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徽派建筑,以粉墙黛瓦的雅致秀美名扬海内外。因为研究婺派建筑需要找徽派建筑作比较,笔者与之断断续续有三十多年“交情”。从中发觉徽派建筑用三间房子组成的基本单元,特色别具,可谓之“袖珍型”“经济型”民居。追根究底,多是外出经商成功荣归故里的徽商所建造。
特别有意思的是徽派不少官宦人家,用当地“袖珍型”模式建造宅院。
本文试论徽派建筑(侧重于民居)几大特征,以歙县、黟县、绩溪、婺源等老徽州各地现存实例为研究对象。
异地比较
北京四合院民居
平面。北京四合院,上房三间与左右厢房各三间不粘连,院落大,空间虚实相间;徽州民居上房三间与两廊庑围着一个小天井,特紧凑。
外形。北京四合院全是一层房子,清水砖墙,卷棚顶,硬山,垂花门;徽州民居两层,山面白粉墙跌落不对称,砖雕门罩。
装修。北京四合院,彩画梁架,木雕门窗做油漆,富丽堂皇,显现京城住宅文化特色;徽州民居“三雕”装修,木雕有刷红贴金者,显现商贾文化气质。
户型。北京常见的普通四合院,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左右,还有更大的;徽州民居基本单元“一堂二室”三合院,占地仅140平方米左右。
云南三合院民居
平面。云南白族三合院,由十三间房子组成,有一个大院落、两个小天井,无外廊;徽州民居三间上房、两廊庑,一个小天井。
外形。白族三合院,上房及厢房两层,耳房一层,形体高低有变化;徽州民居全部两层,长宽尺寸接近,大致呈正方形。
装修。徽州民居“三雕”装饰特精致,其中木雕明代清水,清代有施油漆者;白族三合院木雕门窗全刷彩色油潻,雕刻较为粗旷。
户型。白族一户三合院,占地600平方米左右;徽州民居仅为1/4面积。
江西天井式民居
平面。江西天井式民居,上房三间,前天井,左右廊庑,有倒座(门楼),其后小天井左右厢房各一间一弄,平面呈1∶2长方形;徽州民居基本单元面宽与进深接近于正方形平面,仅4个房间。
外形。江西民居山面既像马头墙也像屏风墙,大门居中,粉墙黛瓦;徽州民居粉墙黛瓦,大门开巽位为多。
装修。江西民居装修有木雕、砖雕、石雕,但没有徽州民居“三雕”精致。
户型。江西民居一户宅院,占地240平方米左右,比徽州民居户型大多了。
四川三合头民居
平面。李先逵教授研究四川民居,归纳了十二种平面形式。小型“一正二厢”三间房子,又称“三合头”,比徽州民居“明三间”多一前廊;中型为九间头三合院,上房与两厢各三间,这在徽州民居中见不到;大型类似婺派建筑十三间头三合院,这在徽州民居中见不到。
外形。四川三合院,两层一层混合,山墙处理多样化,有观音兜,有马头墙,有悬山式,不像徽州民居单一形式。
装修。四川民居除了山面一些装饰性线条,很少见到木雕、石雕、砖雕。
户型。四川民居“三合头”占地与徽州民居“明三间”差不多,应称小户型,但大户型占地600平方米左右,属大户型。
江苏市井式民居
平面。江苏有“一堂一厢”民居,不对称,无廊,天井东为小园圃;有“一堂两厢”和四合院民居,也无廊,一个大门居中而设。
外形。江苏民居多为两层楼房。山面有马头墙者,有人字形者,粉墙黛瓦,在花木山石池沼衬托之下,甚为秀美。
装修。江苏民居砖雕门罩特别精雕细刻,內部梁架与门窗,多刷赭色油漆。
户型。江苏“一堂两厢”民居,与徽州民居“一堂两室”三合院差不多大小,占地140平方米左右。
特征概括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就能清晰地弄清徽派民居特征何在。现在尝试着概括徽派民居特征如下。
屏风墙
徽派民居建筑第一大特征是“屏风墙”。黛色横平的线状压顶,白色整体的块面墙体,前后一级级不对称跌落,有的较短,干脆利落,有的拉长,平缓舒展,整体造型甚有节奏感、韵律感与层次感,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树衬托之下,显得特别地有画境之美。
