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景观规划设计 \ 设计师在苏州古城,造450㎡节能大宅:40℃也不用开空调

设计师在苏州古城,造450㎡节能大宅:40℃也不用开空调

发布于:2023-07-27 17:16:27 来自:园林景观/景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室内设计师孙元亮花8年,

在苏州古城中造了一个家。

粉墙黛瓦, 景物层层错落,

他将中国山水浓缩在了自己的院子里,

命名为“?园”。

房屋占地350平,花园100平,

整个造园大约花了600万。

?园内的景致

令人想不到的是,

?园的房屋里没有安装空调设备,

“它一年四季恒温恒湿,

在高湿、高热的夏天,

也能保持室内的凉快、干爽。”

孙元亮与友人在茶室聊天、小憩

盛夏,一条来到苏州探访?园,

与孙元亮和友人一起游园,

“?园就是我们给自己造的一个小世界,

可以回归自然,回归自我。”
自述:孙元亮
编 辑:秦  楚

责编:倪楚娇

?园主建筑立面
1999年我来到苏州,到现在20多年了。我第一份工作就在古城区,苏州城当时在大力发展建设,渐渐有了大都市感,只有古城区还保留着老苏式的韵味,没有高楼大厦,只有粉墙黛瓦,所有建筑都不高于北寺塔。  
我很喜欢去市中心的“大公园”,它对老百姓是完全开放的,早晨有人在这遛鸟,午后有人喝茶、垂钓,既有人文气息又带着市井味道。有时候忙里偷闲,我就在古城区里溜达,看了大大小小的建筑,走了数不清的巷子……  
在古城里待久了,与它有了很深的联结,我萌发了一个愿望——在这有一个有天、有地、有水的小院。

因为很多老建筑已经被破坏了,加上古城的街巷都是窄且幽深的,找到一个靠着主街的独门独院,是非常难的一件事。

苏州古城的建筑肌理

改造后的老宅保持苏式建筑的状态,隐于古城环境

我找了六年多,看了将近有五六十套宅子,最终一眼相中了这里。  

从外观看,这里是个很普通的民居,但当我走到三楼时,发现西边是一个保护得相对完整的苏式建筑群。身处的这栋房子是高点,景色一览无余,这让我非常欣喜,于是我们中午看完,晚上敲定,第二天直接交付。  

孙元亮和女儿穿过古城街巷去买早饭

它在观前街北端,邻近狮子林、苏州博物馆,跟主干道之间也就30、40米,比较便利。建筑结构还保留着前厅、中院、后院一层一层的叠级关系,符合我们对空间的需求。  

找宅子这事也靠“感觉”,当时我们一走进这条巷子,就已经设想了以后生活在这里的种种场景,好像已经拥有了它似的。

这里沿边有很多苏州特色小店,面点的、茶点的,每天早上街边都是热气腾腾的,它跟在商场里吃一口的感受完全不一样,街巷里遇到邻居闲聊一句,那种感觉也特别美好。

女儿在水边茶室和锦鲤互动
这个宅子从南到北有30多米,面宽将近10米,占地面积350平,花园在100平,建筑一共三层。改造历经两年多,整个造园大约花了600万。  

我夫人给它取名为“?园”,“?”是一个象形字,草字头,左边有山,右边有人,是希望能实现置身于山林的状态。  

冬天的?园
我们正式搬进?园是2022年的冬天,苏州的冬天雪很少,住进来没几天,突然下了一场大雪。雪落在院子里很快就融化了,但可以在古城屋顶的瓦片上停留很久,小猫跑过去踩下脚印,深深浅浅的。

南边大花园的景致
夏季,阳光早早地洒进院子,石榴、朴树、映山红、风车茉莉长得旺盛、浓绿,匐灯藓摸起来特别治愈,还有鸟叫、水声、铃铛声……下雨的时候,可以闻到草木的泥土味,春花淡淡的香味。  

建筑与植物层层错落,互为框景

苏州的留园对我设计?园起到了启蒙的作用。

它在空间的利用上是很巧妙的,当你步入其中,往前走,慢慢会有一束光进来,再往前,通过一扇窗可以看到某个花园内的小景,走近会惊喜地发现里面有一片山水,景物层层错落,相互借用。  

一楼门厅与连廊
所以这里可能第一眼印象是狭窄的,慢慢地走过一个巷子,打开一扇门,豁然开朗。  

宅子原始的门厅和建筑主体完全脱离,入户门在北边。我重新规划了动线,将入户门开到南边,门厅和主建筑做了一个连廊,保留一部分的花园。

门厅中种植的石榴树与芭蕉

?园“五进四开”,空间慢慢地叠进,引人入胜。  

一楼是通过借景来完成的,一进门首先是门厅,我做了一个苏式花窗,可以隐隐约约看到后面的空间,一个3米×2米的小花园,种了一棵石榴树,低处有些蕨类,用月洞门“框”出来,虚虚实实。边廊的角落里有棵大芭蕉,下雨天雨打芭蕉特别有感觉。  

