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城市规划设计 \ 何依:我和新绛名城的故事

何依:我和新绛名城的故事

发布于:2023-05-29 09:32:29 来自: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自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已走过40余载春秋。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建立40周年之际,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推出“规话名城”专栏,该专栏为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分会发起的征集文章,讲述他们守住变化中“不变”的文化根脉的故事。


本文字数: 2945字

阅读时间: 9分钟

       


作者 |  何依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01




新绛之缘




2005年夏季,受山西省城乡规划院邀请,主持位于晋南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新绛县城保护规划。在此之前,对北方古城的认识主要来自平遥,巍峨的城垣将时间锁定在明清,如同一座巨大的历史博物馆。初到新绛,与期望中的古城相距甚远,没有高垒深堑的古城墙,也不见记载中的三关五坊。象征古城的州府大堂、园池及钟、鼓楼寄居在新绛中学内,南瓮城夷平后改造为南门广场,北瓮城内则排列着石油公司的一个个储油罐。城中凤凰岭上的佛塔依旧高耸,但塔下的南大街却作为“主干道”在80年代被拓宽,汽车喇叭与商家叫买不绝于耳……,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眼前的景象真实而陌生。


带着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敬畏,开始了我与新绛的不解之缘,先后承担了名城保护规划、衙坡等五片历史街区(地段)保护规划及相关的历史文化名村(镇)保护规划,协助绛守居园池成功申报了中国名园,其中名城保护规划获山西省优秀城市规划一等奖。十几年来,我和我的学生在这块历史积淀厚重的河东文化重地深耕细作,得到了一届又一届地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县政府曾授予我新绛名城保护专家顾问的荣誉。去年三月,侯文亮书记一上任就召集“四大班子”在线上听我介绍这座古代州城,认识名城价值,加强保护意识。


 

图1 当年现场工作照


新绛,是我从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工作的起点,也是我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基地,并引发了我的学术理论《四维城市》,进一步去探索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本质与保护方法。


02




名城特色




我从事城乡文化遗产保护教学和研究逾二十余年,无论是作为评审专家还是主持项目,长期在沉浸在祖先留下的建成遗产中,在不同地理环境和区域社会中形成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可谓各美其美。 但新绛名城在历朝历代的建设中,随形就势、因地巧构,将古代州城礼仪空间展现的如此完美,却是独一无二的孤例。


首先是居高临下的衙署选址。 新绛古称绛州,居汾河北岸的二级阶地,一道近三十米高差的陡崖将城池划分成南北二个台地。绛州衙署放弃了“择中而要”的规制,充分利用了地形特征控制城市空间,“旧州署在城内西北崖上,高敞宏壮,甲于列郡,……”。于衙署高地眺望古城内外,可见黄原玦天,汾水钩带;远冈青萦,近楼台井,这一独特性被董鉴泓先生作为特殊案例,收录为教科书《中国城市建设史》。


其二是三楼并峙的礼仪空间。 新绛古城的钟楼、鼓楼和乐楼作为衙署的入口空间,位于进入衙署的坡地上下,分别于元、明、清不同时期修建,但整体空间却由“衙坡”关联一体。其中,元代鼓楼高居衙坡之上,楼下的城门为进出衙署的必经之所;明代钟楼状似亭形,在高崖的尽处与鼓楼隔空呼应;清代乐楼则位于衙坡底端,自然坡地成为最好的观众席。绛州三楼形式各异,据势而建,鼎形排列,与衙坡共同营造的礼乐氛围,成为中国古代城市营建的经典空间。


 

图2 绛州三楼


其三是历代涌现的城市天际线。 新绛古城历朝历代的建设均将其标志物布局在城中的风凰岭高崖边缘,包括隋朝的宴节楼、唐代的龙兴塔、元代的鼓楼、明代的钟楼、清代的老佛楼、民国时期的天主教堂…。这些标志物历时千年,成长为一条凸显的天际轮廓线,主从有序,错落有致,将时间关系化作空间艺术。尽管古城整体保护并不完好,但由于旧城内的现代建设都在低一级阶地进行,因此从南部的汾河大桥望去,依然能感受到随势制胜的城市形势和一脉相承的营城理念。


 

