993年,外滩的道路要进行改扩建,
而天文台正处于规划后中山东一路中央,
为了保护这座当时
已近150岁的国宝级老建筑,
相关部门决定将它整体东移动。
当时还没有成熟的老建筑平移技术,
天文台一天也只能移动几厘米。
即便如此,最后这个重达450吨的
天文台还是成功移动了24.5米,
而且没有丝毫损坏,
这在当时简直是一个空前的创举!
如今,外滩天文台
的一层为历史陈列馆,
陈列着许多老上海的照片,
从中可以了解到外滩和上海的历史文化。
二层咖啡厅气氛怀旧, 老式的留声机
播出三、四十年代的爵士乐,
还有定时的钢琴演奏,
是个很雅致去处。
1998年-四明公所
存世220年的公所门楼
平移距离:23米
人民路上的四明公所门楼,
是曾经轰动一时的 四明公所 仅剩的一部分。
但它原来也并不在这儿,
这个门楼是继外滩天文台之后,
上海第二个移动的建筑。
四名公所又叫宁波会馆,
是1797年宁波旅沪同乡集资建成的。
最早的时候占地达到30多亩, 建面约800平,
这里主要用于宁波同乡“寄柩(寄存棺材)”
“供关帝(供奉关公)”,“义冢(收埋无主尸骸)”。
1874-1898年期间,
法租界公董局 曾先后两次以筑路等为由,
强迫公所迁移, 30万宁波同乡群起反抗 ,
事后宁波同乡掀起了大规模罢市罢工斗争,
法领事迫于上海人民的反帝怒潮,
才最终放弃了侵占四明公所。
1951年左右(解放后),
四明公所“存放及运输灵柩”
的职能逐渐消失,公所也逐渐没落。
1998年,上海筹建中国人寿大厦,
为了给大厦让位,仅存的
四明公所门楼又被整体平移了23米,
西侧用新设计建造的屏风玻璃
跟相接的人寿大厦高楼相隔离。
2002年4月27日被调整为上海市纪念地点。
2001-刘长胜故居
红色革命圣地的两次平移
平移距离:133米
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
愚园路81号“刘长胜故居”
也许很多人都去参观过。
不过这个建筑原本也不在这里,
而且还平移不止一次!
1946-1949年,时任中共中央上海局副书记
的刘长胜扮作“荣泰烟号”的小老板,
住在这栋洋房的二楼。
以商人的身份秘密从事地下工作,
洋房当时就是中共中央上海局的 秘密机关之一 。
2001年,静安规划开发九百城市广场,
当时已经有着80多岁的刘长胜故居
需要被保护性平移。
这个时候建筑平移技术已经相对成熟。
只用了30多个小时就完成了33米的平移。
但由于故居的隔壁还有房子未拆迁完成,
影响建筑平移轨道, 刘长胜故居
的整个平移工程不得不分为两期进行,
而二期工程整整让建筑 移动了100米。
2004年,刘长胜故居作为中共上海地下组织
斗争史陈列馆正式对社会开放。
927㎡的建筑内设有三层展示区:
底楼主要为30~40年代三个
上海地下党秘密联络点的场景介绍。
2003-上海音乐厅
平移和“长高”并行
平移距离:66.46米
建于1930年的上海音乐厅
是全国第一座音乐厅。
最早的时候这里曾是南京大戏院,
后来还做过电影院。
1959年改为上海音乐厅后,
数十年一直是上海
最主要的音乐活动中心之一。
2003年,为了
配合延安路高架的拓宽建设,
上海音乐厅开始了平移工程。
而这次的平移与以往不同的是,
上海音乐厅是一遍升级改造,一边平移的。
工程过程中,先在原地顶部加高了1.7米,
然后开始向南平移,平移66.46米以后,
又在新地址上,又往上顶升了1.68米,
音乐厅面积足足增加了4倍。
短短两个月的平移完成后,
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就是 一个
崭新的上海音乐厅了。
平移期间,上海音乐厅还同时完成了内部整修,
建筑外观未变, 内部设施却修缮一新。
所有装饰都“修旧如旧”,富丽堂皇。
据说这座重达5650吨的上海音乐厅,
平移工程总耗资1.5亿元,
成为了当时上海历史上耗资最多、
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建筑平移工程。
2008年-瑞华樟园
中国第一家昆曲传习所重生
平移距离:95米,旋转35度
矗立于上海市曹家渡以西 的
苏州河畔的瑞华樟园,
最早的时候名字很诗意,
叫“水云乡”也叫”小兰亭” ,
是昆曲艺术家徐凌云在清末民初时期
为了研习和传承昆曲艺术而建的老洋楼。
这栋具有具有浓郁民国时期
中西结合建筑风格的杨楼,
曾是徐凌云与梅兰芳等艺术大师 、
爱新觉罗·溥侗等著名票友“雅聚切磋”的地方,
曾被后人称为 “南伶传习所”。
1930年-1997年期间,这里数次易主:
曾是“美丽牌”香烟陈楚湘的私人府邸,
也曾是复旦大学药学院
创始人宋梧生的大中化工厂,
还曾是“南林中学”,
最终归属华东师范大学。
随着周边“复兴村”
旧村改造工程的立项,
拥有百年历史,承载了数不清的
苏州河故事的老洋楼, 因年久失修
一度面临被拆除的尴尬境地。
2008年,为了留住这段弥足珍贵的历史,
地块开发商决定将老洋楼“平移保护”。
