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装配式建筑 \ 行业政策 \ 国内外乡村装配式住宅发展模式分析

国内外乡村装配式住宅发展模式分析

发布于:2023-06-27 14:21:27 来自:装配式建筑/行业政策 [复制转发]

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中国开始重视新农村的建设,并推出美丽乡村振兴战略。这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指向”,更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在美丽乡村规划中,中国仍处于探索阶段,所以遇到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对美丽乡村规划工作的开展效率造成了影响。为了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相关部门需对本地情况进行了解,需对乡村规划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需不断提高自身的乡村规划经验、水平,并基于实际情况科学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工作。对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进行了详细阐述,望可为相关部门开展高效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工作奠定基础。

装配式农房是我国农房建造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是实现乡村建设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国外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发展,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法律政策体系、技术体系、建设实施体系、市场流通体系,以及最为重要的社会组织作为支撑体系,推进装配式乡村住宅产业体系的培育、优化和持续更新。

我国部分省市也进行了先行先试,主要在采取装配式农房专项补贴、小批量试点示范、农村住房设计方案集和标准图册、企业与产品库的建设等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

一、国际装配式农房发展情况

通过对国际装配式住宅发展体系与发展逻辑的整理分析,为国内装配式乡村住宅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美日欧等发达国家装配式乡村住宅体系,基于“工业化制造体系”基础上的“消费品”模式已经形成,消费者可以“点单”式定制。

美日欧等发达国家装配式乡村住宅始于20世纪50年代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已70多年。目前这些国家的乡村住宅几乎都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形成了较为完整产业体系。

一是围绕规划、标准化、推广三方面建立统一协调的战略发展体系。

在装配式乡村住宅建设管理方面,日本、美国、德国、英国等颁布了住宅建设计划、住宅品质、建设规划、住房管理等系列法律。在装配式乡村住宅标准化方面,瑞典颁布了《住宅标准法》,法国颁布了《构件逻辑系统》,推动通用体系发展。在金融支持方面,颁布了《供应住宅法》、《装配式住宅改良法案》等,促进装配式乡村住宅持续推广。

二是高度社会化组织为基础的公共服务体系。

国外发达国家主要依靠公共机构、民间非盈利组织和私人机构指导服务农房建设。美国通过农村住宅服务机构(RHS)提供各种贷款和补助金帮助农村社区、个人等住房建设;英国通过农村房屋管理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免费为农民房屋管理提供政策、技术等公共服务信息。农房建设帮扶方面,美国通过委托非营利性组织,对农房建设进行监督管理并提供技术指导;英国鼓励社会中介组织低价有偿或缴纳会费的方式为农房管理提供技术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

三是因地制宜,形成适宜地区的建造技术体系。

丹麦、法国等国家以装配式混凝土农房为主,多采用框架或板柱体系、箱式模块结构等。日本80%以上装配式乡村住宅采用钢结构,形成了成熟的薄板钢骨结构体系;美国装配式钢结构农房占比不足20%,主要采用轻钢龙骨体系。北美国家、德国80%以上农房为装配式木结构,以木框板结构、木框架结构、层压实木板材结构为主。

四是推进通用与质量相结构的工业化生产标准体系。

美国、日本、瑞典、法国等专门明确了技术标准管理机构,主导制定装配式乡村住宅标准化、模数化技术标准,建设和安全标准,只有经独立第三方检查达到标准的农房才允许出售。以构件生产与施工分离的原则,大力发展通用体系,对生产标准化部品部件的企业给与资金支持,使得住宅通用部件占有率达80%以上。

美国的住宅构件和部品的标准化、系列化、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程度几乎达到100%,日本装配式乡村住宅渗透率达到85%,德国、法国则达到80%以上。建立了农房产品目录和展示市场,用户可以通过产品目录从市场上自由买到所需要的产品。

五是研、产、建、销,专业分工协作,培育产业集群式发展。

技术研发方面形成了高效的合作体系,大学根据企业委托开展理论和验证性实验,企业负责技术和产品革新,共同促进技术不断进步。在产业发展方面,美国部品构件生产企业多达4000家,能够提供梁、柱、板、桩等预制构件8大类50余种产品,统一标准模块达3000种,总承包商约97600家,大型工程承包商4900家,专业承包商32000家。美国装配式乡村住宅市场占全球市场的19.5%,欧洲占25.6%,亚洲以日本新加坡为主占49%。