图3 古城天际线,县文物局提供


03




名城往事




我与新绛名城的故事,不仅是因为历史厚重的积淀,还有今天与这座城息息相关相关的人和事。 每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有自己的护城使者, 他们对自己的城市通今博古,对各处人文胜迹如数家珍,做名城保护规划少不了他们的帮助。我在从事新绛名城保护过程中,得到了历任城建局长的协助,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里特别要说一下老王局长。


王局长名叫王酉团,60年代毕业于解放军某学院的测绘专业,在部队工作几年后回到家乡的县城,当年绝对是一个技术专家。我们结识于2005年,当时他是县城建局副局长,配合我们进行基础调研工作,结果这一“配合”就是十七年。尽管早已退休了,但每一次来古城,都是王局长领着我们跑现场,从县域到县城,从现存的到消失的,每一处历史印迹都记在他脑海里。其间,来新绛调研的研究生也换了一届又一届,少说也有二十来个,王局长不但都能叫出学生们的名字,还通过观察知道他们的性格。以至于每当我们谈论到新绛的某一处历史环境时,自然就会与王局长现场的言行关联起来,他已成为我们对新绛名城记忆的一部分。记得初次在县域调研时,王局长指着一处处庄稼地告诉我们:李世民屯兵处、薛仁贵演兵场、州官墓,还有晋国行宫遗址与赵氏孤儿历史……让我们对这片神奇的黄土地充满了敬意。


 

图4 作者与老王局长2020年在光村福胜寺


2016年我们承担新绛北部的西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这是一个以石匠为主的传统手工艺村,在项目编制过程中,我疏理出一条完整的石雕生产空间链条,包括“采石—转运—选材与切割—粗雕与打磨—精雕”,于是就拜托王局长去马首山上看看,是否存在一个古代的采石场。结果老人家给整出了一个美篇,图文并茂,详细介绍了马首山作为西庄石匠村原材料的来龙去脉,开篇是“受华中科技大学何依教授委托去踏勘马首山……”,如此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让我和学生深受教育。


此外,在新绛还接触到一个 名城保护的特殊群体——地方工匠 。初识马师傅是在绛守居园池,这是一座隋唐衙署花园,长期作为新绛中学的一部分,因此遗址得以保留,马师傅就是根据老照片,按明清式样修复了园子里的洄莲亭、孤岛亭和拙亭等,虽然有些粗陋,但园池意境却得以呈现。马师傅名叫马家华,1961年初中毕业后做了小学教员,后因家庭成分问题又回村务农,干上这一行与两个兄长有关。马师傅的大哥是土木工程师,二哥是农村木匠,为了养家糊口就跟着两兄长土洋结合学做木工和泥瓦工。八十年代初马师傅成立了古建工程队,古城内外重要历史建筑大多都是“马家军”修复的。如今,年过80的马师傅,技术活儿早已传给了儿子,但坚持做技术指导,把控工程质量。


04




心系新绛




2005年编制保护规划的同时,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总体规划,两个规划都是首次编制,明确了“保护古城,建设新城”的总体布局。时至今日,北部新城已日趋完善,随着古城人口逐渐疏解,保护更新也有序开展。古城内的大堂、衙坡、贡院巷、文庙等历史地段在修旧如旧中恢复了历史风貌。虽然修复理念和效果还有待完善,但总体上保护了这些灿烂的文化瑰宝。目前,县政府正以“创建五景区”为目标,展开了各条大街的整治工程,希望能够真正理解习近平主席倡导的“绣花”功夫,通过“微改造”留住城市风貌的多样性,而不仅仅是“一层皮”的面子工程。


最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新绛政府于今年初签署了“新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共建基地”,当年参与相关保护规划的研究生已成长为一代青年教师,古城保护后继有人。 期待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未来的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中,不负前人智慧,守护好城市之魂。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15.35 万条内容 · 24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城市居民智慧流动性研究进展及展望

  【摘要】   持续的流动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最显著的特征,流动所带来的环境恶化、疾病传播等负面问题使得人们对流动空间治理愈发关注,而信息通信技术影响下的智慧流动性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在“流动转向”背景下,流动性已经成为包括地理学在内许多学科研究的新范式。信息通信技术改变了城市居民的流动行为、流动体验以及流动表征的社会意义,建构了跨越多重空间的高维流动空间网络。本文从智慧流动性的内涵与特征、智慧流动性的影响因素与机理,以及智慧流动服务与管理三个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并以流动空间理论为基础构建城市居民智慧流动性研究框架,试图为智慧流动性研究提供新视角。从实践需求来看,研究智慧流动性为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流动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