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东南角全景鸟瞰,极具未来气质的高新产业园区形象
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启动区项目为苏州市相城区政府、苏州高铁新城管委会和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共建。项目于2018年初,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与德国gmp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联合体中标,2022年初竣工验收。项目围绕“以研发为产业、以技术为商品”的理念,聚集空间、政策、人才资源,争创长三角区域研发产业高地和技术成果转化中心,打造“国内最前列、国际有影响”的专业研发社区。
项目基地位于高铁新城元和塘河东岸,南侧紧邻永福河,自然条件优越。基地东向距离高铁站约1公里,周边规划有地铁2号线和轻轨7号线,交通便利。规划总建筑面积39.6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已成为高铁新城片区标志性建筑群,有效提升了区域的城市空间品质。
从高铁的方向看项目全景,本项目具有强烈的城市昭示性
主创团队深入挖掘苏州的地方文脉和城市个性,基于中国传统“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从拙政园的园林意趣获得灵感,以开阔清朗的景致,多元交织的主题,层次错落的格局,着力打造人性化、园林化的产业社区。
项目以研发功能模块为主,建筑分为三个组团,每一组团又分为塔式高层和小尺度的多层组合,展示中心和会议交流中心也以同样的模式布局。各组团的围合在场地中央形成开放的核心园景,大小相异的建筑体块与景观空间参差交错。纵横其间的慢行步道在建筑和景观间形成多样可达的视觉通廊,建筑的错落布局也有效消解了大体量的压迫感。建筑自然融入地块的园林景观之中,并在建筑之间形成了多样的空间感受与视觉变化。
夜景中的园区,在湖水的掩映下呈现静谧典雅的气质 建筑坐落于良好的蓝绿本底中,建筑的错动与园林空间完美契合
在对接研发产业类型基础上,设计师对体量配置、空间尺度以及专业工艺的需求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合理分配研发产品比例,将不同规模和适应性的研发单元组合,并在其中植入共享式公共空间,以模块化形成组团式布局,打造灵活舒适的研发平台。
每个组团由五栋建筑组成,分为大小两种产品模式。高塔楼以核心筒形式,提供标准化研发单元,单层面积约2000 平方米 ,共13层,每栋约3万平方米。较小的塔楼核心筒采用单侧偏心布置,形成较为集中的科研空间。小塔每层建筑面积约1000 平方米 ,总面积5000 平方米 ,适合区域性总部的研发机构入驻,并形成针对性的定制。
组团各建筑之间通过裙房联系,首层和二层群房层高6米,按照小试的工艺标准进行设计,预留实验风井和外机机位,并按首层1吨,二层0.5吨预留结构荷载。各个单塔设置独立的入口大堂,既便于独立运营,必要时也能够形成集中的规模组合效应。
研发组团标准层平面
研发中心内景,极具未来感的室内效果
展示中心是整个规划建筑群的核心。主入口面向南侧,构成主要的城市公共开放节点。建筑内部布局清晰,以居中的通高中庭为核心组织功能区。大型楼梯连接各个楼层。两侧分列可灵活分隔的大型展厅。中庭玻璃顶带来的柔和光线,为展厅以及内部人员活动提供良好的视觉感受。展示中心一、二层为展示区,层高7.2米。三、四层为交易服务及办事区,两者紧密联系,为入驻研发企业提供一站式的展示、交易、服务平台。
展示中心主入口形象典雅大气,成为园区乃至整个片区的标志性建筑
展示中心中庭内景宽敞明亮
交流中心是服务整个园区的配套工程,主要包括会议中心、餐饮、并配置人才公寓。
会议中心的主入口设在南侧,位于两个建筑单体的之间的正中位置。两层高的入口大厅可进行分隔并作为多功能厅使用。每一建筑部分设有单独入口。核心筒设在建筑角部,因此扩大了中心区域空间,保证各种规模的会议用房灵活设置。这里可设置15人至20人的会议室,亦可设置最多可容纳750人的会议厅。每层还设有备餐厨房供应餐饮。餐厅西侧设有独立入口,保证独立运营。
人才公寓供有591套,主入口设在西侧,面向元和塘路。一层设有独立的接待和早餐厅并设有专用通道联系会议中心。二层设有温泉健身房,完善了整个设施。上部各个楼层设有各种类型的单间和套房。
建筑立面秉承了现代主义极简的审美原则。主要的研发组团建筑立面理性简洁,通高的铝合金竖向构件是主要的造型构成元素,通过错动和比例变化产生多变的立面效果,并强化了建筑群的统一和谐,从北侧高铁上看,整体形象强烈,具有极强的城市昭示性。而近距离看,裙楼以及会议中心的外立面局部采用不同形式的竖向构件,时而通透时而封闭,阴阳虚实,富于韵味,营造了 多变的细部表达。园区整体呈现统一中又有变化的效果。
立面设计兼顾形式与功能性,突出的遮阳金属构件够遮挡东面和西面斜射的阳光。在阳光下形成阴影,强化了建筑的立体感,内部暗藏的通风措施为研发用房营造自然通风条件保证了立面的整洁效果。
8 自然融入的景观
景观创意是打造独特的“园中园“,将建筑群放置于园林之中,形成景观中的建筑,建筑中的自然。
单体的建筑在园区四周形成围合,为景观预留足够大片空间去契合自然,设计中的人工湖面构成了景观的中心。
水体岸线软硬结合,赋予变化和趣味。水岸边柔软的植物线条使建筑的硬朗线条被柔和的融解。建筑群被硬质广场衔接起来,绿篱花园丰富了硬质广场并且强化了建筑入口。
景观的生态效应也是本案的设计重点之一,室外区域充分考虑了雨水的渗透和收集。植物选择充分考虑了多样性,季相变化及其观赏效果,打造出了静谧的休憩环境。园区与自然景观相结合,为生活工作在其中的人提供了“花园” 式感受。
9 结语
原研哉曾提出“科技越是进化,就越接近生命的形态”。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启动区作为新时代多元化、个性化的科创典范社区,将绿色与自然引入园区,打造弹性化功能空间与自然生态互融互通,实现产业进步与城市自然环境的融合。建成后的园区是将成为苏州高铁新城区域的新名片、新标杆,不断赋能新城产业创新发展。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2人已点赞
分享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15.37 万条内容 · 246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园西图书馆Invisible and Multiform若童年是那片田野 我们惟愿“园西”就是一只自在的纸飞机 挣脱维度的桎梏,浮游直上,恰如你、我、同纸飞机的云端相遇 01 序言 /Preface 做当下,思未来,当阅读更加多样化,而我们将打造一个什么空间?如果说设计是造梦,那我们惟愿打造一个希望的田野,每一个小朋友都可以在这里放飞自己的梦想,而“园西”就是那个小小的园丁。 我们聚焦于“独特性”、“趣味化”、“互动性”的3大坐标,提出“未来图书馆”创设打造具有记忆感、舒适感与未来感的新型校园图书馆。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很不错的设计!鼓励分享!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