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德阳市人民政府发布《德阳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到2025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进一步降低,农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危险废物等利用处置能力有效提高,形成一批典型示范项目,培养一支专业化固体废物管理队伍,创建一批“无废细胞”工程,基本建成覆盖全市固体废物管理一体化智慧信息平台,形成支撑“无废城市”创建的制度体系、技术体系、市场体系和监管体系,固体废物管理的体制机制健全,“无废城市”基本建成。全文如下:
德阳市人民政府
2023年4月4日
德阳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进德阳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根据生态环境部等18部委《关于印发〈“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环固体〔2021〕114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的指导意见》(川办发〔2022〕52号)要求,结合全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坚决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和成德同城化发展等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川渝一盘棋”思维,统筹城市发展与固体废物管理,充分发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构建“源头减量、资源利用、无害处置、全程监管”的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现代化体系,强化制度、技术、市场、监管等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水平,为我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德阳贡献力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系统联动,一体推进。衔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都都市圈经济发展、“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系统谋划“无废城市”建设。统筹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危险废物等利用处置能力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建设,促进功能互补、产业联动发展,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坚持源头减量,资源利用。实施资源节约和绿色生产,持续推进清洁生产审核,支持磷石膏、电石渣、钛石膏等固体废物资源化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应用。拓宽资源化利用途径,高标准建设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设施,推进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集聚发展,提升综合利用水平。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实现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
坚持安全处置,全程监管。落实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要求,建立健全固体废物相关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四大体系。实施精细化管理,严格落实固体废物申报、台账管理等制度,构建生产、收集、运输、贮存、利用处置等全过程监管体系,推动建立信息化监管网络。
坚持示范创新,突出特色。坚持党政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推动“五大领域”“四大体系”示范建设,结合德阳市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完善绿色发展和固体废物管理的制度体系,完善固体废物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灵活高效的市场体系,健全协同治理的监管体系,探索建立兼具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无废城市”建设模式。
(三)建设目标
到2025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进一步降低,农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危险废物等利用处置能力有效提高,形成一批典型示范项目,培养一支专业化固体废物管理队伍,创建一批“无废细胞”工程,基本建成覆盖全市固体废物管理一体化智慧信息平台,形成支撑“无废城市”创建的制度体系、技术体系、市场体系和监管体系,固体废物管理的体制机制健全,“无废城市”基本建成。
(一)加快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提升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处置水平
1.积极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推进传统行业绿色转型。引导磷化工行业产业链延伸和产业档次提升,开展磷石膏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形成具有区域和行业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新优势。推进机械加工行业产业链延伸,构建“废钢-再生钢材-重型装备零部件”产业链。提升建材行业接纳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能力,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工程,推进绿色产业功能区建设,对全市产业功能区进行生态化、循环化改造,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工业体系。完善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提高固体废物污染较重行业的准入要求。鼓励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四川宏达(集团)有限公司、四川龙蟒磷化工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积极创建、打造无废集团或无废工厂。
推动产业集聚区循环发展。开展产业集聚区循环化改造,规范建设固体废物集中贮存与处置设施。引进一批符合资源化利用、生态环保和投资强度要求,能够延伸产业链、对转型升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工业项目、重点技改项目和高质量发展项目。延伸产业链,推进产业“首尾相连”、物料“闭路循环”,实现原料投入和废物排放的减量化。以装备制造、电子制造等为主导产业的产业集聚区,通过产业链式发展、专业化分工协作,实现产业集聚、企业集群 发展。