书架旁的横窗将竹林框景成画

通过边廊走到主入口,室内先是会客区和阅读区。书架旁开了一个窄窄的横窗,离地大概90公分,远看像一幅宋画,窗边做了一个吧台,我很喜欢坐在这看外面的竹林。  

?园内空间可行可走,可观可游
再往南走,穿过厨房、餐厅区,最南边的花园是?园里最大的院子,我做了一个水边茶室,很多朋友来都会惊讶,原来里面还有一块天地。

?园曲折通幽,我们希望它是可观可游、可行可走的,往前走往后走,都会给人很多的惊喜。

镂空的连廊连接主建筑与茶室

茶室坐南朝北,用一个镂空的连廊连接主建筑,下雨的时候,需要小跑到茶室,无形中加快你的脚步。反向回看室内,夫人在餐厅准备茶点、水果,大家在视觉上会有一个互动。

建筑主体与茶室相互呼应
花园的东边有一个五层楼,对茶室在视觉上有一点压迫,所以我用了“隐”的手法,做了一个前檐,把屋顶做成实的,横向上用了大片的玻璃,可开可合,视觉是开阔的。  
一旁开了一个“洞”, 让朴树好像从房子里长出来,茶室跟花园是交融在一起的,很有意境,春夏它枝繁叶茂,冬天则是苍劲有力。

实现了“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里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  

院中有树,树上见天

檐口的雨链替代了落水管道,既解决了屋顶的排水,又具备装饰性。雨水顺其而下,叮咛成音,可以静坐听雨。  

水池里的锦鲤一共有十九条,取自“小满”的寓意,水手伸到水里,它们会来亲吻你的手。三五好友聚在这里,喝茶聊天,感受阳光、水声别有一番风味。  

坐于园子可听雨、戏鱼
二楼,更多是借苏州的城市肌理,实现一步一景。我开了很多不同方式的窗,有长卷的、方形的、竖形的,把户外的空间形成画卷一样,陈列在室内。  

长条状的窗向内可以保护隐私,外面的人看不到,里面的人不觉得闭塞,向外可以看到苏式建筑群的屋顶,视线无限地向外延展。  

不同方式的窗把户外的空间框成画卷

楼上的小茶室是我自己独处的空间,可以席地而坐,安静地品尝一杯茶。我用一块非常老的苏州青砖做为茶台,用茶汁、茶汤滋润它,慢慢形成包浆的状态。  

我和这块老青砖也算有缘分,有次我去太湖边的旧木市场找石板,正是夏季烈日,为了避暑,我躲到一片阴凉的地方,恰好一眼瞅见这块长满青苔的青砖,当下就抬了回来。

二楼较为私密的小茶室
?园的建筑风格是苏式的粉墙黛瓦,室内空间比较偏现代,很纯净,它是“古而不旧”的一种状态。

室内基本没有门,都是使用通透的大玻璃作为隔断。玻璃门本身属于“无”的状态,且当你在室内通过这块玻璃看出去的时候,它就是一幅画。

室内、外用通透的大玻璃作为隔断

室内楼梯将一楼公共空间分为两个部分
主通道通与室内色调相同,辅助通道则为暗色系

室内楼梯既有功能性,也是一个造景,把空间分为主通道和辅助通道。辅助通道侧还有一个90公分的空间,我在这开了一扇非常大的窗,把室外空间无限放大,当人身处这里,会很强烈地感受到室内外环境的互动。  

可以通过孔洞互动
楼梯上还开了些洞,当人在过道里走动时,通过孔洞,可以交流,形成有趣的空间感受。边上放了一个展示台,我夫人会在不同季节插不同的植物,在室内就可以感知四季变化。  
我还保留了老宅的一些原始构件,像门口的椽子、桁条、瓦片。餐厅的大梁,用水泥、混凝土做了一定的修复,它承载着整个宅子的主体结构,就像人的脊椎。  

一开始改造门头的时候,我想过很多的方案,比如走网红路线,或者做的比较有张力,最终我还是把它还原成苏式建筑的状态,隐于街巷。  

阴天即使不开灯,空间仍然很明亮
?园的房屋是一个主动式建筑,我们屋里是没有空调的,但是可以做到一年四季恒温恒湿。温度可以维持在23度到25度,湿度50%上下,在高湿的夏天,也能保持室内的干爽。  
一楼的地面原来与土地层直接接触,我在原有基础上做了聚氨酯层,让它跟地气完全隔离开。在墙体内部结构上做了一个将近3~5公分的保温层,就像给整个房子穿了一件衣服,夏天隔热,冬天保温。  

