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的高颜值,至少有一半以上来源于高高翘起的屋檐。
飞檐翘角,檐牙高啄,整栋建筑的颜值和气势瞬间就出来了!
屋檐在为什么能够克服地心引力凭空翘那么高?
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它?
每当被要求形容中国古建筑的时候,
所有人都会提到一个词
——飞檐斗拱。
全世界都知道,
中国古代建筑是典型的木结构建筑。
但所谓木结构,
并不代表整栋房子都是用木头盖的,
而是木头构成了支撑房子的所有承重构件。
简单一点说就是,
房子的骨架是木质的。
在这种木结构建筑中,
承重的不是墙,
(墙的作用大概只是遮风挡雨)
而是一根根粗大的、
从地面一直连接到屋顶的柱子,
专业名词叫做立柱。
只要这些立柱不倒,
古代建筑就能做到“墙倒而屋不塌”。
但问题是,柱子再粗,
跟屋顶的接触面积也有限。
而物理学知识告诉我们,
压力不变,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在屋顶重量已经确定的情况下,
想要把压力更均匀地传递、分布到立柱上,
就得想办法扩大它的受力面积。
于是,在屋顶和立柱之间,
就出现了一种层层叠叠、
像漏一样上大下小的过渡结构——斗栱,
斗栱的结构包括:
斗、栱、升、翘、昂。
其中斗是状似量米用的“斗”的方形木块,
栱则是弓状的矩形木块。
而升是斗的一种,
是介于上下两层拱之间的斗。
翘和昂又是栱的一种,
当栱和建筑物表面平行的时候叫栱,
和建筑物表面垂直的时候叫做翘,
如果翘的一端特别加长、斜向下垂,
就又变成了昂。
斗拱其实只有两种最基本的组织结构
——斗和栱。
无论多么复杂的斗栱结构,
都是斗和栱不同形式的排列组合而已。
斗上叠栱,栱上叠斗,斗上再叠栱......
重复交叠,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
“斗栱”的名字正是由此而来。
由于斗和栱之间采用榫卯连接,
各部件之间留有缝隙,
相当于在屋顶和立柱之间增加了一层弹簧,
能够非常显著的抵抗地震。
斗栱最经典的运用,
是解决古建筑出檐(屋檐伸出梁架)的问题。
屋檐下层层叠叠的斗栱,
让立柱的支撑力能够不断向外延伸,
从而使屋檐远远伸出、高高翘起,
不仅给古代建筑物带来了高颜值,
也能扩大室内采光,
保护立柱和墙体不受雨水侵蚀。
屋檐下的斗栱,
根据其所在位置不同可以分为三种。
在立柱上方的叫柱头斗栱,
在转角处的叫转角斗栱,
在两根立柱中间的叫补间斗栱。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0人已点赞
分享
结构资料库
返回版块41.24 万条内容 · 401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框架结构设计的要点分析一、结构设计说明 主要是设计依据,抗震等级,人防等级,地基情况及承载力,活荷载值,材料等级,施工中的注意事项,选用详图,通用详图或节点,以及在施工图中未画出而通过说明来表达的信息。 二、各层的结构布置图 (1)预制板的布置(板的选用、板缝尺寸及配筋)。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5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斗栱是古建筑的精华,既传递挑檐的受力又起到装饰美观的作用,为古人的智慧点赞!
回复 举报
看到了高颜值的古建筑,多谢了。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