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施工技术 \ 建筑施工 \ 鲁班奖之最!全国建筑面积最大的鲁班奖工程是如何建成的?

鲁班奖之最!全国建筑面积最大的鲁班奖工程是如何建成的?

发布于:2023-06-20 10:21:20 来自:施工技术/建筑施工 [复制转发]

包含 52个单体建筑 ,总建筑面积 159.44万平方米 ,677天全面竣工……就是这样一个大型群体建筑,在工期压缩到常规一半的情况下,完成了一项看起来不可能的任务——整体创建鲁班奖,一举超越此前鲁班奖工程38万平方米的最大面积,成为最新 全国建筑面积最大的鲁班奖 ,可谓是难以超越的 “鲁班奖之最”!

近日,第二十届第一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评选结果公布,由西咸新区交大科技创新港发展有限公司建设,陕西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 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创新港科创基地项目 荣获 我国土木工程建设领域科技创新的最高奖项 ——詹天佑奖。
2022年11月25日,2020—2021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颁奖暨行业技术创新大会在广西南宁举   行,创新港科创基地项目荣获   全国建筑面积最大的鲁班奖。
2022年11月16日,在荷兰举行的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2022年度国际卓越项目管理大奖颁奖典礼上, 创新港科创基地项目 斩获国际卓越项目管理大奖金奖(超大型类别)。
2021年12月6日,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公布2020—2021年度国家优质工程奖获奖名单,创新港科创基地项目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
此外,项目还先后荣获   中国安装工程优质奖(中国安装之星)、2020年度陕西省优秀工程设计奖一等奖、2020年度陕西省建设工程“长安杯”奖……
自2017年3月25日开工到2019年6月12日创新港科创基地交付使用,从2019年9月7日创新港迎来首批西安交通大学师生入驻至今,创新港的热度不减。

2017年3月25日 破土动工

   

2017年5月17日 创新港夜景

   

2017年6月 实现正负零

   

2017年8月15日 首栋建筑封顶

   

2017年9月19日 首个巨构封顶

   

2018年7月 全景航拍

   

2019年1月31日 项目竣工

   