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研究制定德阳市碳达峰目标、路线图及实施方案。积极推动工业领域资源化循环化利用和固体废物处置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鼓励德阳经开区等园区,以及电力、建材、化工、机械等重点行业率先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逐步降低重点行业工业企业碳排放强度。在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探索创建碳中和工厂、碳中和工业园区。大力发展太阳能、天然气、生物质能等绿色能源。
2.深入推进一般工业固废源头减量
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深入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优化工业企业布局,严把项目准入关。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强化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章节编写,细化建设项目固体废物属性鉴别、污染防治措施与利用处置去向的可行性及合理性分析。从严审批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大、全市区域范围内无配套利用处置能力的项目。淘汰落后产能,依法关闭污染重、固体废物不能合法处置的企业,降低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
积极推动清洁生产审核。采取“强制性+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方式,鼓励企业提升工艺技术,促进各类废物在企业内部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鼓励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企业积极开展废物减量工作。加快探索钢铁、建材、有色等重点行业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化路径,全力推进重点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推动规模以上企业按照国家鼓励发展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导向目录,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到2025年,全面实现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化,德阳市铅锌冶炼、电镀等行业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总体提高。
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再制造产业,针对燃气轮机、内燃机、电机等大型成套设备开展再制造工程,推进再制造产品认定。建立健全企业绿色创新体制,推进绿色产品设计和绿色工艺、绿色材料应用,提高企业绿色发展能力。积极参与四川省“5+1”特色工业园区创建工作,积极打造绿色低碳工厂、绿色低碳工业园区、绿色低碳供应链,通过典型示范带动生产模式绿色转型。到2025年,完成循环型工业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推进制造业再制造工程示范。
持续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推动大中型矿山达到绿色矿山建设要求和标准,实现煤矸石、煤泥等固体废物全部利用。采取科学的开采方法和选矿工艺,减少煤矸石、废石等大宗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贮存量,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开展堆存场所排查与限期整治。推进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集中连片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打造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生态优良、矿地和谐、区域经济良性发展的样板区,由点到面地整体推动绿色矿业发展,通过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引领传统矿业绿色转型升级。力争到2025年建成1—2个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新建矿山和已有矿山的绿色矿山建设比例达到国省要求。
3.加强一般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
优化已有能力,探索高值化利用途径。加快推进尾矿(共伴生矿)、粉煤灰、煤矸石、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化工废渣等工业固废在有价组分提取、建材生产、市政设施建设、井下充填、生态修复、土壤治理等领域的规模化利用。着力提升工业固废在生产纤维材料、微晶玻璃、超细化填料、低碳水泥、固废基高性能混凝土、预制件、节能型建筑材料等领域的高值化利用。开展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推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新增工业固废能用尽用、存量工业固废有序减少。
聚焦薄弱领域,提升综合利用水平。推进企业间、行业间、产业间共生耦合,推进绵竹龙蟒磷石膏综合利用升级改造工程,强化龙佰钛石膏资源利用的技术论证。有序推进历史遗 留高风险工业固体废物堆场生态治理,推动多渠道利用历史堆存一般工业固废制备建材产品技术产业化。推动磷石膏等工业固废在道路建设、市政基础建设充填材料、路面材料等规模化应用,持续实施磷石膏渣量“负”增长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模式。强化磷石膏、电石渣、钛石膏等综合利用,推进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基地建设。
4.严格防控一般工业固废环境风险
加强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污染防治。强化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日常监管,动态更新堆存场所名单,建立突出重点、差异化监管的堆存场所监管机制。加强磷石膏渣场污染防治,构建“一堆一策”的规范化管理体系。持续推动在用、永 久封场、临时封场的磷石膏堆场的分类施策,针对在用堆场强化环境安全管理工作,做好渗滤液收集、雨污分流、作业面、循环取料区管理工作;针对永 久封场堆场和临时封场堆场加强覆膜和渗滤液系统管控,确保规范堆存。
优化支持政策,大力削减磷石膏存量。出台德阳市进一步支持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实施办法,细化奖补类别,增大磷石膏产品奖补标准,扩大对技术攻关成果、示范项目的奖补力度。推进磷石膏建材推广应用工作,争取将磷石膏建材产品纳入全省住建领域“十四五”推广应用技术和产品目录。探索制定房建、公路、市政、水利、园林等领域磷石膏产品、工程应用相关标准,鼓励学会、协会等率先制定磷石膏产品及工程应用团体标准,探索有关磷石膏综合利用地方标准的制定。鼓励磷化工企业在绿色发展、清洁生产、提档升级、固废污染治理等方面积极包装项目,多渠道争取上级资金支持。
积极引导工业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推动利用水泥窑、燃煤锅炉、生活垃圾焚烧等协同处置工业固体废物。开展固体废物堆场综合治理现状调查和评估,对磷石膏、钛石膏等存在问题的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开展综合整治行动,分类整治,建立台账,整改落实。组织专项执法行动,全面排查整治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隐患。
