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方案设计 \ 20世纪中国现代建筑概述

20世纪中国现代建筑概述

发布于:2023-12-01 15:22:01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方案设计 [复制转发]

【邹德侬说明】

为了配合19996月在中国北京举行的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大会编辑出版了10卷本大型丛书《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集》,总主编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讲座教授K.弗兰普敦,副主编为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张钦楠。

丛书邀请了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的80余名建筑评论家,担任各卷评论员,我参加了该书的前期编辑工作,并为丛书第九卷中国大陆部分撰写文章。丛书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于19995月出版。

 

 

20世纪中国现代建筑概述

第一部分  中国大陆

 

邹德侬

 

19和20世纪之交的中国,已被迫纳入世界市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扩大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并取得开办工矿、兴修铁路的权利,也把西方的建筑输入中国。

 

一  被动输入西洋传统建筑

进入20世纪,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和“租借地”,输入了建筑类型比较齐全、建筑风格相对多样且具有殖民主义色彩的建筑。

主要建筑类型包括:工业建筑、交通建筑、银行、金融建筑、以及其他公共建筑类型,如商业、旅馆、娱乐、公寓、学校、教堂、办公、别墅等无不齐备。有些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达到了当时国外技术先进、质量上乘的高水准。各种类型的实例有青岛提督府(1903)、上海徐家汇大教堂(1910)、北京清华学堂本楼(1911)、济南,胶济铁路火车站车站(1912)、上海福新面粉厂(1913)、上海汇丰银行(1921)、汉口海关大楼(1921)、上海沙逊大厦(1926)、天津劝业场(1928)等。

图片

青岛,提督府,1903

图片

上海,徐家汇大教堂,1910

图片

北京,清华学堂,一院大楼,1911

图片

济南,胶济铁路火车站车站,1912

 

图片

上海,福新面粉二厂,1913

 

图片

上海,汇丰银行分行,1921

 

图片

上海,沙逊大厦,1926

图片

天津,劝业场,1928

 

二  中国传统建筑在延续中接受挑战

在被迫输入西洋建筑的同时,中国的传统营造方式依然在继续。在中小城市与乡村,大量兴建的公共建筑和民居,反映出民间匠师的智慧和地方文化的底蕴,像天津的广东会馆(1907)这样的公共建筑和分散在各地的无数大小民居;在大城市,传统的建筑形式与输入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观念,发生了相当严重的矛盾。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后,于1929年制定了《首都计划》和《上海市中心区域规划》,官方明令,行署及公共建筑要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一批中国古典复兴形式的建筑陆续建成,如南京中山陵(19251929)、上海市政府大厦(1931)、广州市中山纪念堂(1926-)。这些建筑一方面反映出对于外来建筑文化的某种应对立心态,同时也显露出旧形式与新功能、新技术之间的巨大矛盾。这一倾向,也被许多模仿中国传统形式的外国建筑师所加强,如美国建筑师墨菲H.K.Murphy)在中国设计的大量中国古典建筑,像金陵大学北大楼(1919)、燕京大学的校园规划和建筑(1920-)。 

图片

南京,中山陵,1925-1929 

图片

上海,市政府大厦,1931

图片

广州,中山纪念堂,1926-

图片

北京,燕京大学教学建筑,1920

 

三  现代建筑的出现及其弱势

  早在1905年,中国学生就开始了去欧美和日本留学建筑学的过程,1920年代,大批留学建筑学学生学成回国,陆续展开了中国第一代现代建筑师的职业生涯。如吕彦直1921年在上海独自创立了彦记建筑事务所,此前的上海东南建筑公司和此后1922年由柳士英、刘敦桢等人创办的上海华海建筑师事务所,是中国建筑师创办的第一批建筑设计事务所。1923年中国苏州工业专科学校最早设立了建筑科,开始了近代建筑教育。1927年中国最早的建筑师职业团体《中国建筑师学会》成立,第一任会长庄俊。中国最重要的建筑学术研究团体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于1929年,社长朱启钤。中国营造学社存在17年间,进行了大量的古代建筑实例的调查、测绘和研究工作,整理了重要的古典建筑文献,以梁思成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果从建筑技术和类型的角度观察,中国的现代建筑出现于1920年代之末,此时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高层建筑,已经相当成熟,只是建筑的局部还披着古典形式的外衣。此后,从建筑创作思想和形态上,渐渐具备了现代建筑的典型特征,如大连火车站(1936)和天津的香港大楼(1933)。许多图变的中国建筑师,努力在新技术的条件下,推出新建筑,如南京外交部大楼(1937)、上海的中国银行(1934),也成为中国现代建筑的重要先例。不过,中国现代建筑的数量相对较少,现代建筑思想以较大的力度影响中国建筑师的时候,已经进入了长期的战乱时代,现代建筑思想在中国建筑舞台上的种种表现,主要在世纪的下半叶。