那年7月,老洋楼不仅成功 “平移”95了米,
同时还顶升2米,旋转了35度。
为了再现老洋楼的晚清风韵,
此后几年时间,
集团邀请了无数专家潜修建筑内外,
让老洋楼再次成为苏州河畔标志性景观。
重生后的老洋楼正式冠名为 “瑞华樟园",
简朴而对称的棋盘式建筑
展现出恢弘高雅的文化韵味。
珍稀红木屋顶包梁,精雕细琢梁下棹木,
优美复古石材家具、精细铜质扶栏等,
无不散发着优雅高贵的上海滩老建筑韵味。
2009-福新第三面粉厂
苏州河畔 “民族工业标本”
平移距离:50米
上世纪20年代初,
“三新财团”是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词汇,
是著名红色资本家族荣氏兄弟数十年打造的
茂新、福新、申新的统称,财团雄踞面粉、
棉纱两界,分别占据全国面粉、
棉纱产能的1/4和2/7。
如今矗立在苏州河畔的“福新面粉厂”
就是荣氏家族在上海的产业之一。
这栋建于1916年的古老建筑,
承载着荣氏家族的昔日辉煌,
被建筑专家称为
“上海民族工业起源和发展的标本”。
2009年,苏州河畔的光复西路需要拓宽,
面粉厂正好位于拓宽工程范围内,
同时建筑因离西康路桥过近
而被遮挡, 观赏效果不佳。
因此这次的工程
不仅 包含了平移,还要旋转,
才能将建筑更醒目地矗立在苏州河畔。
面粉厂先向西平移动了10米,
到位后再顺时针旋转16度,
使老建筑达到了外界观赏视角的最佳点。
这次工程平移总长达到了50米,
整个施工规模仅次于音乐厅平移。
2010-民立中学校舍楼
第一个爬坡升高的历史建筑
原址:向西南方向平移57.6米
民立中学校舍楼原本不属于民立中学,
而是上海滩著名颜料巨贾邱信山、
邱渭卿兄弟的超级豪宅,而且是两栋!
如今仅剩的一栋,还位移了50多米。
1920-1930年间,发家后的邱氏兄弟,
本着“友爱弥笃,有分有合”的理念,
出资建造了有着同一式样, 四周临空独立、
但园内相通对称的 “双子花园洋房”。
这是两幢中西合璧的花园洋房:
清水红砖墙,人字形屋面,红色平瓦铺盖。
正面为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巴洛克式山墙、欧式外廊;
北立面则有江南水乡建筑的特色,
被建筑界的行家们成为艺术品。
西侧的洋房因在抗日战争期间
出卖给汉奸顾焕章,
抗战胜利后收归公有,
在做了一阵子“新生活”俱乐部后被拆除。
东侧的建筑在1940被民立中学买下,
成为现在大家熟知的 民立中学4号楼。
2010年2月,因地铁13号线以及大中里
(今兴业太古汇)项目的规划建造,
这栋近百年历史,面积达1780㎡的大宅
整体东南方向整体平移了57.6米,
同时还升高了0.4米。
这也是魔都第一例
采用爬坡升高的建筑物平移。
平移后的大宅由
兴业太古汇项目方修缮维护,
修缮后被重新命名为“查公馆”,
日后将经营米其林餐厅以及高定品牌。
2010年-大洋房
史上最脆弱的大楼平移
平移距离:39.1米
浦东东方路11号有个叫大洋房
的假四层 (三层+阁楼)老建筑,
正经名字叫“上海市江海北关验货场办公楼”。
1906年,因为通商货物多,
为了对检验工作进行管理而建成的,
如今大洋房已经111岁高龄。
2010年,为了配合博配套工程、
浦东滨江大道的建设, 已经104岁高龄
的上海浦东大洋房开始了“平移”历程。
相比较之前那些老建筑的平移,
年逾古稀的大洋房的搬家过程格外不易。
因大洋房二三楼内部几乎没有支撑墙
(内部是木隔假墙,不是砖墙),
而一楼的房间纵向墙体又不在
一条直线上 ,结构出乎意料的脆弱。
为加固而交错架设的钢桁架
让大楼看上去犹如一座盘丝洞。
五花大绑后的建筑推进力仍然很难平衡。
大洋房的平移也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向南平移36.1 米,
第二阶段再向东平移3 米, 并整体顶升0.9米。
虽然这时候的建筑平移技术已经十分成熟,
但大洋房当时平均每天只能移动4米左右。
2014年-梅林正广和大楼
上海最大的老建筑平移工程
平移距离:38米
1935年,原英商正广和集资建造了正广和大楼 。
这栋6层,总面积达到7000㎡的庞然大物,
据说当时总共花费了 1.5万两白银,
主要作为公司的汽水仓库使用
(1996年被改造为梅林正广和集团办公大楼)。
最初建筑位于当时的英租界内(福州路上),
这是一栋清水红砖墙的框架式结构建筑,
各立面纵横线条构韵味浓重,
在那个年代十分罕见。
1999年被列为
“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的同时,
还被登记为 “不可移动文物”。
2010年左右,
大楼所处的地块面临整体开发,
而正广和大楼正处在地块中央位置,
一度成为地块开发的一大难题。
经过两年多的研究讨论,
最终还是决定将将老建筑
保护性平移至济宁路路口。
2014年11月, 魔都有史以来
平移体量最大的一栋建筑,
启用了了近30台200吨的平移千斤顶,