六是产业集群发展基础上的专业流通体系。

通过产业集群式发展,有利用推进住宅成品公司通过“零购”与“整销”的方式,促进装配式住宅的供应体系的形成,为建立高效的装配式乡村住宅市场流通体系,促进商品、要素、资源等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建立了基础。

七是对建房主体、研发与生产企业进行专项政策扶持体系。

在贷款支持方面,美国出台了农村住房贷款计划,日本设立了住宅金融共库,为农房建设提供贷款支持。在技术创新支持方面,日本对采用新技术、新产品的项目给予25年、年息2.7%的长期贷款,并出台了税收减免、设备折旧政策,新加坡也出台了类似的技术创新支持政策。在技术推广应用支持方面,瑞典政府颁布了若干经济政策,对推行装配式乡村住宅等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和个人分别给予捐赠或补贴。

八是形成了工业化基础上的定单式消费体系。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装配式乡村住宅建设普遍形成了一站式服务能力,主要有菜单式服务,即客户可通过住宅产业集团提供的住宅图集进行选择,房屋的生产、运输、施工等均由房屋公司承包,实现一站式服务,“像买汽车一样买房子”;以及用户定制服务,房屋公司为用户配备一名建筑师,用户同建筑师一起设计房屋,就所有建筑材料和构件进行选择,由房屋公司组织整个生产和建造。

PS: 英国生态城镇的政策支持

生态城镇的政策支持主要来源于4个文件:《生态城镇简章》(Eco-towns Prospectus)、《生态城镇:生活在更绿色的未来》(Eco-towns: Living A Greener Future)、《规划政策声明:关于生态城镇的补充说明》(Planning Policy Statements: Eco-towns, A Supplement To Planning Policy Statement 1)和《生态城镇建议工作导则》(Eco-towns Advice Worksheets)。

1 《生态城镇简章》

2007年颁布的《生态城镇简章》明确提出生态城镇的主要特点:在工作、交通和服务方面与周围城镇保持联系,并具有自身显著特色;整体实现零碳排放,成为环境技术领域的典范;城镇范围内设施配备齐全,包括中学、购物、商业及休闲空间;在混合居住社区中,经济适用房占30%~50%,可提供不同租期和户型的多种选择;专业运营机构管理城镇,为居民、商业及社区服务提供支持。

2 《生态城镇:生活在更绿色的未来》

2008年颁布的《生态城镇:生活在更绿色的未来》指出:所有的生态城镇设计与建造方式应提升自然环境,如干净的空气和水、有效的洪水管理、生态的野生动物栖息地等。生态城镇总平面应与现存景观特点相协调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一步提升。

3 《规划政策声明:关于生态城镇的补充说明》

2009年颁布的《规划政策声明:关于生态城镇的补充说明》明确规定生态城镇标准:零碳目标、气候变化适应性、可持续性住房(《生活建筑银级标准》及《可持续性住房规范》4级)、就近就业、可持续性交通方式、健康生活方式、地方服务、绿色基础设施(生态城镇总面积的40%应为绿色空间)、景观与具有历史意义的环境(景观特色与遗产价值)、生物多样性、水、洪水风险管理、废物、总体规划、过渡、社区与管理等。

4 《生态城镇建议工作导则》

此导则包括生态城镇交通、废物管理、社区、水循环、绿色基础设施、经济、包容性设计、住房、生物多样性、能源、实施工作导则。综上所述,英国生态城镇重点关注的理念包括:就近就业、混合使用社区、住房零碳目标、绿色空间及健康生活等。

二、我国装配式农房发展情况

近年来,随着装配式建筑在城市建设中取得了良好成效,为我国在广袤的乡村地区推广应用装配式农房打下了坚实的工作基础。住建部相继印发了《关于开展农村住房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建办村﹝2019﹞11号)、《关于加快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的指导意见》(建村〔2021〕47号),要求在农村探索装配式建筑、被动式阳光房等建筑应用技术。各省市积极响应,已累计建成装配式农房10万平方米以上。

具体发展成效如下:

一是积极探索政策支持

全国各地均积极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实实在在提升农村住户参与装配式建筑农房建设的积极性。

