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与当地大气降水或地表水体有直接补排关系的地下水,包括潜水及与潜水具有较密切水力联系的承压水,一般埋藏较浅。
自然状态下,与其他水体水力联系微弱且不可更新或难以更新的地下水,一般埋藏较深。
在一定时期和区域内,地下水实际开采量超过可开采量,或由于地下水开采引起地下水水位呈持续下降态势或产生生态地质环境问题的区域。
地下水实际开采量与可开采量的比值。
因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泉水流量衰减﹑土地沙化、海(咸)水入侵、地下水水质恶化等现象。
地下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的总称。
依据我国地下水质量状况和人体健康风险,参照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等用水质量要求,依据各组分含量高低(pH除外),分为五类。
Ⅰ类: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低,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较低,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中等,以GB 5749—2006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较高,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质量要求以及一定水平的人体健康风险为依据,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V类: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高,不宜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存在于河流、湖泊、水库、沼泽、冰川和冰盖等水体中的水分的总称。
狭义指埋藏于地面以下岩土孔隙﹑裂隙、溶隙中的重力水。广义指地面以下各种形态的水。
研究地球上水的形成﹑循环、时空分布、化学和物理性质以及水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地球上或某一区域内,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水分通过蒸散发、水汽输送、降水、入渗、径流等过程不断变化、迁移的现象。
在水文循环过程中,沿流域的不同路径向河流、湖泊、沼泽和海洋汇集的水流。
河、湖在较短时间内发生的流量急骤增加、水位明显上升的水流现象。
历时很短而洪峰流量较大的山区骤发性洪水。
降雨强度和降雨量均相当大的雨。1h内降雨量等于或大于16mm,或连续l2h降雨量等于或大于30mm,或连续24h降雨量等于或大于50mm的降水。按降水强度大小,暴雨又分为三个等级,即24h降水量大于或等于50mm的称暴雨;100mm~200mm的称大暴雨;200mm以上的称特大暴雨。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水线所包围的集水区域,习惯上指地表水的集水区域。
流域地面分水线与河口断面之间所包围的平面面积。
河段上相邻两断面河底的高程差与该两断面之间中心线的长度的比值。
具有自由表面水流的通道。根据它的形成可分为天然明渠和人工明渠,前者如天然河道,后者如人工输水渠道、运河以及未充满水流的管道等。
流入干流或湖泊的河流。
陆地表面宣泄水流的通道,是江、河、川、溪的总称。
在水系中,汇集流域径流的主干河流。
江河两岸、湖周、海滨等易受洪水淹没的区域。
以河流主流线划分国界及行政区划的河流。
面向下游时河流的左侧边界。
面向下游时河流的右侧边界。
弯曲河段两岸中,离河槽曲率中心远的一岸。
弯曲河段两岸中,离河槽曲率中心近的一岸。
沿河、渠、湖、海岸边或行洪区、分洪区、围垦区的边缘修筑的挡水建筑物。
河道中行水、输沙的部分。
水深或流量最大的那部分河槽。
由单一主槽组成的河槽。
由主槽与左、右滩地或与一岸滩地组成的河槽。
自由水面相对于某一基面的高程。
水的质点在单位时间内沿流程移动的距离。
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渠或管道某一过水断面的水体体积。
山地溪沟中饱含大量泥沙和石块的突发性洪流。
因水流挟沙能力小于河水含沙量而引起的泥沙沉积和河床抬高的现象。
因水流挟沙能力大于河水含沙量而引起的河床下切的现象。
河流因单宽流量增加或局部水流条件改变引起的较小范围河床冲刷过程。
陆地上的贮水洼地。由湖盆、湖水及其中所含物质组成的宽阔水域的综合自然体。
湖水与河流相通,最终汇入海洋的湖泊。
广义指从湖泊流出的水流不汇入海洋的湖泊。狭义指非河流发源地的湖泊,湖水仅耗损于蒸发和土壤渗漏。
湖泊中氮、磷等营养物质丰富,其生产力旺盛的湖泊。
在河道、山谷、低洼地有水源或可从另一河道引入水源的地方修建挡水坝或堤堰,形成的蓄水区域;或在有隔水条件的地下透水层修建截水墙,形成的地下蓄水区域。
水库季节性水位涨落使库区被淹没土地周期性出露于水面的区域,又称消落区。
