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水利工程资料库 \ 带你走一遍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水利枢纽、地势、景观

带你走一遍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水利枢纽、地势、景观

发布于:2023-07-21 13:39:21 来自:水利工程/水利工程资料库 [复制转发]



打开中国地图

我们会发现中国东部的大江大河

几乎都是自西向东流淌

唯有一条 竟以南北走 逐个“贯穿”

包括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在内的

一众大江大河


它是如此特别

也并非天然形成

而是一条长达1794千米的人工运河

京杭大运河

(请横屏观看,京杭大运河沿线景观长图;友情提醒: 今京杭大运河仍未全线通航,未经批准切勿私自下水,在已开通游船的部分河段,可乘船来一场惬意的穿越体验, 制图@吴昕恬/星球研究所

 

它横卧于平原

水中没有惊涛骇浪

(请横屏观看,京杭大运河淮安段繁忙运输 ,摄影师@贺敬华)

 


它流淌于田野

两岸没有悬崖峭壁

(请横屏观看,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宝带桥与现代公路大桥同框 ,摄影师@ 丁嘉一

 


繁忙时

它千帆竞渡

衰落时

它如同被遗忘的角落

(京杭大运河部分河段曾遍地垃圾;下图为现代化的航运与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同框,摄影师@丁嘉一)

 


2014年

它与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

共同组成的“中国大运河”

作为全球开凿时间最早

使用时间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 运河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知名运河长度对比 ,“中国大运河”是名副其实的“ 运河之王 ”,制图@馒头/星球研究所)

 


大运河对我们的文明而言

究竟意味着什么?

今天的我们回望它的过去

又会看到什么?

(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大运河运输的漕粮数量,可以作为衡量王朝权力和稳定程度的尺度;下图是唐代至清代王朝兴衰与运河畅通趋势图,制图@馒头/星球研究所)

 


在星球研究所看来

它曾见证众多王朝的兴衰

也曾目睹万千众生的命运



  01  
宏图


公元1271年

元朝定都北京

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都城

第一次北移至燕山脚下

以便同时控扼草原与中原

(公元1280年元代疆域图,制图@吴 昕恬/星球研究所)

 


于是

一座辉煌的都城拔地而起

(由于当时金中都已被焚毁,元大都在金中都的东北方重新规划建设;下图是俯瞰北京周边地势,摄影师在河北怀来县上空,视野穿过北京、天津城区直达渤海海滨,直线距离超过200千米,摄影师@陈肖)

 


但是此时

长期的战乱、大量人口的南迁

北方的经济优势已然丧失

根本无力供养帝国的庞大都城

而财富日渐崛起的江南 远在千里之外

如何才能解决都城的供给?

(繁华的江南水乡苏州 ,摄影师@张晶)

 


前朝统治者早已给出答案

早在隋炀帝时期

便贯通了以洛阳、长安为中心

连接南北的隋唐大运河

用于向北方供应粮食、军需

这种水路运输粮草的方式 远比陆路 高效

被称为“ 漕运


如今

元帝国定都北京

从地图上看

如果修建从江南到北京的运河

将不再需要绕行洛阳

完全可以截弯取直,直达大都

难度似乎要比隋唐大运河容易许多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中国大运河”路线及始建时间示意,全程最早始于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制图@吴昕恬/星球研究所)

 



  02  
难题


大运河的修建者

面对的第一道难题便是

水源


江南水源充沛

华北平原相对干燥少雨

但北京、山东等地却比江南的地势更高

无法从江南借水流向华北

(请横屏观看,京杭大运河沿线地势图,制图@馒头/星球研究所)

 


在北京

必须 寻找水源向南方流淌

元代杰出的水利专家郭守敬

沿北京西北部山麓修建 水渠

汇聚白浮泉等诸多泉水和溪水

用于镇守白浮泉的昌平都龙王庙,摄影师@君作刃)

 


为引入足够的水量

至有意绕行30千米

最终抵达漕运终点积水潭

这便是“ 白浮泉引水工程

(请横屏观看,“白浮泉”引水工程示意,当时积水潭覆盖今北京什刹海、后海一带;明时 昌平北部被选为皇家陵地,白浮泉至瓮山泊段废弃,制图@吴昕恬&馒头/星球研究所)

 