二是强化技术标准支撑

国家层面自2016年以来发布了装配式建筑系列标准,但主要适用于城市新建建筑,专门适用于装配式农房的技术标准还是空白。地方层面,青海、四川、广西等省分别编制了《青海省农牧区装配式轻钢结构住宅技术标准》(DB63/T 1904-2021)、《四川省钢结构农房标准图集》、《广西装配式农房设计图集》。

三是产业配套体系逐步夯实

全国现有48个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328个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908个省级产业基地。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企业有2493家,其中装配式混凝土预制构件企业1261家,装配式钢结构构件企业1122家,装配式木结构构件企业110家。装配式建筑专业技术从业人员约300万人,装配式建筑其他上下游相关企业约1.35万家。

四是大力开展工程示范

河南省以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美丽乡村建设为装配式农房重点示范领域,四川省以农村保障性住房、农房抗震试点、新农村建设为装配式农房重点示范领域。合肥市长丰县探索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建设模式,通过政府规划和奖补政策引导,企业带动施工队伍转型,村民委托村委会成立理事会聘请监理公司负责工程监督。广西要求结合地域与民族特色,全装修交付,且竣工验收后签署房屋验收合格表和房屋保修承诺书。安徽、四川、山西等省要求装修与建筑、结构、机电设计同步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施工。

五是创新农房建设新 模式

河南省探索了装配式农房开发商建设模式,由开发商先行垫付资金按村民要求建设好农房,村民申请资金补助、抵押贷款,后期开发商通过流转的土地建设酒店等项目平衡收益。河北省探索了村集体自治建设模式,由村集体先行对部分村民农房异址新建,再在原宅基地上按新房标准重新建设,逐步替换整村。

三、重庆市装配式农房发展需求

我市每年村镇农房建设投入约130亿元,竣工建筑面积约1600万平方米。以村民委托当地包工队施工为主,工程造价约800元/平方米,其中90%以上为砖混结构。以我市每年村镇新建农房1600万平方米,造价1500元/平方米测算,仅我市装配式农房市场规模达到240亿元以上,加上装配式装修、智慧家居等配套产业,总体市场规模可达400亿元以上。

近些年,乡村旅游增长强劲,发展迅猛,成为夺目亮点。很多只重政绩不重运营的乡村模式面临着更加“空心化”的局面,但是也有很多实现转型,体质升级,实现旅游乡村、产业乡村,带动了乡村人口的回流和收入的大幅增加。其背后的经营管理模式+创意愈来愈发挥着独特而显著的作用。

PS

成功案例一:

乡村再造不仅是乡愁,莫干山民宿如何做到年营收3.5亿元?

位于浙江省德清县的莫干山镇,距上海大约两个小时车程,翠竹山坞间,民宿产业星罗棋布。

来自官方的数据显示,2015年,莫干山镇的 精品民宿 有近百家,实现 直接营业收入3.5亿元 。当地民宿动辄千元一晚的价格俨然成为了标配,有些甚至达到三四千元一晚,旺季的时候还需要提前一个月预订。

与如今的火热相比,十多年前,莫干山镇却是另一副模样。虽然莫干山风景名胜区在其境内,但当地却没有享受到多少旅游经济带来的好处。作为水源保护地,莫干山地区所有产生污染的产业都被清退,除了小农耕作和零星的农家乐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来源。

2004年,南非商人高天成(Grant Horsfield)在游玩时发现,莫干山乡间的宁静非常适合都市人休闲度假,但档次偏低的农家乐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高天成觉得这是一个商机,便在一个村里租下六间破败不堪的老房子,通过精心设计,改造成「洋家乐」。

高天成认为莫干山的 农舍 与当地 自然 人文环境 浑然一体,通过 旧物利用 空间设计 ,就能满足 中高端 人群的休闲度假需求。之后,他又相继租用老屋,打造了「裸心乡」等一干既有设计美感,又保留了 乡土元素 的精品民宿,吸引了很多游客入住。

高天成的试验,为莫干山开启了一个新的产业,许多投资者纷纷效仿,在此打造精品民宿,曾经被空置或遗弃的破败老宅,重新焕发了生机。而近年来在中高端消费群体中兴起的「 逆城市化 」生活方式,则让越来越多的人拥进莫干山。