水库在不同时期为完成不同任务,需控制达到或允许消落的各种库水位,如正常蓄水位、死水位、防洪限制水位、防洪高水位、设计洪水位、校核洪水位等。
水库在正常运用情况下,为满足设计的兴利要求,允许达到的最高水位。
水库在正常运用情况下,允许消落到的最低水位。
水库在汛期允许兴利蓄水的上限水位,也是水库在汛期防洪运用时的起调水位。
水库或其他水工建筑物遇到下游防护对象设防洪水时,在坝前或建筑物前达到的最高水位。
水库或其他水工建筑物遇到设计洪水时,在坝前或建筑物前达到的最高水位。
水库或其他水工建筑物遇到校核洪水时,在坝前或建筑物前达到的最高水位。
坝上游水位水平面以下的水库容积。
水库水位与库容的关系曲线。
水库特征水位以下或两特征水位之间的水库容积,如总库容、死库容、兴利库容、防洪库容、调洪库容等。
死水位以下的水库容积。
正常蓄水位至死水位之间的水库容积。
防洪高水位至防洪限制水位之间的水库容积。
校核洪水位至防洪限制水位之间的水库容积。
正常蓄水位至防洪限制水位之间的水库容积。
校核洪水位以下的水库容积。
库水沿透水岩土带向外低地渗水的现象。
入库水流挟带的泥沙由于流速减小而在库内淤积的现象。
由于入库泥沙的淤积、在库区形成的三角形淤积体。
水库最低水位和最高水位两条回水曲线端点之间的河段。
泥沙在水利枢纽附近一定范围内的淤积。
兴建水库后,因改变河流天然状态、库内外水力关系所引起的水量蒸发损失、渗漏损失和结冰损失等。
土壤经常浸水饱和,地表长期或暂时积水,生长湿生和沼生植物,有泥炭累积或虽无泥炭累积但有潜育层存在的区域。
在两极或高山地区,一段长时间内固态降水量超过融化量和蒸发量,在重力作用下能自行沿地面缓慢运动,长期存在的天然巨大冰体。
冰川或冰盖活动对地表的刨蚀、搬运和堆积等的地质作用。
山地大量积雪突然崩落的现象。
海水面在月球和太阳等引潮力作用下产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
潮汐在一个潮汐日、半个朔望月或更长时间内的涨落变化周期。
由水动力因素变化引起河口河床的变迁。
承压水位高于当地地面自行喷出或溢出地表的井。
可溶性岩层长期被溶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地质地貌形态的总称。
可溶性岩层被水溶蚀、破坏所形成的空洞穴的通称。
地下水由水位差(或水头差)引起的在岩土孔隙中的流动。
地下水受重力、毛细力、分子力等作用,在多孔介质空隙中的渗透流动。
观测井中地下水自由水面的高程。
观测井中地下水自由水面距井口地面的高度。
含水层透水能力的参数,当水力坡度为1 时单位时间透过单位面积介质的渗漏量。
城市单位陆域面积内拥有河流的长度。
城市温度高于郊野温度的现象。
为工业和生活废污水以及城市本地降水的收集和排泄建设的涵、管、渠以及超标洪水泄洪通道、加压或提升泵站的总称。
在城市河道修建的包括闸坝、堤防、疏浚等工程措施组成的排洪系统。
在一定地区或流域内,按一定原则,用一定数量的各类水文测站所构成的水文资料收集系统的总称。
为经常收集水文数据而在流域内的河、渠、湖、库或地表上设立的各种水文观测场所的总称。按其作用,水文测站由国家基本水文测站和各类专用水文测站组成。
为公用目的,经统一规划设立,能获取基本水文要素值多年变化资料的水文测站。它应进行较长期的连续观测,资料长期存贮,是国家重要水文测站和一般水文测站的总称。
为科学实验研究、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专项业务系统运用、专门技术服务等特定目的而设立的水文测站,是国家基本水文测站的补充,其观测项目和年限依设站目的而定。基准水文站、辅助水文站、水文实验站等属专用水文测站。
设在河、渠、湖、库上以测定水位、流量为主的水文测站。根据需要还可兼测降水、水面蒸发、泥沙、墒情、地下水、水质、气象要素等有关项目。
以观测水位为主,可兼测降水量等项目的水文测站。
以观测降水量为主的水文测站。
通过水文站网对可能导致山洪灾害发生的水文要素开展观测,并进行分析和计算的活动。
计算水位和高程的起始面。可取用海滨某地的多年平均海平面或假定平面。
将某一海滨地点平均海平面的高程定为零的水准基面。
为计算水文测站水位或高程而假定的水准基面。常在测站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或者一时不具备接测条件的情况下使用。
水文测站选在略低于历年最低水位或河床最低点的一种专用假定的固定基面。
将测区内地形、地物、地貌的位置按一定程序和方法测绘在载体上的作业。
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
在一定时段内,从大气降落到地面的液态降水量。
从积雪表面到地面的深度。
降水开始到终止的时间。
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
在指定时段内,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0.1mm 的天数。
测定降水量,记录降水起止时间、降水物种类等的作业。必要时,部分站还应测记冰雹直径、降水强度、雪深及初霜、终霜日期等。
在一定时段内,液态水和固态水变成气态水逸入大气的量,常用蒸发掉的水层深度表示。
一定时段内,某观测点的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的差值。
垂直于水流平均流向的河流断面。
河流、渠道或管道内能排泄水流的横断面。
