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环保工程 \ 环境影响评价 \ 傅涛:产业化是环境产业的自我救赎

傅涛:产业化是环境产业的自我救赎

发布于:2023-09-21 13:59:21 来自:环保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复制转发]
   

“环境产业的第一次浪潮由政府改革拉动,第二次浪潮由资本市场推动,实际上行业并没有真正准备好,才会被市场化洗礼,被资本化催生”,E20研究院院长、北大环境学院产学研中心主任傅涛在“2023(第二十一届)水业战略论坛上”指出,在如今政府支付能力受限、运营断代即将来临的背景下,环境产业正在进行自我救赎,比如努力把产业链做长、将产品做高端、或者远赴海外市场,然而这些出路都聚焦在一个主题上,就是环境产业第三次浪潮——产业化浪潮。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王馨整理

? ▲            现场演讲全视频          

核心观点


1、 当前企业之间的所谓产业链,不是刚性组合,其实是劳务链的柔性组合。上下游之间非标定制,都出不来批量和规模。没有规模,没有固化成价值规律,产业始终没有成长起来。

2、目前环境产业看似具备一定的规模和集中度,形成了部分龙头企业,实际上仍然产业化水平很低。过早资本化的热捧,又催生了非产业化的野蛮生长,进一步加重了行业的无序。

3、环境产业成为了伟大但不强大的行业,具体表现很明显,比如 “外行”的不断涌入。回看环保行业这几年,有不下50家央企转型进入到环保行业,他们不会选择进入到铁路、汽车这些产业化很高的行业,因为这些行业产业、技术、品牌门槛都很高——环境产业没有门槛,从产业化而言处在非常低级状态。

4、要让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形成一体,真正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需要产业寻找绿色低碳循环,不断发现新的价值,学会让政府不花钱、少花钱甚至赚钱把任务完成,这倒逼着产业的涅槃。

5、2023年是中国环境产业的产业化元年,也是第三次浪潮的起点。与前两次由政府改革拉动、资本市场推动下所形成的浪潮不同,产业化浪潮是自强不息的产业行动,也是环境产业的自我救赎。

6、在后BOT时代,如果服务缺乏品牌,没能实现产品化,既挡不住逆市场化的潮流,也挡不住资本的回流。因此,服务产品化就是实现从劳务对价转变为价值对价,这是产业自强的基础,而价值对价的基础,就是服务产品的标准与品牌。

7、行业既然要“内卷”,如何才能卷得高雅,卷出利润,要避免低端内卷产生的支付坍塌,核心因素是标准化和智能化

“环境产业的第一次浪潮由政府改革拉动,第二次浪潮由资本市场推动,实际上行业并没有真正准备好,才会被市场化洗礼,被资本化催生”,E20研究院院长、北大环境学院产学研中心主任傅涛在“2023(第二十一届)水业战略论坛上”指出,在如今政府支付能力受限、运营断代即将来临的背景下,环境产业正在进行自我救赎,比如努力把产业链做长、将产品做高端、或者远赴海外市场,然而这些出路都聚焦在一个主题上,就是环境产业第三次浪潮——产业化浪潮。

傅涛

0       1      
双重挤压下,环境产业的战略性迷茫      

     


