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环保工程 \ 环保大厅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科学指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科学指引

发布于:2023-06-16 10:41:16 来自:环保工程/环保大厅 [复制转发]

内容提要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发展的永恒话题。面对人与自然冲突日益加剧、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不断显现、全球环境治理赤字增大的现实,人类亟须一场从理念到行动的深刻变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博大的天下情怀、宏阔的世界眼光、创新的思想洞见、鲜明的中国特征,开辟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理论新境界,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中国方案,创造了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提供了科学指引。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彰显了这一思想的真理光芒和实践伟力。党的二十大强调,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新时代新征程上,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推进全球环境治理,推动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清洁美丽世界;全球环境治理;人类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国内绿色低碳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积极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大力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思想的创立,高高举起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旗帜,并在实践中不断彰显其鲜明的世界价值。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挑战日益凸显、治理进程备受困扰的当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其博大的天下情怀、宏阔的世界眼光、创新的思想洞见、鲜明的中国特征,引领中国在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为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这一思想将不断展现其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为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提供坚实的科学指引。


一、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挑战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加速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解决全球环境治理转型,已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共同课题。面对持续恶化的全球生态环境状况和不断加剧的全球环境治理赤字,深入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变得更加紧迫。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之问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关乎人类文明的前途和命运,也是生态文明建设要回答的根本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人与自然关系经历了臣服于自然、依赖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征服自然等阶段,人类对自然的无度索取与掠夺不断增强,导致生态系统平衡被打破,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逐渐失衡,走向紧张与对抗。总结人类文明发展史可以看出,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另外,生态环境危机的全球扩展性、全球关联性、全球影响性,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影响的基础性、长期性,使得这一问题具有鲜明的世界性。


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实践层面上,人与自然关系表现为发展与保护关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类永续发展,必须对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问题进行科学回答。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普遍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曾一度陷入越发展环境危机愈发严重的困境。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社会逐渐认识到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必要性,并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努力将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但从实践来看,如何真正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与保护协调推进的道路仍然面临挑战。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之本、发展之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最前沿课题就是“与自然共生”。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生态环境危机,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抉择,必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续之道。


(二)全球生态环境危机不断加剧


过去半个世纪,国际社会不断探索解决工业文明带来的诸多环境问题,在政策和实践方面积极行动并取得一定进展。但由于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地球正面临着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这三重危机,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气候变化已从未来挑战变成严峻、紧迫的现实危机。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也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大生态危机。2021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IPCCAR6)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指出,较工业化前(1850—1900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已上升约1℃,从未来20年的平均温度变化来看,全球温升预计将达到或超过1.5℃。究其原因,人类活动是全球温升的主要影响因素。2021年与能源有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6%,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球气温上升趋势未得到扭转。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2021年适应差距报告》表明,《巴黎协定》设定的1.5℃温控目标可能会落空,已产生的气候影响不可逆转。在气候变化影响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造成了系统性冲击。


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据统计,全球一半以上GDP总量要依赖自然资源的贡献,超过30亿人的生计依赖于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样性。然而从现实来看,全球生物多样性普遍受威胁的形势在持续。截至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爱知目标”没有一个完全达成,20个目标中仅有6个部分实现。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22》指出,自1970年以来全球范围内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平均下降了69%。过去的300年中,全球超过85%的湿地已经消失;平均一半以上的海洋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没有得到保护;全球每年约1000万公顷的森林受到毁坏,约4万个物种在未来几十年内将面临灭绝风险。世界各国必须刻不容缓地采取变革行动,扭转生物多样性持续丧失的态势。


