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沧州市区段风光
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河北段,包含北运河、南运河、卫运河、卫河及永济渠遗址,以及雄安新区白洋淀与大运河连通部分,河道总长约530公里,流经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及雄安新区等地的21个县(市、区)。
依托大运河,燕赵大地上形成了很多打下运河烙印的独特地名。它们当中,有耳熟能详的名镇名城,也有不为外地人所熟知的村庄,有的与运河水工、漕运直接相关,有的与运河商业、物产、文化深度绑定,还有的曾在古老的隋唐大运河上闪耀一时。
这些地名如一粒粒珍珠,串起大运河河北段沧桑变迁的千余年历史,承载着河北人对大运河的浓浓乡愁。
7月1日,沧州,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中国大运河——全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总览”展厅入口处,中国大运河大型浮雕气势恢宏,众多游客到此驻足拍照。浮雕以运河城市为线,详细展示了运河航运风貌、代表性建筑景观和非遗项目。
在全国众多运河城市中,大运河流经里程最长的城市之一是沧州,最能展现大运河河北段精华的城市,也非沧州莫属。
沧州,得名于海,却兴于大运河,是大运河河北段最重要的运河地名。
沧州东临渤海,取沧海之州之意。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517年)设立沧州,辖浮阳郡、乐陵郡,州治在饶安(今盐山县千童镇)。
大运河沧州段全长216公里,占京杭大运河总长的八分之一,流经吴桥、东光、南皮、泊头、沧州市区、沧县、青县,是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最为集中的河段。
鲜为人知的是,大运河在这片土地流淌的历史甚至早于沧州的设立。
“大运河沧州段最早开凿于东汉末期,为曹操开凿的平虏渠,隋代在此基础上进行疏浚,沧州域内的运河基础河段由此形成。唐宋以后,沧州段运河称为御河或卫河,清代以后,称为南运河。”沧州区域文化研究所所长孙建说。
与大运河渊源深厚的沧州,因此留下了许多独特的运河地名,这些地名有的直接与运河水利工程相关,有的则是运河漕运文化的彰显。
沧州市运河区,是全国唯一以“运河”命名的城区。
在运河区,有一座依托大运河原生态河道而建的公园——大运河湾公园。公园中运河河道形态独具特色,拐了一个“Ω”形大弯。
这样的弯不是个例,在大运河河北段还有很多。多弯,是大运河南运河段河道的重要特征。从东光连镇谢家坝至南运河起点山东德州四女寺枢纽,94公里的运河河道内就有近百个弯,可谓九曲回肠。
“弯道代闸,是古代运河工程规划科学性的主要体现。为了解决水量变化较大给航运带来的困难,南运河通过人工弯道,以蜿蜒曲流的河道形态对航道水面坡降作出调整,将河道纵比降减缓,降低流速,便于行船。”孙建说。
如今,“大运河湾”,将大运河多弯的河道特征,直接标记在了地名里。
有大运河存在,自然就有渡口、码头、堤坝险工,它们在今天运河两岸的地名中留下了一个共同的地名元素——“口”,如沧州运河区白家口,衡水故城郑口,衡水景县果子口……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当属因华家口夯土险工而闻名的衡水景县华家口。
华家口夯土险工
历史上,大运河在华家口村曾多次决口,仅在晚清时期载入县志的决口就有两次。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景州知州单晋龢在华家口村修建夯土险工。此后华家口村再也没有决堤受灾的记录。
除了带“口”的运河地名,运河周边还有很多带“头”、带“坝”、带“堤”的地名,一听就能与大运河产生联想,如沧州泊头、沧州连镇谢家坝、大名县的黄金堤乡和匡公堤村。
以口、坝、堤等命名的运河地名,展现的是运河水利工程及其鲜明特征,人们容易将地名与运河产生联想。然而,还有一类带“务”的地名,乍看想不到它们与运河有何关联,但其实是因运河漕运而生。
廊坊市香河县鲁家务村,就是这样一个运河地名。
鲁家务之得名,正因为这里曾有一座建在运河沿岸的“水务所”。
“水务所,是管理漕运水务、修筑堤坝、疏浚河道等水务工作的机构。元代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有鲁姓兄弟曾在此服役定居,逐渐繁衍成村,故称鲁家务村。”香河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王爱民说。
“务”,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从力。”和鲁家务一样,香河北运河沿岸,还有很多带“务”的村庄,如店子务、西王家务、大青庄务、孙家止务……
