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BIM技术 \ 行见BIM \ 20年了!BIM:由零到“鸡肋”!

20年了!BIM:由零到“鸡肋”!

发布于:2023-08-04 14:59:04 来自:BIM技术/行见BIM [复制转发]


随着数字设计时代的到来,BIM成为建筑行业的“新宠”-是个项目都要BIM建模,不然就显得不够专业和“高大上”。


但一直以来,深受建筑行业诟病的一个问题是:虽然BIM技术已经诞生20年,进入国内也有十余年时间,但其应用和发展一直步伐缓慢—— 以典型的BIM模型复用为例, 同一个项目不同阶段都有团队都在建立BIM模型,难以复用,对社会资源造成了很大浪费


这也造成了一个现象,对于很多设计师和建筑项目,BIM成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行业同仁都希望能BIM模型能够复用,但是效果不佳。笔者以自己的角度来探讨一下, 都是BIM模型,差别在哪里?为什么模型复用这么困难?


以下是我对于这个问题的一点思考,供读者朋友们参考探讨。



01

数据格式不统一



一般造价算量、施工类建模软件种类很少,市场上也很少有模型转换复用的需求。通过软件厂商的努力,一般造价算量BIM模型基于自身的BIM应用平台,可以直接进行某些施工管理应用或者转入施工深化设计软件,这个问题基本得以解决。


真正比较难的是设计BIM模型,或者使用BIM软件创建的BIM模型复用问题。


首先,设计软件种类特别多,据不完全统计,常用的设计BIM软件也有几十种,尽管国际上也有IFC的数据交换标准,但是实际上也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效果不是特别好。


国外厂商占据设计BIM软件主导地位,算量软件又以国内软件为主导,两者之间数据格式不统一,设计的BIM模型或者设计软件导入算量平台,兼容性可想而知。


就算是设计通行性最大的Revit软件,导入算量平台的效果也差强人意。由于底层数据接口开放程度不够,导致基于Revit平台做设计和算量应用的生态软件公司进展也不是很理想。


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还是需要国内的软件厂商向设计领域挺进,统一数据格式标准,完成BIM模型数据的上下游流转, 才是比较靠谱的发展路径。



02

模型精细度不一致



BIM模型是为了解决具体技术、生产问题,不同阶段模型的精度不尽一致,满足原始目的需要做大量简化处理工作,完全、直接复用存在一定障碍。


举一个例子:一根梁20跨,对设计来说,需要按照连续整根梁受力计算;对于造价来说,要考虑梁不同跨梁底离地高度、梁上是否有板覆盖,覆盖的板厚度、是否通过防水抗渗区域等一系列因数,需要将设计的一整根梁分割成很多段分别计量。


当然,如果算量软件足够智能的话也可以自动分开,比如梁上有后浇带就不要打断梁,软件可以自动区分统计计算;对施工来说也同样复杂,需要考虑这个根梁是否跨域不同施工段,统一施工段内不同跨浇筑时间是否相同,如不同,为了施工进度模型、产值统计,也需要将梁打断。


是否设计得越精细化,就越满足后续要求呢?其实也不完全是这样。


以开洞为例,设计将所有大小尺寸预留洞全部精准定位,对于施工来说是完全没问题的,但是对于造价来说,0.3㎡以下的洞口不允许扣除,一旦扣除则不符合工程量计算。


当然,现在算量软件也比较容易一键处理这个问题。


又比如机电专业里,如果设计前期做到管线综合深化出图程度,意味着管线的翻弯和三通等都设计到位,但是对于造价专业而言,部分小管径的管道需拉直计算,管线的接头是按照定额含量包含在定额含量里面的(这是没有BIM时代,定额编制人员为例迁就手算水平而制定的规则),故在造价同事的世界里面,所见即所得不一定完全行得通。


模型的精细度是由模型使用目的决定的,不同阶段的BIM模型复用程度取决于以使用为目的的建模深度,以及软件的智能化程度水平。



03

不确定性模型修改让人头疼



由于不同软件之间的数据不一样,模型的互导一般是通过中间格式来完成,数据的转换就有可能存在数据丢失的问题。


特别是不同软件厂商之间数据互导,这样就导致模型后续修改的时间增加。


如果能精准知道丢失构件、数据的位置等,修改也不是难事,但是目前丢失的数据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非常让人头疼,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排查。


对于造价同事来讲,存在1%以上的建模误差是很难以接受的,毕竟施工单位的利润率也就在3%左右徘徊。


所以建模的时间是省了一点,担心漏项的“梦魇”却一直折磨着造价的同事,这也是造价师同事不太愿意复用的一大原因。


施工的同事也是一样,如果真的执行BIM模型指导施工,只要模型存在任何一点误差就会导致返工,而不是造价差几元钱那么简单。



04

利益冲突


没有经济利益


建立BIM模型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创建BIM团队免费交出BIM成果难度很大。需求方又担心花钱购买的BIM成果不符合要求需要修改,得不偿失,与其花钱购买BIM成果,还不如雇人建模来得实在。


泄露敏感数据

BIM模型本身包含很多商务、成本等数据,模型一旦交付出去,相关方担心数据外泄带来损失,因此不愿意自己创建的模型复用。


暴露自身短处

有些BIM团队为了承接业务,过度宣传自身技术水平和模型精细度等,一旦模型交出去以后,业内人士立刻就可以判断出建模团队的技术水平、责任心等情况,基于这一原因,很多团队也不并希望交出BIM模型。


信任危机

在工程竣工结算环节,业主为了避免施工企业高估冒算,有意聘请不同地区、多支团队建立BIM模型,对工程量进行审计,俗称“三审”“四审“,毕竟施工单位高估冒算的钱要远远大于建立一遍BIM模型的钱。


 


综上,虽然BIM模型复用是BIM界的共同理想和心愿,达成后会节约大量社会资源,甚至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建筑行业变革,但其存在着复杂的技术瓶颈、制度障碍、利益纠葛等因素制约,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达成这一美好愿景。

全部回复(3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doushengf
    doushengf 沙发

    BIM界存在着复杂的技术瓶颈、制度障碍、利益纠葛等因素制约,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达成这一美好愿景。

    2023-08-06 14:10:06

    回复 举报
    赞同0
  • 钢铁的脊梁

    真正比较难的是设计BIM模型,或者使用BIM软件创建的BIM模型复用问题

    2023-08-04 16:32:04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行见BIM

返回版块

9217 条内容 · 5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智能建造师——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动力

近日,在江苏南京举行的 “ 2023 长三角区域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大会”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次盛会以“筑基新型建造,促进协同发展”为主题,汇聚了 600 余名专家学者和行业同仁,共同探讨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前沿思想,为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描绘美好未来。 智能建造作为建筑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正引领着建筑产业的革命性变革。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智能建造师作为这一领域的专业人才,前景十分广阔。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