环境污染问题等仍在全球范围内不同程度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发展。世界卫生组织数据表明,约99%的全球城市人口呼吸着污染的空气。作为造成全球疾病负担最重要的环境因素,空气污染每年导致约600万至700万人过早死亡。很多发展中国家使用未经合理处理的废水灌溉以提高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力,但往往以牺牲人类健康和环境风险为代价。海洋也正面临塑料污染、酸化、富营养化等严重威胁,2021年超过1700万吨的塑料进入海洋,预计到2040年将增加一到两倍。随着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全球各大城市长期存在的固体废物问题继续加剧,2022年全球平均82%的城市固体废物被收集起来,仅55%在受控设施中进行处理。环境问题正日益引发经济损失,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福利损失相当于全球经济产出的6.2%左右。


全球生态破碎严重,生态赤字持续攀升,各类环境问题相互叠加,全球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议程同样面临挑战。《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进程过半,但在以气候变化、新冠疫情等冲突为主、相互交织的多重危机影响下,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平均指数连续两年下降,部分领域出现进展停滞甚至倒退,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全球落实受到重创,如期实现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前景不容乐观。


(三)全球环境治理赤字亟待解决


自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开启人类发展理念和实践的变革以来,国际社会携手应对环境挑战已经走过半个世纪。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里约+20”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为标志,全球环境治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数国家参与到多数国家推动、从被动的环境保护到主动的全球参与的发展历程。在经过了探索与奠基、实践与突破、分歧与彷徨等阶段后,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在复杂的利益博弈中逐步调整完善,形成了以各国政府、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为主体,联合行动应对全球性环境危机的基本秩序。但在国际社会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加,有增无减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对全球治理秩序带来冲击的背景下,全球环境治理也陷入一系列矛盾与困境。责任缺失、利益冲突、监管缺位、协调不畅等导致生态环境领域的治理赤字愈发凸显。


一方面,跨领域矛盾焦点深度交织,全球环境治理意见分歧不断增加。在全球环境治理从“就环境谈环境”转向“跳出环境谈环境”的过程中,全球性环境问题与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关联性日趋密切,与各行为主体之间的意识形态、政治博弈、跨国贸易等问题深度交织。随着环境领导力的内涵不断指向产业主导权、能源安全和技术引领等维度,各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矛盾焦点,也逐渐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分歧,转变到能源、贸易、资金、市场、技术等多方面的利益竞争。这使南北之间经济发展和环境议题上的不平等、不平衡表现得更加突出,绿色鸿沟、利益认知差距和责任分歧也不断加剧。


另一方面,全球环境治理参与主体多元化,利益驱动下的阵营分化日益严重。联合国框架下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是多边体系,以主权国家为主要参与主体,也包括许多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在全球环境治理体制高度分散和碎片化,国际多边环境组织权威性和号召力下降的情况下,环境治理领导力量缺失。在各自利益诉求的驱动下,日益多元化的参与主体对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持有不同的态度和应对方式,影响力此消彼长、关系愈发错综复杂。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权益之争外,发达国家间在全球环境治理机制、模式上也存在明显分歧,发展中国家间在一些环境议题上也呈现出不同阵营,给凝聚全球环境治理合力带来障碍。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



? ?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面对不断加剧的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和亟须破解的全球环境治理困局,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文明发展和人类前途命运的高度,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基于历史、立足当下、面向全球、着眼未来,系统阐释了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环境与民生、国内与国际等关系,创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思想关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肇始于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人类求解放”的政治追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大同”“和合共生”的价值观念,升华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既是造福中国的理论,也是造福世界的理论。这一思想凝结着对发展人类文明、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深刻洞见,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容和重大成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提供了科学指引。

?     ?    