横断面的某一水位线与湿周所包围的面积。
沿水流方向的水面和河床纵向剖面。
堰顶厚度小于堰上水头,具有锐缘堰口,溢流时水舌离开堰壁的薄板堰的总称。
堰壁缺口形状为等腰三角形的薄壁堰。
堰壁缺口形状为矩形的薄壁堰。
堰壁缺口形状为梯形的薄壁堰。
堰顶厚度为0.67倍~2.5倍堰上水头,并具有流线型堰体的一种短顶堰。
堰顶厚度为2.5倍~10倍堰上水头,能使临界水深在堰顶发生的一种堰。
堰体上缘的最低高程与堰底板或上游河床高程之差。
堰体上缘最低点的高程,通常作为水头计算的零点。
堰顶溢流时,堰上游水面未发生降落处的水位与堰体上缘最低点高程之差。
具有连续自由水面,不受闸门或翼墙等约束的过堰水流。
在一个地区选择有代表性的泉、井、孔等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进行的地下水动态要素观测、记录和资料整理的过程。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连续或者不连续地测定水体质和量以及水污染物的性质、浓度,观察、分析其变化及对水环境水生态影响的过程。
通过对水生生物、水文要素、水环境质量等的监测和数据收集,分析评价水生态的现状和变化,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供依据的活动。
从入库河流及库区四周流入库区的时段水量。
经水库的引水建筑物、泄流建筑物和水轮机流出水库的时段水量。
为满足工农业生产用水、生活用水以及河道内用水,而由水库提供的水量。
为防洪和进行径流调节,从水库中排出且未经利用的水量。
坝上游距坝附近水流平稳处的水位。
水库库区内某一有代表性地点的水位。
水文资料系列的统计单位,以单站观测-年的资料为一站年。
按照统一的要求和规格并按流域水系统一编排卷册逐年刊印的水文资料。
在一定时段内通过水文测验断面的总水量。
由起涨至落平的整个过程或洪水过程线的峰顶。
一次洪水过程中的最大瞬时流量。
一次洪水过程中或在给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洪水体积。
在一定时段内由特定区域内地下含水层中所提取的地下水量。
通过技术经济合理的取水方案,在整个开采区内动水位不低于设计值,出水量、水质和水温变化在允许范围内,不影响已建水源的正常开采,不发生危害性的环境地质现象的前提下,单位时间内从水文地质单元或取水地段中能够取得的水量。
根据前期或现时已知的水文、气象等信息,运用水文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河流、湖泊等水体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水文情势作出定量或定性的预报。
流域上降水在流域出口处形成的流量过程的预报,包括流域产流预报和流域汇流预报。
对流域内降水过程所产生净雨过程的预报。
对流域内降水的净雨过程所形成的出口断面流量过程的预报。
根据洪水形成和运动规律,利用前期和现时水文气象等信息,对未来的洪水情况所作的预报。
根据前期和现时的场次暴雨等有关资料,对暴雨形成的洪水过程所作的预报。
对积雪融化形成的洪水过程的预报。
利用遥测系统收集流域内的实时水文气象数据输入计算机,直接与水文预报程序和预报误差校正程序连接,即时作出水文要素的预报。
河流在一年中有规律发生洪水的时期。
根据防洪保护对象的重要性和经济合理性,由国家制定的防御不同等级洪水的标准。
通过法令、政策、经济手段和工程以外的技术手段,以减轻洪灾损失的措施。
通过修建堤防、水库、蓄滞洪区等水利工程的手段,以防御洪水、减免洪水灾害损失的措施。
可能造成防洪工程或防护区出现险情的河流和其他水体的水位。
能保证防洪工程或防护区安全运行的最高洪水位
江河湖库水位持续偏低,流量持续偏少,影响城乡生活、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用水安全,应采取抗旱措施的水位(流量)。
在河道上采取分洪措施时的分洪起始水位。
重现期大于或等于50年的洪水。
利用各种通信手段及时准确地向有关部门和地区报告雨情以及河流、湖泊、水库和其他水体的水情和水质的工作。
当出现或即将发生洪水灾害时,为了减免生命财产遭受损失而发出的告警。
等于及大于(等于及小于)一定量级的水文要素值出现一次的平均间隔年数,由该量级频率的倒数记。
符合防洪设计标准要求,以洪峰流量、洪水总量和洪水过程线等特征表示的洪水。
工程在非常运用条件下符合校核标准的设计洪水。
在测流断面现场测量并经资料整理获取的某次洪水。
通过现场调查、勘测、考证等手段获取的某次洪水。
历史上无水文记录期曾发生过的大洪水,其量级应明显大于实测洪水系列中为首的几次洪水。
年内河川流量显著高于年平均流量的时期。
年内河川流量接近年平均流量的时期。
年内河川流量显著低于年平均流量的时期。
按规定设计标准推求的暴雨及其时空分布。
排除城市积水或农田内因当地降雨过多而产生的危害作物正常生长的多余地表水分的工程技术措施。
根据受涝地区的特点,在分析涝灾成因及其规律的基础上,制订城市排除涝水和农田调节土壤水分、控制地下水位及防治盐碱化的专业水利规划。
易涝地区通过排涝措施以达到排涝减灾能力的定量指标。
满足一定设计标准的沟渠排水流量。
宣泄设计排涝流量时,排涝沟道设计水位和渲泄区的设计水位的总称。
单位排涝面积的设计排水流量。
在水重力作用下自流排入下一级排水区的排水方式。
利用抽水设备排出渍水或涝水的排水方式。