由于没有采暖、制冷设备,所以整个房屋的耗电量比常规房屋至少少一半。

“被动式窗”可以隔高温、隔音
原始老宅是人字形的斜坡顶,拆除后形成挑空,我在室内开了六个天窗,天光进来,可以补充光照,阴天的时候,即使不开灯,空间仍然很明亮。而且白天可以透过它看到蓝天、白云,夜晚还可以坐在底下看星星。  

同时天窗可以形成“烟囱效应”, (即温度较高的室内空气上升通过高位开口流向室外,同时温度较低的室外空气则由低位开口进入室内) 当我在一楼开一扇门的时候,它会自然形成“拔风”效果 (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对空间的通风起到辅助。  

空间通透、明亮
我还增加了新风能源一体机,它对主动式建筑最大的帮助就是提高舒适度。室内定时置换室内空气,实现气流循环,足不出户也能呼吸到新鲜空气。  

改造后,主体建筑可以做到五衡:恒温、恒湿、恒氧、恒洁、恒静,舒适性远高于传统节能建筑。梅雨季节里,屋外下着雨,在?园的室内,人是非常闲适、舒服的,这也契合了主动式建筑“以人为本”的出发点。  

简洁、现代的室内设计风格

室内重新利用再生材质
室内我还用了一些再生材质,比如墙面的开关面板、柜体的隔板都是用施工过程中裁切下的地板小样制作的,让原本废弃的材料重新循环利用。  

姑苏老城鸟瞰
我在买这个老宅的时候,很多人不理解地询问我,“为什么不去买工业园区里的房子?”其实还是因为我喜欢这里的烟火气和人气。  

在动工前,我们和左右邻居都走动了一遍,有爷爷奶奶,大哥大姐,他们的子女都已经搬到比较繁华的地段,但他们仍然留在老宅这里。因为这边有他们小时候的记忆,跟他们认识之后,我们更了解这片土地了。  

改造前的老宅
改造的时候,这边没有大型机械可以进来,完全是靠师傅的人力一点点完成,人手不够的时候,都是邻居来帮衬。尤其是在堆院子里石头的时候,住在我们北边的大哥主动过来帮我们搬运,弄得浑身都是泥浆,一句怨言都没有。  
土建过程中,我们发现隔壁管道漏水,或是瓦片年久失修,就捎带手帮忙修一下。这就好像回到小时候邻里之间的关系,这个感觉是我很多年都不曾再感受到的。  

园子造完后,我们南面的邻居在他的顶楼开了一个天窗,把?园“借”成他的一个景,大家形成了一种互动,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帮陈姐改造的房子在土建中

因为这个园子几易其主,我们也因此结识了两位特别的朋友。上一任房主陈姐,是一个对流浪动物特别有爱心的人,饲养了五十多只流浪的小猫、小狗,她卖掉这处宅子是想去郊区换一个更大的房子来安置它们。  

我专门帮她在新家打造了一个属于小动物的建筑,给小猫、小狗做了很多可以开合的空间,既方便它们活动,又能有效地预防因为聚集而生病。这么多年,我们也是一直保持联系,逢年过节还会请她来?园坐坐。  

还有一任房主是做蜡烛生意的,老先生辗转多次找到这里,当时我们不在园子,他在门上留了一张纸条,他说:“我是这个园子其中一任主人,非常希望能认识你,这是我的电话号码。”最终我们联系到了他。  

其实在?园发生了很多的故事,比如说刚买下园子的时候,整条巷子在翻新,园子造完后,整个街巷也换了一种新的状态,仿佛我们跟整个古城的改变是同步发生的,一起迎接新生。  

孙元亮和女儿一起做蛋糕
以前大家聚在一起时,还会时不时地拿起手机,但当到园子里坐下后,大家会不由自主地把手机放下来,在水边喝口茶,看鱼儿在游,看路过的鸟停在树梢上。  

我之前是一个工作狂,每天只沉浸在工作里,在生活上是一种特别盲目的状态。住进?园后,我的生活慢下来,以前更多的是点外卖,现在家人一起做美食,女儿喜欢烘焙,我会帮她搭一把手。  

我们家女儿是特别宅的一个孩子,以前只喜欢自己坐在书桌前去画画、做陶泥,很少走出去。现在她会种些小植物,或者跑到院子里和小鱼互动。  

?园就是我们给自己造的一个小世界,可以回归自然,回归自我,和它共同生长,相互依存。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景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25.01 万条内容 · 265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小院子大世界 中国风水好神奇

  中国园林在世界上的地位原来这么高? 世界公认的顶级园林风格只有四种,分别是法国皇家园林、意大利台地园林、英国自然风景园林和中国古典园林。   为正统的中国古典园林,不仅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其中更蕴含了为人处世的宝藏秘籍。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