在民宿产业的带动下,莫干山农房的租金以每年翻一倍的速度上涨。而当地村民除了房租收入,有的还在民宿做起了服务员。此外,村民栽种的蔬菜和水果,每年都会以略微高出市场的价格供应给民宿。

在整个民宿产业发展中, 当地政府 也一直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德清县政府认定 精品民宿 是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方向之一,在旧屋改造上给予了相对宽松的政策。2015年五月,德清县发布 全国首部县级乡村民宿地方标准规范 ,有规划地引导民宿差异化发展,并通过成立 莫干山民宿学院 ,为从业者提供专业化的民宿课程培训。

投资者、村民、当地政府,多方要素的有效组合,使莫干山民宿成为乡村创新发展的出色范本。2016年10月,莫干山镇入选 首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

成功案例二:

袁家村缺山少水但越做越大

人口:62户286人,土地面积660亩;

1、以 村民为主体 协调发展;

2、以独具特色的关中 “农家乐” 特色旅游打开了一片发展的新天地;

3、整体发展约有一个多亿的投资,其中村集体和村民投入就有六七千万元,良好前景让外出打工的袁家村人纷纷回村;

4、比较典型的 市场导向

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地处关中平原,全村共有62户286人,土地面积660亩。这里缺山少水,自然和人文条件均不突出,也不是政府重点扶持的“典型村”。但这个村的村干部们带领村民们想办法、出点子,齐心协力硬是以独具特色的关中“农家乐”特色旅游打开了一片发展的新天地。

袁家村持续发展的精髓是不断创新产业形态。在村干部的带动下,袁家村先是建起农民个体经营的“农家乐”,后来又建了特色小吃街,引来特色餐饮、旅游商品等资源,提升了乡村旅游层次。随后又打造“月光下的袁家村”,发展酒店住宿、酒吧等夜间经济,还通过成立股份公司、群众入股的方式,实现“全民参与、共同富裕”。

良好前景让外出打工的袁家村人纷纷回村。2007年,现在很多村民收入是打工时的10倍。据村干部介绍,现在每户村民能保证年入20万元,在外打工的20多名年轻人也几乎全部回村发展。袁家村还带动了周边10个村发展,吸纳了超过2000名外村民众来此就业。

成功案例三:

曾经的光棍村-如今最美乡村

2012年以前芭蕉村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全村120户,几乎都住老旧瓦房和茅草房,环境卫生脏乱差,农民收入低于全镇平均水平。“全村119户人,以前竟然有40多个单身汉,‘光棍村’的说法曾让村民和村干部都倍感头疼;“不是醉醺醺地打牌,就是冲突不断,外人连村子都不敢进。”曾在芭蕉村任村民小组长的南班村党支部书记高勇坦言,村民发展动力缺失、没有上进心,以低效产业为主的芭蕉村,迟迟没有富起来的迹象。

改变发生在2012年。这一年,白沙将芭蕉村纳入“美丽乡村”打造计划之列,采取农户出一点、政府出一点、银行贷一点、集体补一点、企业出一点的方式,共投入3000万余元进行了整村大改造,让家家户户都住上了143平方米的二层楼房。纵横有序的林荫村道取代了泥泞土路,告别了每到雨季,村里都是泥泞遍地、污水横流的日子。

美了村庄环境,也美了村民的心。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启动,村民们开始主动外出打工,村民的精神面貌变了、接触的人多了,40多位新媳妇一个接一个地娶回来——“光棍村”成为历史。

芭蕉村村民们借着邦溪镇 整体开发 的机遇,纷纷做起了 民宿 ,还成立了芭蕉村休闲观光农业合作社,发动全体村民入股,吃上了旅游饭。

依托芭蕉村的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村里成立了芭蕉村休闲观光农业合作社,引导村民参与旅游发展。此外,芭蕉村还整合1460万元资金启动 休闲农庄 建设,打造 集民宿、餐饮、自驾、度假 等为一体的 综合农业休闲乐园 ,让全村在去年便实现了旅游增收15万元。

经过4年多的打造,2015年10月中旬,农业部揭晓2015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榜单,芭蕉村以“ 特色民俗村 ”跻身其中,成为海南西部年度唯一入选者。

失败案例: 龙头村,青山秀水却生意冷清

人口:846户3176人,全村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3900亩;