水库拦蓄洪水,改变入库洪水过程线,以满足下游河道防洪要求的径流调节。
为满足下游用水需要,下游水库对上游水库或上游水电站泄流进行的径流调节。
实现特定目标的年份。
在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时,选定的最接近当前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正常的水文情势,且满足相应资料要求的最近年份。
满足兴利部门需水量或水位要求的程度。
流域或区域内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和两者不重复计算量的代数和。
根据流域或区域水资源时空特征和水的数量、质量开发利用现状及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制订流域或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的总体方案。
利用供水工程设施,对水量进行存储、调节、处理、传输,可以向用水户分配的具有一定保证程度的最大水量。
为维持地下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在地下水多年平均开采量与补给量之间所需要保持的相对均衡状态。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用水的总称。
种植业、林牧渔业用水和牲畜用水的总称。
工业生产过程中取用的新水量,包括原料、动力、冲洗、冷却用水,以及建筑业用水的总称。
商业餐饮业、其他服务业用水,以及城市消防用水及城市特殊用水的总称。包括商品贸易、餐饮住宿、金融、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文教卫生、机关团体等各种服务行业的用水。
按作物需水要求和不同灌水方法制订的灌水次数、每次灌水的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以及灌溉定额的总称。
灌入田间蓄积于土壤根系层中可供作物利用的水量与渠首相应引水量的比值。
灌入田间蓄积于土壤根系层中可供作物利用的水量与末级固定渠道放出水量的比值。
水库蓄水后,水库周边岸壁发生的坍塌现象。
水库蓄水使水库周边地带的地下水壅高,引起土地盐碱化、沼泽化等次生灾害的现象。
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内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及其他地表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过程。
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综合性措施,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减轻水旱灾害,建立良好生态环境,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公益性事业。
水体质量的简称。由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综合特性所决定。
由于人为或天然因素,污染物进入水体,引起水质下降,使水的使用价值降低或正常功能丧失的现象。
某一时段内从排污口排出的某种污染物的总量,是该时段内污水的总排放量与该污染物平均浓度的乘积、瞬间污染物浓度的时间积分值或排污系数统计值。
根据污水排放的允许浓度标准值,调控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
在一定水体功能、水质标准和目标要求下,对水域允许排入的污染物总量的限定、监督和管理。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异常繁殖的现象。
藻类在河流、湖泊水体中异常繁殖并大面积覆盖水面的一种现象,水体呈蓝、绿或暗褐色,是淡水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
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区的过程。
以收集储存降水的方式,人工观测时段降水量的仪器。
能自动连续测记液态降水量及其过程的自记仪器,常用的有虹吸式和翻斗式两种。
岩石允许重力水透过的能力,其定量指标是渗透系数。
地下水埋藏、分布,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水质和水量及其形成地质条件等的总称。
渗透性等性质与方向无关的多孔介质。
渗透性等性质随方向变化的含水介质。
在非饱和水流中单位体积岩层中所含的重力水体积。以体积表示水和岩层比例关系时,称体积含水率,以重量表示时,称重量含水率。
为掌握地下水(水位、水质、流量等)的动态,对空间散布的点及其对每个点以一定时间进行观测,由此组成的网络称为地下水监测网。
水中所含离子、分子、化合物的总量。其值等于一升水加热到105~110℃,使水全部蒸发剩下的残渣重量。或等于阴、阳离子总和减去HCO3-含量的二分之一。