每年一届的水业战略论坛,一直在回答产业的战略性问题,因为产业由政策性拉动的原因,每年都有若干战略性、政策性问题需要行业讨论。


水业领域是政策性拉动的行业,11年前,“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写进五位一体,六年前,“十九大”将“两山理论”写进党章,去年,“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未来增长重要导向,加上后疫情时代的变化,中国经济将迎来新的增长。
机会之外是产业的战略性迷茫。在如今绿色、低碳、循环已经进入到国家经济发展主脉,但环境产业作为主力军,仍然在方向上不知是从。我们能看到政府压力下的应收加大;后BOT时代大部分项目正在进入交接期,运营断代即将来临;行业的收益率逐渐下降,开始出现逆市场的资产回购……在这样的多重挤压下,环境产业将走向何方?
在傅涛看来,要回答产业方向,尤其是新时期的产业方向在哪里,首先要看环境产业是谁?从哪里来?
环境产业因为环境服务外包而产生,环境保护责任主体属于地方政府、工业企业园区,环境产业不是企业自发对于利益的采购形成的产业,因此服务边界天生就是由甲方定制。甲方参考国家强制性标准设定标书,无论环境企业技术高低、资产规模大小,本质上都属于定制柔性解决方案,解决甲方的难题。
目前环境产业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3年开始的市场化改革,行业通过不断的融资去扩大规模,推动了产业以“规模化”为主题的发展。然而如今面临的挑战是市场上不再出现大型污水处理厂的招标信息,取而代之的是设施的提标、改造,   环境产业规模化的扩张空间受阻,基础设施已经饱和。
在第二阶段,设施建造进入到运营期,行业为政府进行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成为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傅涛指出,如今   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政府支付的受限   ,政府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疫情、安全保障等等其他方面,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支持已建成设施的良性运营。甚至现存一些项目收处理100吨污水的污水费,要处理200吨的污水,额外的100吨可能来自雨水、河水或者以前积累的污染物。
在两种挑战双重挤压下,产业的困境凸显。   应收账款不断加大,账期无限期延长,交付变得越来越困难。在甲方的挑剔下,利润变薄,资产收益率不能支撑一般资本市场的要求,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再融资,与此同时资产回购潮也在釜底抽薪  
产业困境有其客观原因,第一就是   政企之间的责任界定模糊   ,傅涛表示,特许经营的本质就是希望理清政企关系,   然而在PPP的模式下,企业永远是弱者,如果协议得不到遵守,政企的界限就会模糊,弹性很大,一旦模糊就造成对企业的行政挤压。
“第一棒就是模糊的,下一棒也很难清晰”,傅涛指出,   当前企业之间的所谓产业链,不是刚性组合,其实是劳务链的柔性组合。上下游之间非标定制,都出不来批量和规模。没有规模,没有固化成价值规律,产业始终没有成长起来。   而固化不了的原因,就像水泥板一样,模板不固定、时间也不够长。
产业困境   从外在原因看,是产业没有长成,就被赋予了重任   ,这种重任体现在党和国家所有关于生态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两山理论的文件中。
重压之下的环境产业是变形的——产业还没有长成,却又市场化有余,市场化的竞争在没有产业基础的行业中必然造成劣币驱除良币。目前   环境产业看似具备一定的规模和集中度,形成了部分龙头企业,实际上仍然产业化水平很低。过早资本化的热捧,又催生了非产业化的野蛮生长,进一步加重了行业的无序。
因此环境产业成为了伟大但不强大的行业,具体表现很明显,比如 “外行”的不断涌入。傅涛指出,   回看环保行业这几年,有不下50家央企转型进入到环保行业,他们不会选择进入到铁路、汽车这些产业化很高的行业,因为这些行业产业、技术、品牌门槛都很高——环境产业没有门槛,从产业化而言处在非常低级状态。
0       2      
环境产业经历两次浪潮,企业被弄潮为主,弄潮为辅      

     


环境产业曾经经历两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市场化。 傅涛回忆,2003年他从建设部(现住建部)离开到清华大学成立政策研究中心,使命就是配合建设部进行市政公用改革,E20战略论坛也是在这种使命中应运而生的。 当时建设部发布了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三件套”文件,拉开了市政公用改革的序幕。 涉及最主要的领域就是供水、污水、垃圾处理的特许经营,2003年也成为环境产业的市场化元年。