(二)促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加强农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1.开展农作物秸秆多元化利用
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探索形成“组归集+村转运+镇收储+县利用”模式,建立秸秆“收—储—运—加—用”综合利用体系和长效机制。按照就近就地利用原则,构建“组有临时堆放点、村(社)有收储站、乡(镇)有收储中心、区(市、县)有规模化利用企业”的秸秆收储利用体系,打通秸秆收集利用“最后一公里”。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围绕秸秆“五化”利用,推广秸秆生物发酵腐熟新技术,推广秸秆压块燃料生物质锅炉,推动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建设,促进秸秆利用向高值、高效方向发展。加强科技支撑,解决秸秆便捷处理设施配套不足,缺乏适合小地块简便操作的还田、秸秆田间捡拾、高效压缩机具等配套机械的关键性技术难题。
2.加强畜禽养殖生态循环利用
完善畜禽粪污收储管理体系。进一步推进畜禽养殖清洁生产,由政府统筹建设粪污收集点,配套不同规格的运输车辆。推动畜禽粪污就近就地综合利用。推广探索快速低排放固体粪便堆肥技术、粪便垫料回用和水肥一体化施用技术。加强规模以下畜禽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以散小养殖户管理为工作重点,提高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落实绿色有机农产品有关补贴政策,引导散小养殖户养殖粪污规范化管理。
推进养殖业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指导养殖场(户)推广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等技术,鼓励养殖户与种植户开展多种形式结对合作,推广“畜—沼—菜”“畜—沼—果”等种养循环模式,实现以种定养、以养定种,就地消纳、种养循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科学合理调整畜禽禁养区,积极推行“三改两分”处理新技术。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持续推进规模养殖场(小区)实现粪污处理设施装备全配套,支持非畜牧大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开展种养业有机结合、循环发展试点工作。
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因地制宜、财政补助、保险联动”原则和“各司其职、无缝对接、全程监督”思路,构建养殖业主、保险公司、无害化处理企业与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四方联动的无害化处理长效运行和监管机制,落实养殖环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补助,建立健全全天候实时无害化处理机制。
3.促进农业固体废物回收利用
多措并举提高农膜回收利用率。针对农膜使用量大的设施农业、果蔬生产区,开展农膜专项 整 治行动,严查农膜产品生产企业和销售网点。通过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及新媒体等方式加强宣传动员,引导在设施棚膜上采用具有高保温、防老化、透光率高的聚氯乙烯(PVC)材料长寿农膜。鼓励和支持生产、使用全生物降解农膜,深入开展农膜减量化技术推广。加大农膜回收力度,积极探索农 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机制。
推进化肥农 药减量增效。积极巩固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控害专项行动成果。完善化肥农 药使用量调查统计制度,加强农业投入品规范化管理,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广机械施肥、种肥同播、水肥一体等技术。改进施肥方式,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意识和技能,实现化肥减量增效目标。积极开展病虫害测报站建设、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新农 药、新药械等绿色防控技术措施,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 药和现代植保机械。
妥善回收处置农 药包装废弃瓶(袋)。按照“谁购买谁交回、谁销售谁收集”原则,探索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因地制宜,组织开展政府公益性回收、社会化有偿回收、农 药生产和经销企业义务回收等多种回收模式。积极宣传和示范推动药瓶清洗,推广使用大包装农 药,从源头上减少包装废弃物数量和残留农 药污染。推进农 药包装废弃物分类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探索建立农 药包装废弃物管理长效机制,总结农 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经验。
4.推进生态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发展循环生态农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优化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构建现代农业“2531”产业体系。加强沱江、凯江流域德阳段特色优势农业保护与发展,因地制宜打造种养结合的循环生态农业模式,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稻渔高位池生态种养循环技术和大水面生态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等特色生态农业。支持培育龙 头企业、农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推进秸秆“五化”利用,构建“农作物-秸秆-养畜”“畜禽粪便-肥料-农林作物”等上下游互逆的循环农业体系。
建设清洁“无废乡村”。加强农业投入品规范化管理,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及健康养殖,健全秸秆、农 药包装物、农膜回收及利用体系,实现秸秆、畜禽粪污等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开展农 药化肥减量示范。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加强乡村垃圾规范化管理,提升农户垃圾管理意识。提高太阳能、农村沼气等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比重,开展“无废乡村”建设试点示范。
(三)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强化生活源固体废物减量与利用
1.推进生活源固废源头减量
倡导绿色消费。开展低碳生活专项行动,鼓励绿色消费,营造绿色低碳社会氛围。探索开展低碳产品认证和碳足迹评价。在服务性行业限制一次性用品。在城市核心商圈和旅游区打造一批绿色商场。通过实施“节能补贴”“以旧换绿”等措施,引导购买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对通过绿色产品认证的企业给予奖励。完善绿色产品标准体系,提升绿色产品标识公众认可度。