为查明一个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的野外和室内水文地质工作。包括水文地质测绘、勘探、试验、地下水动态监测等工作。
对地面地质、地貌、地下水露头及与地下水有关的各种地质现象所进行的实地观测和填图工作。
从野外勘查研究地点采集的具有代表性的岩土实物。
保持天然结构和天然含水量的土样。
天然结构受到破坏,扰动和水分发生变化的土样。
有井管护壁、井径一般为0.2~0.5m的水井。
无井管护壁的水井。
专用于农田灌溉的动力抽水井。
指地下水的开采量大于年或多年平均补给量的开采方式。
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某一范围的地表高程在一定时期内发生不断降低的环境地质现象。
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地表岩层局部破坏的连续性,并塌陷成坑状的环境地质现象。
河流的干流和各级支流,流域内的湖泊、沼泽以及地下暗河相互连接组成的系统。
在水资源数量、质量和开发利用现状评价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对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利用状况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等各个方面进行的分析评定。
以流域水系为基础,尽量照顾水文地质单元,能反映水资源和其他自然条件地区差别,适当考虑行政区划且便于水资源评价和水资源规划的单元划分。
评定水资源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开发利用条件等的基本参数。
通过区域普查、典型调查、临时测试、分析估算等途径,在短期内收集与水资源评价有关的基础资料的过程。
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之间的水量交换和平衡关系。
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之间的水量交换和平衡关系。
以流域为单元,在维持生态、保护环境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在可预见的未来,采取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当地水资源中可供河道外开发利用的最大水量。
注:按不重复水量计。
水质评价
对水资源的质量进行分析评定。
注:评价内容通常包括河流泥沙情势,天然水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特征,水污染状况等。
在一定时段内,进入水体的污染物质总量。
在一定时段内,某种污染物被水体净化能力所净化的量与输入水体的该种污染物数量的比值。
对一个流域或特定区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和保护等方面目前的状况和历史演变过程进行分析评定。
在一定的区域内,为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治水旱灾害所做的比较全面、长远的谋划或筹划。
依据经济社会长期发展趋势对水资源可能产生的影响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制定的可实现的目标和预期结果,以及指导全局、体现前瞻性的水资源规划实施方案的总体部署。并根据新变化对规划目标、预期结果、实施方案进行动态调整。
根据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制定的全流域范围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总体部署。
按照专业分别编制的流域防洪、治涝、灌溉、航运、供水、水力发电、竹木流放、渔业、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防沙治沙、节约用水等规划。
运用水库(或湖泊)和枢纽工程对河川径流和地下径流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进行再分配。
由含水层中的孔隙、裂隙和天然溶洞或通过修建地下截水墙拦截地下水形成的水库。
全面实行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社会。
根据流域或区域水资源条件、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以及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在不同地区、不同用水部门对水资源的不同需求,同时考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江河湖库等水域划定具有特定功能的水域分区,并提出不同的水质目标的工作过程。
根据流域或区域的水资源条件与水环境状况,考虑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量和水质的需求,在相应水域内划定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区域。