图片

大连,火车站,1936 

图片

天津,香港大楼,1933

图片

上海,中国银行总行,1934

 

四  现代建筑的自然表达

进入1950年代的中国建筑,在上半个世纪发展的基础上揭开了新篇章。

1950年代之初,经历多年战争后开始建设的中国,经济实力不强,建设规模不大。在设计周期比较短的条件下,自然地采取了现代建筑的原则和手法,诸多典型的现代建筑得以落成,其中不乏优秀之作。

上海曹阳新村的建设,是早期大城市工人新村规划和设计的典型。利用地段之内的小河,采用自由式的布局,显然受到“花园城市”理论的影响。北京和平宾馆(建筑师杨廷宝,1951年设计),设计切合当时社会经济情况,符合现代建筑艺术规律,实乃中国现代建筑成熟手笔。北京儿童医院(建筑师华揽洪,1952年设计),是早期探索现代建筑结合中国建筑传统的优秀实例,设计严格地按照儿童医院的特点,建筑外部的细节处理,使人联想到传统建筑的神韵。武汉医学院附属医院(建筑师冯纪忠,1952年设计),平面略呈“米”字形的四翼护理单元,分区明确,满足了医院要求安静、清洁和交通便捷的原则。细部设计精当,显示了现代医院建筑的性格。

图片

上海,曹杨新村,鸟瞰,1951

图片

上海,曹杨新村,总体规划,1951

图片

上海,曹杨新村,沿河住宅,1951 

图片

北京,和平宾馆,1951

图片

北京,儿童医院,1952

图片

武汉医学院,附属医院(今同济医院),1952-1955

图片

武汉医学院,附属医院(今同济医院),首层平面,1952-1955 

 

五  民族形式的主观追求

   出自对民族自豪感的表达以及苏联的影响,在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同时,建筑创作兴起了对民族形式的追求,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均有所探索。但是,这种探索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支配。

   在探索的初期,出现了颇具纪念性的种种民族形式:以中国传统木结构“大屋顶”建筑为蓝本的古典复兴形式,为主导潮流,如北京友谊宾馆、北京三里河“四部一会”办公大楼等;此外尚有表现不同地区少数民族建筑特征的地方性民族形式,如新疆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剧场、内蒙古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的成吉斯汗陵等;在特定城市里尚有比较明显地沿袭国外建筑的形式,特别是苏联的建筑形式,如上海中苏友好大厦等。由于“民族形式”在功能和技术上的矛盾,特别是建筑耗资过大,造成不堪重负的浪费,受到广泛的批判。

图片

北京,友谊宾馆,1953-1954

 

图片

北京,四部一会办公楼,1952-1955

图片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剧场,门廊,1956

图片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剧场,观众厅,1956

图片

内蒙古,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成吉思汗陵,1955

图片

上海,中苏友好大厦,1955 


此后出现的许多作品,以现代建筑的功能、结构和形式为基础,并不采用“大屋顶”,显示出新型中国现代建筑的作风。北京电报大楼(建筑师林乐义,1957年设计),建筑平面紧凑、流线便捷,适应高效率运转。钟楼处理一扫古典风气全新创造,整体建筑线条挺拔,形象明快,是开中国现代建筑新风气之佳作。还有结合地方或民间传统建筑形式的探索,如上海口公园的鲁迅纪念馆(建筑师陈植、汪定增,1956年设计)、北京贸易部大楼(建筑师徐中)等,主要的艺术特征是,采用不同地方民居建筑的丰富语汇,建造经济、形象朴实。

图片

北京,电报大楼,1955-1957

图片

上海,虹口公园,鲁迅纪念馆,1956

图片

北京,贸易部大楼,1952=1954

1958年9月开始设计并兴建的北京十大建筑,如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火车站、民族文化宫等,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圆满完成。建筑规模宏大、功能多样、技术先进,在建筑风格的多元化方面作出了可贵的尝试,形成1950年代之末的又一个建筑创作高潮。

图片

北京火车站,1958-1959,正面

图片

北京火车站,1958-1959,背面

图片

北京,民族文化宫,1958-1959

图片

北京,民族饭店,1958-1959

 

