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行业过去20年蓬勃发展,出现了很多问题,资本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促进发展,还是助纣为虐,争论不休。资本是工具,是一把双刃剑,本身无善恶,是大环境与使用者共同造成了种种因果。本文试着总结分析资本在环保行业中的作用和影响。
▍ 一、什么是资本
资本本质上是解决资金的长短期错配问题。就是一件事短期需要大额投资,然后会逐步产生收益,这个时候就需要资本介入,投资因此而产生。 资本就是支持人们做 一些长期的事,用长期的事产生的收益,来逐步归还借款。
剩余价值与风险补偿
投资因为有风险,有不确定性,可能出现损失,就需要有一定的利息来平衡。现代理论认为资本产生的价值包含了风险补偿,如果资本收益只是由剩余价值构成,那么归还了剩余价值,人们就不会愿意投资,尤其有风险的项目。给予风险投资一定的收益补偿,鼓励了人们从事长期的投资活动,是人类进步发展的很重要一环。
投资的套利空间
我们理解资本,就是集中资源主要是钱,做一些投资。这个投资包括股权投资,债权投资,以及实体投资。买个房子,买个股票,借钱都是投资,本质上都是短期现金流减少,长期现金流增加的行为,差额是收益的行为。
但是所有投资都需要一个对长期的判断。凯恩斯说长期看我们都死了,但是有些事情,适当的看长期还是有必要的。比如你手上有些资金,不想做投资,还是要存在银行得到利息的,虽然存银行也有风险,但在你有限的人生上看,应该是没有经历过银行倒闭,债权损失的风险,实际上你就是做了一笔投资。还有些国债,你买一个房子是投资行为,可能获取租金,也可能将来增值卖掉,也可能是改善了自己的居住条件,你也可以能是亏损,但你必须做这些事。
现代的金融也是机遇投资的简单逻辑计算的,但是金融会越来越复杂,比如期权的计算,在没有计算机的时代,是比较复杂的事,你可以通过技术就利用定价的不准确获得收益,爱德华索普就是靠这个赚了很多钱,后来技术发达了,这些套利空间就消失了。
因为大部分人不懂金融的复杂道理,所以就存在投资失败的机会,而许多项目不具备投资价值,也随着人们的判断失误而存在,而许多好项目也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价值。
投资判断的微观不确定性与宏观确定性
投资是个复杂的判断问题,对未来的判断问题,会有各种变化,因此运气夹杂在技术之中,甚至很难分析判断哪个权重更大,我们知道一部分投资的的运气和技术的分布,有一部分投资我们不清楚技术和运气的权重分布。
人们的天性是喜欢赌博的,一旦投资中夹杂着赌博的成份,就会迅速流行起来,赌博是人类基因里带来的,所以国家是管控的。最近火起来的泡泡马特这种盲盒,就是有赌博的成份,如果影响力大了,国家就要管控的,所以只能去香港上市,承担政策风险。
但我们知道赌博靠运气,投资靠技术,那么投资中多少靠运气靠技术,这个很难判断,所以这个行业才会存在,国家也允许这个行业存在。
投资一个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支持了一些长期的正确的项目,另一方面带来了流动性,还有一个就是对财富进行再分配。实际上我们知道人们的财富来源于两个途径, 一个是努力得来的,一个靠运气得来的。而靠运气得来的会通过投资赌博行为,再分配到靠实力获得的。有些人实力不够,得到了很多财富,最终要靠实力再还回去。就是这个大循环。 这个社会允许人靠运气发财,但他们会通过投资等行为从新还回去,形成平衡。
投资的哲学属性
投资是人类各种行为的集中体现,同时跟金钱密切相关,实际上人类劳动成果的凝聚,因此会引起很多关注,会有很多行为学,心理学的知识,这个是投资行为的一种表现,各种人类行为的特点都会在投资中有所体现,形成了投资的行为学,金融行为学,充分的展示了人们因为行为特征而导致的行动区别。
本质上讲,投资对此长期的项目会有较大的影响,投资行为会极大的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可能促进,也可能损害。
▍ 二、环保行业的资本分析
我们来看环保行业,我们之前提到了我们经历一个高速建设的时期,而建设的时期对资本的需求就很大。 具体应用资本的包括国家地方政府,他们通过发行债务,通过3P模式从社会上融资,建设项目。 还有就是运营企业通过资本市场,通过银行来进行融资。