对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及国家政策实施过程中和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对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水环境改变及其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
利用水库调蓄能力,按一定规则有计划地蓄、泄入库径流。
根据河道内及河道外的用水要求所进行的水库调度。
利用水库的调蓄作用和控制能力,有计划地控制调节和利用洪水,避免或减轻下游防洪区的洪灾损失。
根据水库来水、蓄水、用水情况即时进行的水库调度。
对多个有关联的水库实施的联合调度。
根据预报的径流过程所进行的水库调度。
用水户为从江河、湖泊或含水层取用某一额定水资源,依法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并获得许可的制度。
在一定时间(如一年)内,取水许可审批单位批准取水许可持证人利用水工程或者机械提水设施直接取自江河、湖泊或者含水层的最大水量,即取水许可证中批准的取水量值。
单位时间内,单位产品或价值量、单位面积、人均等用水量的规定限额。
与平均海(水)面(无波浪、潮汐、水流和大气压变化引起的扰动)重合并延伸到大陆和岛屿内部所形成的一个封闭的水准面。
中国天文大地网建立初期,经过与前苏联天文大地网联测,于1954年确定的临时过渡性的坐标系统。
中国天文大地网整体平差后于1980建立的国家大地坐标系,其原点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
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平均海水面为零点起算的高程系统。
以青岛验潮站1952~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按中数法计算10个同年验潮周期的平均海水面的平均值为零点起算的中国国家高程系统。
地表面平坦宽广、地面高差不超过20m、大部分地面的倾斜角在2°以下、海拔一般在200m以下的地区。
注:当地面倾斜角和地面高差两者规定发生矛盾时,以地面倾斜角为准。
地表面起伏较缓、岗丘错综连绵、大部分地面的倾斜角在2°~5°、地面高差在20~150m之间的地区。
注:当地面倾斜角与地面高差两者规定发生矛盾时,以地面倾斜角为准。
地表面起伏显著、群山连绵交错、大部分地面的倾斜角在5°~ 25°之间、地面高差一般在200m以上的地区。
斜坡岩土体沿底滑面向临空面下滑的现象。
岩土体急剧从陡峭山坡向下崩落的现象。
地表岩土体沿斜坡向下缓慢移动的现象。
因蓄水引起库盆、库周及近岸范围内发生地震,或导致原有地震活动性发生明显变化的现象。
地震时所释放出能量大小的等级划分。
地震发生时,在波及范围内一定地点的地面及房屋建筑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
地下工程施工中,在一定水压力作用下,沿透水岩体(带)以及无(水)泥沙充填的洞穴,突然发生大量出水的现象称为涌水;在一定水压力作用下,沿松散(软)岩带或充填性溶洞,突然大量涌出水、泥、沙等混杂物的现象称为突泥。
饱和砂土受振动时颗粒间趋于紧密,使孔隙水压力增大,有效应力减小,当有效应力趋于零时,砂土的抗剪强度消失,从而引起地面沉陷,斜坡失稳或地基失效的现象。
土体中的细颗粒在渗流作用下,由骨架孔隙通道流失的现象。
当渗流沿着两种渗透系数不同的土层接触面,或建筑物与地基的接触面流动时,沿接触面带走细颗粒的现象。
在层次分明和渗透系数相差悬殊的两种土层中,当渗流垂直于层面将渗透系数小的一层中的细颗粒带到渗透系数大的一层中的现象。
在渗流作用下,上游土体内细小颗粒通过粗大颗粒骨架的孔隙移动,引起下游土体内孔隙淤堵的现象。
地面或基底面在附加应力或自重作用下因土体压密而引起的沉降。
基础底面上某两点的沉降量之差值。
农田灌溉过程中,作物蒸腾、棵间蒸散发、渠系水面蒸发和浸润损失等所消耗的水量。
平时不过水,当达到某一洪水位时可以泄洪的过水区。
利用低洼圩垸或在湖泊、洼地修筑围堤分蓄河道超额洪水的区域。
在防洪标准内受防洪工程设施保护的地区。
利用沿湖泊或洼地修筑围堤及分洪闸形成的圩垸,大洪水时暂时蓄洪,洪水退后及小水年进行农业生产的一项水利措施。
作物播种前(水稻插秧前)及作物全生育期内单位面积的总灌水量或总灌水深度。
灌区内同一时期各种作物灌溉定额以作物种植面积为权重的平均值。
在灌溉设施多年运营期间,灌溉用水量能够得到保证供给的概率,通常以正常供水的年数占总年数的百分数表示。
拦截粗沙和卵石的低水头拦河建筑物。
为实现一项或多项水利任务,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场所修建若干不同类型的水工建筑物组合体,以控制调节水流。
对水利枢纽中各种水工建筑物的位置及邻接关系的安排。
对水利水电工程用库容、坝高、装机容量、灌溉面积等特性指标所反映的工程的大小。
对水利水电工程按其规模、效益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所划分的等别。
按水工建筑物所在工程的等别、作用及其重要性所划分的级别。
控制和调节水流,防治水害,开发利用水资源,实现水利工程目标的建筑物。