环境产业的市场化浪潮是政府改革、国家政策推动下产生的,产业其实没有完全准备好。当时在行业领先的深圳水务、北京排水集团被认为是产业主力军,如今环境产业经过二十年发展,行业才发现真正的弄潮儿是新进来的一批企业。第一次浪潮持续了10年,水业战略论坛也是由那时发起,开始以规模为核心对企业进行判断,形成了到如今已经连续十九届的十大影响力企业评选。
2013年,环境产业迎来资本化的第二次浪潮,资本市场开始领会到国家对于行业的重视,当年也成为环境企业进入到资本市场的高峰年,上市企业市值也屡屡冲高。在其他行业遇到融资难的时候,信贷银行在排队给环境企业贷款,这样的追捧下,很多环境企业启动了盲目的资产扩张,个别企业破产清算、重组,部分企业更换了实控人。环境产业的第二次浪潮是由资本市场推动的,产业也没有准备好,或者推动方向不是行业发展的理想方向。   在这两次浪潮中,环境产业被弄潮为主,弄潮为辅,行业不乏先烈  
0       3      
“二十大”对环境产业四个关键要求      
     

     


“二十大”之后,中国进入到中国式现代化时代,环境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在哪里?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二十大”对环境产业的定位,有四个关键词跟产业发展密切相关:


第一、绿色低碳循环。   傅涛认为,这三个词体现的是经济发展的规律,并不体现末端。   环境产业进入到绿色低碳循环中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末端成本之路会越走越窄。   环境产业不仅仅要进行污染治理,还要对产业、社会实现绿色低碳循环,自身使命被大大拓宽了。
第二、公共服务。   二十大报告中提及的公共服务有两个关键词: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如果环境企业只做公共服务,必然要面对收益率的衰减,转变成半公益的状态,甚至一部分业务转变成政府主导的纯公益事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环境产业必须要走出目前的舒适区。
第三、环境治理。   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环境治理占据了重要的章节,然而无论是环保攻坚战还是环境治理都强调“不断深化”,意味着留给产业的都是“硬骨头”。这些硬骨头包括农村垃圾污水、河道治理、海洋治理等等,不是市场经济认为清晰、有界面的服务领域,政府对环境治理开出的药方是“系统施治”,并非产业擅长的点上治理。
第四、两山理论。   “十九大”以后,两山理论写进党章成为党的重要执政理念。两山理论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傅涛指出,把绿水青山做成金山银山很容易,那就成为了工业文明,把金山银山做回绿水青山也很容易,花钱到位就能成功。然而,   要让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形成一体,真正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需要产业寻找绿色低碳循环,不断发现新的价值,学会让政府不花钱、少花钱甚至赚钱把任务完成,这倒逼着产业的涅槃。
04      
环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六条出路,聚焦“环境产业第三次浪潮”      
     

     


梳理完“二十大”对于环境产业的要求,再看产业空间有多大?傅涛指出,环境产业的发展有三个客观条件,第一 环境服务的天花板已经足够高 ,产业占据国民经济的比重较大,如果仅仅维持在末端产业,进一步扩大的可能性很小;第二环 境产业的社会关联足够广 ,垃圾、污水、供水涉及的社会面非常宽,有形成循环的空间;第三 环境服务的效率提升空间足够大 ,只是目前还没有得以释放。


