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大屋藏山,空壑行旅 – 藏山记 - 宁海旅游观光中心

大屋藏山,空壑行旅 – 藏山记 - 宁海旅游观光中心

发布于:2023-08-09 13:40:09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DC国际  

远望四面环山,近处则楼宇嘈杂,建筑若要脱颖而出,则必须落笔浓重。因此设计选择了在尺度上的突围,以“大屋”的形象示人,巍峨近五十米。若驾车远至,则遥遥可见,几乎避无可避地撞入眼帘。同时作为观光中心,建筑本身被寄予能为宁海旅游代言的期望,大屋只是空间的提示,其内部所藏之“山”才是体验的中心,外部高墙大宇,内部别有洞天。




大屋藏山,空壑行旅

宁海多山,有沧海桑田之景,是当年徐霞客壮游中国之起点。而作为承载着宁海旅游门户形象的宁海旅游观光中心,正对高速公路出口,也是探游宁海之起点。因此在设计伊始,如何能通过建筑空间传达宁海的旅游特色就成为设计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项目概览   ? DC国际

基地位于浙江宁海高速收费站东南侧,与东侧的宁海汽车生活广场仅一河之隔,远望四面环山,近处则楼宇嘈杂,建筑若要脱颖而出,则必须落笔浓重。因此设计选择了在尺度上的突围,以“大屋”的形象示人,巍峨近五十米。若驾车远至,则遥遥可见,几乎避无可避地撞入眼帘。

同时作为观光中心,建筑本身被寄予能为宁海旅游代言的期望,大屋只是空间的提示,其内部所藏之“山”才是体验的中心,外部高墙大宇,内部别有洞天,而屋内造山本身则多有争议。

▲远眺建筑和周边环境   ? DC国际



造山之术

为何造?四周已是真山环绕,屋中“造山”是对自然空间的抽象与重新演绎,而真正的题眼在于山、屋关系的反转,从“屋在山上”到“山在屋中”,将“问山”这样的核心观游体验在室内进行演绎,戏剧性的变化带来了公共的话题性与特殊的场景感。

▲街道人视   ? DC国际

如何造?造山之术,在此多习戈裕良之意。虽有大屋,但不足以容纳真山大壑,若想追求身体浸润其中的真实感受而非微缩完整的如画呈现,则需从“拳石为山”到“大山一麓”,从“小中见大”到“以少胜多”。设计采用张南桓所谓“似乎处大山之麓,截溪断谷”的方法,模拟局部的真实自然尺度以获得从容的观游体验,不求其全而仅求一瞥惊鸿。

▲入口台阶   ? DC国际



掇山之用

建筑以现代手法造山,结构宏大,空间宽裕。造形不难,但作为一个复杂功能的公共建筑,在此造山不同于造园,意境和真实需同时满足。观光中心主要包括咨询服务、旅游交易推广、旅游商品、休闲娱乐、主题酒店、商务办公等功能。设计师设计时依托山型特征将功能顺势植入,与空间特征相结合。具体来说,可分为六个部分。

▲阶梯式体量   ? DC国际  



一.山基起势。

山有根基则延展开阔,建筑从城市环境中徐徐升起,既是屋基也是山基。同时正好解决底层架空停车的问题,方便大量旅行车辆出入,也减少了地下开挖的工程量。

▲近观屋架   ? DC国际



二.山腹藏廪。

屋内造山有容乃大,大体量的旅游超市和其他服务、交通与后勤空间均藏于山腹之中,内部通达,外部则不显露出来,使山体表面作为公共活动基面完全开放给公众。

▲首层大厅   ? DC国际



三.山脊行商。

山势举折上行,折脊处均为开放界面,置入观光咨询服务、旅游交易推广、旅游商品展示和当地特色餐饮等多种商业功能,内通山腹的后勤功能,外接山麓的活动平台,泾渭分明。

▲泾渭分明   ? DC国际

▲大厅   功能空间   ? DC国际



四.山麓望云。

沿山而上是层层平台,既是商业空间的扩展,也是公共活动的载体,平台在和屋顶的远近俯仰之间设置,成为停留的节点,内可观华盖荫荫,外可眺层峦长空。

▲层层平台   ? DC国际



五.山谷聚气。

山至高处,忽向内跌落形成山谷,空间高耸,场景开阔,拟用作水幕剧场,成为观演聚会的活动场地,同时作为空间的高潮成为内向的聚场,取空谷明音之意。


▲水幕观演区 ? DC国际




六.山顶隐居。


五层以上为主题酒店,朝外侧设置客房,在屋盖之下有层层露台可观远山,朝内则设一人行天桥在空中穿谷而过,创造了住客与游客偶遇的瞬间。


▲屋盖 ? DC国际




造境之想


造物亦是造境,屋里藏山,本身就是在创造一个陌生的场景,但又希望处处给出真实世界的提示,展示一段浓缩的旅行样本。行旅之径,讲究起承转合,是结合了时间的观游体验。连续而宏大的屋顶限定了一个稳定的场景,而在此背景之下身体与山的关系构成了路径的核心,而多义化的连续片段最终构成了对场所的完整印象。“’观’这一行为……,是视觉性的展演性组成部分,并非仅仅是一种生理活动“。学习王欣老师对环秀山庄的分析方法,将人与山的关系分为五个场景:

