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景观规划设计 \ 寄情山水的文会之地:上海 松茗园

寄情山水的文会之地:上海 松茗园

发布于:2023-11-08 09:35:08 来自:园林景观/景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2016年,正在做“八分园”造园设计的时候与本项目的业主封先生结识,后邀请我作为造园顾问对他正在建造的“丰德园”进行造园指导及优化,同时为他在“丰德园”西侧的一块闲置土地上设计一个专供喝茶的园子。  
项目位于嘉定古城北侧的菊园片区。离古城大约2   公里   左右。   场地   的东侧和南侧是内部道路,西北侧临水。东北侧隔着道路便是“丰德园”的入口。西北侧是一片大水面,东南侧隔着道路是停车场。场地上还有几棵已长成的大树。应该说整体条件还不错。  

开 题 

在开始动笔之前我就明确了我要放弃什么——既然业主已经有了一座风格明显的苏式园林“丰德园”,我不希望这个新的园子是一个缩小了的“丰德园”。他不应该是靠硬质围合去做出一个个丰富的空间,而应该更自然,让人感受置身“山林野趣”之中。无论是竹林七贤还是兰亭雅集,都是在自然间发生的事。  
于是我很快以“兰亭雅集”给场地作出了一个回应。
 
△ 元·赵孟頫 
  修禊  

造 园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描绘了千年前一场临水而娱的上巳节雅集,以山水之美和欢娱之情,抒发他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这次的造园概念正是来自于这场雅集。我希望给业主的不仅仅是一个一个喝茶场所,而是一个寄情山水的文会之地。整体布局沿一条U形水系展开,区分了内、外环境,外部是业主将来希望留给公共的婚庆草坪,被场地西侧水系隔开,内部是园子,园内户外活动沿水岸展开,茶室依水而落,自由布置。  

首先,设计的时候从建筑密度上较之现存的主要几座小规模苏州园林要低——那些大多都是清代遗存的面貌,我反倒是想借鉴无锡寄畅园的那种状态,追寻一下明及以前的状态。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很多苏州园林,通过墙体、门、窗、建筑体本身等硬质手段处理出来视觉上丰富的空间,这种“小中见大”的手段通常被建筑师们津津乐道。我想要做一些尝试,在主体空间放弃这种“硬几何”,做的更松散,更疏朗。道理很简单,既是“兰亭雅集”,必然是寻找一处山野自然之地,以求身心的放松而感怀天地的。  
 
  △ 明·文徵明 兰亭修契图  

△ 寄畅园

营造这样的山野自然之地,并不是真的造一个完整的“山水”,然后把人与建筑放置其中。郭熙的《林泉高致》里写道: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一概画之,版图何异?况且也不可能真有那么大的场地。所以我们的做法是“分水裁山”,将自然截取一部分下来,从身体感知出发,去体现“自然”。  

△ 模型外部空间  ?未相景观 △ 模型外部空间  ?未相景观

?吴清山
?吴清山
?吴清山 ?吴清山
?吴清山

从各种   兰亭主题的绘画   中也不难看出,其表现的也是在郊野山林的某个水边的场地——“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文中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放在画面中也主要表现后两者。而我们进一步让到访者置身于自然的感受就是将场地外部的环境与园内做了切分。西侧利用水系与植物,北侧是假山与地形,南侧以植物,东侧则是“茂林修竹”。这样,园子的边界虽然没有用围墙去阻隔,但利用“自然”的元素使得人们始终沉浸在园内“山野”里。如《园冶》所写:“俗则摒之”,我们将一部分外界环境隔离,尽管在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园外南侧的高楼,但实际上身处园内,视线基本被园内景致所吸引,几乎不会注意到园外的情况。


?吴清山 ?吴清山 ?吴清山

同样,在材料的选择及工艺做法上,也始终回应的“山野自然”。园内石料主要用的是黄石,局部廊道及挡土墙用的是业主早年收集的毛石,两者都表现了“野趣”。茶室的屋面基本都用的茅草顶,这也使得建筑与环境相融,植物的配置上,除了业主指定要安放的几棵大阪松之外,还是以杂木为主,地被采用的是苔藓,这又增加了环境中的山林野趣。

