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园林景观实景 \ 一路探幽到石楼,连山修竹拂云浮——西泠印社

一路探幽到石楼,连山修竹拂云浮——西泠印社

发布于:2023-09-08 15:03:08 来自:园林景观/园林景观实景 [复制转发]

大家好,我是小蚂哥,这期来聊聊杭州   孤山的山麓园林——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由浙派金石书画家丁仁、王禔、吴隐、叶为铭4人创立于民国1904年,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探讨六书,研求篆,现已成为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艺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盛誉。

 
 
 

 
西泠印社以“印”字贯穿于园林兴建的始终,“印”字也就决定了整个园林的意境基调。  

 
 

 
 

 
 

 
 

 
所以这里也被陈从周先生赞誉为“湖上园林之冠”。

西泠印社坐落于西湖景区孤山西麓,南至白堤,北邻后孤山路,西近西泠桥,正是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山地园林的属性。   而在《园冶》之中,山林地是造园最佳的用地:     …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    

 

 
西泠印社所在的   孤山,高38m,是西湖群山中最低的山,也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

 
西泠印社依据孤山的地形山势进行总体布局,结合人们游园探幽的心理预期,   将空间分成了山脚、山腰和山顶三大部分 ,总面积为7088.86m2,其中建筑1749.77m2。

 
 

 
而这三段也是空间布局中的,开始、承接转折和高潮。

 
下面就让小蚂哥带大家到其中游览一番~

 


 
山脚——开始段  

 
起段是全园的起始,四周由建筑和廊围合,总体来说属于内向型布局,空间较为封闭,体现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为整个空间序列拉开序幕。

 

 
 

 
踏进入口月洞门,是一个以正中柏堂为主的围合庭院。柏堂也是一道屏障,将山坡上的景物藏起来,引起游人的兴致。

 
 

 
 

 
柏堂为南朝古迹,清光绪二年重建。它因堂前两棵古柏得名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题诗咏之:   “道人手种几生前,鹤骨龙姿尚宛然。   双干一先神物化,九朝三见太平年。   忽惊华构依岩出,乞与嘉名到处传。   此柏未枯君记取,灰心聊伴小乘禅。   ”高度赞誉了堂前古柏坚悍如金石的风骨。  

 
 
 

 
值得一提的是柏堂正门两侧的行书龙门对,上联是“旧雨新雨西泠桥畔各题襟溯两汉渊源藉征鸿雪”,下联是“文泉 印泉四照阁边同剔藓挹孤山苍翠合仰名贤”。 一幅对联包含了西泠印社内多处景点,可谓心思巧妙。  

 
 
 

 
柏堂前侧是莲泉,水也是西泠印社引导游览的线索之一。在这里起到增加倒影扩大视觉,增添古意的效果。

 
 

 
柏堂两侧是竹阁以及陈列碑文篆刻的游廊。

 
 

 
 

 
我们回到柏堂门前,因为有了这座建筑的遮挡,山后的景色得以完整的保留,你可以把山脚下的柏堂庭院理解为山下的院落,下面我们就要上山了。

 
 
图片@jamyang
 

 


 
山腰——承接转折段  

 
这段是山体高度抬升最剧烈的阶段, 空间处理十分精妙。 游览道路呈之字形 ,连接山下与山顶的庭院。在每个道路的转折处都有相对应的节点和建筑。  

 
 

 
穿过入口庭院,面前有三条登山小道, 西面是最初设计的主要道路, 十级台阶处立有一座书有“西泠印社”的石坊 ,两旁石柱上刻丁仁撰句、叶铭书写的篆字楹联“石藏东汉名三老,社结西泠纪廿年”。 此坊为1923年印社成立二十周年时所立。  

 
 
 

 
石坊前下方有一楷书摩崖石刻“渐入佳境。

 
 
 
 

 
过石坊上数级台阶,右手边就有一块山间小平台,布置有石桌凳。  

 
 

 
 

 
再上台阶数级,左手边有一茅草亭,名曰“石交亭”,石交亭是 1912年由叶铭提议构建。王毓岱撰有《石交亭记》言“所谓印人者,皆石交也。所谓社友者,亦石交也”,石交亭即取之。  

 
 

 
 

 
再往上走只看到山路顶端隐约出现一座建筑,这就是山川雨露图书室。

 
 

 
 

 
山川雨露图书室—仰贤亭—宝印山房建筑组团位于半山腰 ,是山中景区的主体建筑群。 建筑序列横向展开,将山上的景色再次遮挡住。 也让景观层次更加丰富。  

山川雨露图书室建于1912年,为印社初创时期建筑之一。会稽陶在宽手书楹联一幅:“湖胜潇湘,楼若烟雨,把酒高吟集游客;峰有南北,月无古今,登山远览属骚人。” 它生动地描写了金石家、诗人、墨客容于湖、楼、峰、月的优美环境之中的情态。