最终顺利平移了38米。
据说平移这栋面积7000㎡的老建筑,
费用甚至超过了重建一栋全新建筑。
2014年-启秀实验中学东楼房
路线最复杂的建筑物平移
平移距离:49米,旋转93.73度
百年老校启秀实验中学内,
与张学良故居同期建设, 因此这两栋洋房
也被称为张学良楼的姊妹楼。
两栋洋房与孙中山故居也仅有一墙之隔。
因此双双被列为衡山路—复兴路
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内的保留历史建筑。
虽然从未涉及市政改建与商业开发,
但东楼洋房与扩建后的
启秀实验中学教学楼距离太近,
给学生们带来了安全隐患:
两栋楼最近相隔仅0.9米,
几乎能推窗握手, 一旦发生火灾,
消防车都开不进去。
2007年中学第一次提出东楼洋房的平移申请,
但因洋房距孙中山故居太近而搁浅。
此后校方请来了多位文物专家,
论证东楼平移方案的可行性。
这一等,就是7年——2014年9月,
老楼的平移申请终获通过。
不能影响孙中山故居,
还要避开地铁10号线,
老楼的平移路线颇为复杂,
最后 历时3个半月,
工程最终于12月19日完工。
2016年-沈宅
上海百年民居“第一移”
平移距离:100米
沈宅,一幢始建于1860年,
157年历的大宅院。 它位于上海的老城厢
——花衣街116号,外滩万国建筑群落当中,
它的主人沈义生是晚清
“朱、王、沈、郁”四大沙船巨商之一。
沈宅具有浓郁的江南民居特色,
从现今留存下来的红砖拱券 、
砖作仪门、镂雕精细的翼状木饰,
细致精美之处仍能让人感受到
当年那个盛极一时的沈家大宅的风采。
见证了上海民族商业的百年变迁的沈宅,
可能是150年前上海外滩的
房子的唯一一个记忆节点了。
老宅所在位置,
正好位于“绿城黄浦湾”园区红线边界。
如果原址修复必然会突破用地红线,
涉及规划调整,困难重重,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座百年建筑,
绿城对这座宅院进行了整体平移。
平移工程共耗时一个月,
先将老宅旋转90°, 再平移百米。
平移后的沈宅将修缮保护并
永久留存在黄浦湾住区之内。
虽然魔都平移建筑不少, 但年逾古稀的
“民间老宅”平移,在上海还是首例。
2017年-玉佛禅寺
百年古刹的5年修缮之路
平移距离:30米
拥有百年历史的玉佛寺,
在上海人心目中的地位不亚于外滩。
很多市民初一、十五必到玉佛寺烧香祈福,
比我们上班打卡还要准时。
这座百年古刹也将被平移,
不过这次不是因为外部规划,
而是内部安全原因。
寺院始创于1882年,
现存建筑是寺院从江湾迁到
安远路后建成的 (1928年左右)。
因为建筑年代久远,玉佛寺一度存在
建筑结构安全和消防安全等多重隐患。
为了消除这些隐患, 古刹于
2014年开始了预计长达5年的修缮工程。
根据市级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
玉佛寺保留了天王殿、大雄宝殿两座建筑,
另外还增设了观音殿。
为了腾出更多的公众活动空间,
室内的寺内的大雄宝殿
将借助现代科技向北平移30米。
虽然2014年就提出平移,
但大雄宝殿的平移工程今年才会启动,
平移后的玉佛寺殿前广场面积将增加近一倍,
原本约495㎡扩大到了995㎡。
而在建筑平移期间,寺院仍对外开放,
正常宗教活动也不会停止。
除了以上12个老建筑,
据说西宫也将被整体保护性平移。
越来越多人明白,
保护历史遗迹便等于收藏了
上海曾经的珍贵岁月。
于是很多面临地块规划的老建筑,
都靠着“平移”这个大招,
逃过了被拆除的厄运。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6人已点赞
分享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5.13 万条内容 · 158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他把51座中国古建筑“开膛破肚”,证明那些被遗忘的中国审美!世界级大作家雨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 读懂了建筑,也就读懂了历史。 尤其是在有着悠久历史创造出灿烂文化的中国,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一座座传世宫殿、陵墓、庙宇、园林,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5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这份资料不错,支持与鼓励多上传分享给大家
回复 举报
上海被平移过的老建筑至少有12个!谢谢楼主分享好资料谢谢啦。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