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民大会堂。
作为新中国最经典的建筑杰作之一,
这一宏伟建筑当年是如何设计并在一年之内快速建成的?
人民大会堂1958年10月动工,
1959年9月建成,用时仅10个多月,
同期世界其他著名建筑
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建设了7年,
日内瓦“万国宫”建了8年,
悉尼歌剧院则用了整整14年才完成建设。
我们不禁要问:在新中国刚刚建立
百废待兴、物资匮乏的年代,
中国人凭什么能完成这样的壮举?
历史能告诉我们的,总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多
......
1959年10月1日,在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前举行了阅兵仪式和七十万人大游行,庆祝共和国的十周岁生日
人民大会堂建造史
建筑面积创世界之最
为了设计大会堂,工人、学生、教授,以及西安市设计院、清华大学建筑系等全国各地的设计单位纷纷献计献策。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提出了84个平面方案和189个立面方案,图2为他们拿出的平面图(下层图)和立面方案(上层图)。
▲为了领导们能更直观地了解整个规划,当时的设计建造部门还制作了这样的模型。
寿命不能少于350年
▲人民大会堂施工工地
地下有三条古河道
1958年10月28日,人民大会堂破土动工。有一天,工人们正在挖土,突然有水汩汩地冒出来。经勘察,一个埋在地下的秘密被揭开了:人民大会堂设计场地下方竟然有三条古河道。工作人员判定其中两条分别是元、金两朝城墙的护城河故道,另一条是几万年前的永定河古河道。这么复杂的地形能够支撑上部建筑吗?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最终,经专家讨论,在古河道地区采用特殊的箱形基础,以保证建筑的安全性。事实证明,当年针对如此复杂的地形所做的一系列处理是成功的。
人均空间突破声学处理极限
▲人民大会堂总设计总建筑师张镈(老年照)
如何做到没有柱子?
1959年5月,宴会厅和人大常委会办公楼两大主体都已进入到外部装修阶段。大礼堂里却因为结构复杂、空间范围大,仍然在进行结构施工。
由于当时的负责人积劳成疾,在国庆工程办公室工作的侯文长紧急受命,担任人民大会堂工程第二指挥部负责人,主抓大礼堂工程。
今天我们看到的大礼堂宽76米,深60米,中部高32米。这么大的空间里没有一根柱子,无论从哪个方向都能没有遮挡地看清主席台。
可是,当年侯文长刚一上任,如何形成无遮挡视觉效果的问题就使他犯了难。
设计人员研究决定,采用大跨度的钢桁架代替柱子进行支撑。这意味着要在东西两侧大墙上安装12榀7米高60.9米跨度的大钢架。问题随之而来,以当时的条件,这样的“庞然大物”如何吊装到几十米的高空?
完成屋顶装饰数百人“高空杂耍”
1959年5月下旬,距离工程竣工仅剩下三个月。按照一般程序,纷繁复杂的内部装修根本无法在不足100天内完成。想要成就奇迹,就必须“压缩时间”。可是地面在铺地板,吊顶也需要从地面搭架子。类似的空间冲突怎么解决?
一位经验丰富的架子工想出了“高空杂耍”的办法:把一根根杉篙一头固定在钢桁架上,另一头垂在半空中,工人们像“猴爬杆儿”一样,脚别着杉篙,头朝下“噌噌噌”从钢桁架上顺着杉篙爬下来,吊在半空中。几百人倒悬高空,颤颤巍巍地搭出悬空的架子。
就这样,大会堂被分成天外有天的八层空间。4000多名工人分布其中。站在工地上,极目四望:从地面到屋顶,满是忙碌却有条不紊的工人。铺地面、安楼板、吊天棚……十一个工段平行流水、立体交叉,同时高速进行。
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战役
“第二次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在大会堂工地现场举行的文艺庆祝活动
毛主席定名“人民大会堂”
1959年8月,人民大会堂竣工在即,脚手架被井然有序地层层拆除(上图)。正如周总理所言,大会堂是一个孩子。现在,这位身份显赫的孩子正在做最后的沐浴更衣,准备接受世人的礼赞。
1959年10月1日,人民大会堂前彩旗招展,作为大游行的一部分,文艺大队在天安门广场上表演了孔雀舞。从她们的笑容里,我们看不到饥饿、看不到困窘,能看到的只有喜悦和自豪。
世界建筑史上的创举
中国人民创造的奇迹
人民大会堂坐西朝东,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高46.5米,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要大。
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人民大会堂更像是一种象征,一种精神上的向往与寄托,正如冰心所言:“走进人民大会堂,使你突然地敬虔下来,好像一滴水投进了海洋,感到一滴水的细小,感到海洋的无边壮阔。”
的确,这是“敢教日月换新颜”的奇迹,而这样的奇迹,可能永远都不会有重演的机会了。只是索尔仁尼琴说过:“忘旧事者,失双目。”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混凝土结构
返回版块140.2 万条内容 · 2146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谢谢各位,学习啦!谢谢分享啊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