推行绿色采购。严格执行政府对节能环保产品的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制度,探索建立生态产品政府采购办法,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规模。发挥机关、事业单位示范带头作用,倡导无纸化办公,到2025年,无纸化办公率达到70%。
提倡绿色就餐。在餐饮服务场所设置节俭消费标识。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实行“光盘行动”。合理设定自助餐浪费收费标准,对超量浪费行为实行计量收费。
鼓励绿色出行。鼓励公众优先选择步行、骑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设立健康步道和绿色骑行道。坚持公交优先战略,发展共享交通,提高中小街道公交覆盖率。公共交通工具使用新能源汽车。加快在公共服务领域推进公(专)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布局快速充电基础设施。
推行绿色邮政。加强快递邮政业绿色包装治理,大力推行运单电子化、包装减量化、用材绿色化、仓配一体化、回收体系化的行业“五化”规范。
2.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
实行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将垃圾分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幼儿园、中小学普及垃圾分类教育,在高等院校中开展垃圾分类示范实践。继续推行垃圾分类激励机制,对于单位、居民等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垃圾分类。城区逐步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按照“定时定点定人+督导员引导分类”与“强制四分类+专项三分类”相结合的“三定一督4+3”模式要求合理设置垃圾桶站等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基础设施,规范垃圾分类投放标志。
探索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坚持因地制宜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统一规划设置垃圾分类转运设施。乡镇农村推动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再利用,采取“可回收的卖钱、可沤肥的还田、有毒有害的单独存放统一处理、建渣灰土就近埋”的模式,协同推进农村厨余垃圾与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处理。科学合理推行符合德阳市情的农村垃圾分类治理模式。
3.构建固体废物社会回收网络
鼓励规范智能回收。鼓励消费者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旧动力电池、报废机动车等资源性废物交回生产者或具有回收处置资质的单位规范回收处理。鼓励推广具有智能识别、自动计量、自动兑付等功能的智能回收设施,实现可回收物智能分类回收。加快大件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分拣后进行无害化处置。
完善生活垃圾收运网络体系。建立分类运输转运系统,杜绝“先分后混、混装混运”,不断完善有害垃圾、大件垃圾、建筑垃圾、园林垃圾等相关的收集转运体系。加快老旧分类收集设施改造,统一规划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网络和管理机制,积极推广撤桶建站、定时投放和监督指导等分类投放模式。全面推行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转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收运处置模式,建立完善的村庄常态化保洁制度。
提高餐厨垃圾收集覆盖率。鼓励餐厅、处置利用企业建立台账制度,运用“集中规模化+分布收集”模式,提高餐厨垃圾集中收集率和收运体系覆盖率。完善小型餐馆的餐厨垃圾收集转储运体系,扩大餐厨垃圾收集范围。结合餐厨垃圾产生量及分布情况,合理配置餐厨垃圾收集容器和收运车辆,及时收运餐厨垃圾,防止过程污染环境。
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分拣体系。以便利居民交售为原则,生活性再生资源形成以回收点为基础,中转站为节点,分拣中心为枢纽的网络。工业再生资源鼓励回收企业与各类企业和产业园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促进生产企业再生资源及时、快速、安全转运处理。分类推进综合型分拣中心和专业型分拣中心建设。因地制宜新建、改造、提升绿色分拣中心,落实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劳动保护等要求。培育多元化回收主体,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建设。
推进“德阳市废旧物资回收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具有可视化功能的废旧物资网点基本信息数据库建设。以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等为重点,为上游回收企业与下游拆解和利用企业搭建信息发布、竞价采购和物流服务平台。
创新二手商品交易模式。依托德阳市废旧物资回收服务平台等,进一步鼓励发展“互联网+二手”商品回收模式,促进二手商品网络交易平台规范化发展,提高二手商品交易效率,减少二手商品丢弃。
推进“两网融合”。加快“无废城市”“两网”(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垃圾分类收运网络)融合,加强与垃圾分类衔接的终端处理设施。统筹规划建设城市大件垃圾等可回收物集散场地和分拣处理中心,推动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和再利用。
4.提高生活源固废资源化利用能力
扩大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加快推进城区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提升。加快县级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提升综合性处理能力。优化处置工艺,开展餐厨垃圾生产工业油脂、生物柴油、土壤调理剂、沼气等技术研发,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减少废油转售市外的数量。强化产品应用管控,加强对废油等餐厨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产品的质量监管和流向监控。
提升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与德阳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示范城市建设、近零碳排放园区打造等形成合力,依托现有“城市矿产”示范建设基础和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推动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产业集聚化发展。推动现有再生资源加工利用项目提质改造,开展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提高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适时引进对医疗机构可回收物能够进行再利用等企业。
培育废旧物资再制造龙 头示范企业。扶持培育回收网络健全、产业规模较大、经营管理规范的龙 头企业。推动再制造产业发展,重点推动废旧玻璃的资源化循环利用、废旧塑料回收利用项目、报废机动车拆解项目、废旧轮胎综合利用项目、电子废物拆解处理及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打造区域再制造、再利用中心。鼓励再制造企业延伸产业链,深度加工利用可再生资源。