?吴清山 ?吴清山 ?吴清山 ?吴清山

入 口


值得一提的是入口的设计,南北两个口是两种体验。北入口与“丰德园”入口大门相对,为主入口,同时方便“丰德园”厨房为这里配送茶点,设置成了一个类似“玄关”的小院,从小院向南穿过一道月洞门进入园子,这样有一个“递进”式的体验,也是整个园子唯一一处单独用实体墙围合的一个局部“次级院落”。

?吴清山 ?吴清山

南入口对应着路东侧的停车场,这里为了给后续进入园内“山野自然之地”做铺垫,会先营造一种阴翳的山野进入体验——一段带单坡顶的廊道,左侧是石墙,右侧是自然的竹林,地面上还会“生长”出一块石头,此处左侧的石墙还会因为石头的存在而做出了一点“空间进退”的回应。这跟留园现在的入口备弄空间“先抑后扬”的逼仄身体体验不一样,你不会感觉到硬质空间的压迫但却又是“收”的,因为我把大部分的光线屏蔽掉了。通过了这个入口走廊后转头才能豁然进入山中旷地。
  ?吴清山     ?吴清山     ?吴清山     ?吴清山     ?吴清山     ?吴清山  
不去定义使用方式的空间
这个园子里安排了三处没有明确定义使用方式的空间,一处是最北侧隐在假山西北侧我们用毛石与玻璃砖设计的一个没有屋顶的“多义空间”,我们称之为“自得斋”。平面布置是通过景观里一条曲折的通道转折进一个四面围合的方形空间。这个空间下三分之一处为毛石砌筑,外侧为裸露的毛石,内侧处理成粉墙,东西两侧墙面各有四根方木柱,柱基为荸荠状的卵石,上部支撑一道钢梁。钢梁之上的三分之二墙面为玉砂玻璃砖,呈透光不透明状,恍若宣纸。空间里一棵大乌桕树,地面为大粒径的碎石粒和小粒径的砾石,砾石地面布置一组组的太湖石,有高的,有平的,除了作为“山”的意向,也充当了自然的户外家具。我们希望用现代与传统并置的手段去转译一个具有传统意向的空间。我们不去定义它具体的功能,可以成为一个私密的户外茶空间,可以作为微型音乐会场地,也可以独处静坐,这都取决于如何去看待它。  

?吴清山

第二处我们是“松幄”,他是由四棵直立的松树围成的一个小场地,地面是块石碎拼而成。 平时就只是单纯的绿化,摆上石桌椅也是个饮茶之处。 这件事其实早在文徵明给王献臣造拙政园时就有了“槐幄”。

第三处是水系东侧的四角茅草亭。亭子的结构很简单也很常规,四根柱子撑住一个四坡顶,只是我们把檐口高度控制到极限,在亭子内部往外看,向上的视线基本被屏蔽,有很强的庇护感。在檐口平面投影线向内靠一点的位置是一圈次级围护——栏杆以及四根抵住四个斜梁的圆杆,在这个位置我们再在每个立面增加了三幅竹帘,这样就强化了这个亭子的外围界面。开启不同的竹帘,亭子的立面将呈现不同的状态,与内部使用的状态相关。考虑到在此亭内抚琴,将是使用状态之一,我们依据明代文震孟《长物志》里的记载,在亭内地面下埋了四口瓦缸,使其在声学效果上更适合乐器演奏。  
遗憾的是最终实现了后两处,第一处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  

不同使用状态下的茅草亭 ?未相景观 ?吴清山 ?吴清山 ?吴清山 ?吴清山 ?吴清山

最终,我们是希望通过这个项目探讨在文人语境里人与水、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思考了园林在当代的可以如何呈现以及可能扮演的角色。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景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25.14 万条内容 · 26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西安金地·清峯上示范区,家门口的溪滩公园

    如何定义社区公园与城市和社区的关系? 在金地·清峯上,我们突破传统社区单一有限的公共生活空间,从生态和生活出发,打开城市界面,以滨河社区公园连接社区与城市,连接城市与自然,营造温暖、舒适、自然的生活体验。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