2019年6月12日 交付使用

   
  今,作为承建方的陕建因其囊括1项国际大奖、14项国家级大奖、6项国家科技成果,一次次在国内外建造领域的惊艳亮相,不仅绽放了创新港建设者的高光时刻,也打响了陕建品牌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更折射出陕西建造迈向更高层次的轨迹。
创新港的魅力不止于此。  
秦创原是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总源头和总平台,其总窗口设在西咸新区。创新港是秦创原核心区域,一个影响陕西发展轨迹的科创“高地”正在这里形成,成为与城市共成长的新封面。
丨这是“质”的飞跃  
不久前,陕建捧回的这座鲁班奖自“榜单”公布之日起,就在行业内引起了“巨震”。
获奖的创新港科创基地项目不是一个单体建筑,而是包括教学科研巨构和学生学习生活区共 52个单体建筑, 总建筑面积159.44万平方米。 在此之前,鲁班奖的最大获奖面积是38万平方米。
建设之初,合同约定“将1个单体11万平方米创成鲁班奖”。但开工4个月后,在陕建集团项目创优工作动员会上, 陕建掌门人张义光董事长却将其 升格为“将创新港整体创建成鲁班奖”。
“初听这个消息,几乎所有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能。”时任创新港项目总经理沈兰康回忆道,这么大体量的项目常规施工需要四年至五年, 现在工期压缩至两年内完成,压力已经巨大,再整体争创更是难上加难。
新指令在管理团队中的质疑声、反对声就占了绝大多数。
按说鲁班奖个数在当时的陕建不是新鲜事,为什么还要争创这个“群体鲁班奖”?
“当时建筑行业已进入转型发展关键期,传统建筑技术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陕建也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尽管此前企业已获得50多个鲁班奖,从数量上看不少了,但仍需在‘质’上不断突破,推动企业快速从传统‘建造’向现代化‘智造’升级,创新集群管理模式,拓展新的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022年12月5日,回忆当时的决策过程,张义光坦言。
陕建上下先从统一思想上积极行动起来。虽然心里还有些“底气不足”,但干字当头,迎难而上。
陕建迅速整合优势资源,组建专业高效的执行团队,拿出陕建铁军打硬仗能力,士气被工地“一天一个样”鼓舞着、高涨着: 36小时抢通1.2公里的进场路、12天完成7470平方米的临建任务、32天种植屋面5万平方米、240天实现159万平方米的主体封顶……创新港科创基地项目创造了太多奇迹,刷新了无数个第一。
考验项目建设的,不仅是内部管理,还有外部协调。
52个单体工程同时交叉施工,最多时施工人数高达3万多人。如何让这么多人干出一种效果?
陕建把行业内众所周知的“策划先行、样板引路、过程控制、一次成优”十六字方针做到了极致:   先后16次组织专家团队进行质量策划研讨,并邀请院士在内的国内知名专家现场指导,编制了《质量创优计划》等管理方案,有效预防工程中易出现的质量问题;为保证质量,项目部合作开发了基于BIM技术的管理云平台,针对重难点工程方案进行可视化模拟,协助方案到施工一次成优;严格工程过程控制,每天的早中晚餐会、每周的工作例会和各类专业协调会等,让“小事不过夜,大事不隔天”,为集群项目统一队形从练习“齐步走”开始提供了可借鉴的陕建方案……项目是最好的“练兵场”,当一项项细化分解的“任务单”变成“成绩单”,陕建人瞄准第一、敢于争先的底气越来越足,并为行业内超大群体建筑建设提供了模板和经验。
677天的甘与苦,陕建人用汗水和心血筑起一座质量的丰碑,建成了全国面积最大的鲁班奖工程。精品项目背后,是1000多名管理人员和3万多名劳务人员的辛苦付出,是5家设计院、6家监理单位、22家专业公司、135家劳务企业等参建各方的全力以赴。
让每一个作品经得起历史检验。这既是每一位陕建人心中的“鲁班精神”,也是陕建人始终践行的承诺。截至目前,陕建已捧回鲁班奖“小金人”77座。
2022年11月,当荣获国际卓越项目管理大奖金奖(超大型类别)的消息传来,陕建上下再次沸腾。所有曾参与创新港科创基地项目建设的团队负责人第一时间在朋友圈庆贺。
“所有付出,值了!”采访中,许多参建者不约而同的一句话道出了“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心声。
“这是全行业首次以施工企业作为申报主体并获金奖的项目。IPMA年度国际卓越项目管理大奖由来自70个国家的项目管理组织进行评选,除项目质量、安全、投资、进度等方面需达到国际标准外,评审团还要对项目管理团队综合能力、技术水平乃至项目对当地人文、环境影响等进行考察。”现任项目总经理张党国说。
由于业主的认可和信任,陕建又顺利承接了创新港二期高端人才生活基地、中国西部先进核能技术研究院等上百万平方米的后续项目。
丨这是“新”的起点
彼时,60多年的磨炼已经让陕建成为一头快跑的“大象”:国内在建项目2400多个,其中省内1500个,几乎涵盖省内所有重点项目工程;省外项目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在国外,陕建海外布局已遍布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
但面对取得的成绩,陕建决策层依然保持冷静的态度。
“建筑业是完全竞争性行业,大吃小、强吃弱、优吃劣是常态。已进入良性循环的陕建距离一流建造仍有差距。”张义光说,陕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围绕“高质量”这三个关键字全方位突破:一要求“高”,陕建要对标世界一流,从单一施工企业向投资建造运营综合建筑服务商迈进、向智慧建造方式转换、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向;二要求“质”,企业要通过承建高端的大项目,提升陕建的综合建造实力,引领行业发展;三要求“量”,将创新港科创基地项目作为孵化器,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抢占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发展先机。
改革、创新始终围绕行业高质量发展。陕建全面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创新贯穿于施工全过程:   国内规模最大的中深层无干扰地热供热项目、西北半干旱地区规模最大的绿化种植屋面项目、全国首个智慧5G校园、创新全生命周期BIM技术信息管理与应用、首创“中深层地热清洁能源供热系统关键技术”、研发“西北关中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创新技术”、建成西北最大的屋面植物群落及海绵城市雨水集蓄利用系统……现代施工中的海绵城市、绿色生态、装配式建筑、屋顶绿化、分布式能源、微电网等先进理念和技术得到充分应用,创新港科创基地项目成了新技术新应用的大舞台。
在这里,陕建进行了一场以创新为核心的升级换挡,同时锻造了一支敢拼善打的人才队伍。