屏风墙在当地又称“马头墙”。窃以为称“屏风墙”为佳,因为屏风墙在全国独一无二。马头墙好多地方有,如婺派建筑的马头墙,江西传统建筑的马头墙,等等。
作个比较可以发觉:其一,婺派马头墙左右(或说前后)对称,徽州屏风墙不对称。其二,婺派马头墙端头起翅,如凤头鹊尾,马头高昂,装饰性较强;徽州屏风墙端头不起翅,像平头百姓,很朴实,用一个小方块收头,有藏金聚宝之意。其三,婺派马头墙压顶线脚下有方框式水墨画,显得有些书卷气;徽州屏风墙没有水墨画,呈藏而不露之态。
从《棠樾》《安徽民居》两书插的纵剖面图可见,徽州屏风墙的不对称,由三间上房加一前天井(或倒座)的空间构成所决定。五架的上房,以屋脊中分前后形成一次跌落的对称处理,然后前天井(或倒座)部分再一次跌落并伸展,于是出现了不对称、像屏风舒展的山面。
徽派建筑第一大特征:屏风墙
徽州民居高高的屏风墙,一有防盗功能,二有防火功能,三有挡风、挡雨、保暖、御寒的围护功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建筑要素。
小天井
徽派民居里有围护、无顶盖的一个封闭空间,他们叫“天井”,又称“一线天”。说四水归堂,三水归堂,利于聚财。
天井面积很小,常见的只有20平方米左右。例如棠樾鲍树民宅天井深1.80米,宽10.85米,面积19.53平方米;棠樾大房民居天井深3米,宽5.00米,面积为15.00平方米;潜口村方观田、罗小明、苏雪痕住宅天井更小,面积都只有10多平方米。
自明代至今五六百年来,徽州人只在祠堂里安排上百平方米大院落。建住宅他们不讲派头,不用大院落。甚至官宦留下的潜口胡永基宅、歙县城关许国相府等,都是小天井。这与几地民居院落100多平方米左右大不同。徽派民居内部公共空间爱用小尺度,讲究紧凑,紧凑得甚至有些局促,但是因此也让人感得特别温馨。
徽派建筑第二大特征:小天井
小堂屋
徽派民居多以三间上房的明间为堂屋,不做门窗围护构结,敞口式,为迎宾接客及家人集聚之用。使用面积约计30平方米左右。三间两弄模式将两弄安排明间两侧者,堂屋使用面积也只有50平方米左右。
婺派民居中有三间九架敞口厅,面积100平方米左右,徽派民居与之相比,上房明间只能称小堂屋。
但在徽派民居中也有三间上房敞口楼下厅者,面积达80平方米左右。实例一,明代棠樾存爱堂,国家重点文保单位,前一进门楼,第二进存爱堂就是敞口大厅,第三进一堂两厢带两廊;实例二,明代呈坑燕翼堂,也是三间敞口式,但是楼下厅。国家重点文保单位。此外还有三间敞口大厅者,如棠樾村大房北幢民居。
徽派建筑第三大特征:小堂屋
精装修
徽派建筑精装修作为一大特征,指的是砖雕、石雕、木雕特别精美,被赞为“三绝”。这是业内外一致评价。其实很多地方传统建筑有砖雕、石雕、木雕装饰,但像徽派建筑“三雕”之精致,不多见。
砖雕。徽州民居门罩上的砖雕特别有名。山水花木、楼阁人物、花鸟鱼虫,各种图纹应有尽有;浅浮雕、深浮雕、圆雕、半圆雕、镂空雕,各种技艺无不纯熟。数百年来堪称一绝。为什么?因为当地有很好的泥土,纯净而无杂质,制成大块砖胚,烧出来称“青金石”,不翘、不裂、不变形,质地坚固又细腻,誊上画稿,特别适于雕刻。徽州砖雕不同于婺派砖雕,后者是泥胚雕,成活之后表面有包浆,粗旷大气,浑然天成,但雕不岀徽州砖雕的精细与空透。徽州砖雕也不同于临夏砖雕,后者熟胚雕、泥胚雕皆备,是全国唯一的“砖雕之乡”,但毕竟地处北方,画面上少了一些南方的滋润与灵秀。
石雕。徽州石匠技艺闻名遐迩,据说曲阜孔庙大成殿的蟠龙石柱出自徽州匠人之手。徽州石雕应用最多的是祠堂和牌坊。民居上,和砖雕一样集中在门罩部位,因为门面是一个家庭出身和实力的象征。石雕多用青石,色彩与砖雕的“青金石”差不多。题材主要是动植物和吉祥图案,人物与山水较少见。石雕风格,以浅层浮雕为主,深浮雕、镂空雕多用于祠堂栏杆与牌坊。其中棠樾牌坊群,罗大宗祠后堂石栏杆、石狮子,南屏叙秩堂抱鼓石等,堪称绝品。制作程序从采石、粗胚、起稿、打荒、打糙、掏空、打细等等,工具有錾子、楔、扁錾、刻刀、锤、斧、剁斧、哈子、剁子、磨头等等。