图书室连结的是仰贤亭


仰贤亭原是明代故迹,初建西泠印社时重修此亭。


顺廊子往东走就是宝印山房


宝印山房有联“社筑西泠,看山影湖光皆可作八家心法。印传东汉,证莆宗皖北不仅求两浙渊源。” 两旁挂有清道人李瑞清所书,集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和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诗句“天地有正气,山水函清晖”楹联,深刻地喻意着印社的人杰地灵。



宝印山房右后门可以直通上山     ,但这并不是最佳的游览路径,我们顺着游廊返回山川雨露图书室,从这里继续上山。

   

   
从山川雨露图书室出来后有一个小平台进行修整,       修竹绿荫下还掩着一泓清泉,上有一摩崖石刻,书“印泉”二字。由于空间比较狭窄,所以 印泉的面积并不大,但是作用却不小,有了它让你感觉园林中的水从上到下都是贯通的    

   
   

   
之后就是一端陡坡,       鸿雪径的出现巧妙地化解了这一难题。以斜向带状的灰空间形式引导人们先由西向东,再由南向北到达山顶。    

   
   

   
鸿雪径筑于1913年,冬日晶晶白雪留痕,春来石阶紫藤覆棚。借苏东坡的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雪泥鸿爪”意为往事留下的印迹,像鸿雁在雪上留下的爪印一样让人回味无穷。再看,其依山垒壁,上覆藤棚,顿觉雅静宜人,再联想苏轼的诗句,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在心头。

   
   
   

   
走到头就来到了山顶,也是西泠印社空间的高潮部分了。    



山顶——高潮段

山顶庭院是空间的精华,     山顶庭园以外向布局为主,局部辅以内向型的小空间,空间较为开敞,之前上山过程中的封闭感在这里得以释放,有豁然开朗之感。


顺着鸿雪径来到山顶,第一个建筑就是四照阁,它临崖而筑,是西泠印社借景西湖山水的典范。     四照阁     从山顶看仅为单层阁,实与崖下凉堂合为二层楼,靠崖临空,居高俯下。



四照阁四周皆为明窗,遥对外西湖三岛,极为开阔,为眺望湖山极佳处。     两旁楹联“尽收城郭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也再点出这里借景的功能。


四照阁远借西湖,这是山地园林非常重要的扩大空间的手段,在寄畅园中我们也能在嘉树堂处看到锡山龙光塔。


说回西泠印社,整个山顶庭院以水面为中心,沿南北中轴线分别为文泉和闲泉,泉水清冽如镜,与茂林修竹为邻,和馆阁石塔相衬。


从山脚的莲泉到爬坡段的印泉 ,最后到山顶的文泉和闲泉以及汉三老石室后的潜泉,水是连续不断出现的     ,这也给人一种真实山林游览的体验。

   

   
文泉与闲泉和北侧的摩崖石刻相得益彰,还有一些人物雕塑作为点缀,视觉上非常丰富。    

   
   
   

   
至于文泉和闲泉也是颇有来历的。    

   
1881年(光绪七年)清代著名学者俞曲园于泉北崖壁曾书刻“文泉”二字,后有跋:“孤山之上,有此大池。《西湖志》未载。盖知者鲜矣,不可筑以张之。因其下有赵人张奇逢所书‘斯文在兹’四字,因名之文泉”。文泉其名为取“文思泉涌”之意。

   
   
1921年吴兴张钧衡来印社游,考宋代《临安志》载,玛瑙坡有闲泉,其名取自宋代名僧智圆禅师“闲泉澄极顶”诗句。其“以此地考之,闲泉宜在是”,遂捐资“疏凿畅通之”。张钧衡出资于山崖处凿得一泉名之“闲泉”,导与“文泉”合,又题篆书“闲泉” 于泉东小径旁崖壁,款为楷书三行,并著有《闲泉记》并勒于泉北崖壁。

   
一“文”一“闲”相得益彰,文人之情悄然而出。

   
   
   

   
水池后面的岩石上筑高台,其上建有华严经塔       ,经塔共11层置于须弥座上,为西泠印社最高的建筑,处在南北中轴线最       北的端点,也是全园的标志性景观。    

   
     

     
《园冶》“相地”篇指出,若地势高而方正,可在高方处建造亭台; 若低而深凹,可在洼处开凿池沼。       西泠印社华严经塔至文、闲两泉一片的造园理景处理便与此论契合。      

