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结构资料库 \ 梁纵向钢筋的布置和并筋的应用

梁纵向钢筋的布置和并筋的应用

发布于:2023-12-19 11:48:19 来自:建筑结构/结构资料库 [复制转发]

 


梁截面较大时,一般都设置有较多的纵向受力钢筋和构造钢筋。要使纵向受力钢筋在结构梁内发挥最大的承载能力,就要确保钢筋骨架在混凝土梁内的有效高度和纵向钢筋的正确层距及横向间距,有效高度是指底部受拉钢筋的中心到构件上边缘的距离,如果受弯构件的受拉区为两层同种规格的受力钢筋,则梁的有效高度为底部两层钢筋的中心到构件的上边缘的距离。正确合理布置梁的纵向受力钢筋是确保构件的安全性和承载能力的基本保证。

1   梁纵向受力钢筋布置的常规要求

梁纵向受力钢筋的布置要以结构施工设计文件中梁的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为依据,且原位标注优先。首先,要确保梁底、顶部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根数、规格和层数的正确性,还要满足梁纵向受力钢筋的底、顶部纵向钢筋层间间距和横向两根钢筋之间的间距要求(图1), c 为梁钢筋的混凝土最小保护层厚度值。

   

图1   梁常规布筋示意

梁纵向受力钢筋要满足钢筋的锚固长度要求,混凝土要满足对梁钢筋握裹和粘结需要,梁底部的纵向受力钢筋层距和纵向钢筋横向间距都要满足不小于25mm,且不小于钢筋的公称直径,如有下三层钢筋时,三层的两根纵向钢筋的横向间距应是下边两层纵向钢筋横向间距的2倍;顶部纵向受力钢筋的两层纵向钢筋的层距要不小于25mm,且不小于钢筋的公称直径;顶部两层纵向钢筋的横向间距,为了便于浇筑混凝土和钢筋粘结、受力和握裹受力的需要,间距要不小于30mm,且不小于钢筋公称直径的1.5倍,在机械连接套筒的横向净距不宜小于25mm,连接点设置在梁的连接区内连接点要50%错开,错开净距不小于35d。在两层纵向钢筋层距的控制,可采用不小于25mm且不小于纵向钢筋直径的短钢筋作为施工垫铁。施工垫铁的长度计算方法院梁宽减2倍保护层厚度,每跨每层梁布置不少于2根,且间距不宜大于2m。顶、底部的二、三层钢筋要绑扎牢固不得发生移位和下坠,为节约成本也可采用同规格、同直径的细石混凝土预制水泥条替代,预制水泥条的混凝土宜大于该梁结构混凝土构件一个强度等级,也可采用其他能保证其钢筋层距的技术措施。

2   梁纵向受力钢筋并筋的布置要求

在梁的平法施工图的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中,详细标注了梁纵向受力钢筋的层数和每层的根数以及规格等信息,在一般情况下是按照常规的布置方法布置纵向受力钢筋,但有些梁受到截面或其他条件因素的限制,梁的纵向钢筋比较密集,纵筋按照正常布筋方法不能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时,就要采用梁纵向钢筋并筋的施工工艺。

并筋通常有两种做法:一种是采用纵向钢筋平面并筋(图2);另一种是采用纵向钢筋立面并筋(图3)。梁纵向受力钢筋采用并筋时的技术参数要求见表1,要满足梁纵向受力钢筋的锚固长度要求和混凝土对梁钢筋握裹和粘结需要,就要保证梁底部的纵向受力钢筋最小层距和梁纵向钢筋间的横向最小间距的要求。机械连接点的施工技术要求和梁纵向钢筋常规布置要求一样就行。

   

图2   梁平面并筋布置示意

   

图3梁立面并筋布置示意

表1梁并筋等效、最小净距

   

当梁的纵向受力钢筋采用并筋施工工艺时,纵向钢筋间层距厚度的控制,可采用预制细石混凝土水泥条,预制水泥条的混凝土等级强度要大于该结构梁混凝土的一个强度等级。水泥条长度按梁宽减2个保护层厚度计算,厚度要不小于 S 1 标准厚度要求遥特别顶部纵向二排钢筋的位置控制,两侧的钢筋要与箍筋绑扎牢固,中间部位的钢筋要与上部第一排钢筋绑扎牢固,不得有松动和移位的情况发生,且要加垫相应厚度的预制细石混凝土水泥条,也可采用其他有效的控制措施加以固定,确保在浇筑混凝土时不会发生下坠的情况,才能确保纵向受力钢筋位置的正确性和梁纵向受力钢筋的有效高度。

当采用并筋的施工工艺时,要满足规范和国家标准图集的各项技术标准,当采用国家标准图集未涉及的并筋形式时,应由设计确定。并筋等效直径的概念可用于国家标准图集中钢筋间距、保护层厚度、钢筋锚固长度等的计算中。并筋连接接头宜按每根单筋错开,接头面积百分率应按同一连接段内所有的单根钢筋计算,钢筋的搭接长度应按单钢筋分别计算。

为了保证混凝土与梁纵向受力钢筋之间具有足够的握裹和粘结力,一定要满足梁受力钢筋的最小层距、间距和净距,要做到合理、正确布筋是保证梁钢筋在混凝土内发挥最大的受拉、受压、受剪的作用,正确布筋非常必要。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结构资料库

返回版块

41.15 万条内容 · 365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美标系列—钢结构受弯计算

不久之前,我们讨论过《钢结构设计标准》( GB50017 )和 AISC360 关于轴心受压构件稳定验算的区别。客观的讲,两者在计算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承载力时,虽然方法上确实有所不同,但从结果上看两者还是比较接近的。下面我们来看看在受弯构件方面,两者是否也有类似的比较结果。 在具体讲验算公式之前,首先我们来关注一点。在 AISC360 中非常明确的说明了关于受弯验算的公式均基于支座有足够抗扭约束的前提。原文如下: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