5.加强生活源固废无害化利用处置
规范废旧物资循环利用行业。规范废旧物资的全品类回收、分类计量和信息报送制度,建立可核实、可追溯的信息台账。按照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对禁设区内的回收网点分阶段进行逐步清退,坚决关停无证无照经营、达不到环境标准和安全标准的“散乱污”回收网点。建立示范回收网点,通过示范带动,改造升级现有网点,严格把关新设网点,引导行业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加强末端设施建设和管理。加快推进德阳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二期)、中江县生活垃圾焚烧环保发电设施、餐厨(厨余)垃圾集中处理厂等末端设施建设工作,逐步形成相对充足的垃圾末端处置能力。全面排查评估现有焚烧处理设施运行状况和污染物排放情况,加快推进设施升级改造。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优化焚烧处理技术,完善污染物配套处理设施。推进生活垃圾焚烧飞灰预处理、水泥窑协同处置工程建设,加强协同处置全过程中飞灰贮存、转移等环节管理。推进餐厨(厨余)垃圾处理可燃杂质、沼渣的协同焚烧处理。
加快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进一步推行污泥深度脱水等预处置工艺,鼓励通过热干化、焚烧、现有工业窑炉协同处置、燃煤电站协同处置、水泥窑协同处置等方式,提高污泥无害化利用处置能力。重点推进德阳市餐厨垃圾及市政污泥处置项目扩能,探索利用现有大型高参数电站锅炉的高温燃烧和超低排放环保设施进行污泥无害化处置。推广“生物质利用+焚烧”、污泥焚烧灰渣建材化等,促进污泥能量资源回收利用。逐步完善自来水厂污泥、市政管道清淤污泥、化粪池清掏底泥的台账管理制度,统筹纳入污泥无害化处置体系安全消纳处置。
确保填埋设施安全绿色运行。严格落实生活垃圾收集点、压缩转运站、卫生填埋场、垃圾焚烧发电厂等相关环境管理标准要求,控制废气、渗滤液等达标排放。有序开展已封存生活垃圾填埋设施治理,着重做好堆体边坡整 形、渗滤液收集导排处理、植被恢复、填埋气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对封场填埋设施开展定期跟踪监测。鼓励采取库容腾退、生态修复、景观营造等措施推动封场整治。
6.强化社会源固体废物管理能力
推进智能监管。聚焦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运输、焚烧处理、餐厨处理等污染防控节点,健全监测监管网络体系。依托德阳市“无废城市”数字化平台,建设完善生活垃圾、污泥调度、餐厨垃圾、再生资源等子专题平台。通过智能终端感知设备数据采集,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污泥消纳处置、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等全过程监控能力、预警能力以及溯源能力。
强化监督执法。坚决取缔不符合环保条件,无相关资质的污泥处置、非 法再生利用和处置企业。提高处罚力度,减少餐厨垃圾黑市流转、乱排乱倒等非 法问题。加强污泥土地利用单位的生产管理和去向监管,防范环境风险。加大对污泥非 法倾倒、堆放的排查、执法力度。加强对生活垃圾超负荷焚烧、填埋设施超负荷运行的环境监管,确保稳定运行,达标排放。将相关利用处置设施列入“双随机、一公开”范围,抽查监督运行效果,确保达标排放。
创新市场运行模式。建立生活垃圾、餐厨垃圾、污泥、再生资源等整体性利用处置体系。鼓励社会专业公司参与生活垃圾、餐厨垃圾、污泥、再生资源等的收集管理和体系共建,培育发展龙 头企业,不断提升市场化水平。
完善政策体系。将交投点、中转站、分拣中心等废旧物资回收网络相关建设用地纳入相关规划,加大对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产业基地、二手交易市场的用地支持。统筹现有资金渠道,加强对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项目的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投融资力度。建立并完善再生资源回收重点联系企业制度,及时掌握行业发展情况和发展趋势。
(四)加强全过程管理,推进建筑垃圾多维综合利用
1.完善建筑垃圾管理政策体系
完善建筑垃圾相关政策法规。编制出台德阳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设立建筑垃圾排放核准、消纳备案、电子联单管理和信用管理等制度,进一步强化建筑垃圾排放、运输和处置监督管理。制定并完善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分类、收集、统计、处置和再生利用等相关标准,逐步建立建筑垃圾计量制度。
完善综合利用产业激励政策。构建绿色建筑发展目标和奖励机制。加大对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提升再生产品市场应用积极性,推动综合利用产业健康良性发展。对认定为省级星 级绿色建材标识产品的企业进行奖励,进一步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的实施意见。
2.推广绿色建筑,促进源头减量
推进城镇绿色建筑发展。全市绿色建筑执行新国标,城镇新建民用建筑要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基本级及星 级以上要求。新建绿色建筑全面执行居住建筑节能65%的设计标准,要求民用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100%、新建民用建筑在设计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达到100%,在施工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的标准比例达到100%。发挥德阳钢结构产业集聚优势,重点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提高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
推进绿色施工示范。制定绿色施工方案,编制施工过程建筑废弃物减排方案,工程建设中全面使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减少现场施工材料使用。定期评选“绿色施工示范工程”,以期形成绿色施工示范效应,及时总结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加以推广应用。
加强施工及建设单位监管。落实绿色施工管理制度,推行全装修交付,减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产生。落实建设单位建筑垃圾减量化主体责任,将建筑垃圾减量化措施费用纳入工程概算。
3.加强建筑垃圾利用处置设施建设
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水平。鼓励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及制品在建筑工程和道路工程中应用。推动在土方平衡、林业用土、环境治理、烧结制品及回填等领域大量利用经处理后的建筑垃圾。加快推进德阳市建筑及装修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
推进建筑垃圾多渠道消纳。推进建筑废弃物的规范分类收运和循环利用。统筹建设建筑垃圾治理体系,合理布局建筑垃圾消纳处置设施。开展存量建筑垃圾治理,对堆放量较大、较集中的堆放点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及风险评估,经治理、评估后达到安全稳定要求,并进行生态修复。
(五)强化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建设,防控危险废物环境风险
