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史 \ 晚清最后的权臣,从帝国舵手到政变被杀,大清命运从此改变

晚清最后的权臣,从帝国舵手到政变被杀,大清命运从此改变

发布于:2023-05-29 09:39:29 来自: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 [复制转发]


序言

在长达七十年的晚清政治史中,涌现出一大批令人耳熟能详的风云人物,如:恭亲王奕訢、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他们有的身居中枢、有的执政一方,在历史上留下深深的烙印。

而肃顺却少有人所知,仅有的只是在辛酉政变中被慈禧打败的失败者的形象。

但其实肃顺在晚清政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咸丰时代的铁腕权臣,曾一度扭转大清颓势,是近代洋务运动的奠基者,被咸丰指定为顾命八大臣之首。

然而出师未捷身先死,在不久之后的辛酉政变中,肃顺被慈禧和恭亲王奕訢联合推翻斩首,成为晚清第一大政治悲剧。



肃老六的逆袭之路:从闲散宗室白丁到咸丰帝第一重臣

爱新觉罗·肃顺出生于公元1816年,清初时期郑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虽然肃顺出身宗室亲贵,但其母亲是郑亲王乌尔恭阿诱买的回女。

按照过去的说法,妾室所生之子为闲散宗室,因此肃顺无法封爵,直到他成年,还在西四牌楼劈柴胡同居住,依靠低薄的收入生活,因其在家中排行老六,也被称为“肃老六”。

而他的嫡兄端华作为嫡福晋之子,继承郑亲王爵位,大红大紫,富贵显华。

1836年肃顺二十岁的时候,被封为三等辅国将军,在侍卫处任职。

虽然肃顺的爵位为辅国将军,但并非真的将军,实际做的只是日常安保检阅的侍卫,“执森亲军以供导从,大阅则按队环卫。”


不过肃顺并不甘于庸碌一生,他刻苦读书,关心朝政,十余年如一日,对嘉庆以来的中衰及振兴有自己的见解。

功夫不负有心人,公元1850年咸丰继位,此前肃顺的哥哥端华担任御前大臣,颇受道光信赖,而且凭借“铁帽子王”的尊崇身份,与咸丰关系密切。

端华觉得自己的六弟是块材料,便将他引荐给咸丰,就这样,肃顺这位远支旁系宗室得以与咸丰产生交集。

而肃顺也抓住这一难得机会,初次见面时,便提出“严禁令、重法纪、锄奸宄”的治国理念,这与咸丰决心整顿吏治腐败的意图不谋而合。

从此咸丰对肃顺另眼相看,不久咸丰擢其为内阁学士,兼任副都统、护军统领等职,正式开启自己的升迁之路。

《清史稿》记载:

“文宗即位,擢内阁学士,兼副都统、护军统领、銮仪使。以其敢任事,渐乡用。咸丰四年,授御前侍卫,迁工部侍郎,历礼部、户部。”

此后肃顺转任军事,先后任正蓝旗满洲副都统、正白旗满洲副都统等职,肃顺不同于庸庸碌碌的满洲亲贵。

他最大的特点是有胆识、敢任事,不仅办事老练周到,而且善于逢迎咸丰喜好,随着时间日久,咸丰对肃顺愈加依赖信任。

从1857年起,肃顺先后被提拔为左都御史、正红旗汉军都统、理藩院尚书、户部尚书等职,一步步成长为朝堂一品重臣。

1860年初被授御前大臣,负责向皇帝奏报要预定召见大臣的人数和名次,是咸丰的绝对心腹。

史书记载:

“御前大臣,体制最尊,国语谓之‘戈什昂邦’。非王公负重望者,罕能任此。”


不久肃顺又兼任领侍卫内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镶黄旗汉军都统,“上三旗包衣之政令与宫禁之治,凡府属吏、户、礼、兵、刑、工之事皆掌焉。”至此肃顺成为咸丰身边第一近臣。


铁腕权臣重拳改革,为大清续命

肃顺一向痛恨腐败,掌权后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吏治,以铁腕手段面对自乾隆末期以来的官场腐败。