这三个基本的条件,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了基本的逻辑,基于此,傅涛提出了产业发展的六个出路:
出路一、“新”:寻找新市场。  
环境领域的新需求正在不断释放,然而这些新需求很难释放商业可持续性,因此说,新需求到处都是坑,必需要用政策先填坑,如果政府没能开道,企业去挖掘新市场非常困难也很危险的,   这条路充满坎坷  
出路二、“系”:系统施治。
系统施治是落实深化环境治理的核心抓手,然而无论是水一体治理、水与固废的协同治理,都需要很强的资源调动能力和要素,政府是系统资源配置的主导者,在这条路径上,环境产业只能做部分的配套工作,   这条路并非是产业之路,但以产业为基础。
出路三、“延”:从无害化前后延伸。  
环境企业具备向无害化前后延伸的基础,实现资源循环,把产业链做长,形成枢纽化,如垃圾焚烧厂从物质的终点转变为物质的枢纽,但需要两个条件:
一是要跨出舒适区   产业链的上下链接原本不是环境企业擅长的点,一旦达成将使整个业态发生变化,需要企业投入很大的精力和勇气;
二是更为重要的必须有产业生态。   如今产业生态成为热词,而在傅涛看来,没有产业基础就没有产业生态,真正的产业生态存在于产品之间。产品公司是把产品做好等用户来买,有清晰的边界,才能是产业生态的“链主”。
如果没有产品全靠定制,其实构不成产业生态。比如定制型公司往往准备好人才、技术、资金等待买家召唤,没有很清晰的产业界限,产业生态容易异化成某种模糊不清的产业合作,很难形成真正的产业化。
出路四、“高”:进阶高端。
产业进阶高端,做高端产品。以前环境产业的标准都是强制性国标,市场竞争的是性价比,“如果我们做高标准产品,在国标基础上服务进阶,或许可以作为环境产业的一条出路。”
傅涛用大学食堂举例。曾经大学食堂不充足,国家招聘社会力量来进行市场化改革,在短时间内让大学食堂普及,让所有学生吃得起饭,因此要限价竞争性价比。现在国家进入到小康社会,大学食堂都建满了,企业要把利润做大,需要在大锅饭的基础上到二楼做精品小炒。环境产业要进入高阶发展,也是要大胆的从一楼起步,向二楼、三楼业务发展,伴随着的就是行业的产品服务都要有高标准。
出路五、“深”:把产业作深。
污水、垃圾焚烧产业存在巨大的效率空间,把产业作深能释放产业的效率因素,去形成一种高阶的“内卷”。傅涛指出,如果环境产业必须要卷,也要产品基础上的卷,因为只有基于产品的卷,才能按照价值付费,避免支付缩水。
出路六、“远”:远赴海外。  
在如今的国际环境中,走出去风险与机遇同在,不确定性很大。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越是在疫情的封闭中,在服务、投资都终止的情况下,中国的贸易顺差很大,中欧班列繁忙火热。傅涛指出,中欧班列运送的都是产品,是标准化的产物,因此产品是“走出去”的前提,只有产品才能走得稳、走的远,是未来动荡的国际贸易中,最为理想的载体。
“系、延、高、深、远”这五条出路,都聚焦在一个主题上,就是环境产业第三次浪潮——产业化浪潮。如果不进行产品化进阶,“系、延、高、深、远”就走不通,是伪命题。
为什么只有产品化才有出路?产品化具备三个要素:
首先,生产具备连续性。   产品化保持了生产的连续性,是产品做出来等着卖,可以将企业产能发挥到极致。而做项目是工程化的生产过程,中标一个订单就要“白加黑、五加二”的加班,没订单期间就无事可做,生产、考核都无法连续,成本也就无法分摊。
其次,产品是标准化产物。   产品是与用户交互的载体,产品标准是要让产品卖出去的标准,没有产品标准不可能实现产业化。而目前行业上的标准往往是工程设施的标准。
第三,生产过程集约化。   工程建设是现场加工,没有预设生产,就没法实现精心打磨,也没法实现达到一定的采购量去降低成本,产业化的本质就是将生产过程从在“用户家里”干,变成在“自己家里”干。
傅涛认为,   2023年是中国环境产业的产业化元年,也是第三次浪潮的起点。与前两次由政府改革拉动、资本市场推动下所形成的浪潮不同,产业化浪潮是自强不息的产业行动,也是环境产业的自我救赎。
0       5      
高质量发展导向下的“一体两翼”      

     


