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混凝土结构 \ 看“奇迹工程”人民大会堂是怎样建成的?

看“奇迹工程”人民大会堂是怎样建成的?

发布于:2023-06-09 13:37:09 来自: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 [复制转发]


北京人民大会堂。
作为新中国最经典的建筑杰作之一,
这一宏伟建筑当年是如何设计并在一年之内快速建成的?

人民大会堂1958年10月动工,
1959年9月建成,用时仅10个多月,
同期世界其他著名建筑
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建设了7年,
日内瓦“万国宫”建了8年,
悉尼歌剧院则用了整整14年才完成建设。
我们不禁要问:在新中国刚刚建立
百废待兴、物资匮乏的年代,
中国人凭什么能完成这样的壮举?
历史能告诉我们的,总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多
......


1959年10月1日,在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前举行了阅兵仪式和七十万人大游行,庆祝共和国的十周岁生日


人民大会堂建造史


1958年,北京中轴线迎来了自1405年明永乐帝朱棣营建紫禁城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建筑活动。  


“建设万人的大礼堂”,这是毛主席早在延安时就有的构想。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明确提出了要在北京建“万人大会堂”的设想。中央北戴河会议决定为庆贺共和国10周年盛典,要在北京建设包括“万人大会堂”在内的十大建筑。这正是人民大会堂的前身。  


建筑面积创世界之最



为了设计大会堂,工人、学生、教授,以及西安市设计院、清华大学建筑系等全国各地的设计单位纷纷献计献策。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提出了84个平面方案和189个立面方案,图2为他们拿出的平面图(下层图)和立面方案(上层图)。


当时的要求,大会堂建筑面积必须限定在7万平方米内。万人大礼堂、5000人宴会厅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楼,这么多的内容怎么合理安排在7万平方米内?无论怎么精打细算,方案都显得“小家子气”。最终,人民大会堂总建筑面积从原定的7万平方米扩大到17万余平方米,大大方方地落在了图纸上。  


▲为了领导们能更直观地了解整个规划,当时的设计建造部门还制作了这样的模型。



寿命不能少于350年


周总理对大会堂的意见一直是这样的:“大会堂的寿命起码要比故宫、中山堂长,不能少于350年。”  
最后,这座世界上最大的会堂建筑,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完成,一共只用了1年零15天,其中,从选址到敲定设计图纸,仅用了50天时间。而从场地上原有房屋拆迁到地质勘探、地基处理、规划设计、施工机械、材料准备、工程施工、工程完工后的房间布置以及正式使用前的试用……只用了10个月。  


▲人民大会堂施工工地


地下有三条古河道

1958年10月28日,人民大会堂破土动工。有一天,工人们正在挖土,突然有水汩汩地冒出来。经勘察,一个埋在地下的秘密被揭开了:人民大会堂设计场地下方竟然有三条古河道。工作人员判定其中两条分别是元、金两朝城墙的护城河故道,另一条是几万年前的永定河古河道。这么复杂的地形能够支撑上部建筑吗?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最终,经专家讨论,在古河道地区采用特殊的箱形基础,以保证建筑的安全性。事实证明,当年针对如此复杂的地形所做的一系列处理是成功的。




人均空间突破声学处理极限


当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万人礼堂的空间处理问题。大会堂17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万人大礼堂就占去了近1/2,一间能装进整个天安门城楼的大屋子,怎样才能让所有人都看得见、听得清?如何在保证顶棚绝对安全的同时,还不让人产生压抑感?张鎛几乎请教了所有相关领域的专家,大家却众口一词“不可能!”中科院马大猷教授甚至撂下一句话:“人均空间6立方米是声学处理的极限,大礼堂平均每人9立方米,要能都听得清,那叫世界奇迹。  

▲人民大会堂总设计总建筑师张镈(老年照)


面对这个没法攻克的难关。人民大会堂总设计师张镈(梁思成的弟子)只得去向周总理汇报请示。  
听罢汇报,周恩来陷入了沉思,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不消除巨大空间给人的压抑感,大礼堂就是个失败的设计。片刻之后,周恩来忽然开口,轻轻吟诵了两句诗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见张鎛一时摸不到头脑,周恩来笑了:“人站在地上,并不觉得天有多高,站在海边,也不觉得海有多远。为什么不从水天一色的意境出发,去做抽象处理呢?”  
谁能想到,大会堂设计中的最大难题,竟在古人那里找到了答案。为了体现“水天一色”的感觉,张鎛给大礼堂的穹顶设计了圈水波形的暗灯槽,与周围装贴的淡青色塑料板相呼应,灯亮之时犹如波光盈盈。建筑师们还在整个穹顶上开了近500个灯孔,人坐在观众席内,抬头就可见“繁星点点”,仿佛置身于浩瀚夜空,丝毫不会感觉压抑、沉重。  
在大礼堂巨大的穹顶上,还藏着许多我们看不清的小“星星”——那是几百万个小小的吸声孔,有了它们,大礼堂的屋顶整个儿变成了一块巨大的吸音板,主席台上发出的多余音波完全被吸走,不但没有回声还能留点“混响”,让坐在每个角落的人都能清晰准确地听到发言人的声音——大空间带来的问题,又被大空间自身解决掉了。中国人又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  



如何做到没有柱子?


