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保障粮食安全、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宁夏不断创新思路,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现代高效节水农业建设管理新路子、新方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现代高效节水农业建设被评为全区2023年农业农村十大亮点工作,实践总结出的“三个百万亩”现代高效节水农业、农垦集团“无人农场”、平罗县“一块田”和彭阳县“一台地”建设模式及盐池县马儿庄运行管理模式,为全区高标准农田和现代高效节水农业“建一片、成一片、兴一片”提供了典型经验。
2021年,宁夏遭遇60年不遇旱灾,已建成的高效节水农业工程发挥了重要的抗灾减灾作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审时度势,作出了实施“三个百万亩”现代高效节水农业的重大决策。自治区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高效节水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编制完成《宁夏现代高效节水农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立足北部节水挖潜、中部提质增效、南部开源扩面的思路,设立专项资金分别建设百万亩深度节水示范区、百万亩高效节水示范区、百万亩高效补灌示范区,助推水资源北节南调、高效利用。计划到2025年现代高效节水农业面积达到650万亩,北部灌区覆盖率达到40%,中南部灌区基本实现全覆盖。
“三个百万亩”现代高效节水农业通过安装先进的自动测控设备、融合互联网物联网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监测、评价和运行的数字化转型。项目区一体配套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和设备,以数字赋能“三个百万亩”高效节水农业工程,建成全国第一个省级“互联网+高效节水农业”管理服务平台。项目区推行灌溉“一张图”管理,集成水肥一体自动化、工程运行信息化、田间APP智能化,形成“一图三化”信息管理系统。2023年计划建设数字节水农业74万亩,接入管理平台面积40万亩以上,逐步实现云灌溉、云管理,同时拓展规模化、市场化、社会化经营管理,推进节水农业数字化和数字节水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2022年初,宁夏农垦集团按照无人农场建设理念,以自治区全面实施“三个百万亩”高效节水农业项目为契机,启动实施大沙湖子项目前进农场现代高效节水农业工程。项目投资6276万元,亩均投资3410元,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45万亩,平整农渠85km,填筑农沟108km。通过实施高效节水、暗管排水、平田整地等工程措施,将过去传统的一渠一沟灌排方式改为高效节水滴灌、暗管排水的现代管灌管排方式,将原来面积50~60亩的小条田农沟、农渠、田埂平整后形成面积500~2000亩不等的大格田,有效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益。通过配套智慧监测、无人驾驶、农业机械精准复合作业等数字技术,将“变身”后的大格田与现代信息管理、北斗导航、农机无人驾驶技术等有效融合,实现了农业生产耕种管收全过程机械化、信息化、自动化。
“变身”后的大格田,去除了农沟、农渠、田埂,使项目区新增耕地3000亩左右,耕地新增率16%,亩均节水52%(滴灌全年灌水量270 m 3 /亩,渠灌全年570 m 3 /亩)、节肥40%(水肥一体化使用肥量47.5kg/亩,而传统栽培用肥总量95kg/亩左右)、增产10%(渠道玉米产量1800斤/亩,滴灌玉米产量2000斤/亩)以上,亩均增收500元以上(亩均节肥50元+节水15元+增产260元+新增耕地175元)。取得了“四省”(省水、省肥、省工、省地)、“两增”(增产、增效)和“一减”(减少面源污染)的效果,全面实现职工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增速。
2019年以来,平罗县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中打破乡与乡、村与村的界线,采取理顺条田档向、取高填低、拆废拆孤拆闲,开展大规模的田块整治,让“小块田”“低产田”成为“大条田”“高产田”,切实解决制约农田宜机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瓶颈,有效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带动农民增收。
2020年,在实施头闸镇邵家桥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时,将7487亩条田档向混乱、田块不规整、灌溉较困难的区域进行归并整理,实现有效耕种面积增加200亩,耕地新增率达到3%,田块宽度由20~40m调整为70~90m,田块面积由原来不到10亩扩大到20亩左右。项目建成后,按照农户分散种植的田块权属面积总数与整治后的田块面积相互匹配,推行“一户一块田”制度,真正变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节水高效”的高产稳产田。“一户一块田”制度实施后,亩均增收500元以上,其中节省农资费用40元,降低人工成本100元,增产增收200元,节省劳动力务工收入160元。
4彭阳县“一台地”模式实现丘陵山区梯田管理新模式
彭阳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属于黄土高原干旱丘陵沟壑残塬区。近年来,在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按照“窄并宽、短并长、陡变平、弯变直、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二合一”“三合一”的措施对原有梯田进行改造升级,打破界址、调整权属,有效解决了农村土地碎片化、经营分散化和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有效带动机械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让昔日的“三跑田”“皮带田”变成“稳产田”“高产田”。截至2022年底,已建成“宽大平”旱作高标准农田53.85万亩。
2020年,彭阳县新集乡大火村周庄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后,原有地块的地形地貌、四址发生较大变化,1951亩农田面临重新分地的难题。为利于机械化耕作和提高土地收益,农业农村部门会同乡政府向村委会推荐“一户一台地”的分地模式,号召群众不再追求距离远近、不再苛求原有地块,采取归并、兑换、转让等方法,将农户分散的地块集中连片重新分配,尽最大努力做到“一户一块”。对农户愿意流转的土地,在只有面积没有具体位置的情况下,采取只更新调整账面数据“动账不动地”的方式,流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承包经营,为农业托管创造了有利条件。
2019年,盐池县整合区市县农业、水利、扶贫等各级项目资金1385万元,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在田间设施、农艺生产、农业经营等方面改造提升,建立农机农艺水肥一体化综合生产示范区,打通农业现代化发展“最后一公里”,达到生产机械化、灌溉精准化、农艺标准化、管理集约化。
项目建成后,在不改变一家一户种植现状的基础上,建立了“支部+村委+村民小组长+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生产灌溉管理模式,实行统一管理、农户积极参与,完善树权分配、水价形成、运行维护“三项机制”,实行电费、水费、肥料费、管理费“四个公开”,做到统一耕作、统一种植、统一灌水、统一施肥、统一收割“五个统一”,推行灌区“一张图”管理和灌溉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服务智能化“一图三化”,打造产前、产中、产后的全产业链农业生产托管新模式,实现“四省”(省水、省工、省肥、省机械)“三增”(增地、增产、增收),达到了提升地力、调整产业结构、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四省三增一提一调一壮大”目标。据统计,灌溉用水由原来的每亩500 m 3 降到215 m 3 ,亩均节水285 m 3 ;田间管理由原来一家一户的580余人减少到现在的11人全程管理,节省劳动力近570人;施肥用量由原来的每亩80kg降到51kg,亩均省肥29kg;全程机械化作业,比一家一户自耕自种节省机械费45元;灌溉面积由原来的7600亩发展到10700亩,耕地新增率5%,增加有效灌溉面积3000亩;玉米亩产由650kg提高到850kg以上,亩均增产200kg;亩均节省成本187元,增产收入560元,每亩玉米增收1236元;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饲料加工等方式,不断壮大村集体收入,2020年马儿庄村集体经济收入在盐池县率先突破100万元。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农田土整
返回版块5.03 万条内容 · 125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土壤的盐碱是怎么来的?土壤是粮食生产的重要支柱,良好的土壤条件是保证植物生存的基础。 而盐碱地中超过正常土壤耕作水平的含盐量,会改变植物根系与土壤中水分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导致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 土壤碱度的高低,则主要与其中碳酸钠及碳酸氢钠的含量有关。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