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史 \ 古代木结构建筑如何防虫、防腐

古代木结构建筑如何防虫、防腐

发布于:2023-06-13 09:24:13 来自: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 [复制转发]


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是木结构建筑,以其独特的取材、巧妙的结构和别具风格的造型艺术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历经千年风霜,饱经岁月侵袭,其中对于木结构古建筑防火防水防虫防腐的保护,尤为重要。 本期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古代木结构建筑如何防虫、防腐?



晋代以前人们就注意到选取耐腐的木材。从民间流传“水浸千年松,搁起百年杉”的俗语,可知古代工匠很早即已懂得不同的木材有着不同的防腐性能。


通过长期的实践他们知道杉木暴露在空气中是不易腐朽的,而柳木、柏木、红松埋在水土之中是较难腐朽的。根据各种构件位置,性能的异同,选择性能不同的木材。


在建筑施工中,古代工匠还采取了一些相应的防腐措施。我国古建筑为防止雨水淋湿版筑墙,很早以来屋顶上就采用了较大的出檐。


对于木材本身的防腐处理,创造了药剂法、浸渍法、涂刷和油漆法、烟熏和焦灸表皮法等。


①药剂法:明周履在《群物奇制》中提出“活湿松木段柱顶上凿一窝洞,以桐油注入,搁起一夜则水自下流,干又不生白蚁”。此法现代科学已得证实。


②浸渍法:公元四世纪(晋)葛洪所著的《抱朴子》中有“铜青涂木,入水不腐”的记载,现代科学证明把材料泡在铜青(醋酸铜)溶液中处理,确有良好的防腐效果。南方一-些地区还有采用石灰水、海水、盐水、明矾水来浸渍防腐要求高的木材,这些实质上都是灭菌处理。


③涂刷和油漆法:在殷商时期就有采用矿物颜料涂饰木材表面和使用漆器了,其中矿物颜料有一定的覆盖力和杀菌性,而油漆则有一定的隔绝空气和水分的性能。


④烟熏和焦灸表皮法:烟熏房间客观上即起控制木材表面菌虫繁殖生长的作用。


古代诸多行之有效的防腐保护措施使得许多木结构建筑得以留存至今。 现如今又有哪些古代木结构建筑防虫、防腐的具体措施呢?


为防止古建筑木结构受潮腐朽或遭受虫蛀,维修时应采取下列措施:


一、从构造上改善通风防潮条件,使木结构经常保持干燥。


二、对易受潮腐朽或遭虫蛀的木结构用防腐防虫药剂进行处理。

防腐防虫药剂要求


一、应能防腐,又能杀虫,或对害虫有驱避作用,且药效高而持久;


二、对人畜无害,不污染环境;


三、对木材无助燃、起霜或腐蚀作用,


四、无色或浅色,并对油漆、彩画无影响。


重点部位防腐、防虫处理


一、不落架工程的局部处理


1.柱脚表层腐朽处理:剔除朽木后,用高含量水溶性浆膏敷于柱脚周边,并围以绷带密封,使药剂向内渗透扩散。


2.柱脚心腐处理:可采用氯化苦熏蒸。施药时,柱脚周边须密封,药剂应能达柱脚的中心部位。一次施药,其药效可保持3~5年,需要时可定期换药;


3.柱头及其卯口处的处理;可将浓缩的药液用注射法注入柱头和卯口部位,让其自然渗透扩散。


二、落架大修或迁建工程中的木柱处理


不论继续使用旧柱或更换新柱,均宜采用浸注法进行处理一次处理的有效期,应按50年考虑。


古建筑中檩、椽和斗的防腐或防虫,宜在重新油漆或彩画前,采用全面喷涂方法进行处理。对于梁枋的榫头和埋入墙内的构件端部,尚应用刺孔压注法进行局部处理。


三、屋面木基层的防腐和防虫,应以木材与灰背接触的部位和易受雨水浸湿的构件为重点,并按下列方法进行处理:


1、对望板、扶脊木、角梁及由戗等的上表面,宜用喷涂法处理;


2、对角梁、檐椽和封檐板等构件,宜用压注法处理;


3、不得采用含氟化钠和五氯酚钠的药剂处理灰青屋顶。


四、古建筑中小木作部分的防腐或防虫,应采用速效、无害、无臭、无刺激性的药剂。处理时可采用下列方法:


1、门窗:可采用针注法重点处理其榫头部位。必要时,还可用喷涂法处理其余部位。新配门窗材,若为易虫腐的树种,可采用压注法处理。


2、天花、藻井:其下表面易受粉蠹危害,宜采用熏蒸法处理;其上表面易受菌腐,宜采用压注喷雾法处理。


3、对其他做工精致的小木作,宜用菊酯或加有防腐香料的微量药剂以针注或喷涂的方法进行处理。


古建筑木结构易因潮湿等原因而逐渐腐蚀损坏,需要人为进行保护与修复才能延长其使用寿命。古建筑的修缮有多种方法,应根据损坏状况采取不同的方法。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

5.11 万条内容 · 150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两广路,连接宣武崇文的玉带

一提起北京,我想全国人民都应该知道一条最著名的“十里长街~长安街”。 其实,在北京还有一条与长安街平行的两广路,也许曝光率和知名度远没有长安街那么高,但是它却如同一条玉带,连接起了南城的繁华,南城的味道和南城人的生活。 (两广路东段旧照) 南城,顾名思义一定是相对于北城来说的。由于受到当年“分城而居”的影响,北京前三门外的外城地区(南城),商贾云集,会馆林立,五行八作汇聚于此,三教九流在此谋生。正是因为这种多民族杂居,多行业共生的独特环境,造就了绝无仅有的北京南城文化。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