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张伟玲:与时俱进的医疗建筑

张伟玲:与时俱进的医疗建筑

发布于:2023-05-29 09:30:29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医疗建筑设计对建筑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既要精通严谨的医疗工艺流程,又要拥有打破常规的艺术想象力,建筑师往往需要数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医院设计的内涵。本系列我们邀请深耕医疗建筑领域的建筑师与大家分享感悟。      


   
   



 

张伟玲

Zhang Weiling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 公司

副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医疗建筑师  

张伟玲1997年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大学城市规划专业,2009年取得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专业硕士学位。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医疗建筑评审专家,中国医疗建筑设计师联盟理事。1998年开始从事医疗建筑设计,持续25年不断地学习和深入地研究医疗建筑的设计特点,结合大型医疗建设项目,理论联系实践,在医疗建筑设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持指导完成了大量的医疗工程项目,荣获省、部级优秀工程设计奖3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参编医疗建筑书籍2部。致力于为每个医院“量体裁衣”,将医院的共性与其特性相结合,创造适合不同医院使用需求的个性化医院。



医疗建筑功能科室繁多,医疗流程复杂,加上特有的洁污分区与分流的环境安全要求,以及医患对高品质医疗环境的渴望等,使其成为专业性极强的公共建筑之一。医院的管理模式、服务患者的来源及特性、医疗技术和装备的发展与变化、数字化与智能化建设的发展,以及所处地域的不同,都会影响医疗建筑的功能布局和空间组织。  
在已完成的众多医疗建筑项目中,让我感触颇深的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3—2009年的3个建设项目,从门诊保健大楼到外科病房楼到群力院区综合楼,虽然是同一个业主,但由于业主的管理理念不断改变,每一项工程的功能布局和空间组织都各具特色。
1 门诊保健大楼  
2003年设计的门诊保健大楼是集门诊、急诊急救、医技、手术、住院和地下停车库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医院建筑,位于哈尔滨市东大直街、鞍山街和铁岭街围合的地段内,地下3层,地上22层,建筑总高度为99.20 m,建筑面积为78 570 ㎡。  

由于用地地处市中心繁华地段,又受到周边住宅日照的限制,门诊保健大楼只能采用集约的综合体空间组合模式,将所有功能通过分区组织在一栋百米高的建筑中,既要解决用地紧张的矛盾,又要保证所有机能能够高速、高效地运转。  

门诊保健大楼外观

门诊保健大楼边厅


 
门诊保健大楼大厅  

 

门诊 保健大楼 平面图


 

项目中最具特色的是门诊单元诊疗空间,因为建筑占地进深狭小且呈异形,不能按传统的医疗港诊疗方式设置科室的集中候诊。在与业主探讨各科室的诊室需求后,我们采用了诊疗单元分科、分区布置的平面布局方式。虽然门诊保健大楼的空间有限,但为了保证每日5 000人门诊量的使用要求,还是在有限的空间内设置了3层高的门诊大厅作为人员集散空间,并且在1~3层人员比较密集的门诊主通道一侧设置了3层高的边庭,给门诊主通道提供采光通风的同时,缓解了主通道人流过于集中的压力。在主通道另一侧设置多个诊疗单元,每个诊疗单元包括4~6间诊室和1个候诊区。对于每日5 000人门诊量的医院而言,在实际使用中这种布置方式与集中候诊的医疗港诊疗方式相比更好地分流患者,避免大量患者过度集中的情况,减少了大量患者之间相互干扰、交叉感染的弊病,同时提高了就诊的透明度,深得患者的认可。

2 外科病房楼

2007年设计的外科病房楼坐落在哈尔滨市中心的一曼街和辽阳街交口处,地下2层,地上24层,建筑总高度为99.35 m,建筑面积72 207 ㎡。  

由于外科病房楼建设在哈医大一院的老院区内,建设用地只能在沿街呈“L”形的范围内进行建设,另两侧被原有的1号楼、2号楼和4号楼围合,所以外科病房楼每层的建筑面积仅为2 600 ㎡。在这有限的空间内既要满足医院1 200床的使用要求,又要建设含有45间手术室的手术中心、50床的ICU重症加强治疗病房等其他附属功能。