政府主导 快速推进;

2012年风光过一阵子之后,从2013年开始便逐渐冷清;

旅游产业尚未做强,也未 形成其他规模产业 ,农户们在土地流转后很难找到其他致富门路,青壮年劳动力基本在外打工。

缺市场引领和产业带动,发展缓慢。

走进位于陕鄂渝交界处的安康市平利县龙头村,一眼望去,“白壁、青瓦、马头墙、格子窗”的徽派民居建筑群与青山秀水的美景相映成趣。龙头村共有846户3176人,全村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3900亩。龙头村距县城5公里,距离省会西安五六个小时的车程。

事实上,从三四年前开始,龙头村的发展就有政府主导因素。也正因此,龙头村很快就建起 仿古一条街 秦楚农耕文化园 观光茶园 等特色景观,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改善明显。

然而好景不长,在2012年风光过一阵子之后,从2013年开始龙头村便逐渐冷清:除重要节假日外,这里游客稀少,早先修建的酿酒、豆腐等10个具有当地特色的作坊,已有三四家关门停业,仿古一条街两侧的商铺也基本成为“摆设”。一位村民说,虽然建起了特色民居,但没有太多挣钱的路子,“带动不了经济发展”。

据龙头村当地村民介绍,龙头村核心景区范围约9平方公里,涉及村民550户,其中约90%的农户都将土地流转了,流转土地面积达2000亩,目前流转费用约为每亩750元。

但是,由于旅游产业尚未做强,同时村上也未形成其他规模产业,农户们在土地流转后很难找到其他致富门路,青壮年劳动力基本在外打工。村民姜宏伟感叹道:“ 政府打造一个好的环境,如果人都出去了,就失去意义了。

乡村振兴模式的启示


1、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优势要素,打造优势产业,实现乡村振兴的精准破题

从浙江省乡村振兴的案例中可以看到,每个区域的优势要素不同,比如桐庐是美丽环境,余村是生态资源,衢州是特色农产品,绍兴市闲置农房,而宁波葛家村是文化。乡村发展的资源要素主要有:生态资源、土地资源、特色产业、闲置农房、民俗文化、社会环境、交通要素、水资源等。不同类型的乡村资源在发展要素的带动下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发展模式,在规划建设中,不能盲目跟风,要思考如何充分转化提升特色资源要素的价值,实现绿色、特色发展。

2、产业发展,做好产业谋划布局,构建一二三全产业体系,夯实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

结合当地特色资源、群众意愿和政府相关政策等,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突破口,突出特色化、差异化,培育龙头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在规划中要注重三产融合,围绕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突出拓展延伸产业链,促进农旅结合、互联网+、一二三产业融合,构建链式联动的产业经济,充分激发各类资源要素的价值转化。

3、区域协同,加强示范引领、片区联动、品牌共建,打造整体优势,实现乡村振兴的区域共富

能够依靠自身特色资源实现乡村振兴的乡村不多,大部分村庄资质平平,难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特色。在乡村规划中要按照“示范引领、区域一体”的原则,突出跨村联合、连片提升,创新体制机制,开展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品牌共塑,打造区域共赢的发展路径。变“单打独斗”为“集约共建”、变“各自为政为“优势互补”,推动“一村富”走向“村村富”,“一处美”变成“一片美”。

4、强化保障,人才振兴、科技赋能、四治融合、政策支撑,全方位激活乡村振兴的发展动能

乡村振兴要破解人才瓶颈,加强人才建设,培养造就和开发乡村土专家、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人、新型农民,发挥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科技人才、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下乡投资、创业,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乡贤和乡村领路人,建强基层组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乡村振兴要强化科技支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统筹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乡村振兴要完善提升乡村治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的综合治理模式,强保障、优服务、善治理,构建幸福乡村的微治理体系。此外,建立精准有效的土地、资金、人才等政策体系是政府推动乡村振兴的直接动力源。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行业政策

返回版块

2877 条内容 · 50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十大趋势

   1、绿色化是装配式建筑最重要的标志    绿色化装配式建筑是建筑工业化、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最重要标志,新型的绿色化装配建筑体系必然在未来的建筑中广泛应用。    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成为贯彻《纲要》通篇的主基调。建筑业是三大高能耗行业之一,必须践行绿色发展之路。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