1.完善危险废物监管体制机制
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完善危险废物产生、经营单位清单,推行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制定并完善德阳市固体废物规范贮存、处理指引手册,针对性指导辖区企业对固体废物进行分类收集与贮存,合理规划处置去向。
强化执法监管机制。严厉打 击危险废物违法犯 罪行为。强化危险废物规范化评估与执法相衔接,持续开展“公安+环保”联合执法行动,开展危险废物专项 整 治。严把产废单位和经营单位两道关,坚决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
加强信息化管理能力。推进危险废物全过程管理信息化、可视化,建成“德阳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物联网监管系统”。对危险废物综合经营单位和年产生量100吨以上的产废单位,逐步实施危险废物“物联网+”监管。对小微企业等社会源单位,逐步形成信息化收集、转运网络。强化移动执法能力,全面提高移动监管执法能力。
2.强化危险废物源头管控
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按照“三线一单”等要求,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的环境管理机制。强化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章节管理,对项目产生的危险废物进行有效甄别。针对性细化建设项目危险废物管理措施,分析利用处置去向可行性及合理性。从严审批危险废物产生量大、全市区域范围内无配套利用处置能力的项目。禁止审批无法落实危险废物利用、处置途径的项目,淘汰落后产能,依法关闭污染重、危险废物不能合法处置的企业。
科学谋划减量化工作。加强工业危险废物源头监管,科学编制工业危险废物管理计划,通过工艺更新、技术改造、清洁生产等,降低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强度,持续推进工业危险废物减量化。逐步探索将危险废物年产生量100吨以上重点企业以及全部危险废物经营企业纳入强制性清洁生产名单,鼓励年产生量100吨以下10吨以上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到2025年全面实现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化。
3.推动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
鼓励重点企业自行利用。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研发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自建危险废物利用设施,提高资源处置效率。鼓励企业内部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各类废物,鼓励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产生企业积极开展废物减量工作。
鼓励再生利用与交易。鼓励探索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等大宗危险废物的资源化利用途径,减少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填埋量。设置危险废物交易板块,打通信息渠道,实时公开区域危险废物产生处置需求。落实《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白名单”合作机制》,提升危险废物跨省转移效率。
4.加强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
强化产生单位管理。加强对危险废物重点产生单位监管,全面开展危险废物排查,督促企业规范和完善危险废物清单,严格按照危险废物特性及规范化管理要求做好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及处置。鼓励危险废物就近转移处置,降低危险废物转移风险。
强化小微企业收集和贮存管理。加强社会源危险废物管理,以汽修等社会源行业的废矿物油和废铅酸蓄电池为重点,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推行社会源危险废物收集机制和网络 建设,加快废铅酸蓄电池全过程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加强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监管和风险防控,确保环境安全。加快推进全市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项目,妥善解决实验室、中小微企业等危险废物运输难、处置成本高等问题。补齐分散危险废物收集能力,建成并运营德阳经开区、什邡市、中江县3个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试点项目。依法推动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申领排污许可证工作。
加强危险废物转移运输监管。强化危险废物电子联单及运输资质管理,落实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运输车辆、人员及运输路线备案制度。完善“点对点”的常备通行路线规划,实现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运输安全便捷以及风险可控,着力打 击非 法转移以及危险废物运输途中的倾倒、倒卖行为。
加强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建设。充分考虑危险废物增长趋势和应急处置等因素,调整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结构。依托四川什邡经济开发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合理布局危险废物处置利用设施。综合评估成德眉资一体化危险废物综合处置能力,补齐HW18生活垃圾焚烧飞灰、HW34废酸、HW35废碱等类别危险废物无害化利用处置能力缺口,实现危险废物产处动态平衡。鼓励危险废物经营企业错位发展、互补发展,避免出现因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增长过快,导致产能过剩,利用处置企业恶性竞争,影响环境安全的现象。
5.完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与处置体系
健全医疗废物收集转运体系。实施医疗废物“小箱进大箱”工程,保障医疗废物全量安全处理处置。加快推进医疗废物处置扩建项目,进一步提升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力争医疗废物处置能力有合理富余。补齐医疗废物药 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处置能力,力争全类别医疗废物区域处置。明确安全处理后的医疗废物处置去向,探索减量化处理措施。
强化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能力。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不足时,利用德阳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一期)、绵竹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一期)等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分流焚烧处置医疗废物;加快推进德阳市医疗废物焚烧处置项目,保障医疗废物处置应急能力。