1858年发生戊午科场案,时任文渊阁大学士柏葰主持顺天乡试,大肆收受贿赂,严重舞弊,比如某旗人平龄,除了会唱两口好皮黄,一无所长,居然高中第七名。

在被御史告发后,肃顺奉命查办,办案期间肃顺秉公办理,不徇私情,最终在肃顺的力主之下,共计惩处各级官员91人,文渊阁大学士柏葰、兵部侍郎李鹤龄、主事罗鸿绎等人被处斩。


此后不久,肃顺以户部尚书之职,前后历时两年,彻查“户部宝钞案”。

咸丰继位时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由于户部钱饷匮乏,清廷决定由户部设立宝钞处和官钱总局发行钞票,以弥补财政不足。

结果官钞滥发不仅没有纾解财政困难,反倒使民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而官员们一边贪污挪用公款,一边与商人勾结牟取暴利。

1858年底,肃顺处理完科举舞弊案后便开始整顿财政,在他的重拳出击下,抄没户部司员、商户及满族宗室数十家,数百官员被处理。

在短短两三年里,肃顺严打贪污腐败,严惩渎职失职,整肃官场政风,朝廷吏治为之一振,使乾隆后期愈演愈烈的腐败风气有了很大改观。

在处理内政方面,肃顺面对大清的颓势,显露出“万人皆睡他独醒”的政治敏感。

他认为必须重用有能力的汉族官僚地主阶级,才有机会止住败局,因此经常“轻满员”而“雅重汉人名流”,甚至达到谦卑恭谨的程度。

肃顺家中虽然不富裕,但却广泛招纳名士,以至于出现“一时名士,咸从之游,邸中客常满”的情况。


同时肃顺为平定太平天国,实现同光中兴,不拘一格的提拔汉人人才,像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等杰出汉族官员都在他的支持举荐下取得成就。

尤其是左宗棠,左宗棠年轻时恃才傲物,锋芒毕露,曾得罪永州总兵樊燮和湖广总督官文,遭到两人联合弹劾,咸丰令官文“一经查实,就地正法”。

肃顺听说左宗棠有大才,便联合曾国藩、胡林翼等官员上书力保左宗棠,才使得左宗棠度过危机。

另外,他还暗中帮助曾国藩组织地方团练,放手让其去干。肃顺对汉人的优待赢得广大汉族官僚的拥护。

对外方面,肃顺展现出强硬的手段,尤其是在对沙俄要求强占外东北领土谈判过程中丝毫不惧怕俄国人的威胁,维护了民族尊严。

对黑龙江将军奕山私自与沙俄签署的《瑷珲条约》拒不承认,强调奕山既无全权证书,又无正式关防,不能代表清政府,因此《瑷珲条约》无效。

对于俄国使臣的武力威胁讹诈,肃顺始终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对其无理要求逐一驳回,以至于沙俄驻华公使伊格那提耶夫公开对西方国家喊话:

“有权势的肃顺是与欧洲为敌的头号坏蛋,他已不止一次地公开宣称,必须将全部欧洲蛮夷赶出中国。”


从临危顾命到政变被杀,终酿晚清最大政治悲剧

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咸丰以“北狩”名义逃至热河避暑山庄,肃顺陪同。

在热河期间,肃顺兼任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及领侍卫内大臣,统领行在一切事务。咸丰对其更是信任有加,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不过此时的咸丰已经病危,肃顺为防止叶赫那拉日后擅权,建议仿效汉武帝赐死太子生母钩弋夫人的做法,及早除掉她,以免后患。

但咸丰没有采纳肃顺的建议,事后又透露风声,使叶赫那拉对肃顺恨之入骨。

1861年七月,咸丰病重弥留之际,传谕:

“皇长子御名现立为皇太子(载淳),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

史称“顾命八大臣”,也被称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肃顺虽排在第四位,但实际权力最大,是八大臣中的核心人物,权势煊赫,盛极一时。

然而盛隆的背后却隐藏政治危机,原因在于咸丰遗诏有巨大漏洞。

虽然顾命八大臣有赞襄执政的权力,但“御赏”、“同道堂”两枚代表决策权力的大印却分别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掌管,对八大臣的权力形成极大制约。

