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斐和周海燕夫妇,
从事花艺造景、庭院营造近30年。
2021年,
他们在杭州外桐坞茶园山脚下,
租下了一套300平米的房子
和屋外一亩空地,
一切从零开始,
设计、清理、重建、布景,
历时一年半,
打造了一处让人静心的空间,
如园前庭
如园中庭的假山和锦鲤池
如园的室内会客厅
▲
如园“枯山水”后院
▲
在如园生活的小猫“汤圆”
创业20年来,
刘斐的工作室经历过数次搬迁,
如园是他为自己打造的第五个空间,
“每一个都像自己小孩一样,
其中有喜悦,有不舍,
如园倚靠茶园
▲
刘斐接受一条采访
我们这个院子就在西湖景区外的外桐坞村,这里是龙井茶的二级产区。
从杭州市区过来,就会看到大片大片的茶园,我们的房子,就在一片茶园边,当时就是看中这茶山边的风景,就决定租了下来,租了20年。
如园的室内会客厅
园子的大门原本开在大马路上,比较嘈杂,进出也不安全,后来我们就把门换了方向,开在朝北的一条小路上,从主干道再走到小路,也会有个心情安静下来的过程。
佛手山样子的石头堆叠
如园庭院用石材
推门进来有非常多的石头,都是取自杭州附近桐庐山里面的山石与河石,粗犷质朴,我们就地取材,也是我第一次尝试用这类石头垒山放在庭院。
这每一块石头造型独特,摆放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思索和调整。
有一天我在观察这几个石头的时候,突然发现三个石头可以连成一块佛的手掌的样子,我就把它做成了佛手山,中间砌了一块墙,做了个瀑布,这样瀑布的声音可以掩盖一墙之隔外面马路的车轮声,起到一个降噪的效果。
本着简约的原则,这个园子里我们只用了两种树:松树和槭枫。
这些松树用的是50年代的人工播种黑松,原产地在日本,后来通过飞机播种的方式在中国扎根。
现在这些松树都有七十岁左右了,为了展现出它自然的生长姿态,我就直接移种,舍弃了日本迎客松塔形这样的人为造型。
还有就是槭枫,四季轮换时树叶斑斓的颜色非常美,是幻彩的,不同槭枫种类也有
不同的颜色,坐在室内就能感受到花园的四季。
如园二楼的会客空间,连接一个室外露台,可以看到茶园
1994年我从老家来杭州,从业的近30年里,前十年我一直在不断地向外学习,看到好的就想用上,都叠加在自己的设计里。
而现在我的设计和生活逐渐在做减法,用的材料和元素都相对单一些,尽量保持它们原本和自然的形态。
简约是如园一大特点。室内面积一共300平米,室外整个庭院差不多是一亩,加上一些自然元素,我希望人一走进如园,心就静下来,是放松的。
这栋建筑之前是大户人家,当时客厅中间有两根雕花梁,在我看来是有点过于民俗化,有些复杂,里面也被白蚁蛀空了,极不安全,我就买了木料把它替换掉。
我喜欢那种原始的、本身就有弧度或者有点弯曲的感觉,更自然质朴。
原本客厅的窗户是木结构加玻璃的花雕门窗镶嵌而成,我很看重室内和室外的互动性,也为了进出方便,拿掉了之前柱子和柱子之间的门槛,做了整体的玻璃和移门,现在更加开阔,便于景观的观赏。
我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比较痴迷老物件,当时还专门用这些老物件打造了一个近300平米的会客厅,也是我给自己设计的第一个空间。这些物件现在被我堆在朋友的仓库了,只拿出几件被我带到了如园。
室内我用了很多旧家具,比如客厅门口的这个老柚木大花盆,正中间这把摇椅,都是之前去印尼的时候淘回来的。
还有老柚木桌子、户外的老黑檀地板,这些在印尼已经使用了上百年了,老黑檀地板在室外比较耐腐蚀,不刷油也不会腐烂,目前在国内我还没发现这样耐腐蚀的木材。
在客厅和我的办公室,我选了一些比较现代的欧洲品牌家具,其实我对这些品牌和设计没有研究,只是觉得好看,跟中式和老式的家具是一种混搭。
室内我没有填得太满,主要以黑白灰为主基调的中国传统元素。地砖用的是青砖,就是古建筑里说的金砖,冬天冷的话我们会打开壁炉,朋友来了可以围着炉子聊天。