在山东

则需要寻找水源

分别流向南方和北方

人们从中部山地寻找水源

并设置多个湖泊用于储水

人称“ 水柜


明代

在熟悉地势的当地人白英建议下

于济宁城北地势较高的南旺

筑戴村坝拦汶河河水

(请横屏观看,南旺水利枢纽工程示意 制图@吴昕恬&馒头/星球研究所)

 


再经小汶河 至南旺分水口

七分水向北,三分向南

俗称“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

这便是“ 南旺水利枢纽工程

(请横屏观看,用于拦水的重要设施“戴村坝”,其主体分为三个坝段,高度各有不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江苏

沿线较多的湖泊可以为运河补水

但在河湖之间需要设置水闸

以防止枯水期湖泊倒吸运河之水

(湖泊往往风急浪大,不利于古代行船,所以往往在湖泊旁另挖河道;下图是江苏骆马湖, 请滑动查看 湖边运河河道 ,摄影师@吴亦丹&李琼)

 


解决了水源

大运河的修建者

还要面对第二道难题

地势


京杭大运河北京到天津段

以及山东到江苏段

均存在数十米地势落差

不但会让有限的水源快速流走

快速流动的河水还会给行船带来危险

而且要逆流而上翻越地势高点

对只能依靠人力、畜力的古代

也是相当大的难题

(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摄影师@ 吴亦丹

 


为此

从元代到清代

人们在沿途设置了数十座船闸

不但可以控制水量、节省水源

还可以通过交替启闭,形成梯级船闸

帮助船只向上翻越高点

或向下渡过急流河段


尤其是被称为“运河之脊”的

山东会通河段

因船闸极多 而被称为“ 闸河

(请横屏观看,梯级船闸运行原理示意,制图@馒头/星球研究所)

 


而在地势低平的河段

人们还发明了一种巧妙且成本低廉的方式

消减从高处奔流而来的水势

取代运维复杂的船闸


以河北沧州段为例

有些河段甚至低于海平面

而华北夏季多发暴雨洪水

于是人们在此特意设置数百个弯道

拉长河水的滞留时长

为消减水势创造空间

人称“三弯抵一闸”

(航拍河北沧州段的运河弯道,摄影师@吴亦丹

 


解决了水源和地势难题

运河的修建者又面临第三大难题

穿河


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

与东部五大水系交叉

其中难度最大的 便是

频繁改道、 泥沙俱下的黄河

(请横屏观看,历史上黄河较大的改道有6次;下图是今山东东营的黄河入海口湿地,摄影师@王生晖)

 


元代至清代的大部分时间

也并非像现今这样穿越山东入海

而是在江苏夺取淮河河道入海

巨量的泥沙堆出 高悬的河床

(黄河“悬河”示意,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由于黄河水面更高

为防止“穿河”时河水倒灌

人们在两河之间设立大坝阻隔

过船之时或靠人、畜拉动“越堰”

转由陆路搬至前面的船上

(“越堰”原理示意 ,这种方式过坝可谓船过必损,需用桐油和石灰填补船体损伤处,制 图@馒头/星球研究所)

 


此外

为了减轻黄河泥沙淤积

人们还筑起洪泽湖大堤蓄积湖泊

再让湖水流进较窄的河道

这样便可以利用水流冲力带走泥沙

是为“ 束水冲沙

(“束水冲沙”原理示意,制图@馒头/星球研究所)

 


蓄积的湖水不断扩大

也造就了中国第四大淡水湖

即2000多平方千米的洪泽湖的形成

(不断加高的水位增加了大堤被冲毁的风险;下图是烟波浩渺的洪泽湖, 摄影师@李琼)

 


水源、地势、穿河

便是修建运河的三大难题

但事实上人们克服的难题远不止于此

还包括 修建各种堤坝

修建用于分流洪水的“ 减河 ”等

有了这一系列的工程

京杭大运河才算真正登上舞台

(请横屏观看,明《河防一览图》局部,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而这个舞台

将为沿线以及整个帝国

带来前所未有的辐射力

远超出修建运河以 供给都城的初衷



  03    
辐射  


明清时期

从每年开春时节起

数百万石漕粮、数十万匹丝绸

数不尽的木料、砖石沿河北上

缔造出至高无上的北京城

(京杭大运河北京通惠河段,摄影师@余明)

