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站,我们来到杭州,专访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姚高员,从刚刚结束的“无废亚运”中,探寻“无废城市”的建设之策。
杭州,一座山明水秀、晴好雨奇的生态文明之都。2022年4月,杭州入选“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2022年杭州“无废城市指数”位居浙江省第一,率先通过省四星级全域“无废城市”建设评估;2023年,杭州亚运会成为全球首个大型“无废赛事”。一系列亮眼的成绩单,让杭州走在了全国“无废城市”建设的前列。
新华网:杭州亚运会是杭州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体育盛会。据了解,本届亚运会把“绿色”作为首要办赛理念,并首次提出“无废亚运”的创建目标,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请介绍一下“无废亚运”的相关情况。
姚高员:大型体育赛事往往产生大量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我们把“无废城市”理念和绿色办赛要求结合起来,积极开展“无废亚运”创建行动,推动固体废物能减尽减、办会物资可用尽用,打造亚运史上首届大型“无废赛事”,相关做法被生态环境部转发全国学习借鉴。
一是办赛环境“以绿为底”。统筹赛事筹办和城市发展,将无废理念贯穿赛前、赛中、赛后全流程。开发“无废亚运”数字化应用场景,上线“亚运碳中和—减污降碳协同”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13个领域碳排放全过程可回溯、可查询、可更新。开展“人人1千克·助力亚运碳中和”活动,累计参与人次超1亿,杭州亚运会实际碳排放量97万吨,收到碳抵消捐赠106万吨,超过实际碳排放量,成为首届“碳中和亚运会”。杭州亚运会期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2%、PM2.5平均浓度20μg/m3、综合指数2.8,均为历史同期最佳,优于G20杭州峰会期间。
二是场馆设施“向绿而生”。坚持场馆“能改不建”,器材设备“能租不买、能借不租”,56个竞赛场馆中44个为改建或临建,12个新建场馆充分考虑赛后利用,30个训练场馆均为改造场馆,累计建成81家“无废亚运”饭店、4家“无废亚运”工厂。比如,由杭州国博中心展厅改建的亚运壁球馆使用合成可回收建设材料,赛后可最快实现“亚运状态”与原有功能无缝衔接。同时,挖掘光伏、水电、海上风电等清洁能源,实现亚运史上首次所有竞赛场馆常规电力100%绿电供应,绿电交易总成交量6.2亿千瓦时,让绿色能源点亮亚运之光。
三是赛事活动“因绿溢美”。全领域推进绿色住宿、节俭餐饮、无纸办赛、推广可再生材料等源头减量,构建可回收物分类体系和办会物资租赁共享体系。开幕式上,首次使用零碳甲醇燃料点燃主火炬、创新“数字烟花”,全程无碳、以美动人。亚运村内,“村民”房间的衣架、牙刷杯由麦和秸秆加工而来,回收的150余吨纸质餐具等废弃物共制成原生纸90吨,其中牛奶盒被加工成手提纸袋、扇子,再次回到“村民”手中。“无废亚运”获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亚奥理事会代理总干事维诺德等外国贵宾一致点赞。
新华网:“无废城市”建设和每位市民的生活理念密切相关。杭州是如何改变居民的观念,推动形成“全域无废”新风尚?
姚高员: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必须坚持“无废”理念先行,倡导全民自觉参与。为此,我们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动形成共建共享的“无废”新风尚。
一是强化宣传引导,让“无废”理念深入人心。我们全力打造“台、报、网、屏”于一体的“无废”宣传矩阵,累计在市级以上媒体开展专题宣传1000余次,依托公交地铁、户外大屏等平台,播放公益广告2万余次。特别是抓住亚运机遇,向市民发布“无废亚运”公众十条。
二是完善支撑体系,让“无废”选择更加简单。广泛开展无废酒店、无废景区等“无废细胞”创建,积极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废物循环利用体系,通过串珠成线、以线带面,不断延伸“无废”服务触角,逐步实现“全域无废”。全市累计建成“无废细胞”2100余个,布局再生资源回收网点2791多个、标准化再生资源分拣中心51个。
三是倡导绿色低碳,让“无废”生活成为时尚。积极推广“光盘行动”“无瓶行动”,深化塑料污染源头防治和全链条治理。提高绿色包装材料占比,推广“无废驿站”,逐步实现“绿色物流”,争取到2025年,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规模达10万个以上,快递行业废弃包装产生量实现零增长。强化政企协作,依托龙头企业,吸引更多人投身资源循环利用。开展“无废学校”建设,发布全国首套“无废课程”,将“无废”理念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家校协同带动更多家庭实现“无废”生活。
杭州“无废城市”建设成效初显,但全域建成“无废城市”、全面创建“无废社会”仍然任重道远。我们将锚定“全域无废”目标、发扬“无废亚运”经验,借势借力、乘势而上,全面发力、全域推进、全民参与,力争率先建成国家“无废城市”,为全国“无废城市”建设创造新经验、输出新模式、贡献新方案。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2人已点赞
分享
固废处理
返回版块8593 条内容 · 179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积极推广“光盘行动”“无瓶行动”,深化塑料污染源头防治和全链条治理。提高绿色包装材料占比,推广“无废驿站”,逐步实现“绿色物流”,争取到2025年,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规模达10万个以上,快递行业废弃包装产生量实现零增长。强化政企协作,依托龙头企业,吸引更多人投身资源循环利用。开展“无废学校”建设,发布全国首套“无废课程”,将“无废”理念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家校协同带动更多家庭实现“无废”生活。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