  外科病房楼外观  
外科病房楼医护工作站

外科病房楼 平面图

设计团队与业主通过国内外的多次调研,并结合病房层每层建筑面积小的实际情况,决定在外科病房楼采用日本医院的管理模式,在病房层集中设置医生更衣区、办公区,可通过减少病房层医护人员的更衣和办公面积,提供了更多的病房面积。集中办公区的设置除了减少医生在病房层的办公空间,还便于不同科室医生间的相互交流,有时还相当于小型会诊中心,能够有效地提高医生的技术水平。  

外科楼标准病房层的面积仅为2 600 m2,想要做2个护理单元比较紧张。因为是百米高的建筑,为了保证垂直交通的畅通,设计在主交通核设置了8部医用电梯、1部供患者及家属使用的楼梯、2部手术专用电梯。为了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设计团队采用了医护人员工作区与患者病房区完全分开的设计理念,并且在医护人员工作区设置了2部医生专用电梯和1部楼梯,避免医护人员与患者间的相互干扰。为了使医生和护士之间的配合更加方便、快捷,护士站与医生办公室合为1处医护工作站,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外科楼投入使用后,设计团队进行了回访,主交通核的设置还是成功的。2部手术专用梯的独立设置,既方便了手术人流的使用,又将手术室的等候家属分散到了各个病房层的候梯厅,有效地缓解了45间手术室家属集中等候的问题,比设计之初的预想效果好很多。

3 群力院区综合楼
2   009年设计的群力院区综合楼位于群力新区,西侧为齿轮路,南侧为群力第七大道,北侧为景观内河,地下1层,地上5层,建筑总高度为23.70 m,建筑面积33 541 ㎡。
群力院区综合楼的定位是以急诊急救为主,功能布局方式与门诊保健大楼有所不同,主要参考美国急诊的管理模式,即将急诊急救的功能布局分为四大区域——快速诊疗区、抢救区、检查区和留观区。四大区域相对独立又联系密切,保证了急诊急救绿色通道的畅通。快速诊疗区采用大空间,各科诊室集中布置,便于各科之间的会诊,有急救病人可以直接推到相邻的抢救室和手术室,为救治患者争取了时间;留观区按ICU重症加强治疗病房特征进行设置,为重患提供最便捷的医疗保障。  
    群力院区综合楼外观    
群力院区综合楼门诊大厅
近些年,随着医院数字化建设的发展,特别是一卡通、网上预约挂号、网上交费、自动摆药、自动取片等系统性就诊模式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就医流程。气动物流、轨道小车、垃圾和污被服回收等物流系统的发展,改变了医院物流模式;“后疫情时代”互联网医院的快速普及,减少了线下就诊和复诊人群。这些变化也在不断地改变并影响医疗建筑的空间组织方式,所以医疗建筑的设计不应该是“标准化”的,更不应该是“工艺化”的,而应该是针对不同的个案而有所区别。将医院的共性(合理的医疗流程)与其特性相结合,才能创造出适合不同医院使用要求的个性化医院。

  • lijiawei411
    lijiawei411 沙发
    医疗建筑功能科室繁多,医疗流程复杂,加上特有的洁污分区与分流的环境安全要求,以及医患对高品质医疗环境的渴望等,使其成为专业性极强的公共建筑之一。医院的管理模式、服务患者的来源及特性、医疗技术和装备的发展与变化、数字化与智能化建设的发展,以及所处地域的不同,都会影响医疗建筑的功能布局和空间组织。  
    在已完成的众多医疗建筑项目中,让我感触颇深的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3—2009年的3个建设项目,从门诊保健大楼到外科病房楼到群力院区综合楼,虽然是同一个业主,但由于业主的管理理念不断改变,每一项工程的功能布局和空间组织都各具特色。
    2023-06-02 11:25:02

    回复 举报
    赞同0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6 万条内容 · 42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设计医院建筑公共空间

现代医院的定义已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只为患病者服务的概念。它是为病患者、生理精神缺陷者以及健康人群提供医学诊断、治疗、护理等服务的综合性机构,其作用还包括疫病预防、医学研究、医学教学等功能。作为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它的服务对象已从单一的病患者扩展到涵盖健康人群在内的全人群,所提供的服务也从病患者的诊断、治疗、护理、逐步延伸到健康养生,医学美容等提高人类生活品质的全新领域。医生、医疗资源、病患者便成为医院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医生利用医院这一平台使病患者得以正确享用医疗资源,解除病痛,恢复健康。医院则以建筑空间的形态为医疗活动提供最适宜的行为空间和环境保障。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