墙上挂的书法也不算是作品了,是我女儿写的字,开园时给她办了一场习作展,有几幅字小孩子会写多一笔,或者写错一笔,或者结构写反了是种童趣,老师称作“不识”。
办公室墙上挂了一幅字“松如”,还有个忍俊不禁的故事。
当时我叫我爱人去找法师题字“松庐”,但可能我普通话不标准,我爱人听成了“松如”,师父写回来也是松如,但我觉得挺好的,很自然,如松自在。
之前插花都是做商业布景的时候,拗各种造型,但现在我就会比较随性,平时在工地或者园子里修剪下来的枝杈,就会成为我插花的材料,也偶尔会去房子后面的山上,捡一些树枝就带回来用。
后院是一个禅意枯山水设计,我爱人喜欢榻榻米,所以做了一个榻榻米茶室。
在疫情之前,我们经常去日本游学,对寺院文化和枯山水庭院比较着迷,每次在寺院方丈庭走廊坐下,都能感受到环境让人心静。所以这间茶室也采用了日式榻榻米风格,我希望坐在茶室里看到外面的景观,心也可以沉静下来。
在做庭院的时候,我们没有像日本造园师那么严谨,而是加入了一些自己想法,尽
可能接近自然自在的状态。
如园整体定位禅意自然风,略带一丝丝中国宋代文人气质。
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工地上,只有阴天下雨能在如园里能放松一下,我希望这里能回归一种简单,给自己一个自在随意的空间,在茶室喝喝茶,就安静地坐着看雨,看雪,待一天。
这30年来,我跟爱人分别创业过好几次,我们当时从老家出来就是出来了,没有回头路可走,九几年的时候我就从家拿了一百多块,就坐上了来杭州的车。
开始是在花店学习花艺,后来有机会给一些连锁店的开业做室内布置,相当于现在的室内造景。
也经历过好几次倒闭,第二次创业的时候,手里攥着的只有一万六千八百块钱,怎么省怎么花,花架的螺丝都是我爱人一个一个拧上的。
现在的年轻人确实是很不容易,我们当时的机会多啊,竞争也少,新鲜事物和行业多,找准一个擅长的做到黑,肯定能有点成就。
2003年的一个茶艺馆项目对我的职业生涯影响很深,给杭州最早的茶艺馆之一青藤茶馆做室内布景。
当时的操作现在来看都是很大胆的,在室内铺撒石子、用石头点缀,用高大的仿真芭蕉和竹子作绿植,把枯木横倒还插了狗尾巴草,尽可能地把大自然的山水元素搬到了室内。
这个案例效果出来很好,从这之后,我们就转行成做室外庭院设计。如果说以前的室内布景是快餐的话,那么现在做的室外庭院设计对我来说可能才是正餐。
我认为庭院是家的一部分,是客厅的延伸,天气好的时候可以到室外活动,从事庭院打理的劳动,家里来了朋友可以坐下来一起参与的一个空间,不是单纯坐在家里观赏的。
所以在庭院设计上比起美观,我更多考虑它的功能布局实用性,先了解室内空间布局,再将其延伸到室外,有点逆向思维。
这20多年时间里,如园是我给自己亲手打造的第五个空间。
第一个空间是2005年做的,在一个纯粹的植物大棚空间里,这个的突破是我使用了很多室外造景的元素。
比如老石板、石墩子、石臼石磨这种老物件,做了小桥流水,打造成民俗风格,现在看来是过时了,但当时还是蛮受欢迎的。
第二个空间悟园已经是2010年了,比起上一个空间,这次多出了户外景观的部分。
我把第一个空间的物件搬到了一个大棚里,改造了两个50年代的圆形水塔,作为喝茶办公的空间,室外做了假山和流水的设计,想模仿自然的意境,很可惜2016年规划拆迁了。
每个空间我都倾尽了自己全部的心血打造,没有考虑投入和回收比,像自己的小孩一样,离开的时候带不走,有很多的辛酸和不舍,但也只能接受和拥抱新的开始。
我也不知道如果没有创业现在会怎么样,我认为没有如果,真没有,所有东西都是安排好的,不考虑后果。
我们就是踏踏实实做事,对得起自己,亏了就亏了,所谓的前怕狼后怕虎,那就真没法干了。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谢谢楼主分享。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