我们拿一个环保项目为例,我们看看他们的是怎么利用资本市场的。
1,项目层面的现金流问题。 公司跟一个地方政府签约,获得了一个投资的项目,企业出资进行投资,获得后续30年获取收益,企业因此进行了投资计算,收益较高,可以投资。
在签约前实际是现金流出的,主要是前期论证,和销售费用。 然后签约后进行简单的项目立项之后,企业要注册资本金到位,然后就可以从银 行贷款,展开项目的投资建设。 一般而言这个时候银行贷款是跟企业自有资金匹配的,比如银行出70%,企业出30%,但实践中,企业会夸大投资,比如实际投资1个亿的项目,企业会确定为1.5亿,其中5000万是设计费或者各种利润形式。 那么银行如果按照1.5亿的70%出资,就是出资1.05亿,实际是覆盖了企业的成本了,企业甚至不需要出那么多钱。
实践中还有个时间差问题,可能银行出资了,企业的钱还没花出去,就形成了短期的现金流,这个现金流可能几年花出去,但是前几年就可以挪用到其他项目本金上,短期给企业带来收益,但长期看增加了项目的风险。
当然银行也要防止项目存在风险,银行也缺表面合规的大客户,竞争激烈。同时银行也有短期的利益冲突,即放款后,短期是没有风险的,风险是长期的,所以当事的银行愿意放款。造成了风控体系的破坏。
按照这个逻辑,企业投资了项目,短期看不但不会造成企业现金流降低,反而会增加企业的现金,这就造成了企业盲目扩张的基础,即短期利益推动长期利益。所有企业都是长短期利益平衡的,一种是生存角度看,需要短期的现金,还有就是发展角度需要短期的现金。
环保的这种基础设施模式,本质上讲是没有问题,但是推动了短期利益,这种利益冲突,会推波助澜,使行业高速发展,带来巨大风险。
2,公司层面的现金流。
如果仅从项目角度看,企业投资了一个项目,哪怕是利用银行的贷款,实际上很难挪用,而且资本金总是或多或少要一些,考虑到项目都是以亿为单位,一般企业也很难支撑几个项目,因此仅从项目上贷款,很容易耗尽企业的原始积累。而企业的进一步积累,就需要漫长的时间,这个时候就导致行业发展的瓶颈,少数的玩家入局后,发展就会慢下来,至少要等着第一波回款期为正,才能高速发展。
这是个必要的过程,一旦项目形成了正的回报,股权投资者产生了整的收益,或者正收益的预期,投资者就会进行融资。最简单的是投资向亲朋好友融资,或者以自己的房产抵押投资,但这部分融资都是非常有限的,这个时候需要其他的融资渠道的。
我们回过头来看,整个环保的节奏跟经济发展是吻合的,比如90年代开始建设污水厂,2000年后慢慢取得效果,然后2000-2010年少数企业向资本市场尝试,这个时候资本市场刚发展起来,环保企业也刚发展起来,大家都在尝试,等到了2010年之后,4万亿的投资,资本市场的高速发展,影子银行,政府隐形债的多个金融手段的堆积,让环保行业迅速的得到了资本的青睐。
企业正常的向资本市场的融资,是希望获得资本市场的资金进行项目投资。比如企业有3个亿的资金,可以投资10项目。那么企业稀释一半的股权,就可以变成6一个的投资,就可以获得20亿的项目。
但这样的融资也有个限度,就是只要放大一倍,股权就稀释没了。实践中可能投资者会给企业家个溢价,比如企业家的项目收益率是10%,而投资要求收益率是5%,那么可能投资者投资6个亿,企业家投资3个亿,股权各占一半。这样企业就是9个亿,可以做成30亿的项目了。
3 ,环保行业的企业估值问题
我们这是从项目角度看投资。但资本市场是面对所有企业的,有许多企业是高科技企业,是轻资产企业,他们投资1个亿,利润1个亿,还有成长性,估值可能就是30亿。因为他们掌握了核心竞争力,有门槛,还可以持续的经营下去。
这样的企业是资本市场的主流,或者至少是故事的主流。而环保企业进入这个市场,突然发现也可以借用这个逻辑。就是企业有利润,有成长性,可以获得一样的估值,既然别人1个亿利润,30的成长,行业前景好,可以30亿的估值,环保为什么不可以。
这里面比较核心的问题,是在于对可持续增长的判断,环保是靠技术赚的1个亿,还是靠资本赚的1个亿。如果是靠资本赚的,其成长还是要靠资本推动的,那么每股收益并没有增长,就没有所谓的成长性,或者说成长性是叠加的,不是内生的。
我看过一个企业,3000万的利润,现金流很好,也有一定的成长,他想要10个亿的估值。但他的净资产有5个亿,净资产的收益率只有6%,说明他的核心利润并不是企业,而是资本收益,对于银行这类的靠资本收益,资本市场给的估值都是打折的,PE倍数也只有个位数。