 


但在皇室、朝廷的需求之外

或明或暗的“土宜”

也开始通过运河输送

(“土宜”即土特产,历代部分年份“土宜”限额数量变化,制图@馒头/星球研究所)

 


南北商品不再局限于当地

而是汇入了以运河为骨干的

覆盖近半个中国的贸易网络


天南海北的商人、手工业者

沿途城镇的风貌、百姓的生活

纷纷被卷入长河之中

(连接着京杭大运河的   扬州芒稻河 同样往来繁忙,摄影师@潘锐之)
 


天津

作为海、河联运的漕运枢纽

从军事卫所变身为数十万人口的商业重镇

(请横屏观看,天津最早的水旱码头“ 三岔河口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山东临清

扼守卫河与运河的交汇点

一跃成为与“苏杭”媲美的商业都会

(两支运河环抱的狭长高地“鳌头矶”为当时的临清地标,摄影师@张政)

 


位于“运河水脊”的山东济宁

诞生了“运河第一钱庄”

胡记钱庄

(胡记钱庄所在南阳古镇的运河风情,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山东聊城

商人们修建起

全国现存最具代表性的会馆之一

“山陕会馆”

(会馆相当于今天的企业家俱乐部, 请滑动查看 更多,摄影师@戚伟民 )

 


     

   

   

   


运河与长江交汇的江苏扬州

数不清的商业店铺

看不尽的广陵风光

足足辉煌了上千年


扬州盐商

更是控制了全国近1/3的产盐量

盐商税相当于国库收入的1/4

诠释了富可敌国的含义

扬州最大盐商住宅汪鲁门宅,建筑面积达1700余平方米, 请滑动查看 扬州卢绍绪盐商住宅,图片来源@陈金廷&视觉中国)

 


     

     

     

     

     


而借助浙东运河的连接

浙江宁波海河联运

早在唐宋时期便是外贸重镇

(宁波老外滩俯瞰,摄影师@傅鼎)

 


一座座运河城市

从沉寂到崛起、从闭塞到开放

成为明清时期人口最集聚、商业最繁荣的

一线城市群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繁华景象, 请滑动查看 嘉兴、淮安、无锡的运河,摄影师@肖奕叁&邱道岑&贺敬华&钱萍

 


强势的商 业活动

冲击着人们的重农观念

手工业蓬勃发展

(扬州玉雕是当时玉雕工艺最强的地区之一, 请滑动查看 无锡惠山泥人、临清贡砖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杨虎&视觉中国)

 


   

“丝绸市镇”遍布江南

机杼之声通宵彻夜

(“湖丝”为明清时期贡品;下图为湖州南浔古镇,摄影师@

 


明清时期

全国八大钞关

大运河包揽其中七个

税收最高时占总额的 90%

堪称举世瞩目的

“财富之河”


与此同时

大运河也是当之无愧的

“文化之河”


它让南北的融合更加密切

北方的城镇

有了波光桥影的似水柔情

(山东枣庄台儿庄古城飞雪,摄影师@李琼)

 


南方的美食

因小麦种植区的扩展

有了颇具特色的吃面习俗

(美味的镇江锅盖面 ,请滑动查看 运河沿线其他美食,北京烤鸭 、扬州炒饭、西湖莼菜鱼圆、京津炸嘎吱盒、满汉全席,图片来源@图虫创意&周勃典)

 


丰富的世俗生活

推动文学的繁荣

明清时期的市井、言情小说

上百部与运河城镇有关

(请横屏观看,聊城东昌古城,明清小说《老残游记》《聊斋志异》中曾以其为故事背景,制图@馒头/星球研究所,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巡演河上的戏班

融合各地元素

各类剧目红遍全国

江苏淮安的京剧演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帝王权贵、文人墨客、外国使臣

皆通过运河游历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

在游记中详尽描述着

元代运河的恢弘壮丽

 公元13世纪,马可·波罗来到杭州称其为“世界上最美丽、最优雅的城市”,下图是杭州西湖, 摄影师@朱露翔)

 


远渡重洋的苏禄国国王

携340多人的使团

经运河北上南下

(苏禄国在今菲律宾,苏禄王葬于山东德州;下图是苏禄王墓,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清朝皇帝康熙、乾隆

