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离开上海的我一遍遍看着吴刚发来的现场照片,突然,我注意了到水塘里喷水在水面形成的涟漪,有着白色的花边。那一刻,我为之着迷。我想在水塘边上的软土开出一朵涟漪。
“有那么一刻,别的什么都不再重要。”
—— 露西·考德威尔
“涟漪”是西樵镇渔耕粤韵综合展馆群里的4号馆,也是第一个落成的建筑。它是1号馆“曾经沧海,云上桑田”的云上概念延伸。但我又不想重复我习惯的云主题。无法离开上海的我一遍遍看着吴刚发来的现场照片,突然,我注意了到水塘里喷水在水面形成的涟漪,有着白色的花边。那一刻,我为之着迷。我想在水塘边上的软土开出一朵涟漪。
我既不想去模仿SANNA的极致精细轻巧,我也不想去表现结构。“金属般的云遮蔽在天空,它们的情绪里蕴含着巨大的重量”。2022年6月的我有感而发,想让涟漪看上去厚重,从而让悬浮变得有张力。我把屋盖设计成最高3.5米厚度,立面则2.4米高。这样在视觉上让屋盖压住立面而成为控制性表达。屋盖在立面上看是一层层的,有着不同高度。作为涟漪以中心的玻璃天窗同心分出轮廓线,共5圈,中心高度最厚3.5米递减到檐口为1.9米厚为止。所以从空中看屋盖,可以从涟漪联想到梯田甚至云朵从而点了未建成的1号馆云上桑田的主题。
涟漪看上去要厚重,不等于厚重。我否决了原来的笨重的很贵的施工很难的梯田式的混凝土屋盖设计。我把屋面板定在4米标高上,所有防水排水和保温都在这层解决。屋面板和室内天花之间只有结构和电路,保证展厅标高统一为满足展陈需求的3.2米。涟漪就是这层板上的造型。涟漪的表面采用50×50×50H×3氟碳喷涂钢格栅铺设形成一个白色的半透明表皮。和立面的厚重相比,我则试图在鸟瞰的角度在上人屋面创造轻的体验。每一层涟漪用白色铝板收边。到了檐口则用GRC拼接,以抗裂砂浆抹平缝,然后以水泥漆仿混凝土抹灰,来做到完成面无缝的效果,而突出涟漪的纯粹。
第一朵涟漪就是看上厚重但居然是悬浮的可以上人的涟漪,但你真的站在上面则有些紧张因为它又变成很轻的涟漪。这是建筑学的老把戏了,当年叫巴洛克。
涟漪要纯粹,就把雨水管藏在钢柱里。涟漪要纯粹,就在檐口利用0.7mm厚铝板压顶做闪接器,与屋顶构架连接成接闪网,既避雷也不需要难看的避雷带。涟漪要纯粹,屋盖底版就是天花板,这样就做地送风,底板下预留局部管沟,在地面筏板浇筑时预留出风口,保证了天花的完整。散热的风口则从机房穿过屋面。通过格栅的遮挡而消失不见。涟漪要纯粹,立面也要纯粹,那就就把天窗作为自然排烟窗,这样立面的玻璃得以连续展开。
666 m2的展厅就这样小题大做,造就西樵山下悬浮的涟漪。
“你无法想象那个地方有多美,阳光落在地上的方式都和这里不一样。”
——科林·巴雷特
项目图纸
设计公司:Wutopia Lab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51.18 万条内容 · 438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多层办公建筑设计:法国 Omics Research Center 生物组学研究中心项目起源于两座独立存在的建筑,一座俯瞰着志愿者(Volontaires)街道,另一座位于巴黎巴斯德研究院(Pasteur Institute)的校园内。建于90 年代末的临街大楼是专用住房,由九层的小型学生宿舍组成。现今它针对建筑用途进行了优化,只提供了少数几个开口和 2.4 米的受限层高。 玻璃幕墙和波纹钢覆层立面犹如从一个盒子体量里完整锯出来一样。低层高使得管道系统和其他辅助建筑的技术元素一目了然。建筑现在拥有超过 3200㎡的办公室空间和致力于生物信息学研究实验室。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无法离开上海的我一遍遍看着吴刚发来的现场照片,突然,我注意了到水塘里喷水在水面形成的涟漪,有着白色的花边。那一刻,我为之着迷。我想在水塘边上的软土开出一朵涟漪。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