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城市规划设计 \ 历史街区更新中的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

历史街区更新中的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

发布于:2023-12-04 16:17:04 来自: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循迹重构、新旧共生

——历史街区更新中的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

1 背景概述
1.1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历史街区是对一个地区的传统产业、生活情境、地域文化的直观的物质映射,而且这种映射是一种动态的、积累式的体系演化过程,“大拆大建”和“修旧如旧”的更新方式都难以让街区活力在历史的动态中得到延续和发展[1]。因此, 对于建筑和景观设计学科而言,在历史街区的物质环境更新方面主要的工作内容就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遵循历史痕迹的条件下将传统的部分以情景化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下去;另一个就是让新旧混合的物质空间以共生的模式融入现代城市功能并焕发出新的活力。上文所指的“传统” 并不单纯指代所有过去发生或者现在还存留的现场物质痕迹,也描述的是一个从地域性的生产、生活活动出发,并在这些活动过程中通过出现、积累、改进,再循环反复的动态过程,是地域发展过程中累积与保存至今的优质文化信息[2]。从对“传统”的以上理解出发就能辨明需要在设计中去遵循和遵守的具体原则,新的技术和材料的运用并不是去取代这种历史积淀,更不能破坏历史资源的延续性和真实性[3]。因此,必须通过现代技术来做传统技艺的创造性更新和融合,以这样的一种理念出发,传统才能以一种时间层叠式印迹的形式演进,从而创新且并不突兀地呈现历史街区的动态更新过程。通过这样的更新过程, 城市文化资本可以不断进行累积并逐步显示出其地域性特征,与空间更新的过程相互契合,形成一种稳定有效的发展机制[4]。

1.2 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
从学科的角度讲,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是两个并行关系的一级学科。但不能忽视的是,这两个学科在设计领域具备同源属性,且在空间营造上相互作用。常规的城市地块的先建筑设计后景观设计的开发思路是有相当的局限性的,这种操作模式在历史街区更新中就表现得尤其不适用。既有建筑与环境改造中的空间重构,是不改变其原有属性的前提下通过资源重组赋予既有空间魅力、活力[5]。历史街区本身的建筑类型、空间尺度对建筑景观一体化的情境性表达具有很高的要求,这种新旧融合的情境再现需要通过场景化的精细设计,需要建筑与景观融合的一体化设计手法来实现。

2 传统基础上的循迹与重构
对于建筑和景观学科的关注内容而言,历史街区中对过往的最为直接的呈现就是构筑遗迹和建造技艺两方面具有绝对物质属性的内容。首先, 构筑遗迹是对地方历史最为直观的记录式呈现, 这些部分需要我们通过专业分析以及多家地方性法规的双重判断去决策是保留、修复甚至拆除; 其次,地方技艺是符合当地气候、水文的经验汇总,这些地方性的构筑做法往往与现代普适性建筑技术是有明显差别的,换个角度来说,这也为现代技术与传统技艺的结合提供了可以相互弥合的弹性距离,于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上实现平衡。这个“平衡”具有动态性,即在不同时段和情境下占据主要地位的决定性判断要素是多方面的。
对于历史街区的更新而言,走访调研、记录整理、梳理判断是设计工作前期的主要内容,这个过程是对街区内街巷、建筑、景观构筑物、树木等物质遗留的全面梳理,从而为下一步的整体更新设计提供足够详细的参考。这个参考包含之前上文提到的两个方面内容,即对构筑遗迹有选择性地保留和修复,以及在织补新建区域如何将传统的技艺手法和现代技术与材料结合使用。
在常州青果巷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设计竞赛中,笔者所在设计团队通过前期的调研,并结合对文保单位的强制性保护条例的遵守,梳理出四个可以拆建的织补区域(图1)。在这个基础上制定了街区老旧建筑以保留修缮复原为主、新建区域新旧结合设计的基本策略,从而在设计中呈现出街区新与旧、建筑与场地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设计状态(图2)。
图片
图1 青果巷历史街区设计竞赛保留区域与ABCD 新建区域(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片
图2 青果巷历史街区设计竞赛总体鸟瞰效果(图片来源:青果巷历史街区设计竞赛文件)