(一)开辟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新境界


以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为标志,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从理念、到共识、到政策、到行动、到拓展的飞跃。自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正式明确可持续发展概念以来,学界基于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一理论体系,使其成为推动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导思想,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成为全球的行动纲领,并在指导全球实践中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然而,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停滞不前的事实表明,这一理论在理念、原则、范畴、路径、方法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汇人类的生态观点、理念、实践,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理念,将之升华为一个系统的、指导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开辟了全球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境界。这一思想创造性地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革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从理论上破解了人与自然二元割裂问题,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了新的认识论支撑。这一思想创造性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强调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强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深刻揭示了发展与保护的辩证关系,革新了对环境与经济、环境与民生等关系的认识,为破解发展与保护二元对立、不可兼得提供了新的价值论支撑。这一思想创造性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强调用最严密法治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为解决可持续发展治理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支撑。这一思想创造性提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强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为实现生态环境的全球行动,推动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提供了新的世界观支撑。党的二十大提出,“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度谋划发展”,“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将这一思想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超越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方案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在生态环境领域尤其如此。首先,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均以工业化为驱动,创造积累的巨大物质财富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不只是缘于中国发展模式面临的特殊问题,背后更是工业革命后人类传统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的普遍问题。美国学者唐纳德·沃斯特批评道:“工业资本主义,大肆渲染对所有对手的胜利,预示过建立一个永无止境地追求财富的‘新世界秩序’,但是,没有提出过任何可以达到社会、经济或生态方面的稳定状态的希望。”其次,在生态环境上,西方国家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再转移的道路,实质上是依靠对落后国家掠夺实现和维持的现代化。此外,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逻辑,强调资本的增殖和物质财富的积累,导致其现代化对自然的无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正如生态马克思主义者所指出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是生态危机的根源。最后,全球几十年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表明,世界各国需要基于国情探索在地化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才能确保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地和推进。


全球环境治理面临的诸多挑战迫切需要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反思西方传统现代化模式,分析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上的不足,坚决摒弃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老路,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迷思,开创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党的二十大又进一步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向世界树立了现代化的生态文明价值取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给发展中国家破解工业文明以来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难题,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提供了全新选择。


(三)创造了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


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应有之义,也是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目的所在。习近平总书记从着力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践中,提出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一系列主张和倡议,擘画了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美好蓝图,成为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愿景。提出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以绿色转型为驱动,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以人民福祉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国际法为基础,维护公平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倡导全人类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加强团结、共克时艰,构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强调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推动各方维护多边共识、聚焦务实行动、加速绿色转型,为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注入信心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人类文明发展已经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生态层面的具象化表达,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形态和新道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扩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刻内涵,彰显了中国特色、战略眼光和世界价值,丰富和发展了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随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必将带来重构人与自然关系的全球影响,也必将为重建全球绿色生态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引,更重要的是必将带来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格局的重塑。生态文明这一文明新形态,成熟于中国大地的实践土壤,代表了更加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实现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协调适应,推动了人类文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范式转型。


三、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中国答卷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中国积极有为地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进程,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实现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同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有力验证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一)坚定不移参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


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办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开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和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始终同频共振。中国将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积极实施,坚定不移履行承诺、推动实践,努力增进多边合作、履行国际公约、搭建多边平台、开展环境外交,做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忠实践行者,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誉。


中国批准实施《巴塞尔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等30多项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多边公约,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并以本国实践助力各项国际公约发挥出更大效力。先后举办《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以及《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等环境领域重要国际会议,为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多边合作搭建交流平台。在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上海合作组织、中非合作论坛、中阿环保合作论坛、中拉论坛框架下,主动加强与环境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外交,达成《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等,推动双边与多边气候领域对话,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面对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同各方开展国际合作,与100多个国家开展生态环境国际合作与交流,与60多个国家、国际及地区组织签署约150项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文件,开展了一系列务实行动,对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中国力量


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对世界而言就是贡献。”同时,中国追求的是共同发展,坚持合作共赢,让发展成果造福世界,惠及世界各国人民。面对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和环境治理赤字,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也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国是近10年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多边进程,为《巴黎协定》的达成、生效和顺利实施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积极推进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持续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累计安排超过12亿元人民币,签署13份合作文件,培训超过2000名发展中国家相关人员。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中国深入推进清洁能源转型,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1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34.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5%;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到84.9%;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为世界各国治理环境污染作出突出贡献,提供了中国方案。在生态保护方面,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对全球实现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全球新增绿色植被面积1/4来自中国,成为全球“增绿”领跑者。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中国是最早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自2019年以来,中国一直是《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各项议定书核心预算的最大捐助国。截至2019年底,提前一年实现联合国提出的17%目标。中国在20个“爱知目标”中,3个目标进展超越预期,13个目标取得关键性突破,4个目标取得阶段性进展,执行总体情况好于全球平均水平。