在第三次浪潮中,E20环境平台将引导和推动产业化发展作为使命,同时以此作为与产业同行最核心的工作方向,因此提出了高质量发展导向下的“一体两翼”的产业核心战略。


一体:服务、技术、装备产品化
“一体”是环境产业要把服务、技术、装备做成产品,并不断开发属于环境产业的产品,建立产品的品牌而不仅仅是企业品牌,将产品作为客户特定价值的系统模块。
服务产品化是“第一棒”,要靠AB方阵去完成  
在过去二十年产业发展中,E20环境平台将环境企业划分为ABCD四个方阵企业(d投资运营商、属地性公司、技术公司、设备公司),四个方阵各具不同的产业化之路,其中服务产品化首当其冲。
傅涛指出,服务是环境企业与政府交接的第一棒,如果这个阶段受到挤压,后面的产业化就无从谈起。“如今环境产业已经具备一定的效率空间、容量空间,能否撑住这‘第一棒’,应该靠产品化来完成。”
而环境产业价值传承的第一棒来自于AB方阵企业,傅涛指出,   在后BOT时代,如果服务缺乏品牌,没能实现产品化,既挡不住逆市场化的潮流,也挡不住资本的回流。因此,服务产品化就是实现从劳务对价转变为价值对价,这是产业自强的基础,而价值对价的基础,就是服务产品的标准与品牌。
基于这样的理念,两年前E20环境平台携手18家行业领跑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了“双百跨越”污水处理标杆联盟,初心就是将污水处理做成服务品牌,用高质量引领水务行业未来。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分院的支持下,标杆联盟制定了1(六项全能)+6(精细化、低碳化、智能化、社会化、生态化、资源化)的污水服务领跑者标准,成为服务分级的基础。
技术产品化要靠智能机组去固化  
技术公司是环境产业数量最多、也是过得最“苦”的公司,垫资多、生意难。傅涛指出,技术产品化难度很大,而企业对于工艺技术的研究不应该仅仅依靠专利和工艺包去固化,更要和装备、智能化的系统进行联动,工艺技术、装备、智能系统三合一体,成为 “智能机组”。智能机组是工艺技术形成的产品新物种的统称,“机组”是很多设备的组合,“智能”是具备智慧的大脑。
智能机组能大大提高行业的零整比,傅涛指出,产业化重要标志之一就是零整比,比如汽车行业的零整比高达3.5,也就是说单独购买汽车零件去组装一辆汽车,比整车购买贵3.5倍的价格。对比环境产业零整比目前最高达到1.1,远远没有达到高度集约的生产逻辑。
零整比过低就会轻易的被甲方拆解,失去定价权。造成了AB方阵被政府拆解,CD方阵被AB方阵拆解,整个行业失去了产业化空间,无法释放效率空间。而产品化就是用集约的生产去锁住效率空间,甲方发现将服务拆开后成本更高,因此,要提高智能机组的零整比,做出环境产业的“华龙一号”。
目前水务行业已经出现一些智能机组的雏形,如金科环境发布的 “新水岛”,将全厂的设备、设施和建筑物集成为一个产品化的智能机组,实现把技术做成了产品。
装备产品化知易行难,要让装备拥有“精气神”  
并非所有装备都可以称为产品,环境专用装备首先是环境价值载体。装备产品化是要让环境专用设备有独立的IP、有人格,傅涛指出,只有具备“芯”的产品才能拥有精气神,才能去参与万物互联。同时售出后企业应有专人进行跟踪并提供安全诊断等服务,与甲方共同维护和管理,真正让产业呈现生态化。
“两翼”:标准化、智能化
产品化的“两翼”是标准化和智能化,本质是让产品实现价值集成,铸就产品的价值刚性,傅涛提出,行业既然要“内卷”,如何才能卷得高雅、卷出利润?要避免低端内卷产生的支付坍塌,核心因素就是标准化和智能化。
产品化的左翼是标准化  
对于产品的标准化,E20环境平台与中标院资环分院联合成立“两山标准化研究中心”,一是为企业新产品去正名安家,固化对用户的价值承诺;二是从用户角度,为行业精品背书差异价值。两山标准化研究中心计划在未来三年,每年发布50-100项产品领跑者标准。
产品化的右翼是智能化  
智能化是所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选项,失去智能化行业很容易被穿透。目前环境产业经历着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四期叠加,很快将真正进入到智能化的阶段。在智能化进阶下,环境产业的服务、技术、设备都要拥有独立的智能化操作系统,形成升维,拉开差距。固化产业运营知识中台,把人的智慧写进系统,降低能人依赖。
0       6      
道不孤必有邻,与志同道合的优秀企业卓越同行      
     

