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江立敏:新时代医疗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实践

江立敏:新时代医疗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实践

发布于:2023-05-24 09:30:24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医疗建筑设计对建筑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既要精通严谨的医疗工艺流程,又要拥有打破常规的艺术想象力,建筑师往往需要数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医院设计的内涵。本系列我们邀请深耕医疗建筑领域的建筑师与大家分享感悟。      


   
   


 
江立敏  

Jiang Limin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建筑设计四院院长,四时方院创新设计中心主持人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高等院校分会医养建筑学术联盟主任  

中国建筑学会医疗建筑分会副主任


 



   医疗建筑师  

江立敏先生深耕医疗建筑设计行业多年,不断探求理论研究的深度和项目实践的广度。他倡导“自然营造学”的设计理念,强调建筑师在设计中的人文与情感融入,提出了“微创新方法论”等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医疗建筑设计理论,编著出版了多本医疗建筑专业书籍,并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为医疗建筑设计领域的知识积累和理论创新做出了杰出贡献。作为同济设计集团的总建筑师,江立敏先生不断挑战传统设计模式,以其独特的创新能力和对细节精益求精的态度追求,带领团队完成了多个大型医疗建筑设计项目,创造了诸多充满人文关怀,对城市空间、自然环境、医疗功能产生积极贡献的建筑佳作,作品荣获医疗行业、教育部和上海市优秀工程设计奖等多项奖项。江立敏先生以其坚定的信念和对卓越设计的追求,致力于成为面向未来的、自然营造的、智慧医疗建筑设计的探索者和塑造者,带领设计团队创造适应未来医疗技术和患者需求的理想医疗空间环境。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医院建筑设计提出了“安全性”和“灵活性”的双重要求。与此同时,先进的医疗技术不断推陈出新,需要新的医疗空间和布局模式与之相适应。此外,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家对就医体验升级的需求与大量医疗空间中设施陈旧、效率低下、环境不佳的现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医疗建筑设计师需要以更积极的心态、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前沿的思维去开展各项设计实践工作。  


基于时代挑战与和发展趋势,为了改变医院建筑规划设计中缺乏建筑学创新、趋同性严重的现状,我们团队在2020年提出了“从微创到微创新”的设计方法,总结了医疗设计创新的3种方法、5个工具,并通过相应的医疗建筑设计实践对微创新方法论进行验证,进一步梳理出6种可以改进医疗建筑设计的路径:①结构效率;②多模复合;③城市整合;④有机更新;⑤情感体验;⑥自然生态。  

微创新理论

随着大家对疗愈环境的日趋重视,如何优化医院环境品质,为患者和医生提供更好的身心体验,成为医疗建筑设计师需要积极探索的重要问题。我们在设计过程中,深度挖掘医疗建筑的本质特点,对不同地域、人文、气候和材料等设计要素进行归纳研究,深入探究自然环境与医疗空间的融合,引入自然元素和人文要素,提出“自然疗愈生命”的设计理念,并通过在地营造付诸实践。  


新冠疫情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给医疗建筑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建筑师需要运用韧性思维进行弹性设计,以快速适应空间环境和使用功能的变化,使医疗建筑更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同时还能够提高建筑的抗灾能力和安全性,从而更好地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安全。我们通过大量防疫相关类型项目的设计实践,总结了一套“韧性医院”的设计方法,从“安全、有序、弹性、生态”四个方面,实现快速有序,分级响应,弹性有机,平急结合。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集聚,城市规模不断增加,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城市中的很多医院需要进行改扩建设计。在大型改扩建医疗项目中,医疗建筑设计师需要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的角度来审视医院在城市空间中的价值,并在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的各个阶段对城市环境和建筑进行多方面的整合,以实现医院和城市的良性互动。  


智慧医疗建设是医院数字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方向。当前正在经历从“设备集成、信息收集”的初级阶段向“空间集成、数据分析”的智慧阶段发展。未来的智慧医院应该是基于设计整合和空间融合的超智慧体系。我们将医院空间分为六大场景(诊察诊断场景、医技治疗场景、临床病区场景、后勤保障场景、行政管理场景、公共服务场景),以人群需求为出发点,形成从智慧场景到智慧空间,再到具体智慧解决方案的智慧医疗全谱。  

智慧医疗全谱  


理论方法的提出需要与设计实践相结合。我们不断在实际项目中探索创新,并从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理论方法。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改扩建二期项目位于深圳市龙岗区,是深圳市唯一的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项目应用“微创新”的策略和理论,通过空间再造、资源共享、环境融合及整体的流线优化等策略,实现了全院区医疗的高效整合,也为就医人群营造出舒适的自然生态环境。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改扩建二期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红房子妇产科医院)青浦分院位于上海市青浦区,打造立足青浦,服务示范区,辐射长三角的高水平三级甲等妇产科专科医院。我们通过合理规划、有机布局、庭院打造、阳光引入、材质雕琢等,营造温馨、舒适的就医体验和疗愈环境。设计在融入青浦整体城市风格的同时,进一步探索了对红房子医院自身百年文脉的延续传承及创新表达。形象独特的红色陶板表皮、曲线柔和的建筑形态,传承了上海市民对“红房子医院”的记忆印象。柔美的曲线形态顺应场地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景观资源,是一座融入自然、孕育希望、守护健康的疗愈花园。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红房子妇产科医院)青浦分院  


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及藏医院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工布江达县平均海拔3 420 m的深切割的高山河谷地貌中。设计团队结合当地藏医院与现代综合医院诊疗功能一体化设计模式,融入区域性文化,在整合了既有医疗建筑基础上,力求探索藏区特色医疗建筑形式。我们借鉴了当地传统的建造工艺,重现手工建造的传统工艺。以光的疗愈为主题,统领光塔、采光天窗、彩色天窗等多元形式,形成别具特色且弥漫着日光的疗愈空间,让医院成为焕发生命活力的心灵疗愈圣地。  


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及藏医院


安徽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位于芜湖市江北产业集中区,建成后将成为省级高水平医疗中心医院和突发感染病救治基地。设计采用“微创新”方法论,从安全、有序、弹性和生态四个方面出发,通过模块空间有机组织和转换空间的弹性设计,打造了一所平战结合、安全高效、灵活有序、生态疗愈的现代化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保证了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能快速适应不同的情况和需求。  


安徽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芜湖)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是武汉市重要的国家三级甲等医院。我们深入挖掘项目区位特色,契合当地气候环境,展示独有的医院文化,创造一流的院区空间环境,营造舒适的就医、执医体验。设计提出“荷塘清香溢,晴川远水连”的构思,从“人—城市—建筑”的关系,通过“六大整合策略”的实施,将城市、交通、学院、智慧、生态等要素进行设计整合,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优化医院建筑形象,打造宜人就医体验,创造优美疗愈空间,最终实现医院改扩建设计与城市更新的相互促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该项目得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教授悉心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老年医学中心建设项目


在“后疫情时代”,作为医疗建筑设计师,我们的使命是不断寻求改进和创新的突破口,以应对医院建筑的复杂性和灵活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就医体验,为医护工作人员创造舒适的执医环境。我们采用微创新理论与韧性思维方式进行医院建筑创作实践,力求营造自然生态、智慧互联、与城市相融合的新时代疗愈空间。





全部回复(3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8 万条内容 · 43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一座不需要空调的建筑 - 水月茶馆

      ? YuChen Chao Photography   设计的核心理念旨在建造一座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建筑,使室内环境始终保持适宜,在炎热多雨的夏季以及多风的冬季都不需要空调的调节。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