(三)积极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逐步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诸多领域扮演领跑者角色,在国际舞台发挥重要引领作用。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中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解决方案,为解决全球环境治理赤字凝聚各国力量,贡献中国智慧。


引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取得重大进展。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我国积极引领气候变化谈判进程,在推动《巴黎协定》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中发挥关键作用。引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开启崭新篇章:中国作为COP15主席国推动会议通过《昆明宣言》,并达成了历史性的成果文件——《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了新的蓝图。引领绿色“一带一路”成为国际合作新亮点:中国将生态文明领域合作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内容,发起了系列绿色行动倡议,携手各方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持续造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各国人民。引领多边对话合作机制日趋活跃:中国积极筹办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等主场外交活动,建立中国—上合组织、中非、中国—东盟、澜—湄公河等多边对话合作机制,加强全球环境治理合作。随着生态文明被纳入联合国文件、成为联合国大会主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为全球贡献了最重要的中国智慧。


四、深入推进全球环境治理,加快建设清洁美丽世界



党的二十大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为中国持续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指明了路径方向、明确了目标要求。当前,全球环境治理进程的第二个五十年已经开启。中国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一如既往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进程,坚定践行多边主义,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动承担同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环境治理义务,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共同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一)充分展现大国担当,减少全球环境治理赤字


一是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公约谈判履约。坚持发展中国家主张,以更加积极姿态参与全球环境公约谈判议程和国际规则制定,维护生态环境权益的公平正义。切实履行各项公约义务,推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等机制的有效执行。


二是坚持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多边框架下开展全球环境治理,支持多边环境组织提升自身影响力,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是在能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一步通过实施“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绿色丝路使者计划等,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四是推动完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倡导在资金筹措机制、违规惩戒机制等方面的探索创新,督促发达国家切实履行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筹措承诺,进一步推动缩小南北环境治理赤字。


(二)坚定践行多边主义,深化全球环境治理合作机制


一是深化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当前,共建“一带一路”不断向着更加绿色、更加可持续的方向演进,绿色“一带一路”不仅成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也为完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要把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低碳发展摆在共建“一带一路”更加突出位置,带动各国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发挥引领者作用,助推全球绿色发展,释放共建“一带一路”发展潜能。


二是构建更加深入广泛的环境外交格局。继续加强与美国、欧盟等环境大国和国际组织的对话沟通,建立完善生态环境领域高层对话协商机制,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共识与合作。增进与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沟通协作,扩大绿色合作伙伴,争取更加广泛支持。


(三)积极传播中国理念,凝聚全球环境治理广泛共识


传播力决定一个国家的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塑造力。当前,个别西方发达国家在环境议题上对我国妄加指责、围堵打压,渲染抹黑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阻碍绿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企图利用生态环境问题对我国进行“规锁”。加强对外话语能力建设,不仅能够有力回击个别西方国家的污蔑,也有利于进一步消除分歧、凝聚共识。要增强底气、鼓起士气,宣传好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实践的生动故事和突出成就,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要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表达,积极传播中国生态文明理念,使中国智慧、中国主张转换为世界性通用语言,传之愈广、受之愈多,以强大的理念和实践感召力凝聚更加广泛的全球环境治理行动共识。

  • yj蓝天
    yj蓝天 沙发

    好资料,学习啦,谢谢楼主分享

    2023-06-17 07:25:17

    回复 举报
    赞同0

环保大厅

返回版块

4676 条内容 · 60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生态环境部就《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公开征求意见!

6月7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关于进一步加强 危险废物 规范化环境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2023年6月18日。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