在另外一个淄博博山陶琉历史街区更新改造设计项目中,工业遗存的厂房和古民居是相对集中的,其中,古窑、古井、古碾这些同样有宝贵留存价值的历史遗迹在整个片区的分布是具有分散特征(图3)。因此,这就需要在每个片区区域内根据情况分别处理这种新旧融合的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内容,在保留修缮和新建之间又增加了一些改扩建的设计内容,这也是历史街区循迹重构理念内核的另外一种表现方式(图4)。
图片
图3 陶琉历史街区历史遗存的分布(图片来源:作者根据陶琉历史街区效果图自绘)

图片
图4 陶琉历史街区更新设计保留修缮与改扩建部分(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3新旧共存的融合与共生
历史街区中传统的建造技艺往往是最贴合这个地区气候和居住生产习惯的实现手法,这是经常容易被受现代艺术熏陶的当下设计师忽略的一点,这种植根于本土的具备内在生长性的技术和艺术是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
概括地说,城市更新的过程是找回遗失历史的过程[6]。同时,它也是在此基础条件上进行空间创新与整合,并构建延续历史脉络的城市“文态环境”的过程[7]。在常州青果巷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设计竞赛中,建筑空中庭院的做法就是源于青果巷周边传统多进组合院落的参照,并通过空中的庭院和混凝土材料再次创新,达到传统形制的延续与现代审美趋向的结合(图5)。概括地讲,这个设计手法塑造的是一个符合现代技术要求与现代艺术审美标准的“传统院落”,只不过将过往等级差别过于明显的封建形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抽象和重组,让空间的组合方式保留传统韵味,同时能够更符合现代城市功能和经营性需求。
图片
图5 青果巷历史街区设计竞赛空中庭院效果(图片来源:青果巷历史街区设计竞赛文件)

淄博博山陶琉历史街区更新改造设计项目中,在新旧交织的街区内部同样使用了与传统街区尺度、色彩、材料融合的设计手法。以民居为例,区别于青果巷的名人故居的大院落形式,淄博博山陶琉历史街区的民居是在不断改扩建中形成的民居布局,于是新建建筑和景观的处理在形制上延续了当地生长式的自由组合布局关系,在传统的民居肌理尺度控制下去塑造符合现代功能的建筑组合关系(图6)。街区内的原有大型厂房的部分,厂房主体和有标示性的烟囱基本原状态保留,在首层亲人尺度的通过外墙砖砌筑和下沉景观式的广场来营造休闲尺度的公共空间,这样建筑与景观一体化的设计能够使原有厂房、烟囱、前广场具有更宜人的尺度处理和更丰富的空间划分,从而更好地容纳符合现代城市生活的休闲与游憩功能。学界将这种保留地域原真性的历史街区改造定义为“微改造”,即是一种在物质层面及社会文化层面影响都比较小的渐进式改造,同时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更新过程[8]。历史街区内原有不同空间属性和不同功能类型的空间的差别化处理,既延续了原街区内部多样性的初始状态,又考虑了与未来业态和功能需求的衔接的灵活性,为未来街区的整体运营布局提供了各种可能性,达到一种融合共生的可持续的稳定状态。建筑与景观的一体化设计,延伸建筑空间并突破其边界,体现内外环境具有一致性的场所感受,从而实现了从物质环境到精神感受层面的高度统一[9]。这种新旧混合是基于传统但又并不拘泥于传统的,是对街区遗产的一部分继承与发展[10]。
图片
图6 陶琉历史街区院落肌理(左图)与新建建筑院落的基本组合单元示例(右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自摄)

结语
历史街区无论是功能上与现代城市的衔接,还是物质空间上与现代城市的协同,都是其更新进程中的一道难题。但对于研究历史街区更新课题的学者和设计师而言,这也是一个通过设计策略、方法的建立来改变当前困境的机遇。
建筑与景观联动的一体化设计,符合政府、居民、地产开发及社会其他各方对历史街区未来的基本设想,其功能和空间以一种“类传统”的形式衔接现代城市生活,可以营造一个尊重历史痕迹、情景化、高品质的物质空间环境,有态度且有温度地让历史街区焕发出持续的活力。

文  敖 雷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师 博 士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15.38 万条内容 · 24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浙江: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探索划定工业控制线,明确工业发展空间和区块

近日,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关于进一步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提出 严格建设用地总量控制 。一是强化规划管控引领,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的原则,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优化生活、生产、生态空间格局。二是通过严控新增建设用地,有效降低城乡建设用地总量,提出到2015年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的总体目标。三是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