王爱民介绍,店子务,原名店宅务,金代店宅务官员在此经管官房地基、征收官钱。西王家务,明时为贡地,供应粮食。大青庄务,明代洪武年间燕王扫北时,曾在当地铸造兵器。孙家止务,“止”为“纸”的谐音,因运河交通便利,明清时期当地人以造纸为业,后繁衍成村。
沧州吴桥杂技大世界
7月2日,廊坊霸州文昌阁,胜芳古镇的制高点。
登上这座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的高阁,凭栏远眺,西侧一大片开阔的水域映入眼帘,这便是白洋淀东淀。过去,这片水域,西到白洋淀,东到天津,属于大运河河北段白洋淀与大运河连通部分。
北运河流经廊坊域内的河段并不长,仅20余公里,主要在香河域内。但从贯穿的水系来梳理,一直延伸到霸州胜芳镇,最终和白洋淀连通。
运河名镇胜芳,因水而兴,因水而盛,历史上是北方著名的水旱码头。
北宋仁宗年间,苏洵在当地任主簿,将南方种植水稻、莲藕的技术引入东淀,一时间芦稻相映,菱荷飘香,取“胜水荷香”“胜水流芳”之意,改当时的渭城为胜芳。
元代大运河贯通后,特别是明初大移民后,胜芳人口激增,商贾云集,店铺林立,迅速发展成为华北商贸和文化重镇。史籍记载,胜芳“水则帆樯林立,陆则车马喧阗,百货杂陈,商贾云集,列为直隶六镇之一”。南来北往的货物,或沿着大清河、子牙河、拒马河运向白洋淀和冀中平原的家家户户,或顺流而下,经运河周转至苏杭等地。
大运河,曾是一条联通南北的黄金水道,极大带动了沿岸区域物资交流和商业繁荣。像胜芳一样,因商业繁荣扬名的运河市镇还有很多,如泊头市泊头镇、东光县连镇、吴桥县桑园镇、故城县郑口镇,还有曾经通过和大运河的连接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北起点、如今只存遗址的黄骅市海丰镇。
它们作为运河商业的代表性地名,声名随运河远播全国甚至海外。
大运河也让许多运河沿岸的物产,与运河地名深度绑定,往往说起一种运河物产,人们就能想到运河沿岸盛产它的地方。
7月3日,泊头东尹庄村大运河畔,大运河贡梨公园。
将军梨、乾隆御梨、总督梨……园内一棵棵系着红丝带的古梨树枝繁叶茂。园内梨树400余棵,其中300年以上的古梨树有26棵,100年到300年之间的古梨树有60多棵。
泊头,因运河得名,意为停船码头。泊头种植梨树已有两千余年历史,不过泊头因鸭梨之乡声名远扬,还要归功大运河。
“泊头鸭梨水多、皮儿薄,最怕磕碰。因此,晚清时期泊头鸭梨运往天津,几乎都经由大运河,不仅不颠簸,而且运量大。”孙建说。
泊头始建于东汉年间,初兴于隋唐。隋朝大运河开通后,泊头因处于大运河水路与南皮、交河两县之间陆路的黄金十字交叉点上而崛起,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设置新桥水驿,俗称泊头驿,并在运河沿岸设立了码头。
历经明清500多年的发展,到清末民国初期,泊头成为津南第一大商埠,南方稻米、丝绸、茶叶等商品通过泊头转销到华北地区。
如今,尽管鸭梨不再通过运河运输,大部分鸭梨经陆路销往国内、国际市场,但泊头这一与鸭梨品牌绑定的地名依然响亮。
不止鸭梨与泊头有这样的运河渊源,说起金丝小枣、冬菜,有人就会想到沧州;说到肉饼,会想到香河;说到龙凤贡面,会想到故城……众多物产,凭“一物之力”,让远方的人们记住大运河畔一座座产地城市的名字。
因码头而崛起,靠物产和文化而扬名,运河沿岸的众多城市都不同程度因循了同样的发展脉络。有“中国杂技之乡”之称的吴桥,在某种程度上,同样是一个典型的运河“商业地名”。
杂技在吴桥历史悠久。吴桥小马厂村出土的东魏时期古墓壁画上,就描绘有倒立、肚顶、转碟、马术等杂技表演场景。但杂技走出吴桥,闻名全国,是在元朝定都北京以后。吴桥杂技艺人沿大运河北上南下,沿岸众多城市都曾是艺人活动聚集区。
如今的吴桥杂技已经享誉世界,吴桥也成为运河商业文化浸润下的代表性地名。
俯瞰泊头大运河(徐军 摄)
上述很多运河城市,都处在元代截弯取直后的京杭大运河上,其实,还有一些运河城市,曾闪耀在河北更古老的隋唐大运河上。这些城市曾与运河共兴衰,这些地名也成为找寻当地运河历史记忆的重要线索。
7月4日,邯郸大名,明清古城。
站在明清古城北门前仰望城楼,翘脊飞檐之下,“大名府”三个烫金大字熠熠生辉。登上城楼,向东眺望,永济渠一条宋元旧址河道绕城而来。
河北段的隋唐大运河包含卫运河、卫河及永济渠遗址,曾流经魏县、大名、馆陶、临西、清河五城。大名,曾是隋唐大运河上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不过,当年见证大名唐宋时期繁华盛景的,并不是眼前这座古城,而是已经因洪水湮没地下的北宋大名府故城。
大名县明清古城城楼
“历史上,大运河在大名造就了两座古城。除了眼前这座明清古城,还有一座影响力更大的北宋时期的大名府故城。”大名县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王建平说。