——“参与创新港科创基地项目,对我的成长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当时我刚从清华大学毕业入职两年,在这里我不仅把所学充分发挥,随着项目建设推进,我也从之前的做技术习惯于单打独斗变为带团队协同作战。”时任项目BIM技术团队负责人,现在已是陕建数科公司总经理的李宁说,“这个项目是我深度了解业务数字化的重要经历,也是陕建探索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里程碑。”
2022年6月底,“陕建云”平台建成,可满足陕建所有云产品和数字化服务上线。未来,陕建将以数科公司为依托,实现科技创新、企业管理、安全生产等与数字化深度融合,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和李宁有同样感受的还有陕建物流集团副总经理刘勇。作为一名“老陕建人”,刘勇口中“不一样的意义”来源于物流集团因项目带来的巨变。“我在陕建物流集团工作了33年。2017年物流集团营收9.7亿元,在陕建排名靠后。但自2017年4月我们承接了创新港的钢材供货任务,物流集团发展开始发生质的飞跃,2018年营收达25亿元。”刘勇说。
自大集采战略实施以来,陕建物流集团形成了以钢材为核心的建筑业全品类集采格局,到2020年该集团已成为营收过百亿元的子企业;2022年营收突破200亿元。凭借创新的数字化采购模式,物流集团运营的“陕建云采”和“华山云商”两大平台先后获得国家和行业内多项创新荣誉。
——现任陕建安装集团总经理的李峰、陕西华山路桥集团有限公司第二公司副总经理的周拓,曾分别是项目机电安装负责人与路桥负责人。面对采访,两人同时用“残酷”形容项目上持续开展两年的“六比六赛”劳动竞赛。
但正是“六比六赛”让更多劳务工人实现从“工”到“匠”的转变,也倒逼陕建抽调自有人才成立的专家点评团成员迅速成长,积极主动扩充自身知识储备。如今,陕建专家库由最初的155人增至现在的272人。
……
陕建发展迈入全新的时代:
2018年,提前两年建成千亿集团;
2020年,提前两年实现整体上市,成为陕西首家营收超千亿元的上市公司;
2021年,陕建首次登上中国上市公司500强排行榜,位列第86位;
2022年,陕建国内在建项目3300多个,海外布局扩至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3户国企之一,预计全年营收超2000亿元。
新征程已经开启,陕建正向着“世界500强”和“世界一流企业”目标阔步迈进。
丨这是“变”的开始  
创新港犹如一本崭新的日历,每当翻开新的一页,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走进创新港,52栋建筑各具特色,其简欧、多层、围合巨构的单体建筑形式和相对独立的院系空间,建筑风格与周边环境相互兼容,百余架钢琴散布在公共场所……
“在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不同学科放在一个物理空间,多个学科交叉融合。在这里,你能近距离和专家学者接触,感受大学与大自然的密切融合。”从规划设计到建成使用,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参与了创新港建设全过程。他说,创新港不仅是物理空间变化,更是思维开放包容,它已成为探索中国大学高质量发展、引领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3年多来,创新港开辟了一系列新赛道:创办未来技术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探索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瞄准未来产业方向,打破学科界限,在国内获批创办首个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全面开展科技协同创新合作;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深度合作,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截至目前,创新港已建成理、工、医、文四大板块,组建29个研究院、8个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和300多个科研平台,汇聚院士、领军、青拔等3万名科技人才,与50余家企业共建校企联合研发平台,来自15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在这里学习,2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此建立联合实验室。
“作为第一批入驻的研究生,我见证了创新港从‘扬帆起航’到‘乘风破浪’的完整过程,倍感荣幸。”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博士生许世杰说,“创新港给研究生提供了舒适自由的环境和顶级的科研平台。”
“陕建高标准建成创新港,树立了两座新地标。一座是彰显西部科教实力的新高地,一座是百年交大朝着世界一流高校目标迈进的新平台。”时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张迈曾说。
创新港的溢出效应仍在持续显现。
创新港所在的西咸新区,因其扩大了城市规模、提升了城市发展能级:西咸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跨渭河与咸阳高新区实现软联动、硬联通,带动了兴平、鄠邑等周边区域发展;地铁5号线串联起市内众多高校,优质中小幼儿教育资源入驻并拓展到整个西咸新区,同步建设了一批生态绿地、商业街区、文化设施等。
因为开放,周边社区居民喜欢带着孩子来创新港,近距离感受百年大学的气息。与此同时,新的岗位、新的机会、新的文化在这里被创造、被注入、被吸收、被分享,潜移默化之中也改变着这里的人。
“以前我们居住的曹家滩村是个传统蔬菜种植区,卫生环境脏乱;交通极不方便,去咸阳得走30分钟才有公交车站;年轻人待不住,地里务菜的基本上是50岁以上的人。后来因创新港项目建设征地,村里人被安置到天福和园社区,生活环境改善了,交通也四通八达,社区有近百名50岁左右的人在创新港做保安或者保洁。”看着身边的悄然变化,天福和园社区副书记张志勇感触颇深,“更让人高兴的是居民开始重视下一代教育。”
2022年12月12日,创新港项目部对面,创新港(智慧学镇)中心二期项目正在进行外立面玻璃安装,计划2023年4月对外开放。陕建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同设立的联合研究中心将来就安置在那里。据悉,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陕建联手西安交通大学,通过“科学家+工程师”“揭榜挂帅”“赛马”等模式,组建了19支科研团队,聚焦制约企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瞄准行业前沿技术,加快核心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新的变化仍在继续……
创新港的未来,令人充满期待;陕建,创新港的建设者同样令人期待。  
速度   见证陕建的『铁军传奇』          
     