木雕。徽州木雕源于中国四大木雕—东阳木雕。徽州老人说,他们的祠堂、宅院,是雇东阳工匠造的,雕的。在家谱上有记载。东阳工匠被人僱到徽州造房子做木雕是事实。徽州建筑木雕跟东阳木雕一样,也雕在梁架、门窗等部位,雕的题材也不外乎山水亭阁、花鸟鱼虫、人物瑞兽,用的工具也是鎯头、凿子和大小圆口刀、三棱刀、平口刀等。不过说实话,工匠们理所当然得按徽州人的喜好干活。徽州人喜好什么?徽州人喜好雕得满一点,因此在东阳木雕从来不雕的格扇门门肚板甚至厢房下槛也雕满了图纹,实例有宏村承志堂、卢村志诚堂等;喜好在明间的额枋上做百子嬉春图、天官赐福图等精雕细刻,实例有宏村承志堂等;喜好在明间、厢廊加木雕挂落,实例有南屏雕花厅等;喜好在雕好的木雕上刷红贴金,因此少了东阳木雕白胚成活的素雅质朴,多了潮州木雕的富丽堂皇,实例有宏村承志堂、树人堂,南屏雕花厅等;喜好在一楼与二楼交接部位配上木雕梁枋、牛腿、雀替、勾栏、平座,实例有卢村志诚堂,潜口方文泰宅、胡知县宅,棠樾前街明宅等。年轻人说他们是徽州木雕,不承认是东阳木雕,就因为他们的木雕,已经有了他们自己明显的地方特色。
徽派建筑第四大特征:精装修
小户型
孙大章先生2004年在建工出版社出的《中国民居研究》书中归纳:“徽州民居以平面规整的三合院为基本模式,即正房为三间两层楼式形制,左右带厢房者,称‘一明两暗’,无厢房者称‘明三间’,四周围以高墙,正房前形成扁长的天井。”“稍大型的有做成四合院,即由‘上下堂’两座房屋及左右厢房构成围合院落。”
“明三间”遗存有棠樾鲍氏老屋,无天井,内施丁头栱,楼栅纵向搁置。文字介绍:“为棠樾鲍氏明代早期最普通一般、生活不畗裕平民住宅。”1988年立为县保单位。可视为几百年前,我国传统平民住宅“一堂二室”和竹简所载“一宇二内”模式的遗存,极为宝贵。
三合院基本单元。清华大学单德启教授,2009年在建工出版社出版《安徽民居》一书,称三间左右带厢房的民居是“凹”字形平面。书中图3-13:徽州民居“凹”字形平面举例—歙县城关许国相府平面图。他称明间为“厅堂”,两次间为“厢房”。笔者认为这是安徽民居中最常见的基本单元—三间正房带两厢(实为两廊)的三合院,约计建筑占地面积130平方米左右。实例还有明代潜口村方观田宅,清代南屏村雕花厅等等,比较多。
四合院基本单元。单德启称四合院是“回”字形平面。他书中图3-14:徽州民居“回”字形平面举例—绩溪县石家村某宅平面图。笔者认为这是安徽民居另一种基本单元—即正房三间带两厢的三合院,加上倒座成为四合院,约计占地面积180平方米左右。
略大的基本单元。此外还可见到“三间两弄”的三合院。实例有潜口村罗小明宅、清末桐庐知县胡永基宅,呈坎村燕翼堂,卢村思济堂等,面积稍大,约计150多平方米。此外还有棠樾村的宣忠堂,“其宅制经皇帝特许,门屋为五开间”,是明嘉靖至万历(1529~1578)工部尚书鲍象贤的,他是村里第一个大官,建了“村中最高规格的建筑。”估计占地面积270平方米左右。另还有被傅熹年先生称为“明代民居之瑰宝”的“程氏三宅”,位于屯溪柏树东里7号、8号、28号,为明代成化年间礼部右侍郎程敏政所建,均五间,五架,两层。其中7号曰成寿堂,前院墙呈弧状,是罕见形式;8号曰成喜堂,有108块大型木雕与土空调、三保险锁,为稀世之精;28号门面极独特,三门四柱牌楼式,石雕超凡。
小结。徽派民居中最常见的三间带厢房(或称廊庑)者,即三合院基本单元,约计占地面积130平方米左右,与金华、云南等地民居基本单元“十三间头”三合院—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左右—相比,占地面积不到四分之一,故此我们称之为“小户型”。
此外,有三间带厢房(或称廊庑)并有倒座(门楼)者,即四合院,单德启教授称“回”形平面。然后还有三间带厢房(或称廊庑)天井加后面带厢房(或称廊庑)天井者,单德启教授称“H”形平面,还有一种“日”形平面,其实这些都是在基本单元三合院中变出来的几种模式。
