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暖通空调 \ 暖通资料库 \ 换热器管内关联式文献整理之第二篇——5mm铜管内R410A含油制冷剂流动沸腾流型及换热特性研究

换热器管内关联式文献整理之第二篇——5mm铜管内R410A含油制冷剂流动沸腾流型及换热特性研究

发布于:2023-08-31 10:54:31 来自:暖通空调/暖通资料库 [复制转发]


实验研究了R410A-油混合物在5.0mm光管内流动沸腾的流型及换热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润滑油延迟流型向环状流和干涸流的转化,实验得出的流型与基于混合物性的流型图吻合较好;纯制冷剂R410A的换热系数随干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峰值出现在干度为0.7-0.8左右;对于R410A-油混合物,在干度小于0.6的工况下,油的存在总是增强换热,在干度为0.7时,换热系数随油浓度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在干度大于0.8情况下,换热系数随油浓度和干度的增大迅速降低。在本文得出的5.0mm光管实验数据和已有文献关于7.0mm光管内的实验数据基础上,开发了基于流型和混合物性的流动沸腾换热关联式,新关联式可以很好地预测不同管径光管内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

   
引言


   
环保替代工质R410A为近共沸混合物,温度滑移微小,是R22的理想替代物,正成为国际上空调器的主流制冷工质。在制冷系统中,由于制冷剂对油有较好的溶解性,当压缩机开始运行时,势必有一定量的润滑油随制冷剂循环进入制冷系统,从而影响管内流动沸腾的换热特性。为了节能和节材,目前换热器的设计越来越小型化,换热管的管外径从9.52mm开始,朝着8.0mm、7.0mm、6.35mm的方向发展,现在外径为5mm的铜管已经开始在小型换热器中试用,并成为国内各大空调公司研究开发的重点。因此,需要了解R410A-油混合物在5mm换热管内流动沸腾的换热特性。

   
按照Mehendal等对换热管径尺度的定义,管径为100μm-6mm的换热管为中尺度类型,介于常规尺度(管径大于6mm)和微尺度(管径为1μm-100μm)之间。相对于微尺度换热管,这种中尺度换热管更有可能被应用于实际的小型紧凑式换热器中,被称之为小管径换热管。由于毛细作用的存在,小管径换热管与常规尺度换热管内的换热特性是不相同的。目前已有文献对R410A-油混合物在管径大于6mm的常规尺度换热管内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进行了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有R410A-油混合物在小管径换热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的研究报道,已有的常规换热管内的研究结果,可能不适用于小管径。

   
因此,需要通过实验研究,分析润滑油对小管径内流型及换热特性的影响,并开发适用于小管径换热管的换热关联式。

   
1 实验装置与测试工况


   
1.1 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实验装置共包括三个回路:制冷剂主回路、制冷剂旁通回路和润滑油回路。

   
 
图1 实验台示意图    

   

   
1.2 实验对象与测试工况    

   
实验对象为水平直光管,总长为1400mm,外径为5mm,内径为4.18mm。测试管外均匀布置电加热带,有效加热长度为1300mm,电加热带外包有隔热层和隔气层,经漏热分析表明,漏热量小于加热量的2%,可以认为测试段与环境绝热。实验所用制冷剂为R410A,润滑油为酯类油RB68EP。实验工况的蒸发温度为5℃,质流密度为(200-400)kg·m-2·s-1,热流密度为(6.91-13.81)kW·m-2,测试段入口的干度为0.1-0.8,平均油浓度为0-5%。

   
2 数据导出


   
2.1 换热系数    

   
纯制冷剂R410A和R410A-油混合物管内流动沸腾的换热系数,可分别根据下式导出:

   
 

   
考虑实验设备的测量精度,对换热特性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换热系数的最大误差为±10.4%。      
   

   
2.2 平均油浓度    

   
平均油浓度定义为润滑油的质量流量与制冷剂-油混合物的质量流量的比值:

   
 

   
3 实验结果分析与关联式的开发


   
3.1 润滑油对小管径换热器管内流型的影响分析    

   
图2给出了实验观测得出的R410A-油混合物在小管径换热管内流动沸腾的流型,并给出了基于混合物物性、参照Wojtan流型开发的R410A-油混合物在小管径换热管内的流型图。

   
由图2可以看出,实验得出的流型与基于混合物物性的Wojtan流型图吻合较好。润滑油延迟环状流和干涸流的出现;在小干度工况下,润滑油的存在对流型的影响较小;在高干度工况下,润滑油的存在对流型的影响较大;在所测试的工况范围内,R410A-油混合物不存在雾状流型。