     
—— 30 天挖填土方 200 余万方;      
—— 32 天种植屋面 5 万平方米;      
—— 240 天实现 159 万平方米的主体封顶;      
—— 677 天实现 52 栋单体全面竣工。      

     
这些体现“创新港速度”的一组组数据,带我们重新回到了如火如荼的建设现场。      

     
     
建设中的创新港。      

     
     
     
96 台塔吊、 160 部施工电梯、 520 余台施工车辆、 96 万立方混凝土浇筑, 13 万吨钢筋绑扎, 3 万余名工人, 216 台大型机械 24 小时接力作业,诠释了建设者的艰辛和付出;陕建系统 22 家参建单位、 1600 余名管理人员、 135 家劳务企业、 3 万余名劳务人员共同建设,体现了参与人员和工程体量的庞大; 4 家设计单位、 4 家全过程审计单位、 6 家监理单位、 11 家配套工程建设单位、 22 家主体工程建设单位以及勘察、检测等多家单位,印证着工程品质的超高标准。 1 项国际大奖、 14 项国家级大奖、 6 项国家科技成果,一次次在国内外建造领域的惊艳亮相,彰显了陕建人“快工却出细活”的建造速度。      

     
     
创新港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      

     
     
塔吊林立,机械轰鸣。创新港全体建设者们让创新港从蓝图到现实,从沙盘到拔地而起,刷新了无数个第一。      

     
时间拉回到建设初期,创新港路桥项目经理周拓用“极不平凡”概括了当时的经历。      

     
“接到任务后,我们组织了 20 余名管理人员和 100 余名工人连夜奋战,调集 20 辆拉土车、 10 台挖掘机、 10 台装载机和多台压路机、刮平机往来穿梭,一层又一层不停地平整、摊铺、压实再平整……仅 36 小时便全面抢通 1.2 公里进场道路。碰上需要封闭道路的管道工程,为了不影响其他专业工程进度,头一天晚上 8 点挖开,第二天早上 8 点必须恢复。”周拓说,“当时感觉自己在参与一件伟大的建设,心潮澎湃。”      

     
     
创新港       主体结构施工。      

     
     
周拓团队只是一个缩影, 13 家参建单位团队纷纷“亮剑”,在这场“战役”中自我加压。      

     
1 号巨构项目朱洲鹏团队用 12 天便完成包括会议、办公、生活区三大功能区在内 7470 平方米的临设搭建;医学化工板块项目王勋团队用 113 天完成 48 个单体中第一个封顶;园林绿化项目刘存军团队仅用 3 天就做到 48 栋单体外围绿植全覆盖……      

     
     
创新港建设后期鸟瞰图。      

     
     
施工现场“一天一个样”的变化,是陕建人用实际行动为“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价值理念写下的生动注脚。      

     
“发挥大兵团作战优势,集全集团优质资源,创新集群项目管理,以‘六比六赛’劳动竞赛为抓手,提升了项目管理水平,创造了创新港速度。”陕建创新港项目副总经理云鹏这样总结“创新港速度”。      

     
     
创新港全景。      

     
     
如果说“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是陕建人与生俱来的品质,那么“时不待我、只争朝夕”就是奋战在交大创新港 3 万余名陕建建设者的座右铭。正是凭借着这一品质和精神,陕建人才以破竹之势取得了创新港建设路上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并为中国建筑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高玉蓉)      
陕西建工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质量  追寻陕建的『工匠精神』    
     
一项工程能拿下 1 项国际大奖和 14 项国家级大奖,而且是鲁班奖、国优金奖等行业大奖,这在建造史上是一个奇迹,也是陕建人“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      

     
以非常之策建非常之功。为确保集群项目创优目标变为现实,项目实行了“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标准、统一策划、统一工艺”创优工作机制,先后       16       次组织专家团队进行质量策划研讨;在施工区域布置       9       个实体样板展示区,树立项目工艺标准;编制《质量创优计划》《样板施工计划》《质量通病防治措施》等管理制度,细化质量责任;构建质量体系平台,实现项目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举办周评月奖质量联测联评劳动竞赛,不断追求卓越品质……将创优工作的严格要求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      