通过运河下江南

留下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

(康熙曾六下江南巡视水利;下图是扬州天宁寺行宫,特意为皇帝入住而建, 请滑动查看 更多,摄影师@潘锐之&李琼)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大运河无尽的繁荣背后

衰落的种子也已经深深埋藏



  04  
兴衰


持续千年的漕运制度

一方面代表着

元明清中央集权的强大力量

另一方面也代表着

封建帝国的僵化


事实上

最先修建京杭大运河的元代

居然大部分时间都以海运为主

向华北运输漕粮

(天津是当时重要的海运枢纽;下图为今日的天津海港, 摄影师@广飞)

 


其中的考量包括

从唐宋以来

中国海上运输的技术就有了长足的进步

海运有着可靠的保障

而大运河却面对时通时堵的不确定性


自大运河诞生起

大自然从未放弃夺回自己的领地

缺水、淤塞、决溢、洪涝、改道

意外总是不时到来

(请横屏观看,如今淮安运河上密集的船只, 摄影师@贺敬华)

 


这也意味着

当成千上万艘漕船

拥挤在河道中时

任何耽搁都会引起连锁反应

(荷兰,彼得·冯·霍姆的旅行日志)

 

一夫大呼,万橹俱停;一舟遭触,数舟并坏


同时

维护大运河的运行

也要付出高昂的成本

看似设计精巧的船闸

在古代的技术条件限制下

使用非常繁琐


为节省水量

必须聚集更多船只才会启用

通行效率有限

(扬州段运河上的邵伯船闸,摄影师@潘锐之

 


运河周边本用于农田灌溉的水系

往往优先向运河供水

以保障运河通畅

遇到运河遭遇洪水之时

旁边的农田又是首当其冲的泄洪区 


因维护运河而不断蓄积

水位加高的洪泽湖

也严重威胁周边城池的安全

(位于 洪泽湖畔的明祖陵被吞没于湖水之中长达300余年;下图是 雪后京杭大运河,摄影师@吴亦丹

 

其他高昂的成本

则来自于庞大的运维大军

以明朝为例

每过数千米便配有1名挖泥工

是为“ 浅夫


每座水闸

配数十人起降水闸

是为“ 闸夫


过闸翻坝

还需人力辅助

有时一艘船用人便多达数百

是为“ 纤夫


缺水的山东段

还要征派上万民夫开发水源

是为“ 泉夫


以及多达10万余人

直接负责运输的

运丁

(大运河浙江绍兴古纤道,摄影师@江南君z)

 


在这些劳力、运丁之上

则是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

林林总总高达数十万人

(漕运总督是统管漕运事务的最高级官员;下图是 总督漕运公署遗址 ,摄影师@潘锐之)

 


漕运体系之外

还有各种配套机构

包括驿站、造船厂等

以及户部、工部、兵部协同管理的人员

(请横屏观看,大运河沿线的高邮“盂城驿”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驿站,摄影师@ 李琼

 

明清时期

不断有人提议将河运改为海运

但多数时候都未能实施


一方面

统治者倾向于用严厉的海禁政策

压制开放海洋可能带来的任何不安定因素

另一方面

最具代表性的反对声则来自漕运官员

他们认为大运河

清, 丁显《请复河运刍言》)
 

藉此为衣食者,不啻[chì]数百万人


但百万漕工的利益

很大程度上也只是冠冕的说辞

这些官员所代表的其实是一个庞大的

漕运利益集团

(1900年京杭大运河沿线的百姓生活,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从向百姓征收钱粮

到运转输送、再到河道治理

各种名目盘剥巧取

运送漕粮的有辛苦费

查收漕粮的有验米费

层层勒索司空见惯

(清,黄维梦《停漕论》)

 

“聚胥吏无数之蟊贼,耗国家无数之开销”


但是

任谁又能阻挡时代的巨变

在欧亚大陆的另一边

西方历经文艺复兴、工业革命

即将从海上袭来


曾经的最强帝国

如今宛如百病缠身的巨人

根深蒂固的僵化、腐朽

已无法自我修补

只有打碎它

(庄严的故宫也是清帝国的缩影,摄影师@马文晓)  
   


公元1851年

太平天国之乱爆发

在运河沿线展开激烈争夺

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经过战乱的扬州不复当年盛景,但保留了往日的似水柔情,摄影师@ 方托马斯
 ▼


