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2 日,中国香港的《南华早报》发表了评论家 Stephen Chen 的一篇文章——中国高铁被粪便淹没。
文章称,中国高速铁路的“爆炸式”增长,带来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即 高铁上的人类排泄物也呈现 “指数级增长”,使得高铁沿线的车站污水处理设施已经濒临崩溃 。
文章的核心内容,其实是援引了国内期刊《铁路标准设计》5月24日发表的一篇文章。国铁集团高级工程师辛思远团队通过对北京某高铁站集便器废水水质进行连续一年的监测,结果发现,与其他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相比,高铁车站内污水的有机化合物含量要高出数百甚至数千倍。
特别是在春节前后以及复工高峰期,高铁站污水的瞬时 COD 可达 5000mg/L ,氨氮浓度则会高至 1500mg/L 左右。
但与此同时, 很多高铁站则是过去建设的,大量车站的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正在下降,其中有些甚至已经停止使用 。如今人流量大于预期,产生了更多的排泄物,导致污水处理设施不堪重负。
“火车上密封式厕所排出的污水中悬浮固体、有机物(COD)、氮、磷等含量均高于一般生活污水。随着密封式厕所污水量的增加, 现有污水处理设施已无法满足当前城市网络排放标准,亟需建立更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 ”辛思远团队称。
但是, 高铁站周围,很多已经没有可供建设的土地,很难新建污水处理设施 。应急的方法是将处理过的污水、车站的雨水以及其他相对清洁的污水(生活污水、列车清洗水)等混合,再进行简单处理以达到排放的标准。
不过,这种方法显然不够环保,而且总污染量还是较大的。同时,对大量混合污水的简单再处理,也需要投放更多的药剂,并消耗更多的电耗。 只有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在同样的厂房内,更快更好地处理更多污水,才是长久之计 。
最后,辛思远团队提出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他们 采用已有的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为北京市某高铁车站设计了新的反应器,只需将集便器废水稀释两倍后进行处理,在规定时间内,处理后的水即可达到直接排放的要求 。
以上,就是《南华早报》文章的主要内容,小编觉得核心意思还是在讨论高铁污水负荷的技术问题,顺带着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
不过,由于标题过于惊悚——中国高铁被粪便淹没,所以这篇文章在网络上的争议也比较多, 很多人觉得这是在黑中国高铁,因为中国高铁的污水处理问题本来也没这么夸张。
不过,站在环保行业的角度上看,小编觉得这篇文章中点到的问题,对于环保产业来讲其实都是商机啊。
2008年,中国建成了第一条高铁——京沪高铁。但在15年之后,中国的高速铁路网总里程则已达到了4.2万千米,足以绕地球一圈还多。
正如文章所说,高铁建设的“爆发式”增长,也带来了对污水处理的大量需求。公开信息显示, 每列高铁一般有 16 节车厢、 15 个集便箱、 16 个上水口,而这些集便箱产生的污水最终都需要统一收集处理。
正如文章所说, 高铁站污水在高峰期(比如春运期间、寒暑假)往往会出现短时间的峰值,瞬时 COD 浓度可达 5000mg/L ,氨氮浓度也可能高至 1500mg/L 左右。
这些问题,会不会带来应急处置的需求? 就像辛思远团队设计的新反应器,可以将集便器废水稀释两倍后进行处理,这些新设备或许也将为环保市场释放一些商机。
根据文章透露出来的信息, 一些高铁站是过去建设的,设计污水处理能力偏小,而实际上人流量又大于预期,导致污水处理设施不堪重负。
而高铁站的周边,又没有可供建设的土地,很难再新建污水处理设施。
这可能就要求,高铁站要在已有的污水处理设施基础上,进行提标改造、扩容建设,而这可能也会为环保产业带来新的机会。
总之,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高铁的“爆发式”增长,也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出了很大需求。
当然,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些新释放出来的需求,可能首先还是与国铁集团内部的一些环保企业有关。
但最终,相关的环保设备需求,可能还是会辗转流向更下游的中小环保设备制造商,让大家 “雨露均沾”。
希望环保产业也能搭上中国高铁飞速发展的快车,收获一波自己的成长。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高铁污水处理是一个新课题,值得关注,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