“大名”一词,源于春秋时期占卜测解出来的吉词,有兴旺强大之意。
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魏博节度使田悦称魏王,僭改魏州为大名府,不久又改为魏州。后汉乾祐元年(公元948年),改当时的广晋府为大名府,改广晋县为大名县。为拱卫都城开封,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将大名府升为陪都,时称“北京大名府”。此时,大名府的政治地位达到顶峰。
北京大名府故城的中心,就在今天大名县大街乡大街村、御营村、双台村一带。北京大名府,既有外城,又有内城和宫城,是宋代黄河以北的军事、商业重镇。
“北宋时期,永济渠从城西穿城而过,运河贸易带动了大名府的商业繁荣,大名府当时曾是拥有百万人口的大城市。”王建平说。
然而,因运河而兴的大名也因运河而衰。
随着元代大运河截弯取直,主航道迁移至京杭大运河,大名段运河降为支线。此后无论政治、商业地位,大名都再未达到北宋时期的高度。明朝初年一场洪水淹没了大名府,大名的故事就这样由现在的明清古城接续诉说。
在隋唐大运河沿线,还有一些城市在努力用今天的地名留住昔日大运河的记忆。
7月5日,邯郸馆陶县,永济路。
永济路是1955年馆陶县城搬迁至现址后建设的首批道路之一,全长约1.7公里。从这里驱车向北约300公里,即可到达沧州市区的老北环——那里,在2005年更名为永济路。
相隔300公里的两条路会重名,并不是巧合,而是因为它们都曾依傍着隋唐大运河的永济渠。
馆陶是个古老的地名。馆陶一名最早得名于战国时期,据唐朝《元和郡县志》记载:“陶丘在县西北七里,赵时置馆于其侧,因为县名。”此后,馆陶一名沿用至今。
馆陶曾是运河重镇,在明代设有巡检司、陶山水驿、南馆陶递运所等机构,河南漕粮在馆陶县域内卫河上运输与交兑,吸引了大量的粮食商人在此聚集,馆陶商业发展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如今,在馆陶不仅有永济路,很多河名、校名甚至景区名,也以“永济”命名,如永济河、永济小学、永济水镇。“永济”二字,是馆陶为留住人们对永济渠的记忆做出的努力。
除大名和馆陶外,临西和魏县也是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段的重要城市。
在临西和魏县,我们找到两个地名中带“仓”的小村庄——临西县仓上村、魏县大仓口村,恰可以从中管窥两县与大运河的古老渊源。
2016年,考古工作者在临西县仓上村发现面积近5.2万平方米的唐代官仓遗址。根据地理位置、规模、出土器物分析,这处粮仓遗址不是中转仓库,而是唐代重要的粮食储备基地。
在唐代,仓上村一带曾是北方运河重镇——临清的县治所在。当时的临清,是大运河上重要的运粮通道,隶属于有“国之北库”之称的贝州。临清县设立于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金天会五年(公元1127年)因避水患,其治所从仓上村东迁至今山东临清。
今天,临西与临清分属河北、山东两省,但历史上,两地曾长期同属于古临清的一部分。
古临清建制于后赵时期,因临近清河(今卫运河)而得名。唐宋时期,古临清是运河四大转运仓之一,集军仓、国仓、兵器仓于一身,是军事重镇。明清时期,临清升级为大运河上的重要节点城市,更为繁华,但此时的临清隶属山东。直至1964年底,河北、山东划分省界,临清在卫运河以西的部分划归河北,1965年设临西县。
魏县大仓口村对大运河的记忆,比仓上村更为久远。因为它地处大运河河北段最古老的运河——白沟。
这里的白沟,并非广为人知的保定箱包之都白沟,而是东汉时期曹操为北征乌桓修建的一段人工运河,河道自河南浚县西南,经内黄县进入魏县,直至临西一带。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段,就是在白沟河道基础上扩建而成。
《魏县地名志》记载,仓口“因隋末此地有一兵家粮仓的门口而得名”。隋唐时期,仓口居于水陆要冲,建有大型粮仓。依托永济渠,仓口村客商云集。元代大运河截弯取直后,仓口村失去了往日的繁荣。新中国成立后,仓口村被划分为大仓口、西仓口、前仓口、北仓口四个村庄。
如果不是永济路、仓上村、大仓口村这样有运河特色的小地名留存,很多人或许已经忘记,冀南的诸多城市也曾见证大运河的沧桑。这些大小地名,本身就是当地找寻大运河历史记忆的重要线索。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2人已点赞
分享
水利工程设计
返回版块28.26 万条内容 · 362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感谢楼主分享~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