(六)加强精细化管理,打造“无废城市”现代化治理体系
1.强化顶层设计,健全制度体系
建立“无废城市”责任清单体系。成立“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协调机制,统筹解决全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固体废物污染防治重大事项,将“无废城市”建设理念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制定德阳市“无废城市”建设责任清单,进一步明确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等各类固体废物在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等环节各部门职责边界,强化部门责任落实。
加强区域共建体系建设。全面开展德阳市与重庆市深度交流合作,强化开展涪陵区、江津区磷石膏交流合作,总结巴南区钛石膏低温钢化典型经验。全面落实《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加快推动成德同城化发展共建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合作协议》《成都平原经济区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区域合作建设要求。
健全固体废物管理制度。加强全市固体废物监督管理,研究制定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建筑垃圾、农业固体废物等专项领域管理办法或指导意见。建立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及安全处置全过程管理相关办法,为固体废物管理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探索完善建筑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塑料瓶押金制度等固体废物管理创新制度。
2.开展技术攻关,加强人才支撑
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推进磷石膏、建筑垃圾等固体废物利用处置的先进技术转化应用。依托产学研合作平台,以德阳市重点工业园区、重点企业为主体,鼓励固体废物处置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并促使转化落地,构建重点种类固体废物处置技术示范体系。加强与川渝地区各城市的科技创新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固体废物管理、利用处置先进技术。
强化人才支撑,科学指导固体废物利用处置。建立“无废城市”建设专家库,定期组织开展技术交流,针对“无废城市”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技术和管理问题,探讨研究解决方案。加强各类固体废物主管部门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以产废、利废企业为主体,创新人才引进、培育机制,定向引进固体废物专业技术人才。
3.强化政策引导,激活市场活力
支持打造资源循环产业基地。以“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示范城市”和“无废城市”建设为突破口,依托“德阳资源循环产业园”培育固体废物资源化骨干企业。以德阳发展集团等国有平台为主体,承担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生活污泥、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和产业集聚区循环化改造。积极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动构建完整的固废资源化利用领域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快推进省级资源循环产业基地建设。以现有德阳市资源循环产业基地为依托,加快打造省级固体废物资源循环产业基地。坚持国有资本投资主体地位,建立合理的投资 回报机制,提升固体废物资源循环产业园项目投资建设运行效益。
完善经济激励政策。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研究制定有利于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的经济政策。落实好现有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对依法综合利用固体废物、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积极落实免征环境保护税。落实好固体废物设施建设、运营等补贴政策。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推动机关、事业单位按照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对固体废物循环再生产品实施政府优先采购。完善产业负面清单制度,发挥市场机制 导向作用,综合利用价格、信用、信贷等经济手段推动传统固体废物产生量大的企业主动退出市场。
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推行网上办税,对环保税优惠事项取消备案资料报送,实行留存备查。强化税收征管协同共治,建立健全部门长效协作机制,完善涉税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危险废物贮存、处置、资源综合利用、违法处罚等各类涉税数据信息共享,提升税源管理水平。
4.搭建智慧平台,优化监管模式
建立全过程可追溯监管体系。监督固体废物产生单位落实主体责任,督促建立健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全过程的污染环境防治责任制度。建立电子化、信息化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台账,如实记录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种类、数量、流向、贮存、利用、处置等信息,实现工业固体废物可追溯、可查询。强化固体废物运输单位责任,承担固体废物转移运输单位必须按规定和要求,完善固体废物运输企业、车辆、人员的准入制度、承运责任制度和分类管理制度。强化固体废物经营单位责任,规范固体废物经营管理,依法开展经营活动,完善固体废物利用处理处置台账。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固体废物的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信用记录制度,将相关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强化固体废物管理执法能力。落实属地环境保护责任,组织人员加强固体废物执法监管,发现企业固体废物非 法倾倒、非 法转运等环境违法案件要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监管执法,强化部门联动、行政司法对接,开展不定期、双随机固体废物专项执法行动,对固体废物违法行为“零容忍”。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加强固体废物执法监管。重点加强对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的全程溯源监管,通过视频监控、GPS定位跟踪、二维码识别等技术,实现危险废物全过程智能化、可视化监管。推进生活垃圾处置、污泥无害化处理、大宗固体废物可视化监管试点,探索采用数据扫描、车载GPS等手段,实现固体废物从产生到处置各环节、全过程监督。