但许多环保行业包装成行业发展迅速,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利润很高,就是现金流差,但这个恰恰是资本需要介入解决的行业,因此按照高科技,持续发展的企业金融估值,也给出了30倍的PE值。
实际上一个企业的价值,尤其项目型公司,应该是按照他的内在价值进行评估,然后再看看他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让他获得多少这样的项目,这样高的毛利可不可以持续。详细分析之后, 大部分环保行业是不具备投资价值的。本质上是不具备核心竞争力。
4,为什么会亏钱
我们之前讲过环保行业市场给了很大的赚钱空间,理论上讲是个很赚钱的行业。比如一个项目企业投资5个亿的投资,然后按照10个亿作价,每年收1个亿的利润,收取20年,这样的项目是很赚钱的。但为什么许多环保项目不赚钱呢?
一个是竞争,一个是内耗。 竞争是指这个行业门槛太低,谁都能做,只要有一定的钱,有一定的规模,然后几家进入的玩家,就展开竞争,比如垃圾焚烧,一定规模的企业,可能50元的垃圾处理费能做,但竞争后可能20,甚至出现了0元的价格。这些企业中标后,本质上是亏钱的,当然可以争取后面调价,但收益降低,风险加大,这种导致企业亏钱。
还有一种就是人为的内耗。环保企业太赚钱了,短期的钱容易从资本市场融资,长期的钱,因为政府的溢价能力差,项目大体都赚钱。钱来得容易,就不珍惜。
一是财务费用高,融资成本高。实际环保融资成本并不高,但是要是企业不断放大杠杆,融资成本就高。银行给了6的利息成本,这个不算高,但企业觉得不够,还要体外融资拿12%的资金,这个成本就高了。
二是企业的销售费用很高,为了争夺项目,不惜一切代价,销售费用就很高。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自身的销售费用高,另一个是供应商的销售费用高,供应商每花1块钱的销售费用,就得从企业身上赚3块钱。而一些大企业有钱的时候,付钱又很爽快,实际上各种浪费就很多。
三是管理费用也很高,高管的工资很高,员工工资很高。某大型公司总部一度2000人,后来压缩到500人,运转得也很好。
比如一些环保企业,投资的收益率本来很高,但是因为竞争,降低了一部分,然后支付了大量的融资成本,管理成本,销售成本,中间各个环节又有各种利益输出,就导致大量的问题。
这里还有一些投资决策失误,技术路线失误,当地政府违约等行为,这些负面的影响,把一个很好的行业给做成亏损的,是多个原因造成的。
按说这个原因很容易被市场纠正,但是资本市场提供了资本,就导致企业问题一时难以暴露,而资本市场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愿意主动纠正。即便出了问题,也不愿意承认。
戴蒙德讲社会崩溃的几个原因
1,不知道有问题。
2,问题是缓慢出现的,没有觉察到
3,问题出现了,不愿承认问题,
4,无法解决问题。
我们事后看,环保也是面临这些问题,那些崩溃的企业也面临这几个过程。资本在这些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就像一个赌徒,如果没有人借他钱,他输了就会回家休养生息,但一旦有人借他钱了,他短期内还能活下去,但一旦死了就万劫不复。
5,进一步杠杆
如果只是公司引进资金问题也不大。因为所有股东理论上讲并没有放大杠杆,只是分红,而且出现问题共同承担责任。 就是如果项目正常,银行是没有风险的。 如果股东正常投资,即使有了风险,承担责任就好了。
但现实中,企业家觉得这样还不够,开始想别的办法来继续扩大本金。 就是在股东层面,进一步放大杠杆,比如股权抵押贷款,比如体外集团进行融资。 许多企业通过多层杠杆,不断的放大企业。 其实杠杆本身不是风险,风险是因为刚刚带来的资金,以来的太容易的资金,进行浪费,产生了亏损,然后通过杠杆进行了放大。
资本和风险控制是相匹配的。资本会对实体产生巨大冲击,如果资本获得的太容易,就会引发对实体的不重视,然后杠杆效应崩盘。我们看美国的次贷危机也是这么引起的。 买房子可以零首付,后面付不起也问题不大,人们就大量的买房子,中间利益群体获得了短期的收益,最终一旦崩盘的就出问题了。