徽派建筑第五大特征:小户型
但不管怎么变,小户型民居在徽州是极为普遍,深得徽人喜欢的。当过桐庐知县的潜口人胡永基建宅院是三开间带两弄“H”形平面小户型,而且极为不可思议的连西递大夫第与歙县城关许国相府,也都是三开间小户型。
从徽派建筑的成因分析、价值分析介绍↓
成因分析
徽州民居业主是谁
潘谷西教授在《棠樾》一书“序”中写道:“建筑是一种为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服务的产品, 研究建筑(包括城镇、村落、园林等广义的建筑)必须首先研究人,研究人的需要、喜好、人与人的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相关行为方式。 脱离了人这个主体,孤立地就建筑谈建筑,或是釆用某种死板的形式分析方法研究建筑,其结果只能是表象的、甚至是扭曲的。”换言之如果我们不研究徽州建筑业主,就得不到真知。
那么,徽州建筑的业主是谁?
《棠樾》著者龚恺、陈薇、丁宏伟、单踊在书中为我们给岀答案:“明中叶后,徽商兴盛,成为全国最大的一个商邦,大批经商致富的徽商纷纷在家乡购田建房。”
东南大学建筑系主任王国梁1992年在《棠樾》一书“前言”作岀结论:“徽州古建筑毕竟是农耕社会商贾初萌时代的产物。”
而且《棠樾》著者认为,清代是棠樾建筑大发展时期,“因为这个时期棠樾鲍氏岀了祖孙三代大盐商—鲍志道、鲍潄芳、鲍均,现遗留下来的棠樾村落建筑,大都是这家人的义举。”
至此大家应该明白,是徽州经商者创造了徽州“商贾住宅”。
经商者,商人,小商小贩,做买卖的人。说好听点,有经济头脑,会算经济账,懂经营,凡事精打细算;说难听点,鸡肚肠,铁算盘,不干亏本买卖。其实难听的也不是什么缺点。地基买得小一点,堂屋、天井建得小一点,房子造得紧凑一点,只要一家子住得下,有什么不好?如果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讲排场,绝对做不好生意,赚不了钱,怎么可能建岀几百年来仍然让人拍手叫好的世界文化遗产呢?
五大特征优长何在
关于屏风墙 。屏风墙是徽派民居独一无二的建筑元素、语言。它平实,舒展,挺直,大块面,整体性很强,既是一种物理性存在,有围护防盗等作用,也是一种文化性符号,有明显的识别性,蕴涵着徽商平实、内敛、质朴的性格与人品。当然也可说它过于封闭。但这要看有没有必要封闭,该不该打开。
关于小天井 。天井三四平方米左右,主要供通风、采光、换气、取暖之用。单德启认为还有组织交通的功能。徽州民居为什么选择小天井?笔者以为《阳宅经纂》卷三作了回答:“凡第宅,內厅、外厅皆以天井为明堂财禄之所,横宽一丈则直长三四尺乃宜也,深至六七寸而又洁浄乃宜也。房间天井固忌太狭致黑,亦忌太宽散气。”
关于小堂屋 。作为120平方米左右小户型的徽派民居,安排30多平方米的小堂屋,比例尺度是特别温馨宜人的。一家人围坐八仙桌吃饭,彼此之间相矩1米,这是亲密距离;朋友来了两边落座,彼此之间不到4米,这是亲切距离。
关于精装修 。徽派民居没有婺派民居室内外装饰工种多。徽派建筑中,诸如檐墙、马头墙上的壁画、堆塑基本上见不到,敞口厅梁架上的彩绘只有呈坎罗大宗祠一例,巨型大堂灯见不到,小天井的地面全是条石铺的,鹅卵石图案墁地也见不到。但是徽派民居的木雕、砖雕、石雕特别精致,有自己的匠心、智慧与风格。而且徽派民居通过“三雕”,虽有炫耀财富之意,但室内外空间因有“三雕”而丰富多彩,更具文化内涵,更加亲切宜人,有更多更深的可读性、可看性,并能因此激发并陶冶家人的品操、精神与情感,相亙尊重、理解,家庭和睦,世代传承家业。这就是精装修最明确的目的所在。其实真正的意义,更在于这是徽州人爱家乡、爱家园、爱家人的最最真实的表现。要不,他们经商赚了钱,为什么千里迢迢回到穷山沟大兴土木建宅院,花巨资搞精装修?要不,他们经商赚了钱,为什么不在城里买地建房,叫老婆孩子住到城里,享受城市化的幸福?
