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城中村 ” 改造的话题被越来越多地关注。
4月28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
7月21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
7月24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盘活改造各类闲置房产。
7月28日,何立峰副总理参与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部署电视电话会议。
新一轮“城中村 ” 改造箭在弦上,落子在即。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目前全国共有7个超大城市和14个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包括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特大城市包括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
“城中村”改造,将在这些城市逐步展开落实。
(图源:pixabay)
“城中村”作为“廉价城市空间”,往往会成为来到城市打拼,想要节省住房成本的年轻人的不二选择,它是留存在城市区域内的传统乡村,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特有的现象。
“城中 村”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为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廉价住房和工作机会,但另一方面, “城中 村” 因土地利用低效、基础设施不足、消防安全隐患较多、人居环境不佳等问题,而被认为是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和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新时代的“城中村 ” 改造应该怎么开展呢?
不会一哄而上,更不会大拆大建,而是要承担起建设保障性住房,改善民众生活的重任,通过科学的总体规划,小规模的干预来改变更大的都市环境。
新一轮的 “城中 村” 改造,或许能成为中国本土建筑师、规划师们大显神通的舞台,许多城市改造的相关实践也正在进行中。
(图源:pixabay)
01
昔日的“稀烂村”,今日的新地标
在原有的居民迁出后,不少昔日的 “城中 村” 已经变身为城市新地标。
位于成都北三环路的跃进村,曾经是“西南第一村”,但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该村因为日渐糟糕的环境被人们戏称为“稀烂第一村”,是成都中心城区最大的 “城中 村” 。
如今,跃进村原址所在地建成了天府美术馆、川剧艺术博物馆、人文艺术图书馆等,这里转身变成了一个充满艺术和商业气息的新地标,是集展览、收藏、研究、阅读、社教等多元功能为一体的新型城市文化集群。
天府美术馆是其中 一座 尤为突出的建筑,建筑平面向四周延展,三面环水,犹如盛开在湖面上的白色芙蓉花,一开放就迅速火遍各大社交网络,甚至还有人称它是成都的“悉尼歌剧院”。
天府美术馆(图源:天府艺术公园公众号)
上海北蔡 “城中 村” ,是上海有史以来最大的一个 “城中 村” 改造项目,5个村1400多户居民全部搬走,被安置到其他区域。而北蔡未来会建成生态绿地,规划绿地种植面积不低于42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70%。
北蔡生态绿地效果图(图源:浦东发布)
作为上海首批 “城中 村” 改造项目,蟠龙古镇蝶变重生,最初的“十”字状镇街格局、河道布局和零星传统老建筑被保留下来,成为区域更新的切入点,将历史文脉和新功能融合在一起,使其千年历史文脉得以延续,成为上海又一新兴地标。
蟠龙古镇(图源:瑞安蟠龙天地公众号)
02
让住宅更宜居,是“城中村 ” 改造的核心
今天的 “城中 村” 改造,大规模的拆迁已经越来越少了,更多的是对 “城中 村” 进行旧房改造。
水围柠盟人才公寓,是深圳首个试点 “城中 村” 改造公寓,改造片区位于深圳中心区水围村,紧邻福田CBD。它通过打造舒适的居住空间、体面的配套设施、炫酷的屋顶休憩花园等,将 “城中 村” 改造为“生活+居住+休闲+汇聚人才+创业”一体化的青年社区,成功地留住了年轻的精英人群。
柠盟人才公寓(图源:DOFFICE,摄影:王晓勇)
“24间宅”位于深圳南头古城东西和南北两大主轴的交汇中心,改造前这里是 典型的 “城中 村” 高层自建房出租区。
改造后建筑以更具现代精神的简洁形象出现在古城中心位置,3—8楼提供了 24 间高品质青年公寓,改善了原来逼仄的生活环境,首层和二层空间则作为公寓的配套公共区使用,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精神生活和社交生活所需的空间。
“24间宅”(图源:南头古城公众号)
