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菌胶团的吸附和分解
今天分享的思路来源于《硫化物对厌氧生化作用的影响及解救措施》。
上面这个图很有意思,它可以看作一个简单的细菌模型,描述的是环境中S2-浓度与细胞中毒之间的关系。
在此我们借鉴一下这个思路,环境中存在的不仅仅是硫离子,还有其它很多种对微生物有毒的或者有抑制性的物质。
由于菌胶团的吸附作用,当它们在吸附营养物质时,也会把毒性物质吸附在自己身上。虽然有的毒性物质在低浓度条件下可以被分解,但通常速率很慢。
如果进水中有毒物质浓度较低,吸附速率K1和分解速率K2差不多,那么有毒物质就不会在菌胶团上富集。
但如果进水中有毒物质浓度较高,吸附的速率远大于其分解速率,那么有毒物质就会逐渐在菌胶团表面富集。
菌胶团表面吸附的有毒物质浓度越高,扩散进微生物细胞膜与酶结合使其失活的几率就越大。在这样的场景下,系统连续运行时间越长,对微生物的毒害作用就越大,也就有更多的细菌死亡,当细胞死亡的速度大于新生的速度,就会从宏观层面表现出抑制作用。一方面,系统对污染物的净化程度会下降,部分细菌死亡使增加的生物量减少;另一方面,随着有毒物质的积累,更多细菌的活性受到抑制,这样也会逐渐降低污泥产率。
二、有毒物质积累的影响因素
对于这个问题,常规的思路是尽量降低进水中对微生物有抑制作用物质的浓度,同时降低进水量。进入生化系统里有毒物质的数量=进水流量*进水浓度(Q*S)。
这与COD负荷的计算思路是一致的,在同样的污泥浓度条件下,有毒物质的负荷越低,就越利于有毒物质的分解而非积累。
这种生化系统的慢性中毒,有时仅仅通过数据监测,需要很长时间之后才会发现。这是因为出水数据只能看到宏观层面的变化,而微观层面的变化在较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也是因为这个思维惯性,当出水数据开始表现出异常时,现场人员常常也只会从短期事件上寻找原因。
由于是慢性中毒,所以还应该再加上一个时间函数,用以表示长期效应,而非即时反应。
简单总结一下就是,由于每一个系统,在某一段时期内菌种的数量、种类和处理能力都是一定的。
当进水中包含固定浓度的毒性物质时,在低流量状态下运转良好,但会随着进水流量的提升,毒性物质富集现象越来越明显。
即便后期降低了流量,由于长时间的吸附富集,菌胶团内部已经积累了很高的浓度,很可能这个浓度已经超过了敏感细菌的承受浓度,而且很难被分解。
这个时候即便降低进水流量,甚至停水进行闷曝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三、解救措施
在此我们假设有一部分难降解COD只能以吸附的形式去除。也就是说,虽然出水COD很低,但并不意味着对应的有机物已经通过生物分解作用去除了,而仅仅是被菌胶团絮凝吸附。
如果不排泥,那么这些COD对应的物质实际上仍原封不动地停留在系统中,只是用常规的方法监测不到而已。
对于一些难降解有毒物质,提供外源性电子供体可以加速其降解速率。近似地理解为需要额外补充一些易利用BOD,有助于解除那些吸附型有毒物质对微生物长期的抑制作用。
这样一个解毒过程,我觉得补充BOD的位置,不应当放在进水区,而应该在系统中BOD基本被消耗完,也就是原本发生硝化反应的位置。
因为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补充碳源,不是提高负荷,增加污泥产量。而仅仅是在BOD消耗完后,人工补充进作为电子供体的物质。
申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点击此处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污泥处理
返回版块2.71 万条内容 · 305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戴晓虎团队:循环经济背景下污水厂污泥中铝盐的分离与回收技术研究进展污泥资源化是我国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实现减污降碳的重要举措。污泥中铝盐组分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是推动污水处理厂绿色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同步提高污泥中磷、有机质等资源高效回收的重要途径。本文综述了铝系混凝剂在污水污泥中的物质流向和反应机制;基于污泥中铝盐的赋存形态分析,以铝盐释放-分离-回用的技术路线为核心,全面回顾了污泥中铝盐回收的相关技术与研究现状,并探讨了其对磷回收的影响。其中,重点分析了铝盐的多种分离技术以克服污泥中磷、重金属在酸性条件下共溶的障碍,包括顺序沉淀、离子交换树脂、液液萃取、硫化物沉淀、Donnan膜以及电渗析工艺。本文提出了铝盐与磷的联合回收工艺,针对污泥中铝盐回收现状及问题,展望了铝盐回收效率进一步提高、全链条经济效益及铝盐混凝剂循环利用综合评估等热点研究方向,旨在推动构建资源化水平更高、更符合循环经济模式的污水及污泥处理系统。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有毒有害物质低浓度长时间对微生物有啥影响,资料进行了论述,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