工程运用期间长期使用的建筑物。
仅在工程施工及维修期间使用的建筑物。
在工程中起主要作用、失事后将造成严重灾害或严重影响工程效益的建筑物。
在工程中作用相对较小、失事后影响不大的建筑物。
拦截水流、抬高水位以及阻挡河水泛滥或海水入侵的水工建筑物。
宣泄多余水量或排放泥沙、冰凌等的水工建筑物。
输送水的水工建筑物。
从水源取水的水工建筑物。
为将水流落差蕴藏的水能转变为电能而修建的建筑物。
在各级渠道上修建的水工建筑物。
修建在河道或山谷中拦截水流、抬高水位、调蓄水量的挡水建筑物。
代表坝平面位置的一根基准线。
坝的最低建基面(不包括局部深槽)至坝顶的高度。
坝顶两端之间沿坝轴线的长度。
坝体上、下游面的坡度。
坝体与两岸岩体的接触部位。
坝底上游端部位。
坝底下游端部位。
两条相邻横缝之间的坝体。
主要依靠自身重量抵抗水的作用力等荷载以维持稳定的坝。
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材料浇筑的坝。
将干硬性的混凝土拌和料分薄层铺开并经振动辗压密实而成的混凝土坝。
用胶结材料砌筑石块而成的重力坝。
在坝体内布置沿坝轴线方向大尺度空腔的重力坝。
横缝在坝体内部扩宽成较大空腔的重力坝。
在平面上拱向上游,将荷载主要传递给两岸的坝。
由直接承受水压力的挡水结构物和一组支墩保持稳定的坝。
用土、砂、砂砾石、卵石、块石、风化岩等当地材料填筑而成的坝。
坝体由一种土料填筑而成的坝。
在坝体中部用渗透系数小的黏性土料作为防渗体的土石坝。
在靠近坝体上游坡用黏性土料填筑斜墙作为防渗体的土石坝。
用钢筋混凝土作上游防渗面板的堆石坝。
保护土坝下游边坡不受冲刷的表层排水设施。
在土坝坝趾处用块石、砾石或碎石堆筑而成的棱形排水体。
在土坝下游坝体与坝基之间用排水反滤料铺设的水平排水体。
沿渗流方向将砂石料按颗粒粒度或孔隙逐渐增大的顺序分层铺筑而成或采用土工织物的滤水设施。
为降低堤防、闸、坝等建筑物下游覆盖层的渗透压力而设置的一系列井式减压排渗设施。
修建在河道和渠道上利用闸门控制流量和调节水位的低水头水工建筑物。不设胸墙的称为开敞式水闸,设置挡水胸墙的称为胸墙式水闸。
闸身为埋在填土下的输水涵洞、洞口设置闸门的水闸。进口装设闸门、门后为涵洞的水闸,又称为封闭式水闸或涵管式水闸。
为调节上游水位,控制河道流量而拦河修建的水闸。
为调节上游水位、满足渠道分水要求而拦河(渠)修建的水闸。
渠道首部用于取水并控制进水流量的水闸。
渠道向下级渠道分水的水闸。
排泄水库或渠道内等多余水量的水闸。
排水渠道上用以排除内河或洼地涝、渍水的水闸,也称排涝闸。
建于河道岸边、蓄洪区或分洪道进口处用以分泄洪水的水闸。
设在枢纽、渠首及渠系工程中,用以冲刷淤沙的水闸,又称排沙闸。
感潮河段挡潮御卤、蓄淡排涝的水闸。
向锚固于底板上的坝袋内充水(气)形成的坝。
利用水跃消除从泄水建筑物贴底泄出的急流的余能、将急流转变为缓流与下游水流相衔接的消能方式。
在泄水建筑物的出流处设置跌坎或小挑坎、将泄出的急流挑向下游水流的上层、并在底部形成漩滚的消能方式。
在泄水建筑物出流处设置挑流鼻坎将泄出的急流挑向空中,形成掺气射流落入下游水垫的消能方式。
从水库向下游泄放洪水,保证工程安全泄水的一种建筑物。
进口控制段为开敞的,且下泄水流均具有自由表面的溢洪道。
陡槽轴线与进口溢流堰轴线正交的开敞式溢洪道。
陡槽轴线与进口溢流堰轴线大致平行的开敞式溢洪道。
将水能转换成电能的各种建筑物和设备的综合体,也称水力发电站。
以电动机或内燃机为动力机的抽水装置及其辅助设备和配套建筑物所组成的工程设施,也称为抽水站。
在山体中或地下开挖的、具有封闭断面的过水通道。按作用可分为导流隧洞、泄洪隧洞、发电隧洞、灌溉隧洞和放空隧洞等。
埋设在填土下面具有封闭形断面的过水建筑物。
埋设在土石坝下面,进口设控制闸门的洞形或管形过水结构物。
在从水库取水的水工隧洞或坝下埋管的首部修建的、不依傍岸边山体的、形似塔而内设闸门以控制水流的深式取水建筑物。
在水工隧洞山体或坝下埋管的坝体内修建的、形似竖井而内设闸门以控制水流的取水建筑物。
在从水库取水的水工隧洞首部依傍岸边山体修建的、形似塔而内设闸门以控制水流的取水建筑物。
在水库的人工开挖山坡(或坝坡)上修建的、形似滑道且在轨道上设置闸门以控制水流的取水建筑物。
斜置于土石坝上游坝坡或水库岸坡上的、在库水位变动范围内不同高程处设有控制闸门的管式取水建筑物。
能从水库中不同高程有选择地引取该层库水的取水建筑物。
渠道跨越其他水道、洼地、道路及铁路时修建的桥式立交输水建筑物。有梁式渡槽、拱式渡槽、双曲拱渡槽、桁架拱式渡槽、肋拱渡槽、板拱渡槽和斜拉渡槽等。
以倒虹吸形式敷设于地面或地下用以输送渠道水流穿过其他水道、洼地、道路的压力管道式交叉建筑物。
连接两段不同高程的渠道,使水流直接跌落的阶梯式落差建筑物。
用灌浆加固有裂隙或破碎等地质缺陷的地基以增强其整体性和承载能力的工程措施。
用灌浆加强建筑物与地基或围岩间的结合能力,以提高其接触面上的物理力学性能的工程措施。
用灌浆充填地基内的缝隙,形成阻水幕以降低作用在建筑物底部的渗透压力或减小渗流量的工程措施。
用强度较高的压实土层置换表层的松软土或特殊性质的土以提高地基承载力或增强地基抗冻能力的软基处理方法。
在地基中打孔并浇筑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形成的群桩。
将带有喷嘴的注浆管下入钻孔内旋转,并以高压喷射水泥浆,使之与周围土颗粒混合凝结硬化而成的桩。
在松散透水地基中连续造孔,以泥浆固壁、往槽内灌注混凝土而建成的墙形防渗建筑物。