     
     
创新港博物馆。      

     
把工作做细,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在细节之间显水平。      

     
“简约”是创新港最大的亮点。项目 18 个核心区的机房、桥架、电缆、各类管线全部采用“裸装”,无吊顶遮挡,铺装效果一目了然,这种施工节约了成本,提升了技术要求。      

     
     
创新港项目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      

     
“工程的细部节点非常多,如何在细节上下功夫,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项目机电安装负责人李峰说,“为了保证严格统一,我们把所有不同专业的工程各标准节点做法通过 BIM 画出来,比如自动喷淋系统管道支架怎么做?用多大的槽钢?做多大尺寸?底板怎么焊……每一项细节都进行标注,形成《安装工程策划书》,然后给 8 个施工队伍每周开会宣贯,全部样板化、标准化执行。除此之外,质量管理人员每天在现场巡检,不符合创优要求的进行拍照,标注出是哪个单位、哪栋楼、哪一层、哪一个轴线不行后,集中在每周的工作例会上进行演示。”      

     
           
     
创新港阅览中心。      

     
     
     
“检查人员只要有空就深入工地,从槽盒排线,到砖的分格缝,再到排水口的做法……每一个步骤都看得非常仔细,一点一点地检查。”在陕建创新港项目副总经理、技术负责人解崇晖看来,只有这样一点点抠细节,才能让每一个细节和做工都能达到最高的建筑质量标准。      

     
     
创新港内部铝方通吊顶。      

     
“干完就交工、交工就使用、使用就验奖,太快了!” 长达 630 米、面积 3.8 万余平方米的超大型地下室车库的混凝土地面,做到全场没有一条结构伸缩缝,让前来考察和观摩的国内外行业专家和同行叹为观止。“人家这都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从施工到鲁班奖验收一共 3 年,一定是一次成优!”甘肃建设集团的同行由衷赞叹。      

     
     
创新港涵英楼。      

     
     
出手必须出彩,完成必须完美。从 1750 亩渭河滩到全国第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再到全国最大的一座“智慧学镇”,世界级科技中心、国家级科技成果研发转换平台,陕建人用自己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不断追求卓越品质的脚步,成功逐梦。      

     
(高玉蓉)      
陕西建工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创新  揭秘陕建的『智造奇迹』    
     
创新港屡获大奖,其背后有一条不断输送“智慧”的“陕建模式”创新链,链条中包含了超大规模工程项目的集群管理模式、包含了“六比六赛”劳动竞赛模式,也包含了“互联网+”加持的项目管理水平提升。      

     
     
创新港屋顶花园。      

     
超大规模工程项目集群管理模式。项目工期紧、体量大、质量要求高,陕建人要不断创新管理思维,从集群项目工程总承包组织、设计优化、安全生产、技术创新、绿色智能建造、施工生产保障体系等方面全面探索集群管理模式,为超大规模工程 EPC 项目实施提供智力支撑。      

     
     
创新港敏行楼。      

     
正是这种创新模式,创造了创新港的各种奇迹,也为陕建人带来了荣耀。 2022 11 月,项目荣获“ IPMA 国际卓越项目管理金奖(超大型类别)”,这是国际项目管理领域的“奥斯卡奖”,也是西北地区首个获奖项目和全行业首次以施工企业作为申报主体并获金奖的项目。      

     
     
善于创新的陕建人,也善于总结和分享。陕建创新港项目党总支书记、总经理张党国说:“目前,这些项目建设中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成果已形成《超大规模工程 EPC 项目集群管理》一书,并正式出版发行。”      

     
“六比六赛”劳动竞赛。结合集群项目特点,项目在进度、质量、安全、绿色、文明、后勤六个方面开展了“六比六赛”劳动竞赛和“五小”创新活动,并将创新作为考核加分项,实现周评月奖。在“六比六赛”劳动竞赛的催化下,一些技术成果不断出炉:编制的《创新港 BIM 技术标准》,创新了项目全生命周期 BIM 技术信息管理与应用;首创的“中深层地热清洁能源供热系统关键技术”,解决区域供热、供冷及生活热水;研发的“西北关中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创新技术”,建成了西北最大的屋面植物群落及海绵城市雨水集蓄利用系统;创新的“明装机电管线综合排布及整体顶升装配化安装技术”,实现大规模机电公共部位密集管线快速高质量安装等。      