关于小户型 。徽派民居最常见的基本单元—三间两厢廊三合院,占地140平方米左右;三间两弄两厢廊三合院,或四合院者,占地180平方米左右。前边写到了,这规模与占地600平方米左右的金华、云南等地十三间头大宅院相比,只能称小户型。但是,小户型的徽派民居,麻雀虽小,五脏齐全,上接天气,下接地气,冬暖夏凉,老少咸宜,适于三代人同灶而居。小户型没有什么不好。
立地条件决定模式
小户型、小天井、小堂屋等特征形成,其实还与宅院所在地的地理气候条件有关。
徽州地区山多地少,地形高低多变,不可能也舍不得占用大面积土地建造大户型、大院落、大厅堂的住宅。而且徽州地区多雨,年降雨量高达1800多毫米,夏天热,作为天天要住的宅院,小户型、小天井、小堂屋模式更有利于做好防晒、防冷、防雨、防潮、防涝、防洪。换一个角度来认识,徽派民居小户型、小天井、小堂屋等特征,是因地制宜创造出来的成果,是实事求是创造出来的成果。徽派民居没有围墙,房前屋后不留空地搞花园,其实这还是遵纪守法的具体表现。
存在价值
表现在堪舆学方面
徽派民居在堪舆学方面分析,其一是讲究风水朝向,选择依山畔水,负阴抱阳。但朝正南的只是祠堂,例如棠樾村的男祠与女祠。民居一般不朝正南,而是偏东10多度或偏西10多度。因为朝正南西晒太甚,例如棠樾鲍树民宅与鲍世长宅等等。另一种认识是相信祖传“商家门不宜南开”,因为商是金,南是火,克金犯大忌,所以徽派民居朝北也比较多。其二,徽派民居不管三合院还是四合院式,都是方方正正的,单德启称“约呈正方形”。为什么?因为民间讲究八卦齐全,以为方正者(正方形或长方形)不缺卦,为吉宅。
表现在建筑学方面
徽派民居在建筑学方面分析,首先,三合院或四合院基本单元,有的开始建时只有一个三合院或四合院,一堂两室带廊庑,其两室一般都隔成前后两个房间,基本上能满足祖孙三代七八人居住使用。前大手爷爷奶奶一间,前小手父亲母亲一间,后边是兄长夫妇与孩子一间,弟弟一间。空间很紧凑,济济一堂,甚有温馨感、亲切感。不过话说回来,一个小单元毕竟房间有限,从平面图上看,见不到厨房、厕所等功能安在何处。再之一个宅院一个岀入口,从消防角度看尚嫌不足。
表现在规划学方面
徽派民居在规划学方面分析,一个三合院或四合院,是一户人家。有的开始建时是两个三合院(或一个四合院加一个三合院)前后衔接,为两进院、三进院,一种可能是一次性建设完成的,一种可能是后来扩建的。单教授书中例举的歙县棠樾保爱堂民居,三条南北向轴线左中右并立平行布局成为一个大建筑群。我们细分一下,可见到由四个三合院基本单元构成的两条东西轴线,与一条由一个四合院加两个三合院构成的中轴线,形成了一个大建筑群。于是保爱堂不是一户人家,而是兄弟们好多户人家组成的一个家族。如是几个家族建筑群岀现,一个村庄就慢慢地形成了。因此可以把这些小小的三合院四合院基本单元,看成村庄规划发展的细胞,是可以繁殖、复制、克隆的生命体。
拿现代建设指标分析徽派民居,建筑密度很高、容积率不低,土地利用强度大,可以作为低层高密度居住区模式,在现代城乡规划中应用。
表现在营造学方面
徽派民居在营造学方面分析,应归于小式大木作,属地方做法,是地方做法中的一个模式。不是大式的官式做法成果。为什么这样说呢?
