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尊重与拯救的故事。
缘起
中华鲟,距今1.4亿年历史的水生物活化石,与恐龙同时代的物种,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
中华鲟,200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极度濒危物种;2019年收录《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2021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保护。
中华鲟,未监测到自然产卵。
场所
我们将长江珍稀鱼类保育中心设在三峡大坝上游右岸,鱼类洄游区。青山层叠,天空高远。群山间,我们放低姿态,为属于这里的生命还原一个他们的家。我们愿更加隐藏自己,让静静置入的保育中心建筑群成为三峡中的“第四峡”—— 一处大地艺术。
蓝图
方案整体分为三部分:养殖中心、博物馆与贵宾接待会所。三者分布在被峡谷分割开的三个“岛屿”上,整体匍匐于地面,占据基地,成为大地的隆起。
原始设计草图
鱼类养殖中心主要由养殖、研究、办公三部分功能组成,是最重要的功能主体,包含所有中华鲟的研究及养殖功能区域。
博物馆位于基地北部独立“岛屿”上,设计将参观者置身于神奇的水底世界,四周崖壁嶙峋,同时将一系列各种模式的崖壁鱼缸串联在整个参观流线之中。
室内参观悬桥跨过整个养殖区,连系最大采光井@花修堂
圆形鱼池间穿行工作通道,与屋顶圆形采光点,室内巨大采光井相契合@花修堂
贵宾接待会所位于鱼类保育中心西侧的独立“岛屿”上,从布局上占据了中心片区的画龙点睛之位,并与大坝、湖心岛形成了一条隐含的视觉轴线,为会所内部提供了多层次的景观。这块幽静胜地具有良好的私密性,养殖中心既相互独立,又可经过一条便捷的服务于贵宾的专属流线参观鱼类养殖中心。
三部分合一的保育中心整体顺应基地的连续景观面,根据不同视线与景观要求,设定了相应标高,以大地艺术的方式嵌入基地。建筑立面运用自然的岩面肌理,力求塑造一个浑然天成、谦逊隐于环境的自然峡谷空间。
生长
这是一个“高峡出平湖”中的人工场景。 伊始,三峡的秀美开阔,与大坝内的宏大肃穆在我们心中碰撞。它们都是我们必须致敬的力量。
养殖中心主体建筑长度200米,宽度150米,采用平板网架空间结构,柱直径2米,柱距达40米。柱与顶部环形脱开,使偌大的结构体在视觉上显得轻盈。
2米直径结构柱及平板网架结构屋顶采用轻盈感弱连接 @刘荭达
空间宏大,柱距达40米@花修堂
空间宏大,长200米,宽150米@花修堂
4万平米室内的3个巨大光井作为办公用房的同时,也成为了最大的自然通风采光处。每个巨柱与屋顶之间的缝隙,形成均布整个车间的采光点,自然光从空隙中泄入室内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风,极大节约大体量建筑空间的能耗。
柱顶采光点示意图
巨大采光井示意图
均布室内的屋顶采光@刘荭达
越过鱼池看巨大采光井,形成倒影@丁顺
这是一个让古老生物生息繁衍的家。
我们与中华鲟研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机所充分讨论工艺流程和业务需求,了解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生产关键阶段和长江珍稀特有鱼类种群保种及科学实验研究的过程,力求在设计中满足鱼类对光、声、水质、水温、空气质量等环境监测,以及鱼池原水处理、鱼池曝气处理、实验废水处理等工艺配合要求。利用环境水景,满足净化需求。
养殖鱼池共105个,半径分别为4米、6米、10米,主要满足从1月龄至15岁的不同年龄,30厘米至150厘米体长的中华鲟的生存、活动需求。池底四周向中部倾斜,池底坡度分别为2.0%、1.5%、1.0%,鱼池供水的水泵的运行数量与鱼池的进水流速及池水的溶氧量相联动,控制鱼池使用期间的进水量与用电量。
养殖池体积巨大,满足不同尺度中华鲟需求 @花修堂
这是一个轻轻、静静观赏思考的场域。
一条悬于空中的贵宾参观流线,以悬吊的结构方式连接于屋顶主结构,可俯瞰整个鱼类养殖中心并且到达 养殖中心最大的光井上方以及室外屋顶处。钢与混凝土材质之间形成轻重对比与和谐对话。
空中VIP参观步道示意图
室内参观悬桥轻盈连系于屋顶主结构上@花修堂
参观悬桥悬挂于屋顶,漂浮于养殖池之上@刘荭达
室内参观悬桥同时可以连系覆土绿化屋顶 @花修堂
越过养殖池看最大光井@花修堂
蜿蜒的参观悬桥与巨大的养殖池@花修堂
穿行鱼池之上,只闻水声。行至屋顶,回归于苍翠青山之中。建筑本身亦以绿色植被覆盖,近观自然草坡,偶有光井于绿色间;远观宏伟大坝,间或潮水倾泻。
站在屋顶可眺望大坝@刘荭达
与环境采用类似坡度,隐于连绵群山,与三峡大坝遥遥相望 @刘荭达
遗憾
养殖中心室内主体功能建造完成之后,受限于建造经费,博物馆与贵宾接待会所被永久搁置,三个“岛屿”最终仅呈现其中之一。而崖壁峡谷正因此而成了展现于外的建筑表情。
幸运的是,它依然是融于三峡中的一处自然崖壁。
幸运的是,场域内的景观与水景依然是自然的、循环的、绿色的。
幸运的是,天高云阔中,有鸟飞的痕迹,有鱼游的涟漪。
幸运的是,它成为了中华鲟的家园。
外观模拟崖壁,形成三峡区域的“第四峡” @刘荭达
定格
2022年,23万尾子二代中华鲟苗种重新回到长江。
旷奥之间
峡江相依 云台相望
崖池相照 壁波相映
在旷的空间漫游
寥廓悠长
在奥的空间穿行
迫遽回合
天光落向池面 水波荡漾
结构雕琢空间 明暗交织 光影生长
总平面
一层平面
科研养殖区 养殖通道平面图
剖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旷奥之间——长江三峡珍稀鱼类保育中心
设计单位: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湖北省宜昌市
业主:三峡集团流域枢纽运行管理中心
建设单位:三峡集团流域枢纽运行管理中心
基地面积:26.6万㎡
建筑面积:5.6万㎡
结构形式:平板网架空间结构
建筑摄影:花修堂、刘荭达
项目总监:涂强、胡俊泽、芮海燕
项目经理:洪油然、徐威、陆蒙、孙晓恒
主持建筑师:邢同和、俞挺、丁顺
主创建筑师:刘嘉倩、濮圣睿、林晨、金瑞、邓超、费立
施工图团队:
建筑设计:张旭峰、贾元、李明、季星、邓如意、顾丞
结构设计:洪油然、施峻、冯健、徐威
给排水设计:陈新宇、王恺丰
暖通设计:张伟伟、宋阳瑞、杨建刚
电气设计:张琼芳、曹晓晨、杨嘉威、胡晓敏、季哲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51.18 万条内容 · 438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青枫树下的LOAM瓷屋咖啡?,溶解在草坪上的透明“小岛”八荒设计近日完成了上海西岸LOAM瓷屋咖啡的室内及立面改造设计。在这片亚洲最大规模的艺术集聚区之一,这座有着鲜明外立面的圆形瓷屋仿佛城市绿洲中的一座小岛。八荒的设计师们为LOAM顾客创造了一个非常规的休憩体验,让他们在有限的空间中感受自然,回归自然,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 咖啡周边被草坪包围“溶解”成一片城市绿洲 △ 建筑立面改造前后对比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