     
     
基于 BIM 的管线综合技术。      

     
     
在创新港项目应用的“中深层地热能群管循环采集高能供热成套技术”被评为建筑行业年度十大技术创新。      

     
“互联网+”加持的项目管理水平提升。借助互联网平台,项目建成并应用了国内首个涵盖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等七大子系统的数字建造管理平台,解决了项目建设与运营期间,数据的互联互通难题;项目研发了基于“物联网 +BIM ”的精细化施工管理方式,解决了建筑构件、机电设备、施工现场重要信息的实时交互难题;项目建立的安全管理“四化”模式(即“网格化”“信息化”“系统化”“人性化”),线上线下“全天候、零距离、无缝隙”服务对接等,实现有线、无线、物联网与 5G 通信网络“四网融合”,为建成全国首个智慧 5G 校园提供了重要模式,更成为中国施工企业协会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推荐案例。      

     
     
创新港智能监测中心。      

     
基于创新港项目在创新领域的成功实践,陕建正全力扬起建筑行业智能时代的船帆,探索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新路径。      

     
(高玉蓉)      
陕西建工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文化  『向善而建』的陕建文化          
     
陕建调集 1000 多名管理人员和 3 万多名劳务人员,实现如此大体量项目“又快又好”的完美交付,用“快工”却做出了“细活”,除了建造龙头的硬底子功夫,还少不了“向善而建”企业文化这个软实力的涵养与助推。      

     
     
2018 5 月,第三届丝博会华文媒体团走进创新港。      

     
     
项目亲子活动。      

     
“初到创新港,陕建系统 22 家单位、 1600 余名管理人员、 135 家劳务企业、 3 万余名劳务人员以及若干个设计、监理、勘察、检测等单位共同作业,工作作风千差万别,建设初期分歧不少、矛盾不小,影响了工程进度。”陕建创新港项目党总支副书记、副总经理白晓宁说,“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按照支部双管制、党员团体制、活动集中制的原则,通过‘三会一课’、早中晚餐会、专题研讨会等,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大家形成了统一领导、统一标准、统一策划的项目管理理念,发挥了党建在凝聚各方力量攻坚克难等方面的作用。”      

     
大事难事党员先上。项目刚开工,陕建人就把支部建在项目部,成立党员突击队和青年突击队,增强了大家的责任意识,也发挥了党员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项目围绕“健康陕建、和谐陕建、文明陕建”为主要内容的“三个陕建”建设,建立了 3 个医务室,做好了职工和农民工的入场体检和日常的健康教育;建立了阅读室,让阅读成为新风尚;开展劳动竞赛,为项目能手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这一系列举措聚拢了人心,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陕建创新港项目第一党支部书记畅争说。      

     
     
陕建与西安交通大学举办健步创新港活动。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用大项目练兵,是陕建一直以来的人才选拔思路。通过各类培训和“六比六赛”劳动竞赛,创新港成为一个大型的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参与者一边干活、一边学习、一边成长。经历创新港项目的锻造后,很多年轻的施工人员脱颖而出,开始在后续的项目建设中独当一面。      

     
     
2017 6 6 日,陕西省劳动竞赛启动仪式在创新港举行。      

     
文化强则企业强,文化兴则企业兴。在“向善而建”这一企业哲学的精神指引下,陕建集团将继续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毅闯劲,保持昂扬斗志,为奋力迈进世界 500 强和开创陕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不懈奋斗。      

     
     
     
     
项目部连获“业余学校示范项目部”“工人先锋号”“优秀青年突击队”等荣誉。      

     
(田若楠)      
陕西建工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合作  解读陕建的『筑梦搭台』          
     
回顾创新港的建设历程,不难发现,合作共赢是陕建一以贯之的核心理念。      

     
“为客户创造价值,让对方先赢、让对方多赢,最终实现共赢。”的陕建合作智慧在创新港得到了展现。      

     
     
陕建捐建的交大西迁博物馆为传承西迁精神作出了贡献。      

     
利他者利己,达人者达己——      

     
建设初期,陕建就从业主需求出发,赴香港和澳大利亚等知名大学考察,将世界一流大学的经典设计元素推荐、引进到创新港项目,并根据工程实际予以升华;建设中期,陕建主动提出采用天然地基、大体量“裸装”等,提高建筑质感、增加施工步骤、提升建造难度,同时替业主降低了成本,仅材料采购就节省资金约 7 亿元;建设后期,陕建更是将空中花园原本准备采用的南方树种进行了替换改良,使其更具属地性、更易存活,同时又保留了其原有的观赏性,让这些树从栽下那一刻起即成为永恒……      