公元1855年

黄河于河南铜瓦厢决口

在山东张秋将运河拦腰斩断

动荡中的清廷放弃了修护


 

公元1876年

吴淞铁路正式通车运营

吹响了中国铁路时代的号角

(京杭运河和宁杭高铁同框,摄影师@陈剑峰)
 ▼


公元1901年

清政府宣告停止漕运

千年漕运史合上了最后一页


而运河沿线

百业凋零、人口锐减

极致的繁荣,迎来“极致”的坠落

(请横屏观看,京杭大运河上的华丽日落,摄影师@陈跃红)
 ▼


大运河也从此被扔在

历史的角落里

许多河段垃圾遍地、臭气难闻

连为它申遗的工作人员

都曾发出质问

(2005年,中国保护世界遗产走过二十年纪念座谈会讲话)
 ▼

“面对那已经流淌了两千多年,曾经为中国作出巨大贡献,而今却残破、部分段落甚至消失的大运河,我们有充分的自信吗? 为此我们想展开一次讨论,问一问:'大运河凭什么申报世界遗产?”


其实

无论它千帆竞渡

还是平静流淌

亦或是被大众遗忘

都不能磨灭

它对中国的深刻影响


在新的世纪里

我们重新审视它的价值

进行全面的治理

(大运河杭州塘栖段正在清理淤泥,摄影师@ 潘劲草
 ▼


建起先进的枢纽

(淮安水利枢纽是亚洲最大的水上立交工程 ,摄影师@ 潘锐之
 ▼


赋予全新的使命

(请横屏观看,南水北调借用了京杭大运河部分段落;下图是扬州江都水利枢纽工程,摄影师@ 杨诚
 ▼


打造拥有众多湿地的

运河生态大走廊

(请横屏观看,京杭大运河周围的苍翠景色,摄影师@应威)
 ▼


专门设立六大运河博物馆

铭记前世今生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请滑动查看 中国漕运博物馆、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图片来源@潘锐之&视觉中国&唐振明)
 ▼


通过调水补给

京杭大运河已重新全线通水

虽然它的政治、经济功能大为减弱

但正因如此

才使其摆脱了功利性的外表

让那些思想、情感、记忆等内在美好

获得了表现的可能

(杭州运河广济桥上的行人   请滑动查看 今北京什刹海上的郭守敬雕像,   摄影师@杨照夫&君作刃)
 ▼


在今天

只要去看看

运河边的茶社、戏台

桥上悠闲的行人

以及远处盛开的鲜花

 

便知道

它的强大、它的脆弱

它的繁华、它的衰落

它踏过的时光

与它即将踏过的时光

都已平静地

活在了两岸人民的魂里

(请横屏观看,苏州吴江区平望镇古运河畔的居民在河边桥头纳凉,好生惬意,摄影师@徐江华)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周运丁、耿华军
图片:昼眠
设计:馒头
地图:吴昕恬
审校:王昆、夏芽、陈景逸、丁佳昕
头图摄影师:丁嘉一
封面摄影师: 王紫颖、朱剑栋



【参考文献】
[1]  江太新,苏金玉著. 漕运史话 [M]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10.
[2] 蔡蕃著. 京杭大运河水利工程 [M] .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4.10.
[3] 李文治,江太新著. 清代漕运 [M] . 北京:中华书局, 1995.11.
[4] 袁飞.困境中的挣扎:嘉庆朝政治与漕运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5]  (美)黄仁宇著;张皓,张升译 .明代的漕运 [M] 北京: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

[6] 邹逸麟著. 舟楫往来通南北 中国大运河 [M] .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10.

[7]   金诗灿著. 清代河官与河政研究 [M] .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6.06.
[8] 冯超. 漕运、水利与地方财政[D].青海师范大学,2013.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水利工程资料库

返回版块

1.36 万条内容 · 214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水土保持三大措施

一、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是指在遭受水蚀和风蚀的农田中采用改变微地形,增加地面覆盖和土壤抗蚀力,实现保水、保土、保肥、改良土壤、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系列农业耕作方法。对防治水土流失、促进农业增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同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并称为水土保持的三大措施。根据所起的作用可分为三大类:①以改变微地形为主的,如等高耕作、等高带状间作、等高沟垄种植等;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