同时八大臣中载垣、端华、肃顺为旁支宗室,景寿为外戚,其余四人为朝臣,以奕訢、奕譞为代表的帝胤直系宗室均被排除在外。

从职务上看,八大臣主要由文官和军机大臣组成,既无内阁元老,也无军方代表,职务最高的肃顺不过是协办大学士,级别为从一品,根本难以服众。

而且五名军机大臣有四名成为顾命大臣,只有文祥被排挤出去,至于手握重兵,在外征战的兵部侍郎胜宝、蒙古亲王僧格林沁更是不满。

载淳的生母懿贵妃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是一个十分有政治野心的女人,她鼓动咸丰皇后钮祜禄氏(即慈安太后)与八大臣争权。

肃顺为抑制叶赫那拉,刻意在礼仪封号上对其进行贬抑,不久御史董元醇在内阁大学士周祖培的授意下,上奏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随即遭到肃顺等八大臣抵制,甚至当面发生严重冲突。

据史料记载:

“肃顺等人恣意咆哮,哓哓置辩,已无人臣礼,肃顺声震殿陛,天子惊怖,至于涕泣,遗溺后衣。”

小皇帝竟当众被吓尿裤子,可见现场情况的紧迫。不久恭亲王奕訢借前往热河奔丧之机,与慈禧秘密会见,达成联合推翻八大臣的共识。

奕訢回京后,利用各方势力对咸丰遗诏的不满,成功将内阁、军方势力及军机大臣文祥等拉到自己的阵营,形成一个强大的反八大臣政治联盟。

而肃顺等人仗着顾命大臣身份,对隐约到来的危机浑然不知。

不久两宫太后召见肃顺等,提出让醇郡王奕譞出任步军统领,当时端华担任行在步军统领,而且奕譞一向规矩老实,肃顺并没将其放在眼里,也就答应下来。

至此两宫太后和奕訢在京城设下包围圈,只等肃顺等人上钩。

恭亲王奕訢

1861年七月,大行皇帝梓宫由避暑山庄启驾,载淳和两宫太后陪灵回京,但只陪了灵驾一天,叶赫那拉就以皇帝年龄小、两太后为年轻妇道人家为借口,从小道赶回北京。

他们一路不顾风雨泥泞,一刻不停跑回北京,第一时间召见奕訢,决定发动政变。

下谕旨宣布肃顺等人大逆不道等各大罪状,将其革职,并逮捕陪同其回京的载垣、端华,然后命奕譞率军抓捕肃顺。

此时的肃顺还在护送咸丰梓宫回京途中,依旧被蒙在鼓里,行至密云被奕譞抓捕,随后下狱。

十一月,清廷决定将肃顺、载垣、端华三人以大逆不道之罪凌迟处死,但鉴于三人均属宗室,载垣、端华为亲王,身份显贵,故赐自尽,肃顺为旁支,判斩立决。

因为肃顺长期以来的铁腕强势做派及科场、钞票两案得罪人太多,所以满洲旗人在听说肃顺被问斩的消息时无不交口称快,被他处罚者的家属“皆驾车载酒,驰赴西市(菜市口)观之。”

不少人捡起瓦砾泥土朝他扔去,其面目血肉横流,模糊不可辨。

图片来源于影视剧


然而肃顺依然凛然不屈,行刑之际更是肆口大骂慈禧,不肯下跪,刽子手用大铁柄敲断他的双腿,才不得不跪下,然后身首异处,至此晚清一代乱世能臣魂归九泉。

可以说,肃顺作为晚清最后一位权臣,展现出铁腕扫除积弊的能力勇气,但其自傲跋扈的性格也为自己的下场埋下伏笔。

不过不管怎么说,朝堂之上再无能臣,大清颓势日甚一日,以至于肃顺被杀的消息传到江南,湘军主帅曾国藩惨然道:

“此冤狱也,自坏长城矣,京城之中能识大体之士除肃顺外,几无他人。”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

5.11 万条内容 · 15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一组珍贵手绘,还原百年前的老北京城!

一组画,还原旧时的老北京! 【东便门】 东便门与内城相比有点寒酸,它的搭档“大通桥”可神气多了。拱起的三拱桥身上的栏板、望柱皆由洁白玉石打造,连接河岸,宽敞的桥面由巨石铺就,往来车辇、行人,无不感到出入的通达、顺畅。 【广安门】 广安门又称“鄣仪门”,城楼上有一石雕,呈“三人背面”形状,“鄣仪金人”久负盛名。雪后,阳光初照,大地显得格外轻盈。与沧桑厚重的城楼形成强烈反差。一对卸完货物的骆驼缓慢走来,轻松而愉悦。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