建立“无废城市”数字化智慧管理平台。探索建立“无废城市”数字化平台,设置小微企业危废处理、磷石膏物质流监管等模块,实现各类固废全过程管理信息资源传递与使用,提升多源固废数据获取能力、快速数据传输能力、智能信息分析处理能力和综合辅助决策支撑与管理能力。加强数字化平台与省、国家各类固体废物管理信息平台融合互通,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危废管理计划、管理台账、年度申报登记及转移运输等业务的“多流合一”。
5.拓宽宣传渠道,弘扬“无废文化”
提升“无废文化”影响力。结合三星堆文旅地 标、绵竹年画文化、三国文化、德孝文化等,宣传“无废文化”理念,设计“无废文化”的专属宣传形象。充分发挥本地文化活动作用,将“无废”理念融入各类文化活动,扩大德阳市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建设影响力,提升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在各类学校实施创建“绿色校园”,开展“无废城市创意大赛”“垃圾分类主题教育”等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师生及家长共同参与,提升“无废”意识。
拓宽宣传教育渠道。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公益广告等媒体,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面向公众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推广绿色生产生活理念、普及绿色环保知识,引导公众绿色生活、绿色生产。加强学校生态环境教育,将垃圾分类等环境保护课程纳入中小学幼儿园基础教学体系。依托什邡大爱感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环保教育基地,定期开展垃圾分类等环保教育。组织公众定期参观德阳市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光大城乡再生能源(绵竹)有限公司等,对公众开放环保设施,开展中小学生主题实践教育活动,环保意识从小抓起。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级有关部门及各区(市、县)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主任由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兼任,负责统筹“无废城市”建设相关工作。各区(市、县)参照市级,成立工作机构,形成市县上下联动、部门协同推进的“无废城市”建设领导体系。
(二)落实责任分工
坚持党政领导、多元共治、公众参与,德阳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定期调度、技术帮扶、信息通报、经验推广等制度,建立区(市、县)及市级部门(单位)责任清单和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将实施方案确定的各项任务、指标进行分解,研究细化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定期召开会议,建立沟通协作机制。各区(市、县)参照建立相应工作推进机制,积极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各项工作落地见效,结合实际创新思路,加强系统集成,发挥综合效益,打造区域“无废城市”建设亮点。对区(市、县)政府、有关部门(单位)“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开展技术帮扶和绩效评估。制定工作计划、细化工作措施、明确责任分工,形成上下联动、多方参与、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三)做好资金保障
各级政府做好“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经费保障,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建设工程项目筹资体系。综合运用土地、规划、金融等多种政策,积极推广国家EOD发展模式,引导各类社会投资参与“无废城市”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固体废物减量化、高质化利用关键技术、工艺和设备研发制造。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无废城市”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各区(市、县)要统筹运用相关政策,落实“无废城市”建设资金保障,鼓励有条件的区(市、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无废城市”建设。综合运用金融、税收、价格等政策,引导和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无废城市”建设。
(四)加强督查考核
将“无废城市”建设相关工作纳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提高各地各部门重视程度。建立定期调度工作机制,强化对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推进情况的督查督办,推动考核结果与项目安排、评先评优等挂钩,将“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成效落实到具体地区、部门和个人,保障“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高质量推进。
(五)强化宣传引导
充分调动“报台网端”融媒体矩阵,加强对网络新媒体的应用,用好政务官方网站、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多维度展示德阳市“无废城市”建设取得的突出成绩和典型案例模式。发挥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示范引领作用,面向党政机关、学校、社区、家庭、企业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将“无废城市”理念教育纳入培训教育体系。强化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纸、公共交通等方式全 方位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公众对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引导社会公众形成 人人参与“无废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鼓励、促进公众参与固废污染防治的环境管理和监督。提升人民群众对“无废城市”建设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来源: 德阳市人民政府 。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2人已点赞
分享
环保大厅
返回版块5064 条内容 · 68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辽宁省大连市“无废城市”建设又一重点项目建成投运日前,作为大连市“无废城市”项目清单中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类重点建设项目——东北特殊钢年产60万吨水渣微粉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行,至此,大连市“无废城市”建设项目清单中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生活源固体废物、建筑垃圾和农业固体废物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关注学习一下,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