资本会解决一些时间的问题,也会随着时间放大问题。资本可以解决资金问题,但会给人们带来幻觉,以为他能解决实体问题,最终导致发生连锁问题。
▍ 三、资本是怎么带来问题的
资产债务结构长短期错配
一个企业的死亡基本上都是资产债务长短期错配造成的,尤其是大企业, 很少有大企业是逐渐死亡的,都是突然死亡 ,可能会苟延残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债务的长短期错配。
一个企业的合理结构就是长债配长投,短债配短投。我们常说的流动比率,速冻比率就是这个指标。流动资产跟流动负债相匹配,固定资产跟长期负债相匹配,这样就不会出现短期债务到期不能持续的问题。
所有的短期债务,都是没有抵押的信用贷款,银行机构可以无条件的中止,但因为实践中银行都会续贷,给企业家造成一种假象,就是银行中止借款反而是“抽贷”。这个说法有点偏颇,对于短贷而言,到期偿还是合理的事,到期续贷反而是非正常情况。我们有些企业不具备长期贷款的条件,就利用了短期贷款,然后不断续贷,久了就把短期贷款当成长期贷款了。银行要求偿还,企业就认为银行是抽贷了。
许多银行短贷要求企业到期必须偿还,然后隔几天可以贷下来,用以检测企业的偿债能力。许多企业对此提出质疑,认为这样增加企业的短期压力,企业需要靠借高利贷来度过这几天。实际上这是企业自身资金匹配的问题。企业应当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偿还短期贷款,资金紧张到需要借高利贷的时候,风险就非常大了。
当然银行的嫌贫爱富,锦上添花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有一定的责任,但总体上责任还是企业自己的,资产结构不合理造成的。
企业长期贷款匹配长期投资,短期贷款匹配短期投资很合理。许多企业开始也是这样, 但久了发现账上有稳定的资金,不能使用,看到有投资的诱惑,就忍不住了。 而资本市场历来在企业好的时候,是鼓励企业贷款的。也就是说企业越不缺钱,银行越愿意贷款,相处各种名目给企业贷款,然后企业有了大量的流动资金,被动的,被诱惑的进行了长期投资,造成了短债长投,一旦资本市场有了风吹草动,银行首先要保证短期贷款的安全,就开始抽贷,企业的的资金投入到长期投资中,变现很难,就出现了挤兑,导致企业迅速出现重大问题。
一个大型企业的资金流问题,很少是因为经营造成的,大多数都是债务偿还导致的时间差问题。最近房地产企业出事,也是这个逻辑。
许多上市公司发行公开债,公开债的特点就是公开发行,一旦违约,系统崩盘。而公开债不存在所谓的续贷问题,能发行就发行的出去,发行不了,就得认。 公开债的好处是不需要各种抵押,发行比较方便。 但是一旦违约,则系统违约。银行一般是单笔违约,信用影响较小。另外银行还可以商量,但手续比较繁琐,需要各种抵押。
许多企业发现公开债发行太容易了,只要企业报表好看,资本市场宽松,就大量发债。而资本市场在企业好的时候,是求着企业发债的。 我在企业中遇到一些事情,有的银行派出各种销售,使用各种手段,给企业贷款。 企业许多时候很强势,有些财务总监收受了大量不合法的礼金。 明明是借钱,借出了甲方的感觉。
一旦企业出事之后,企业的融资就会遇到很大问题,许多企业的融资负责人遇到这种变化一时很难适应。我记得一个负责人开始跟我说,这点面子他们还会给我的,我理解他之前应该是跟这些机构形成了友谊,但很遗憾,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各种公开债,超短融是上市公司出问题的核心导火索。这部分是刚性债券,一旦违约系统崩盘,对企业惩罚力度相当高,因此企业都是千方百计各种手段去想办法偿还,包括挪用其他资金,进行高利贷贷款,引进私募机构等。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有些企业的公开债还有各种担保,自己出事了,还连累很多担保方。
许多企业死于短债长投,有的时候为了偿还短期债务,只好卖掉盈利资产,而盈利资产卖掉了,企业利润下滑,又导致信用降级,更多的短期债务需要偿还,形成了恶性循环。
债务风险,看起来是短期,但实际上长期积累的。另外一个企业借了大量的短期债务,用于长期投资,这种投资很多都是比较差的项目,好的项目比较容易获得项目贷,不好的项目才需要短贷来补充,这样许多短贷就投资了长期的比较差项目,即便短贷不挤兑,一样企业也会出现问题。短债到期反而给了许多企业家经营不善找了借口。
