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六安市叶集区文化中心

六安市叶集区文化中心

发布于:2023-09-28 10:34:28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六安市叶集区文化中心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未名湖湖畔北侧,项目总建筑面积为25 886 m2,包含影剧院、图书馆、文化馆、规划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功能空间。叶集的文化背景丰富且多元,拥有“安徽西大门”“大别山门户”“木模板之乡”“史河明珠”等诸多称号。然而,这诸多抽象的文化意象,也给叶集城市宣传部门带来了苦恼:到底哪些才是叶集地区真正的文化特质?如何也能恰当地在规划建筑设计中反映这些特质中,并使其成为到访游客传颂的记忆?基于对以上问题的针对性回应,设计团队从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与绿色理念的策略整合两方面着手,最终为叶集完成了一个拥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当代绿色低碳示范建筑。

▲ “纵横水街”主导的方案生成    
▲ 传统“水街”利用多层次的跌落关系解决人员活动与防汛需求    
▲ 盛世卷轴  

01.
万水归集,文化卷轴

朝霭含翠绕远峰,棹歌遥闻水天同。”叶集诗人李霁野的诗词中反映了叶集“以水为生”的城市特质。史河、史河干渠、沣河西渠三条水系包围叶集城市外侧,向城市中心渗入后形成毛细血管般的水系网络。本项目用地南侧的未名湖是叶集城市水系网络中的重要节点,与史河水系直接连通。规划用地内对水域蓝线的控制要求,表达了城市规划部门对项目凸显城市水环境空间的强烈关注。古书有云:“邑中舟车之集,商贾所辏,以叶家集为最。”叶集之“集”字可引申为集市、集聚、集大成之意,自明代叶姓商贾在此立埠开市以来,叶集一度成为史河规模最为庞大的商业中心,其市井繁华,盛极一时。叶集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史。

  ▲ 建筑环抱中心湖夜景

  

▲ 总平面图


由此,设计团队将叶集文化的精髓归结为“水”与“集”两大特质,并提出“万水归集,文化卷轴”的设计理念。“万水归集”指设计的规划布局围绕场地内的中心湖展开,建筑呈环抱状并依附于人工湖畔,成为生态自然的底景。各文化场馆间留出水景通廊,并导向中心湖体,形成放射、向心的水网脉络,呈“万水归堂”之势,暗示项目是城市发展与市民生活的焦点核心,并促使项目成为一个水景自然与建筑和谐共生的文化水景公园。

  ▲ 水街人视夜景

  

▲ 一层平面图


一方面,“文化卷轴”体现为建筑依靠穿孔铝板形成完整、连续的形体特征,其走势西低东高,犹如水面上舒展开来的一幅画卷,最终于入口段(大剧院)扶摇直上,暗示叶集再创明日辉煌;另一方面,“文化卷轴”为建筑与水面间形成的环湖水街,赋予了叶集独有的主题定位,通过营造不同景观场景的氛围,展现叶集“渔家往昔,明清盛世,百舸争流,改革先锋,再创辉煌”五个历史阶段不同的风貌特点,让环湖水街成为展现叶集历史发展的时空卷轴。

借由“万水归集,文化卷轴”的设计理念,设计团队期待建成后的六安市叶集区文化中心成为一幅当代的“清明上河图”,展现当代叶集发展之盛况。

  ▲ 半室外“湖畔客厅”引导公众活动


02 .
滨水客厅,健康生活

场地的开放空间体系从建筑与中心水景间形成的卷轴——“水街”展开,并以此串联各个场馆。该水街一面临水,一面靠屋,人在之间上下游走,与叶集传统的水乡体验如出一辙。水街与场馆的主要入口门厅无缝连通,内外渗透,通过外部街道的宽窄尺度变化,承载不同城市公共活动的使用需求。水街自身根据滨水防汛的高差形成丰富的跌水层次,同时具备多层净化功用。设计根据海绵城市原理实现景观水池用水的自我循环利用。

  

▲ 图书馆门厅


东侧科技馆与少年宫部分功能体量相对较小,因此设计采用跌落式的多层平台消解建筑体量,层层出挑的平台犹如轮船甲板,给各层使用人群提供多样性的湖景体验,并在行为方式上与叶集发达的航运历史相呼应。甲板系统从地面层上升,并通过各层不同高度的平台连接四大场馆,方便使用的同时,为下方“水街”提供一条遮阳挡雨的檐下空间路径,回应了叶集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