六  结合建筑技术的艺术追求

1950年代之末,以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和悬索结构为代表的大跨度结构,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除了北京火车站之外(35×35米钢筋混凝土扁壳,1959),还有北京工人体育馆(94米直径圆形悬索屋盖,1960)、重庆山城宽银幕电影院(观众厅为三波11.78×30米钢筋混凝土筒壳,1960)、乌鲁木齐建筑机械厂金工车间(直径60米钢筋混凝土椭圆旋转壳结构)。浙江省人民体育馆,是中国第一座采用椭圆形平面和马鞍形预应力钢筋悬索屋盖结构的大型育馆,同济大学学生饭厅结构为装配式整体钢筋混凝土联方网架,落地拱结构带来张力感,结构杆件组成韵律图案,是赋结构以艺术性的探索性作品。

薄壳、悬索以及其他新型结构的应用,把建筑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在节约材料和创造新的建筑形象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当时中国相对封闭的情况下,是难能可贵的。

图片

北京,工人体育馆,1959-1961

图片

重庆,山城宽银幕电影院,1958-1960

图片

乌鲁木齐,建筑机械厂金工车间,1960

图片

杭州,浙江省人民体育馆,1965-1969

 

图片

上海,同济大学学生饭厅,1961,入口

图片

上海,同济大学学生饭厅,1961,室内

 

七  地方性建筑的自发表现

1970年代,各地建筑师在各自不同的条件下,探索了地方性的建筑。如广州建筑对现代建筑与华南地方传统的结合作出了贡献。高层宾馆有广州宾馆、白云宾馆,其它的佳作像友谊剧院、交易会大楼等。同时还有一批中小型的旅馆、疗养建筑,如旷泉别墅、中山温泉等。明显的艺术特色是:建筑艺术处理更加贴近当时的国际现代建筑;在确定建筑标准方面,节制豪华、不事张扬,追求朴实的美,正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必由之路。 

图片

广州,白云宾馆,1973-1975

图片

广州,友谊剧院,1964-1965 

图片

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展览馆,1974

图片

广州,旷泉客舍,1972-1974

 

桂林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称颂,1970年代,在芦笛岩的风景区出现了现代的风景建筑如芦笛岩接待室、芦笛岩水榭(建筑师尚廓),建筑运用了全新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但造型蕴含着古典园林建筑适宜的比例、尺度,成功地点缀了优美的风景区。图片桂林,芦笛岩接待室,1975

图片

桂林,芦笛岩水榭,1975

 

八  多元共存的创作倾向

改革开放的中国,经过了设计思想的再研讨,带来了中国现代建筑新局面。

建筑创作如何处理现代化与继承传统的问题,是半个世纪建筑创作的核心问题,建筑师探讨了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形似”和“神似”,也有许多建筑师主张探讨中国建筑传统的深层含义。部分建筑师主张不必考虑旧时的传统,走一条全新的建筑现代化之路。

与此紧密相关的课题是,在建筑创作中如何对待外来的建筑经验。现在中国建筑师直接面对世界各国的经验,许多著名的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留下了作品,同时多种先锋思想也进入我国,如后现代建筑和解构建筑等思潮。这些思想在丰富和活跃建筑思想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消极意义尚待深究。

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建筑创作形成了新的气象。

体现现代精神的传统出新

发扬中国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体现时代精神,已是建筑创作的新着力点。在孔子故乡历史文化名城曲阜的阙里宾舍(建筑师戴念慈),虽然采用了与古建筑协调的手法,但恰当地运用了现代结构体系,外形自然合理,室内干净利落,充满了现代气息。建筑师关肇业主持设计的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体现出对清华园历史和环境特色的尊重,使新老两馆在建筑形象上既有变化又能和谐,于朴实无华的现代建筑中表现深刻的文化内涵。陕西省博物馆(建筑师张锦秋),将唐代建筑形式与现代化的公共建筑功能、设施等结合起来,且运用传统空间和园林手法,具有独特的创作经验。

图片

曲阜,阙里宾舍,1985 

图片

北京,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1985-1991

图片

西安,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鸟瞰,1984-1991 

 

体现现代精神的地方风格

探讨具有现代精神的地方风格,是颇具成就的方面。白天鹅宾馆(建筑师佘峻南、莫伯治),室内中庭以“故乡水”为主题,发扬岭南园林建筑的传统,使游子倍感亲切和自然。武夷山庄(建筑师齐康等)布局和造型具有强烈的村居气氛。黄山云谷山庄(建筑师汪国瑜)地貌复杂,溪潭交错,设计考虑保石、护林、疏溪、导泉,建筑布局傍水跨溪,与自然已融为一体。此外,吐鲁番宾馆新楼、龙柏饭店、拉萨饭店、云南竹楼宾馆等均是有此类特征的作品。