     
除此之外,陕建与当地政府、业主建立了良好的互动机制,在干好建筑施工的同时,深融、深挖、深耕当地市场,在培训教育、文体活动、互动交流等方面展开了深入合作。      

     
     
陕建集团与西安交大共同成立秦创原未来城市建设与创新联合研究中心,共组 科学家 + 工程师 团队,开展科研攻关和项目落地。图为向校企合作导师颁发聘书。      

     
陕建人用实际行动展现出的细心和付出,赢得了业主方的信任,再次将上百万平方米的创新港后期工程交予陕建建设,这是一场双赢的“奔赴”。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在创新港建设期间,劳务工人最多时有近 3 万名,为了让“劳者有其得”“劳者有其尊”“劳者有其荣”,陕建一直在行动。陕建创新港项目副总经理张洪洲说:“项目开设了 5 个农民工业余学校,每周不少于 3 次开展施工技能、消防安全、特种机械操作等各类专业培训和心理辅导,先后有胡仕清、梁金贵等一批农民工从普工成长为技工或主要劳务管理人员。业余学校还获得了‘全国建筑业企业创建农民工业余学校示范项目部’称号。”      

     
小切口反映大主题,陕建对每一名农民工倾注心血、悉心培养,让他们成为一名优秀的劳动者,这既是企业成长壮大的需要,更是为社会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参与创新港项目建设,对我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大有帮助。”创新港项目部附近的曹家滩村村民张旭升说,“在项目上,我主要配合做了一些前期工作,还参与了部分土方工程,这里不仅让我更系统地学到了一些建筑施工的专业知识,还增强了项目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段经历,让我顺利地接到了一些施工项目,现在我已经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事业逐渐走上正轨。”      

     
     
陕建与西安交大共组 科学家 + 工程师 团队,在宝鸡开展农房加固工作。      

     
     
在创新港建设过程中,陕建坚持最大限度让利于拆迁群众,积极吸纳符合条件的周边村民进入施工现场从事建筑工作,不仅为拆迁村民就业、创业打下坚实基础,也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开展。      

     
干一座工程,占一方市场,交一批朋友,树一座丰碑。      

     
今日之陕建,正犹如创新港这座开放式的“智慧学镇”一般,不断拓展深化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开启全球合作新模式,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于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潮中奋楫争先向未来。       

     
     
继创新港科创基地项目后,陕建集团又承建了 高端人才生活基地 项目,并获得了詹天佑优秀住宅小区金奖。      

     
     
(高玉蓉)      
陕西建工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建设亮点一览

 
以简欧、多层、围合巨构 为主的群体建筑群            
 

创新港传承了“南洋公学”欧式建筑风格和西安古都地域文化特征,将角楼、坡屋顶、老虎窗、柱廊、拱圈等建筑元素,融入传统院落布局,形成交叉融合、又相对独立院系空间,先后有张锦秋、梅洪元、贾倍思等8位著名设计师、41家知名单位参与设计。特别是程泰宁院士主笔完成的8号工程博物馆、9号多功能阅览中心设计,意大利设计师设计的6号米兰理工联合创新中心,文科楼U型环抱设计,宿舍楼单元式五室一厅一卫布局设计等成为创新港的点睛之笔。

       
永临结合的49 条施工路 与校内综合交通系统
 
创新港道路突出了学镇社区宁静、低碳、创新特色,对外交通“畅而不穿”,内部交通具有高度可达性,强调绿色交通出行,形成集城市道路系统、公共交通系统、慢行交通系统和停车系统为一体的高效、合理、无缝衔接的综合交通系统。其永临结合的49条施工道路,按照“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其中主车道10条,次干路18条,支路19条,慢行专用道2条,为最终实现“没有围墙”的大学、有进有出的“港口”、示范样板的学镇奠定基础。

BIM技术与全国首个5G校园      
 
项目全过程采用BIM技术进行辅助设计和管理,不仅有效化解了诸如超大规模工程建设中管线“错、漏、碰”等老大难问题,而且有效的优化了施工场地、模拟施工、方案交底、工程量统计、人和设备管理等工作,以智慧工地建设确保了各单体建筑的运行维护和统一管理。同时,结合BIM技术全生命周期运维管理,创新港实现有线、无线、物联网与5G通信网络“四网融合”,建成了全国首个集教学科研、能源管理、后勤物业、安全监控等管理服务于一体的智慧5G校园综合平台和全场景课堂直播智能运营中心,全天候全方位实时远程监测控制人、车、物,以及水、电、暖等。    
天然地基 和土方内部倒        
 