深圳沙井 “城中 村” 改造,对道路进行了重新设计,采用“道路裁剪”方法,让道路线型适当弯曲,将一些不必要的道路线宽减窄,还给河流水体和河岸景观,并将河岸两侧的栏杆取消,把封闭的河流完全打开,交还给市民,在河岸两侧设计了花池、座椅、小桥、步道等,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深圳沙井“城中村 ” 河道改造(图源:趣城工作室,摄影:张宇星)
03
让艺术参与,活化“城中村 ”
位于中国深圳城市中心区域的南头古城,有着1700余年建城史,随着深圳城市化的加剧,最终形成城市包围村庄、而村庄又包含古城的城村环环相扣、古城时隐时现的“城中村中城”的复杂格局。
2017年第七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将南头古城作为主展场,双年展希望通过一系列展览空间的改造以及建筑、艺术作品与活动的介入为南头古城再生和 “城中 村” 改造提供一次另类实验的契机,以“城市策展”的方式介入城市更新,成为渐进改善城市空间和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一项长期计划。
南头古城的广场(图源:URBANUS都市实践,摄影:张超)
在双年展数个月的基础设施改造和艺术展览的过程中,南头古城迎来了来自全世界的建筑师、艺术家和观众,为 “城中 村” 注入了新活力。
后,南头古城的活化更新被政府列上议程,2018年,南头古城被确定为深圳“十大特色文化街区”之一, 南头古城的改造最终决定由南山区政府主导,万科集团落地实施,明确了它将走向一条不同于以往 “城中 村” 改造的特殊道路。
改造更新后的南头古城(图源:Archdaily,摄影师:张超)
通过对古城文化和空间脉络的 重塑 ,唤起当地居民的归属感,改造保持了原有的城市肌理、建筑结构,通过提升市政配套设施形成符合现代标准的宜居空间。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深圳新的文化创意聚落,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在拓宽人们品质生活广度的同时,又保留了真实的生活感。
南头古城植物楼(图源:Archdaily,摄影师:张超)
04
用公共空间,解锁“城中村 ” 的社区活力
公共空间,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在 “城中 村” 室外公共活动场地往往很是稀缺,充分发挥小微公共空间的价值,让原本被遗弃的角落通过重新规划设计,让其在设计师们的巧手下焕发出新生,变成一个个公共活动核心区域。
在深圳一个 “城中 村”的村 口,原有的一块被闲置多年的场地,被设计成一半是篮球场,一半是公共文化长廊的空间,除了作为运动场地,未来的诸多社会活动都可以在这样的空间内进行。
(图源:ATMOperation,摄影:ACF)
“报德广场”位于深圳南头古城十字街中心,两栋新建筑屋面演化为观景台阶,缓缓降至球场边,试图与周边建筑生长一处,又呈现出微妙的差异,它们和周边居民楼的无数窗口、阳台和屋顶共同营造出立体围合的城市剧场。
报德广场(图源:URBANUS都市实践,摄影:吴清山)
05
微小的绿化,凝聚社区的力量
南园绿云屋顶共建花园项目,位于深圳市南山区 “城中 村” 一栋6层楼公寓的屋顶,设计师通过将“屋顶绿化”和“共建花园”两个概念结合,得出了一个新的屋顶空间类型,开敞的屋顶被改造成一个450平方米的屋顶花园,包括一个局部有遮阳棚的活动广场。
(图源:一十一建筑,摄影:吴嗣鸣)
在深圳这样的大都市中,这样一个向公众开放的屋顶空间,创造出了多种价值,让 “城中 村” 变成了充满活力的社区。
每个社区居民可以租下由4个种植箱组成的约1平方米的“责任田”,可以经常上来照顾自家的农作物,还可以在遮阳棚下的长桌边和朋友一起喝茶聊天,还可以带孩子来认识不同的植物。
(图源:一十一建筑,摄影:吴嗣鸣)
结语
电影《恶童》剧照
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中有句话说:面对20世纪的中国,回看中国的历史,一定要有一种温情。”
治理城市病的良方中,也应该是有“温情”。
大城市的发展,需要对不同人群包容和接纳。如何让改造之后的 “城中 村” ,更好地包容所有来城市落脚的人,这考验着每一位设计师和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参考资料
《新一轮城中村改造要来了,会推高房价吗》(《中国新闻周刊》,作者:刘德炳)
《村/城重生:城市共生下的深圳南头实践》 (《时代建筑》2018年第3期,作者:孟岩、林怡琳、饶恩辰)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3人已点赞
分享
景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25.17 万条内容 · 275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设计的很有意境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