利用高压喷射技术,在软基中钻孔内喷射水把浆与被搅动的砂砾土颗粒混合凝结硬化而建成的地下连续墙。
传给流体能量并用以输送流体的具有叶片的旋转式水力机械。
叶轮通常带有前后盖板,水流从叶轮中沿径向流出的叶片泵。
叶轮无前后盖,液流沿轴向通过叶轮的叶片泵。
液流沿倾斜于泵轴的方向从叶轮流出的叶片泵。
承担主要工作并能在动水中启闭的闸门。
能在动水中截断水流以便处理或遏止水道下游所发生事故的闸门。
供检修水工建筑物或工作闸门及其门槽时临时挡水用的静水启闭闸门。
根据拟建工程的经济技术要求和施工条件,对该工程进行施工方案的研究选择和总体性的施工组织安排并据以编制概预算、制定计划及指导施工。
为工程创造施工条件,按照预定方案将河水通过天然河道或人工泄水建筑物导向在建工程围护区之外的工程措施。
截断河道水流,迫使水流导向预定通道的工程措施。
围护建筑物施工场地,创造施工条件,使其免受河水影响的临时挡水建筑物。
坝体断面不分防渗体和坝壳,绝大部分由一种土料组成的坝。
坝体断面由土质防渗体及若干透水性不同的土石料分区构成,可分为心墙坝、斜墙坝以及其他不同形式的土质防渗体分区坝。
防渗体由混凝土、沥青混凝土或土工膜组成,而其余部分由土石料构成的坝。
粘粒(粒径小于0.005mm)含量(质量)不大于3%、塑性指数不大于3、颗粒间不具有粘结力的土。
富含亲水矿物并具有明显吸水膨胀与失水收缩特性的高塑性黏土。
含有碎石、砾、砂、粉粒、黏粒等组成的宽级配土,包括冰碛的、风化的和开挖的风化岩石或软岩经碾压后形成的及人工掺合的各种砾石土。
遇水尤其是遇纯水容易分散,钠离子含量较高,大多为中、低塑性的粘土。
天然含水率大,呈软塑到流塑状态,具有抗剪强度低,压缩性大,透水性小,灵敏度高的粘土。
在渗流作用下,局部土体表面隆起、顶穿或粗细颗粒同时浮动而流失的现象。
主要由粉粒组成,呈棕黄或黄褐色,具有大孔隙或垂直节理特征,遇水产生自重湿陷的土,称自重湿陷性黄土,不产生自重湿陷性的黄土称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在渗流作用下,局部土体表面隆起、顶穿或粗细颗粒同时浮动而流失的现象。
由于土中缺乏某一范围的粒径分布曲线上出现台阶的土。
填土压实的干密度相应于试验室标准击实试验所得最大干密度的百分率。
以混凝土为主制成的结构,包括素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由无筋或不配置受力钢筋的混凝土制成的结构。
由配置受力的普通钢筋、钢筋网或钢筋骨架的混凝土制成的结构。
由配置受力的预应力钢筋通过张拉或其他方法建立预加应力的混凝土制成的结构。
跨高比小于5的钢筋混凝土深梁、短梁和厚板的统称。
跨高比不大于2的简支梁和跨高比不大于2.5的连续梁。
跨高比小于5但大于深梁范畴的梁。
跨高比小于5的板。
结构构件所必须具有的承载力安全储备系数。
结构在正常使用和维护条件下,随时间变化而仍能满足预定功能要求的能力。
堤防、堤岸防护、穿堤涵闸的总称。
堤防背水侧
堤防临水侧
自身稳定性对堤防有直接影响的岸坡
平原地区利用低洼地或废弃河床,通过下挖和在地上修筑围坝成库容,并从近地或远地引水充灌形成的蓄水调节水库。
沿平原水库库区周边修筑的用以形成地面以上蓄水库容的挡水建筑物。
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和当地供水条件,高效利用降水和灌溉水,以取得农业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措施。
减少渠道水量渗漏损失的技术措施。
利用专门设备将有压水流通过喷头喷洒成细小水滴,落到土壤表面进行灌溉的方法。
通过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灌水器,将水和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土壤的一种灌水方法。
渠道净流量与毛流量的比值。
末级固定渠道输出流量(水量)之和与干渠首引入流量(水量)的比值,或各级固定渠道的渠道水利用系数的乘积。
上级渠道向下级渠道轮流供水的工作方式。
上级渠道向下级渠道连续供水的工作方式。
末级固定渠(沟)道控制范围内修建的永久性或临时性灌排设施、道路以及对土地的平整。
不危害作物正常生长的最小地下水埋深。
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运用于灌区工程设施的控制、运行和管理的过程。
文章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水利工程资料库
返回版块1.36 万条内容 · 213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最全,从古到今水利大事年表!水利大事年表 公元前50世纪 ■考古发现,中国浙江余姚河姆渡人已使用独木舟 公元前40世纪前后 ■埃及人利用尼罗河洪水漫灌 公元前36世前 ■中国西安半坡人使用尖底陶罐系绳的汲水工具 公元前35~前30世纪 ■埃及人在尼罗河开始修建左岸大堤,并进行水位观测■中国河姆渡人已使用水井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这份资料不错,支持与鼓励多上传分享给大家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