其一,梁思成教授在他著的《清式营造则例》书中,将“建筑物的骨干木架”分岀大小形制两种,谓之“有斗栱的大式,和没有斗栱的小式”。行内,“大式”就是官式做法,“小式”就是地方做法。
其二,《明史·舆服志四》载:“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徽州只在宗祠建筑中用斗栱,为官式做法。实例有呈坎村罗大宗祠,南屏村叶氏宗祠、叙秩堂,屏山村宣成堂、舒光裕堂,棠樾女祠、男祠,西递敬爱堂等。斗栱形式分柱科、角科、平身科等多种。但徽派民居不用斗栱,因为朝廷有规定,平民百姓住房不敢用官式做法,违制要拆除,只能是小式的地方做法。
其三,奇怪的现象是潜口人胡永基曾任浙江桐庐知县,也不施斗拱,按小式地方做法营造。还有西递大夫第也一样按小式地方做法营造。不过也有偷偷用几个小小丁头栱的民宅,它是棠樾鲍氏老屋。据介绍是村里明代早期建的“平民住宅”,没有“三雕”装修,极简陋。
价值分析与结论
徽州商贾创造的生存空间与环境
保存至今“一堂二室”、正方形平面、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一可以佐证数千年前我国最早的平民住宅模式,仍然在徽州地区活态存在,极为难能可贵;二可说明这是有文化讲礼仪的徽商,为自己为子孙后代创造的生存空间与环境。徽派民居建筑,用地节约,布局紧凑,功能完善,冬暖夏凉,比例尺度宜人,可读性、可居性多,亲切而温馨,其优长已被五六百年的历史所证明。
以五大特征自立于世界民居之林
徽派民居建筑五大特征,在国内外任何传统民居中,其中屏风墙是独一无二的,“三雕”之精致是罕见的,小堂屋小天井是不多有的,小户型是最为量大面广普遍应用的。而且传统村落保护,在全国应该称之为做得特别好的。因此,说徽派建筑可以自立于世界民居之林,一点不为过,要不怎么可能获得世界文化遗产殊荣?
中国商贾文化的活化石、活标本
徽派民居建筑作为商贾文化的活化石、活标本,不但因为她有五六百年的历史,更因为她五六百年还在使用,五六百年的活态存在,五六百年的被世界各地游人竖大拇指赞美。这些商贾文化的活化石、活标本,既是徽商发展史的物态证据,更是徽商传人讲道德、读诗书,做有文化经商者的形象标志,是徽商传人智慧的结晶。
中国建筑设计的好源泉、好模样
徽州人非常了不起。他们从传统徽派建筑中发现并概括了“黑、白、灰”三要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他们为自己立了一个规矩:在传统村落、历史街区做设计,要老老实实仿古,不耍小聪明;在近现代街区做设计,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既要讲究左邻右舍协调,也不能对传统照搬照抄;到新的地块做设计,应在巧妙应用传统建筑“黑、白、灰”三要素的前题下大胆创新,大胆设计,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徽派民居建筑的神韵、品质,推向更高、更好、更美、更宜居的层面。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2人已点赞
分享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5.13 万条内容 · 158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体育建筑的历史溯源01 时代精神的延续:体育建筑的历史溯源 如果说体育建筑从诞生初始就承载着一个优越的使命,那就是国家国力和精神的象征。 正如竞技场在古罗马的伟大建筑群中占据着重要席位,时至今日的现代体育场也没并有超出它所蕴含的基本原型。 从世界范围内回顾,体育建筑的起源似乎是希腊人的专利。早在公元前776年,古希腊就建造了建筑史上著名的奥林匹亚体育建筑群,包括狭长形的体育场和供运动员进行室内操练的体育馆等。随后,古罗马帝国发展了圆形和椭圆形的体育场,并且颠覆了希腊时期借助山坡作为看台的做法,而采用了骨架和拱券结构,成为现代观演式体育建筑的雏形。经过千年的漫长发展, 1811年,柏林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现代化体育馆。1896年,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雅典举行,从此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体育竞技比赛空间的序幕。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这份资料不错,支持与鼓励多上传分享给大家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