  

▲ 挑檐与甲板空间遮阳挡雨


“水街”与“甲板”共同形成了文化中心的开放空间体系。该项目顺应地域气候特征,承载公共活动,并将传统的室内共享空间与交通空间延伸到室外,让建筑与外部空间共同构成一个面向自然开敞的“滨水会客厅”,引导绿色健康的室外生活方式。

  

▲ 北侧入口

  

▲ 绿色调蓄策略


 

 
03.  
化零为整,功能共享  

 
对于区级文化中心而言,25%的建筑密度条件使用地显得颇为宽裕,分散式的布局方式在如此广阔的用地上难以体现标志性。因此,设计选择相对集约的方式布置四馆,并通过穿孔外遮阳铝板表皮形成完整、连续的城市形象。根据功能规模形成的体量关系东低西高,在面向新城方向(西侧)实现体量与空间的强化与放大,犹如巨轮出水启航,以此回应叶集航运亨通的时空传承。  

 
 
▲ 纪念馆入口  

 
集约式的建筑布局促进各场馆之间的高效连接与功能共享,设计考虑到业主后期使用时的多变需求,尽量将竖向交通空间与后勤辅助空间集中于北侧设置,从而在南侧获得大开间、大进深的自由空间。该空间可满足展览、阅读、多功能会议等多种使用需求,如影剧院旁的文化中心在特殊期间可快速转换为会议等空间,满足多会议同时召开的需求。  

 
 
▲ 文化馆前滨水客厅  

 

▲ 穿孔金属板为半室外空间提供遮阳  


 

 
04.  
理水导风,绿色调蓄  

 
叶集地处夏热冬暖气候区北部,夏季日照强烈,梅雨季节相对集中。因此,设计团队将建筑的自然通风与自遮阳设计作为回应气候的主要方向。在总体布局方面,环绕放射式的布局可确保各功能建筑间留有水景通廊,水陆风促进周边气流向中心湖汇聚,加速带走建筑外表面的热量。夏、秋过渡季的主导风由南侧经水面降温后进入室内,降低室内温度,从而减少空调的能耗负荷。建筑面向水面一侧设置的“甲板”平台系统为建筑提供遮阳、挡雨功用,同时面积为1,825m2 的室内交通空间被转换为半室外非用能空间。这些空间立面借助轻量化的建材——穿孔铝板,确保室内通风透气的同时,兼具遮阳效果。夏季,各层平台依靠其良好的舒适度成为室内展览、阅览、休闲等活动的延续性空间,室内外相互连通。在借助空间调蓄方法的基础上,项目通过低造价、极少的设备投入获得一个高性能的绿色低碳示范建筑。业主方提供了项目建成后近一年的数据,由此可知建筑每年约节能能源157,700kW·h,全寿命期减碳量预估达5,520t。  

 
 
▲水景通廊  

工程地点:安徽省六安市

设计时间:2017年

建成时间:2022年

用地面积:123,730 m2

建筑面积:25,886 m2

设计主持:刘恒、王斌

建筑专业:徐风、高林、杨茜、杨力吉、邹航

结构专业:叶左群、金辉、刘晓娟、王方舸

给排水专业:洪伟、经久松

暖通专业:王平、云岭东、曾学柏、窦燕琦

电气专业:冯菊梅、宋海彬、张卉、贾泽宇

景观专业:尹迎、王洪宇、李润泽

合作设计:上海宽创国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陈及室内)

摄  影:李季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7 万条内容 · 43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工业旧改 市政公共建筑设计:上海 · 黄浦江杨浦大桥水质自动监测站

项目临近黄浦江杨浦滨江段,基地周边包括多栋历史建筑,北侧为历史保护建筑三新纱厂,东侧为历史保护建筑电站辅机厂,西侧为新改建的党群服务站,是处于丰富的工业遗产建筑群中的小建筑。 原有建筑地上为废弃多年的监测站站房,地面建筑为5m长、12m宽的站房,周边为败落的院落和景观树池;地下为废弃的污水处理池,原有结构保留完整,包括集水池、污泥池、二尺池等,地下建筑形成一个地下混凝土盒体架构,面积约380㎡。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