     
     

     
在四照阁旁边还有一个小亭,叫做       剔藓亭建于1915年。“剔藓”一词语出唐代文学家韩愈《石鼓歌》中“剜苔剔藓露节角”,大意是只有把蒙在石碑上的苔藓剜剔干净才能看清碑上的文字,此亭命名“剔藓”,形象地喻意了印社社员常在印社四照阁边研究古代文字,汲取天地灵秀的情景。      

     
     

     
我们站在       剔藓亭处,这里的游览路线又分成了两条,往西汉三老石室,往东到更上方的题襟馆。      

     
     

     
我们先往汉三老石室走,一路上我们都能看到       摩崖石刻。      

     
     

     
看到有小盘谷和人间何处有仙境的石刻时,一幢二层石室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上为汉三老石室,下为岁青岩。      

     
     

     
岁青岩有第一任社长吴昌硕的篆书。

     
     

     
顺着台阶走上二层,就是汉三老石室。

     
     

     
内藏迄今为止浙江省最古的《汉三老讳字忌日碑》及自汉魏以来至明清各代的原始石碑十多块。      

     
三老是汉代掌教化的官职,三老碑是三老第七孙名邯者所立,目的是让后代子孙在言语文字上知所避讳,并且记住祖先的德业,晓得祖先的忌日,便于后人祭祀,故而称之为三老讳字忌日碑。      
     

     
     
图片@娄旭在玩儿

     
     
从汉三老石室左转有一池水,是为潜泉。潜泉是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吴隐的号。      

     
     

     
石室下方就能看到环朴精舍和遁庵。

     
     

     
这是两个小建筑围合的小庭院。

     
     

     
还朴精庐前有篆书四言联曰:“君子好遁,弥勒同龛”意思是说有才德的人喜爱退隐,是跟弥勒佛一样受人敬奉的君子。对联是吴昌硕先生72岁时题写,这也是他一生行事的写照。

     
遁庵庵堂柱上有一隶书六言联,为张祖翼所写:“既遁世而无闷,发潜德之幽光”。正是承吴隐之意,言有才德的君子擅安心退隐,就没有烦闷之虞,并且能继续发扬大德。

     
     

     
再往西走,可以看到一个小亭子,叫做鉴亭。

     
     

     
从鉴亭就可以下山出园了,不过我们可以从后侧的路回环继续游览。

     
     

     
观月楼是吴昌硕的纪念馆,观乐楼前有当代国画大师程十发书 、许炳所撰的联语: “合内湖外湖风景奇观都归一览; 萃浙东浙西人文秀气独有千秋。      

     


过了观乐楼,就又回到了华严经塔。


我们继续往东走,来到题襟馆。


除了四照阁之外,题襟馆前有一块开阔的平台也是眺望西湖山水美景的绝佳之处。

     
题襟馆建在归印崖上方,又名“隐闲楼”,建于1914年,正是当年海上题襟馆书画会会友相聚畅谈之所。
     

     

题襟馆北侧就是最后一站,鹤庐。


鹤庐门两旁有楹联,为观津老人撰、清道人书联:“梅鹤为邻小坐依然图画,莼鲈下酒故乡无此湖山。”上下联第二字藏有“鹤庐(鲈)”。鲜活地描写出了鹤庐娴静淡雅,又极富西湖湖山风情的景象。

游客在山顶游览完毕后,可以顺着潜泉的引导来到环朴精庐,最后通过西北面的道路下山,也可以通过题襟馆北侧的僧庐,从东北面的道路下山,从而完成整个园林的游览。



纵观西泠印社,你会发现山脚和山腰的空间都故意尽量屏蔽多余的元素,或者说设计得很克制,而到山顶之后空间豁然开朗,各种摩崖石刻,建筑草亭,佛塔石室自由组合,而我们游览的道路也以“之”字形为主,非常复合“印刻”的主题。

这里提一句,西泠印社的园林空间并不是一开始就规划好的,而是         边修边扩,之后还经历了数次重修 ,回头我把修建的过程整理出来。那么你觉得西泠印社的园林设计的如何呢?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园林景观实景

返回版块

37.75 万条内容 · 28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有了300平的花园,把简单的生活,过成一首美好的诗

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人生最大的梦想, 搬入带300多平方花园的独栋别墅。 感谢上苍,实在是对我格外的惠顾, 让我的心灵能在自已的花园里得到诗意的栖息。 有花园的生活,美好,诗意又浪漫…… 花做篱笆,诗意为墙。 花园大门二侧,种满了月季,凌霄,三角梅。 静守流年,嗅一院子的芬芳。 特别喜欢月季的妩媚和惊艳。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