根据创新港自然地质条件、建筑体量等基础数据,工程地基大多采用天然地基和级配砂石换填地基,基础采用独立基础、条形基础和筏板基础,经过60份地基检测报告和106份工程沉降观测报告,压实度和承载力均满足设计要求。因为不需做试桩、桩基、筏板,基坑施工工期缩短近4个月。同时根据创新港位于河滩地带、地面低于渭河水位的现状,项目利用开挖的土方回填并抬高地面,既解除了洪涝隐患,也实现了土方內部倒运,节约资金近4000万元。    
陕西省首个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 多层民用公共建筑        
     
 
项目注重应用模块化设计理念,优化施工工艺,在主体结构、机电安装、装饰装修等施工过程中,大量采用工厂化定制加工产品,现场装配式安装,以此提升工程质量,缩短建设周期。特别是创新港科创基地15号楼学生食堂的装配式施工,构件总数达347件,共计110种型号,包括预制框架梁、柱,预制叠合板、预制楼梯、预制女儿墙等,最大构建重4.8t,套筒灌浆连接节点493处,其预制构件拆分合理,加工准确,高精度吊装、节点连接质量可靠,是陕西省首个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多层民用公共建筑。
大体量“裸装”        

创新港52个单体92%的室内空间均设计为简装,用料极其普通,特别是学生宿舍区、巨构科研楼、核心地下室等大体量区域空间,墙、顶面只在原结构基础上涂饰乳胶漆饰面;科研实验室、地下室车库大面积为混凝土地面;医学化工板块屋面均为混凝土面层;分布于18个核心区的760余间机电房间,57万余米的各种线缆桥架,3万余米的矿物绝缘电缆,127万余米的各类风管、水管等,这些管道、槽盒、风管的明装和机电安装综合布设及系统调试,体现了项目“粗粮细作”的质量特色,完美呈现了设备管线“裸装”,节省了空间,便于了检修的效果。同时,部分建筑“素颜”。如8号楼总建筑面积16886㎡,框架结构,楼內可见墙、柱、梁、板均设计为饰面清水混凝土。
分布式能源供应与国内规模最大的无干扰地热供热项目

创新港釆用分布式能源系统解决区域供热、供冷及生活热水。分布式能源系统充分利用“中深层地热能无干扰清洁供热技术”,通过金属导管和热交换介质,从地下2-3千米,温度在70至120摄氏度的中深层地热能,“取热不取水”,提供清洁热源。项目共计建设6个能源站,与传统燃煤锅炉相比,使用该技术进行供暖,每个供暖季节约标准煤炭2.5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8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850吨,为北方城市清供热,消除雾霾,提供了“创新港样板”,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无干扰地热供热项目。
海绵城市与绿色节能环保项目的典范        
 
创新港屋顶绿化与地面下凹式绿地结合,融入海绵城市理念,通过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循环系统,实现有收有放的治水新体系。采用地热能及太阳能供热,LED节能灯具,红外感应节水型卫生器具,节能效果显著。同时,严格设置能耗监控系统,建设多处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生态草沟、豁口路沿、透水铺装等,把创新港打造成一个”没有内涝水患”的“港”,成为绿色节能环保项目的典范。    
空中花园与陕西省一次性栽种 规模最大的屋顶绿化项目                  
     
 
创新港屋面形式多样,其中陶土瓦坡屋面5.26万㎡,种植屋面7.27万㎡,广场砖屋面3.68万㎡、混凝土屋面5.74万㎡、金属屋面1.25万m。项目在做好19.78万㎡屋面防渗防漏、排水通畅的同时,种植72762㎡的屋面,将花园放在楼顶,有灌溉系统,被誉为空中花园,成为陕西省一次性栽种规模最大的屋顶绿化项目。

         
八万平方米人防工程                          
 
创新港地上建筑面积141.11万㎡,地下建筑面积18.33万㎡,其中人防工程建筑面积8万余㎡。建设中,创新港人防工程采用化零为整,集中建设的理念,有效的利用地下空间,实现了“人车分流”。如核心地下室,位于创新港中轴空间630米长53.8m宽的下方,连通1-5#科研楼,是创新港的地下交通停车系统和管线共享系统,它提高了施工进度,系统解决了机动车地下通行、停车问题。现在地下人防工程空间已实现了最大化利用,成为商业店铺、学生社团等众多机构的主要选址空间。

       

工程质量局部一览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筑施工

返回版块

65.81 万条内容 · 158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及主体结构质量通病管控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