▲连续而宏大的屋顶限定了稳定的场景   ? DC国际



一.近山:

自高速而来,远望大屋,先见漂浮的曲面金属屋顶,如飞革悬空,渐近则见檐下经纬纵横,如枝藤蔓延。顺屋顶下望,可见山的断面分为两层,下部为产于当地的深色铜板原石,上部为浅色抛光石材,质文相衬,参差相叠,在统一的厚重感中营造了材质对比的肌理效果。待到得近前,拾级而上,透过通高开放的玻璃幕墙,可见巍巍大山扑面而至,恢宏之下或生情祛之意。

▲檐下经纬纵横   ? DC国际



二.攀山:

走进屋来,在大厅稍作盘桓则可寻山而上,登愈高而顶愈低,恢宏之势渐收,木云压压几可触。天窗之下光影摇曳,恍若山林之境。山道为盘肠之势,一路有景相随,将公众可参与的界面延至最长。山体表面以原石覆盖,空间入口以灰钢标示,梯桥栏杆以竹片编缀。道路穿插曲折,俯仰之间,不觉已是入游人。

▲寻山而上   ? DC国际



三.望山:

行进宛转之余,愈行愈高,多有眺望的平台。屋顶起伏深远,屋顶与山体之间用高透超白玻璃幕墙,将视线引往远山层峦,且有近景相衬,屏蔽了杂乱的周边环境,采用借景的方法,“若似乎奇峰绝嶂,累累乎墙外”。这时候,便不再感觉“山在屋中”,而是“屋在山中”了,只是一麓入屋而已。

▲“屋在山中”   ? DC国际



四.入山:

回望之后登至高点,转头可见山有一壑,高十丈有余,空间豁然开朗,应是水幕剧场所在。下行数十级,仰见飞桥挂瀑,有天光穿云而下,华盖荫荫,高垒环伺,可行,可憩,可观,可演。且山坡上有和山腹中石庭相通的光井,可窥探一二,也为后续之行做了铺垫。

▲路径   ? DC国际



五.去山:

在谷中盘桓若久,会发现侧壁有洞,穿之而过,下行一层,见山腹之中有大厅,左有巷道,顺之右转再下一层,终得入厅,内有旅游超市一座,后有石庭,便是与谷中坡上孔洞相通之处,去山之前可稍许停留,以作回甘。

▲回望大厅   ? DC国际

从掇山到造境,这是一座具有舞台布景式意味的建筑,在营造中对建筑感受的内与外、自然尺度的大与小、真实材料的轻与重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建筑追求场景的陌生感和心理预期之间的张力,追求对自然联想的现代诠释,在有着过度嫌疑的设计密度中最终希望得到如画般的观游体验。

筑一座屋,藏一座山,“虽在尘嚣中,如入岩谷”。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 c+d设计中心

▲一层平面图   ? c+d设计中心

▲二层平面图   ? c+d设计中心

▲三层平面图   ? c+d设计中心

▲四层平面图   ? c+d设计中心

▲五层平面图   ? c+d设计中心

▲六层平面图   ? c+d设计中心

▲七层平面图   ? c+d设计中心

▲八层平面图   ? c+d设计中心

▲屋顶平面图   ? c+d设计中心

▲北立   面图   ? c+d设计中心

▲东立面图   ? c+d设计中心

▲南立面图   ? c+d设计中心

▲西立面图   ? c+d设计中心

▲1-1剖面图   ? c+d设计中心

▲2-2剖面图   ? c+d设计中心



参考文献    
王欣,建筑需要如画的观法,新美术,2013-08,p34-56    
清 吴伟业 黄宗羲,《张南垣传》    
柯律格,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p143    
清 戴名世,《张翁家传》    
作者信息    
董屹    
Dong Yi    
Born in 1978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ongji University    
C+D设计中心主持建筑师    
Chief architect of C+D Design Center    
业主:宁海县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地点: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    
设计单位:c+d设计中心    
主创建筑师:董屹    
设计团队:蒋涵 王涵 陈成 胡卓霖 刘丽丽 周洋    
建筑面积:2.3万平米    
设计时间:2016.6    
建成时间:2020.9    
施工图单位:宁波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摄影:DC国际       

全部回复(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地板
  • 真仙
    真仙 沙发

    也不错的设计!很有个性!

    2023-09-15 15:54:15

    回复 举报
    赞同0
  • 我是约德尔人

    感谢分享,观光中心外部高墙大宇,内部别有洞天

    2023-08-09 15:51:09

    回复 举报
    赞同0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7 万条内容 · 43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ASU学生设计并建造通风的户外教室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缩写为ASU)的一群学生完成了一个户外教室项目,这是一个设计-建造工作室的项目的一部分。 该项目在春季2021学期完成,作为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SU)的一项更大举措,旨在建立户外教室以应对冠状病毒大流行。 该课程名为“检色建筑”(Orange Build),由该大学的教师、Plan:b Arquitectos和Catherine SpellmanFelipe Mesa领导。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