企业合理的债务结构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企业良性发展吸引了更多的短期融资-企业控不住融资诱惑-就会进行不良的长期投资-然后企业发展不良行-短债要求偿还-企业破产。
这里面关键的一环,就是企业良好的时候,应当降低债务的利息,而不是增加大量债务,进行长投。如果想进行长投,就要有足够的自由资金匹配,银行的长投要跟上。我见过一个项目,近10个亿的投资额,银行关键时候拒绝了贷款,企业主动用自有资金承担了投资,而自有资金但部分是短期贷款,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 四、股价与资本的关系
一般而言,股价是公司流通股票的定价,对企业几乎不造成直接影响。也就说一个企业的市值无论是10亿,还是100亿都不影响企业自身的现金流。
在什么时候股价影响企业的发展呢?企业需要增发的时候,这个时候股价越高,企业的融资金额越高,有些企业的股价过低,不能发行股份,如果把这部分股份的融资考虑到预算的化,企业的股价就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但企业的增发相对不是常态,是偶发的,大部分企业不会把股票融资纳入预算,这种股价影响企业的情况也不高。
还有一种,就是企业希望通过收购扩大规模,而收购是通过发行股票的。正常的结构是发行股份后,再进行收购。发行不成功,就不收购,这种风险不大。但有些企业是先收购,再发行,发行的风险有企业,大股东承担,这个压力就很大,天翔股份,永清环保都碰到这个问题。
当然这个问题可能也不是上市公司的问题,可能是上市公司大股东的问题。但是中国许多上市公司大股东跟企业关联度很高,而且许多上市公司大股东是可以滥用上市公司的资金的,一旦上市公司大股东破产,上市公司也难逃被抽空死亡的风险。
还有最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 上市公司股权质押 。大股东的股票是可以质押给券商,给大股东提供流动性的。这种风险就比较大,因为质押的金额跟股票的价值密切相关,一旦股票下跌了,就需要大股东补仓。
我们这里就要看大股东抵押贷款后做了什么,这种质押贷款实际上是个信用贷款,并不是项目贷款,也就说主要看的是质押,不是大股东用资金做什么。那么这个本质上就是短贷,但是因为有抵押物,只要抵押物不发生变化,又是个长期贷款。这个就有很大的迷惑性,许多上市公司股东喜欢在高点抵押贷款,然后将资金用于长期投资,而一旦股票下跌,就需要补偿,或者某种意义上就需要偿还贷款,形成的短债长投,出现了巨大风险。
许多上市公司股东,用股票质押的贷款一部分是用来还债的,一部分用来增资企业的股票,实际上形成了 循环贷款 ,即用股票做抵押贷款,然后贷款买股票,再进行抵押,中间有个磨损数,但是杠杆不断地在放大。而且贷款有利息,一般要按时归还利息,如果企业的股票在不断增值,增值率超过利息率,股东就赚了。本质上这是一种贷款炒股的行为,风险是非常高的。
有些上市公司的公司质量有了很大的问题,估值有很高,大股东意识到这个问题,想跑跑不掉,就会通过抵押股票贷款,进行套现。如果企业股价大幅下滑,企业破产了,大股东的股票抵债是不够的,这个时候大股东不同于一般小股东,还要企业经营,这个时候券商银行实际上是不敢强行平仓的,反而要跟大股东谈化解债务的方法,变相的被绑架了。
后来证监会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对大股东的质押做了很多限制,许多券商也发现这个问题,做这个业务更加谨慎了。
一旦股价下跌,大股东就会特别着急,因为他们面临着巨大的破产风险,许多大股东这个时候就会利用上市公司的资金,动作来化解自己的风险。一种是通过分红,占用上市公司现金来偿还个人债务。还有一种,就用上市公司的回购,抬高股价。许多上市公司回购,表面是因为股价过低,实际上是大股东利用上市公司自救的一种表现。
还有一些上市公司采用鼓励员工购买股票,以增强信心,同时大股东承诺亏损由大股东承担,这个也是噱头,有一段时间这个也比较流行,比较有故事性。这种实际上是做给公众看的,但大部分时候公众并不买单这种作秀行为,基金持股比例高的时候,相对更加理性。这种鼓励员工持股,即便一时成功了,也会给后面带来问题,以为这个法宝永远可以成功。