     


为了推动一体两翼战略落地,E20环境平台正在进行相应的举措:


发起产品进阶训练营,共同研究产品价值进阶  
产品化对有些行业是很轻松的事,比如空调、汽车,从行业诞生就完成了产品化,环境产业习惯于进行项目和工程,没经历产品化的过程,就会被市场化洗礼,被资本化催生。傅涛表示,产品化的道路对于环境行业来说很艰难,不能奢望一蹴而就,然而老子曰:道不孤,必有邻。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走就不会孤单,共同研究产品价值进阶的基本逻辑,是双百跨越2.0的核心思想。
面向用户的产品发布会,像乔布斯一样发布环境领域产品  
产品公司只需要向客户介绍产品卖给谁?能为客户创造什么价值?产品的价格是多少?傅涛希望环境产业能像乔布斯一样发布环境领域的产品,而不是去介绍自己的公司、自己的股东、自己的业绩。
双百跨越2.0,让6A标杆落地生根  
“双百跨越”污水处理标杆联盟树立了污水处理的标杆,“2.0”的时代就是让6A标杆落地生根。傅涛指出,没有技术产品化和设备产品化,服务产品化就是空中楼阁,因此要建立服务产品与技术产品和装备产业的生态关系,寻找支撑6A的装备伙伴,确定装备分级清单,对设备提出理性要求,催生设备高质量升级,并真正为服务产品化形成配套。
面向技术和装备产品的科汇馆和验证中心
好产品要说服客户,需要场景和背书。E20环境平台与领跑企业、标杆企业合作,建立了一批“两山科汇馆”,展示行业优秀的技术产品,成为新技术的验证中心。在用户的监督、第三方的监管之下,验证技术产品的实际的运营管理提升水平。
两山智联  
要降低环保公司智能化的门槛,智能化的门槛过高导致环保企业无法建立自己的智能化控制系统,智能化变得触不可及。   E20环境平台与清华大学、百度等进行合作,研究开发了“两山智联”,专门为年收入十亿以下的中小企业建立自己的智能体系,用平台帮助环境产品快速便捷,接通智能不断进阶,让有梦想的中小环境企业也能快速拥抱智能化。   同时为AB方阵开发了智能视频系统,在安全保障、读表等方面拥有功能模块,实现智能化的快速连通。
傅涛表示,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未来,需要重新发现、重新定义、重新获得产业价值。E20环境平台将持续用平台的力量,与领跑企业携手,以产品化赋能推动环境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 yj蓝天
    yj蓝天 沙发

    分析的有些道理,学习啦,谢谢楼主分享

    2023-09-22 08:13:22

    回复 举报
    赞同0

环境影响评价

返回版块

2.32 万条内容 · 13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饱和了?卷王云集的安徽县级生活垃圾焚烧市场被吃干净了?

     据 安徽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消息, 截至目前, 安徽省已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52座,设计日处理能力达45410吨,安徽省59个县(市)中,33个县(市)已建成运行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26个县(市)采取“区域统筹、设施共享”方式转运至邻近地区进行焚烧处理,多集中在皖南山区、皖江区域人口较少地区。阜阳、宿州、亳州、铜陵、合肥、六安等6个地级市已先后实现市、县焚烧设施全覆盖。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中已有14个市实现市域(含农村)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池州、安庆2市采取部分垃圾跨区域协同焚烧处理方式也实现了“零填埋”目标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