1959年5月,宴会厅和人大常委会办公楼两大主体都已进入到外部装修阶段。大礼堂里却因为结构复杂、空间范围大,仍然在进行结构施工。

由于当时的负责人积劳成疾,在国庆工程办公室工作的侯文长紧急受命,担任人民大会堂工程第二指挥部负责人,主抓大礼堂工程。

今天我们看到的大礼堂宽76米,深60米,中部高32米。这么大的空间里没有一根柱子,无论从哪个方向都能没有遮挡地看清主席台。

可是,当年侯文长刚一上任,如何形成无遮挡视觉效果的问题就使他犯了难。

设计人员研究决定,采用大跨度的钢桁架代替柱子进行支撑。这意味着要在东西两侧大墙上安装12榀7米高60.9米跨度的大钢架。问题随之而来,以当时的条件,这样的“庞然大物”如何吊装到几十米的高空?


大会堂工程使用的全部钢结构重约4000吨,其中国宴厅的钢梁就重1100多吨。在当时的条件下,怎么把这么重的钢梁吊上去,请来的苏联专家想出了种种方案,都失败了。最后还是工人们根据经验创造出的“桅杆式起重机”完成了这个任务。  





完成屋顶装饰数百人“高空杂耍”


1959年5月下旬,距离工程竣工仅剩下三个月。按照一般程序,纷繁复杂的内部装修根本无法在不足100天内完成。想要成就奇迹,就必须“压缩时间”。可是地面在铺地板,吊顶也需要从地面搭架子。类似的空间冲突怎么解决?

一位经验丰富的架子工想出了“高空杂耍”的办法:把一根根杉篙一头固定在钢桁架上,另一头垂在半空中,工人们像“猴爬杆儿”一样,脚别着杉篙,头朝下“噌噌噌”从钢桁架上顺着杉篙爬下来,吊在半空中。几百人倒悬高空,颤颤巍巍地搭出悬空的架子。

就这样,大会堂被分成天外有天的八层空间。4000多名工人分布其中。站在工地上,极目四望:从地面到屋顶,满是忙碌却有条不紊的工人。铺地面、安楼板、吊天棚……十一个工段平行流水、立体交叉,同时高速进行。


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战役



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战役拉开了序幕,工人们以“某指挥部全体战士”这样庄严的身份,纷纷写下“决心书”、“保证书”、“向党的保证和誓言”,向毛主席保证:一定完成任务。  


来北京参加会议的少数民族妇女同志也来添一把力,镜头之外,在她们身后还有高高举起的标语:“学习你们的共产主义风格”。  


随着施工的进展,木工能手等各路英雄豪杰涌现了出来。  


随着施工的进展,制模能手等各路英雄豪杰涌现了出来。  


 

“第二次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在大会堂工地现场举行的文艺庆祝活动


毛主席定名“人民大会堂”



1959年8月,人民大会堂竣工在即,脚手架被井然有序地层层拆除(上图)。正如周总理所言,大会堂是一个孩子。现在,这位身份显赫的孩子正在做最后的沐浴更衣,准备接受世人的礼赞。


1959年9月24日,大会堂工程宣告完成。就在竣工前的几天,毛泽东给这座气势恢弘的建筑正式定名—— 人民大会堂  
验收之后,工作人员都为这一人民集体拼搏得来的大奇迹而骄傲,他们激动地形容:“地面颜色就像碧绿的湖水,光洁得像镜子一样亮,让人不敢下脚。”那时,前来检查工作的各级领导都是脱鞋在上面走的,连陈毅陈老总,都是二话没说跟大家一样提着鞋参观。事后万里同志知道了这件事,通知大家:“地面很凉,以后老同志参观就不要脱鞋了。”  


1959年10月1日,人民大会堂前彩旗招展,作为大游行的一部分,文艺大队在天安门广场上表演了孔雀舞。从她们的笑容里,我们看不到饥饿、看不到困窘,能看到的只有喜悦和自豪。


世界建筑史上的创举

中国人民创造的奇迹


人民大会堂坐西朝东,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高46.5米,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要大。

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人民大会堂更像是一种象征,一种精神上的向往与寄托,正如冰心所言:“走进人民大会堂,使你突然地敬虔下来,好像一滴水投进了海洋,感到一滴水的细小,感到海洋的无边壮阔。”

的确,这是“敢教日月换新颜”的奇迹,而这样的奇迹,可能永远都不会有重演的机会了。只是索尔仁尼琴说过:“忘旧事者,失双目。”


  • 阿巅2019
    阿巅2019 沙发

    谢谢各位,学习啦!谢谢分享啊

    2023-06-12 13:00:12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混凝土结构

返回版块

140.2 万条内容 · 2146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重庆小区道路突然沉降,官方通报:连续降雨所致,不影响建筑

6月5日,重庆市万州区住房城乡建委就“锦绣江南小区6、7号楼边坡挡墙局部倾斜、地面沉降下陷 ”一事发布情况通报,全文如下: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