有的上市公司使用过这个套路,效果并不好,造成了员工的亏损,好在金额不大,大股东虽然困难,但履行了差额补偿的风险。但这样对双方都不是很好。从大股东角度看,做了一个风险投资,投资失败了而已。
一般而言,上市公司只要股价坚挺,企业实体是不会出现啥问题的,或者即便企业出现了短债长投,也都不是啥问题。大股东可以通过出售股票,抵押股票给上市公司提供流动性,维持上市公司经营,大部分上市公司只要有资金,经营就不会出现大问题。而一旦股价不可逆的下滑的时候,上市公司就要给大股东输血维持股价。但后者成功概率很低。有了资金不一定搞得定股价,按说回购一般会提振士气,增加买方,提升股价。但这个要分情况。正常情况是个逻辑,但一个公司股票价格长期过高,基本面长期一般,不崩盘则以,一旦崩盘都是万劫不复。
比如兴源环境,一直维持较高的股价,而且没有基本面的支撑,一旦出现了股价崩盘,就会形成极大的冲击力。我们知道股权质押不仅仅发生在大股东身上,同时也发生在小股东身上,许多小股东是基金,基金用了杠杆,也用了抵押行为。
股票越涨,这些基金的盈利就越高,他们就放更大的杠杆,而一旦股票下跌,他们就面临平仓,一旦平仓就会面临进一步跌停,形成恶性循环,开盘就要平仓,平仓就会跌停,跌停股价就下跌,下跌就需要平仓。
许多基金意识到这个问题,一旦股价出现异常波动,就会出手干预,但有时不谨慎,有时没有意识到(投资的标的太多),有时认为是一般的波动,有时想等到更低在抄底。一旦几个跌停之后,想救也来不及了,造成了比较大崩盘。
东方园林的大股东也大量的质押股份,主要用于体外循环,支持上市公司业绩,上市公司业绩做大后,股价大涨。这个也是一个思路
大股东质押股票获得现金,用现金支持上市公司业绩,上市公司业绩上涨,股价上升,大股东获得收益。这里面有个市盈率的概念,就是上市公司业绩涨1元,股价可能涨30元,当然大股东不是持股100%,质押率也做不到100%,但还是可以有效的支持上市公司业绩的。
比如一家上市公司的市值100亿,大股东持股50%,公司每年利润3亿。大股东质押了50%的股份,按照市值的50%质押,获得12.5亿的现金。然后通过各种渠道花费了4.5亿,流入上市公司的利润是3亿,这里面虽然说需要避免关联交易,但只要付出一些成本,是可以规避关联交易的,证监会股民对于大股东给上市公司输送利益而言,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上市公司的利润就多了3个亿,变成了6个亿,公司高速成长。公司的市值可能变为200亿,而大股东的价值增加了50亿。扣除花费的5亿,上市公司大股东赚了45亿。
这个逻辑的核心在于上市公司需要把这3个亿以合理的方式注入上市公司,实践中这个并不难,但可能需要合适的商业模式,需要一个成本,包括税收成本,摩擦成本等。
风险同样的,一旦上市公司股价下跌,大股东就需要偿还贷款,而之前给上市公司的是要不回来的。牺牲了几个亿给上市公司,股价要是没来得及赚回来,肯定是亏损的。许多企业都是这么玩的,风光了一时,还没来得及收手,就被埋葬了。
有时我们很难理解,一个公司上市了,老板身价几十亿,即便公司做破产了,老板只要中间套现几次,就一样也是身价几亿啊,怎么会成为负翁呢?怎么会资不抵债呢?实际上许多老板用了杠杆,就会出现这个问题。你自己赚了10亿,投资10亿,亏损了20%,你还剩8亿。但你赚了10,借了90亿,投资100亿,亏损了20%,那你就是负债10亿,不是还剩8亿了。同样的亏损,放了杠杆,让你赚也多,亏也多。
按说杠杆是中性的,就是赚亏是同样比例的。但实践中经常不是这样。比如你去赌场赌博,有时输有时赢,你如果每次投入一样的话,长期下来你是不亏损的。但如果你每次投入都是当前资金的50%的话,你就是亏损的。你用杠杆赚了钱,你很难回到杠杆前的数量在投资。就像玩德州扑克,不管你手上筹码多少,输光了都是2-3把的事,无论你赢这些筹码花了多少的时间,输的时候都是一样。企业家也是,无论你创业多辛苦,经历多少困难,但毁掉他只需要几次机会。
这就是杠杆,因此放杠杆要有补偿。我看到许多人放杠杆是不要补偿的,甚至给杠杆的人以收益,这种负和博弈,结局是可以想象的。
▍ 五、黑天鹅还是灰犀牛
环保企业出了这么多问题,或者一个大企业出了这么多问题,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呢?是黑天鹅还是灰犀牛呢?