   
 
 
图2 润滑油对小管径光管内流动沸腾流型的影响      
   

   
3.2 润滑油对流动沸腾换热系数的影响分析    

   
图3给出了R410A-油混合物流动沸腾的换热系数随平均油浓度的变化。

   
由图3可以看出,换热系数随质流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在不同的质流密度工况下,纯制冷剂R410A的换热系数随干度的增大先增大,在干度为0.7-0.8左右时达到最大值,干度大于0.8时,换热系数随干度的增大急剧下降。这是因为在干度大于0.8情况下,流型逐渐向干涸流转化,气相制冷剂与管壁接触,液态制冷剂与管壁面的接触面积减少,导致换热系数的急剧减小。

   
在干度小于0.6时,润滑油的存在对换热起到增强作用;在干度为0.7时,换热系数随润滑油浓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油浓度3%-4%左右时存在峰值;在干度大于0.8时,R410A-油混合物的换热系数随着油浓度和干度的增大迅速降低。这是由于润滑油的存在对混合物的换热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由于油的存在增大液相的表面张力,从而增大液相与管壁的接触面积,同时,油的存在增加发泡点,增强核态沸腾,从而增强两相换热;另一方面,由于液相粘度和表面张力的增大,对气泡的长大起到抑制作用,从而恶化换热。两方面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了油的存在对混合物换热起增强或弱化作用;在干度小于0.6时,润滑油对换热的增强作用占主导地位,因为增强换热,干度大于0.8时,润滑油对换热的弱化作用占主导地位,从而恶化两相流动的换热特性。

   
 
 
图3 R410A-油混合物在小管径光管内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    

   
3.3 已有关联式预测值与实验数据的对比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R410A-油混合物在5mm小管径换热管内的换热关联式。文献中给出了预测R410A-油混合物在常规尺度换热管内的换热关联式,其预测值与本人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如图4所示。有图可见,已有关联式预测值与实验值的误差大于50%,不能适用于小管径光管。因为,有必要开发新的适用于小管径光管的换热关联式。

   
 
图4 已有关联式预测值与实验数据的对比    

   
3.4 R410A-油混合物在小管径光管内流动沸腾换热关联式的开发    

   
 
 

   
新的换热关联式的开发,关键是要求出式(8)中C和n的表达式。

   
 

   
 
 

   
由图5可以看出,不同油浓度工况下,R410A-油混合物在光管内的实验数据具有不同的斜率和节距,斜率和节距应该是油浓度的函数;而且7.0mm光管和5.0mm光管内的实验数据随 Rer,o,L 的变化趋势一致。因此,由公式(11)可以得出:

   
 

   

   
新的关联式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对比如图6

   
 
 
图6 新的关联式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对比      
   

   

   
由图可以看出,对于7mm管,新关联式预测值与96%的实验数据误差在±20%以内;对于5mm管,新关联式预测值与92%的实验数据的误差在±30%以内。关联式可以很好地预测R410A-油混合物在不同管径光管内流动沸腾的换热特性。

   
4 结论


   
(1)润滑油延迟环状流和干涸流的出现;在所测试的工况范围内,R410A-油混合物不存在雾状流型。实验观测出的流型与基于混合物性的流型图吻合较好。

   
(2)对于纯制冷剂的R410A,换热系数随干度的增大而增大,在干度为0.7-0.8左右时达到最大值,干度大于0.8时,由于出现干涸流,换热系数随干度的增大急剧下降。

   
(3)对于R410A-油混合物,在干度小于0.6时,润滑油的存在对换热起到增强作用;在干度为0.7时,换热系数随油浓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油浓度为3%-4%左右时存在峰值;在干度大于0.8时,对于R410A-油混合物的换热系数随着平均油浓度的干度的增大迅速降低。

   
(4)基于混合物物性开发了R410A-油混合物在小管径光管内流动沸腾的换热关联式。对于7mm管,新关联式预测值与96%的实验数据误差在±20%以内;对于5mm管,新关联式预测值与92%的实验数据的误差在±30%以内。关联式可以很好地预测R410A-油混合物在不同管径光管内流动沸腾的换热特性。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暖通资料库

返回版块

25.45 万条内容 · 675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基于建筑热工分区的高效制冷机房系统能效比评价分区研究

  摘要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