图片

广州,白天鹅宾馆,1979-1983

图片

广州,白天鹅宾馆,故乡水,1979-1983

图片

福建,武夷山庄,入口,1980-1983

图片

黄山云谷山庄,入口,1987

图片

吐鲁番宾馆新楼,1992-1993

图片

上海,龙柏饭店,1980-1982

图片

西藏,拉萨饭店,1985

 

重塑建筑中的象征和隐喻

建筑师的视野拓宽,超越了已往运用简单的数字、符号或装饰纹样的象征和隐喻手法而具有本体意义。甲午海战纪念馆(建筑师彭一刚)建筑形象犹如相互穿插撞击的船体,隐喻那场海战的悲剧含义;广东东莞游泳馆(建筑师余兆宋)将单坡斜向网架屋面处理如巨鲸形象,隐喻了“水”的主题。此外,重庆江北机场航站楼、广州购书中心等一批建筑都是此类作品。可贵的是,这些建筑在建筑本体上开拓和丰富建筑造型。

图片

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1994-1996

图片

广东,东莞游泳馆,1993

图片

重庆,江北机场航站楼1990

高层、大跨建筑和技术美的展现

高层和大跨建筑是现代建筑的主体类型,需要先进建筑技术的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建筑技术的进步,展现一个时代的技术美感意趣。大跨体育建筑的艺术表现力,一向以新材料和新技术为依托,显示“健”与“美”的性格。北京亚运会一批场馆,在造型上各有千秋,形成出多样化的局面。哈尔滨黑龙江速滑馆(建筑师梅季魁)外观反映出滑冰运动的舒展和潇洒,室内则渐升渐退有内聚力,充分表达了体育建筑的个性。1980年代前期全国最高的建筑物是高达160米的深圳的国贸大厦,进入1990年代的高层建筑如深圳,发展中心大厦(1981-1985)高达185米;广东国际大厦,地面以上63层,高达200.18米;北京的京广大酒店已高达208米,更高的高层建筑正在设计和建设之中。高达450米的上海电视塔“东方明珠”,是目前我国电视塔的高度之冠,这些类型的作品成为建筑和结构、艺术和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

图片

哈尔滨,黑龙江速滑馆,1994-1995

图片

深圳,国贸大厦,1981-1985

图片

广州,广东国际大厦,1985-1991

图片

上海电视塔“东方明珠”,1988-1995


旅游建筑的勃兴

改革开放带动了旅游事业,与此相关的建筑类型得到全面的发展,如古建筑的复原,著名的武汉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重建等。与旅游相关的建筑和建筑群也有大量的兴建和复原,象北京的琉璃厂、武汉楚文化游览区、南京的夫子庙和秦淮河沿岸建筑群、颐和园的苏州街等。这些建筑群在丰富旅游生活、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

图片

武汉,黄鹤楼重建,1978-1985

图片

南京,夫子庙建筑群,1986

图片

武汉,楚文化游览区,楚城,1989-1992

 

经过近20年的努力,中国的建筑设计市场基本进入了有序的发展的新阶段,其重要的标志就是相关法制的建立和注册建筑师制度的实施。中国现代建筑艺术也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其主要标志是多元并存的局面已经形成。在2021两个世纪相交之际,中国现代建筑面临着环境保护和高技术给建筑带来的新课题,建筑师必然全力关注这些新的因素,它们可能是创造新型建筑文化的新动因。

内容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建筑方案设计

返回版块

20.81 万条内容 · 27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建筑概念方案的快速设计和快速建模

前段时间有读者问怎么快速提高建筑设计的能力,我回答说:提高设计能力是可以的,但并没有什么快速提高的方法——建筑设计知识体系非常繁杂,怎么快得起来呢? 但事后转念一想,其实也不完全如此。如果按照很多学校沿用的、陈旧而脱离实践情况的建筑教育体系,那么会特别慢;但如果从产业需求实践的角度出发,借由科学合理的方法,还是可以相对快速的提升设计能力、并达到就业要求的,这是相对部分落后体系的快速。 据个人经验,建筑设计学习的速度通常很缓慢,这是学科特性决定的。但我们相信,大体上,一定存在某种效率最高的学习方法,而且一定有明确的路径能实现,这点我们正在逐步探索。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