东方园林的发债一直很好,突然有一次发行不成功,发债10亿只发行了5000万,是什么原因呢?就单次看,应该是技术上的问题(准备不充分),情绪上的问题(继续发行),但后续出现了持续的崩盘就是不是意外了。
实际上我们看到大部分企业的报表,都是存在巨大的风险,但是他们的股价掩饰住这个风险,人们即使意识到这个风险,也是愿意赌一把,如果不赌的话,股价继续上涨,就会踏空。这个周期很长的。
一个企业的风险首先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长短期债务不匹配就给企业留下了巨大的风险,然后反应在股价上,股价持续的高估,我们看如果企业的股价跟企业的经营跟大股东没有关系,那么即使高估也不会出现什么风险,但一查质押率你就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了。股价高估,大股东高位质押,风险就很大了。
企业的风险最后反应在利润表上,只有企业崩盘很长一段时间,企业才会出现亏损,因为利润最容易做出来。你看许多上市公司,现实股价崩盘,然后大股东崩盘,然后上市公司崩盘,然后才是利润崩盘。利润不崩盘的好处在于可以给其他股东留有跑路的空间。许多分析在企业崩盘后还在根据利润来算股价,还是想维持股价,已经不顾事实了。
有些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合理,股东与股价相关度不高,或者是小股东与相关,大股东不相关,这个时候股价高些,问题不大。最大的问题是诱发别人犯错误,但这个时候没有犯错误。能够抵制住诱惑,企业问题就不大,但但部分企业是抵制不住的诱惑的。
整个资本市场都是让企业疯狂的逻辑,就是棘轮效应。 不可逆地把企业推向崩溃。你是一个普通企业,资本市场可能不关注你。如果你利用了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就要吞噬你。
我们看美国的金融危机,次贷危机,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逻辑。谁利用了资本市场,就会被资本市场惩罚。当然有些企业能够抵抗住风险,这是因为资本市场有巨大的盈利空间,只要你在盈利空间内办事,风险是可以抵抗住的。
你化解资本市场的风险,一个是用利润低于风险,还有一个就是不断做大,知道一次性化解风险。我们看到许多大的投行金融危机后进一步膨胀了,实际上这加大了他们的风险,他们从金融危机中吸取的教训,就是要顶住,顶住了后面收益更高。GREED和CREED。是经常分不清的。
市场为何没有纠正这些问题?
市场实际上是在不断的暴雷,警示,揭示这些问题的。 但历史给我们最大的教训就是我们从来不吸取历史的教训。 一百年后最发达的金融国家一样发生了麦道夫事件,麦道夫实际上是借鉴了100年前庞氏的操作手法。中国发生各种问题,都是常见的问题,都是历史上发生过的问题,没有什么新鲜的逻辑。金融本质上就是长短期的错配,让人们产生错误的行为,不断的洗牌的游戏。金融养活的金融从业者,养活的了金融大鳄,然后最终受损失的一定是普罗大众。金融大额,金融从业者最终也会成为受害者,他们只是在过程中得到了享受而已。
金融本质就是个财富再分配的过程。 市场在不断的纠正错误,但错误依旧在不断的发生。
正如如下这个图,我们不认为这是个错误,我们正想办法解决,我们办法没有成功,我们没有办法了。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2人已点赞
分享
环境影响评价
返回版块2.32 万条内容 · 139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资本能够加快企业的发展,但不要盲目扩张。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