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资料库 \ 金秋野作品集《居室亦园林》

金秋野作品集《居室亦园林》

发布于:2023-05-22 08:56:22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资料库 [复制转发]

 

继《异物感》和《花园里的花园》等多部著作后,建筑评论家、北京建筑大学教授金秋野的工作内容除理论写作外增加了小型项目实践,于是就有了这部 研究式作品集 《居室亦园林》。


这部由群岛ARCHIPELAGO出品的《居室亦园林》汇集了金秋野近年的设计实践与相关理论探讨,收录了他在 2017-2022年间的13个主要居室设计和一个展览设计 ,包括知名的树塔居、叠宅(高老师家)和小大宅(李医生家)等。本书还讨论了 “空间园林性” 及当代中国集合住宅居室中的 “园林性”体验 ,希望立足于现代建筑的通用空间语言,寻找传统园林的抽象形式,并将之引入日常生活。本书亦寻求通过城市、建筑、家具到器物的多尺度分析,寻找“空间园林性”的一般理论。


《居室亦园林》现已上架群岛BOOKS实体店和微店,有普通版和 限量作者签名版 供读者选购。 点击内页图片放大,点击封面进入购买链接。更多书籍请移步群岛BOOKS微店。




文 / 金秋野


本书是之前5年,即2017—2022年的工作记录。大概从2010年起,我开始对过往的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出版了三本书:《尺规理想国》《异物感》和《花园里的花园》,都是研究或评论,将思考的痕迹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如今却转换了媒介——把文字替换成小小的实践项目,可以说,记录的形式跟随工作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思考还是延续的。这本书关心的三个层面,即集体的、个体的和专业的,在此前的工作中都有所体现,在这里也有延续。  



从集体层面来讲,50年来中国人的居住模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无论城乡,都逐渐从平房、院落式变为楼房、公寓式。庭院生活消失的同时,邻里关系和人际交往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传统的家族式、互助式生活经验,转变为家庭式、商品化的操作模式。比如搬家,以前是亲朋好友一起动手,现在变成在相关app上雇佣专业团队,支付报酬。这个转变渗透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使“公共”与“私密”的边界线一推再推,人的“个体意识”实际上是大大强化了。而集体主义,特别是最近的十年中,并无彼长此消的趋势,社会上软的硬的“围栏、门禁和边界”越来越多,公共空间也处在大数据的注视之下。于是个体与集体之间张力越来越大,这在中国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将在00后等新生代身上更加凸显。随着社交和公共活动更多转移到虚拟空间,“家”是最温暖的港湾。  



从个体层面而言,“奋斗”几乎可以说是几代人共有的行动指南。可以说,在长期的共同奋斗中,个体和个性、感受和诗意,都被大大压抑了。与之相伴随的,是对“创造性”的理解偏差。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路下,诗和远方都成了让人奢望的事。我们都知道,建筑学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居住问题。集体主义的理想是“居者有其屋”,个体的理想还要更进一步,做到“屋中有风景”。普通人的居所体现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平均审美水平和文明程度,但往往是不可见的。过去几十年,在市场化的大潮中,私人居室令人痛心的同质化和庸俗化,已经达到了时代病的水平,并在网络时代遭遇了剧烈的反弹,一时之间宣扬“生活美学”的文章、图片和视频等铺天盖地。人们满足于把别人的图像复制到自己的家中,如维多利亚风、北欧风、日韩风、孟菲斯风,却很少深入思考,比如: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美学应该是怎样的,它是否可以拥有独特的设计语言?毕竟我们能以图片识别的所谓“风格”,都是某时某地某些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的生活见证。  



从专业层面而言,建筑学必须关注个体的居住问题。如果我们这个时代的建筑记录都是公共建筑或无个性的集合住宅,那将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历史上没有一个时期是这样的。是否可以这样说:只有住宅的业主才是真正的个体业主,代表了个体的意志和想象力。建筑师除了为业主服务,也要为专业服务,站在专业的思想脉络中去思考生活形式的语言问题。我们面对的设计条件是苛刻的:只有内部没有外部的集合住宅室内、缺乏规范化的市场和性价比很低的产品、文化水平较低的施工方和严苛的预算,以及建筑行业对居室设计的不理解、不认同。但正是在这种“坚硬”的现实条件下,形式才有了坚实的理由,让它不至于像是浮光掠影或逢场作戏。  



我们一直借助这些条件,甚至依赖这些条件,来实现居室风景的追求。2019年,我在剑桥大学做过一场讲座,名字叫《日常空间之远》,讨论生活的诗意和美,如何通过现有的物质条件来实现。现代中国集合住宅的根本问题是有限的、僵化的套型空间和无穷的、复杂的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可以说,世界上最反标准化的业主就是住宅业主。为了满足千变万化的生活需求,同时适应不规则的基础户型,我们顺势而为但无所不为,结果反而促成了很多奇思妙想,塑造了一系列虽紧凑但丰富的、各具形态的功能空间。我们的基本手法,类似于园林的空间安排,是通过顺畅的流线和合理的功能组织,塑造多孔多窍、声气相通的内部空间,像千层糕或太湖石的内部,有丰富的层次和段落,小中见大,塑造“日常空间之远”。这个“远”是打比方,不是真的远,以局部喻整体。这跟园林的思路是一样的,小空间有小的做法。其实,中国园林从古至今也一直面对着空间压缩的问题,从广袤的苑囿变成局促的庭院,但对“远”的追求是一以贯之的。这时候,如何折叠空间、设置屏障、连通视线、经营位置,就成了核心设计问题。使用强有力的设计语言来切割空间,创造身体可以进入和体验的趣味,释放出小空间蕴藏的大能量,不依赖于花木,仅凭日常家具器物的摆放来实现“错落有致”“曲折无尽”的园林感,是我们在这一组居室改造中尝试的目标。这些尝试是非常粗浅的,过多的限制条件也压制了可能性,但在1:1的真实尺度上、不牺牲功能的前提下,探讨中国城市住宅内部空间的可能性,也不失为一个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专业问题。  



我把这本书命名为《居室亦园林》。园林的定义是否可以拓展到居室空间?这是开篇突出的问题,而这本书所呈现的内容,也是在解答这个问题。随着人居环境越来越去自然化,“园林”的定义也一直在发生变化。我更愿意用“居室的园林性”来打通现代与传统、建筑与园林的分野,在小小的居室中,实现实体与空间、功能与审美的反复转换。我们强调1:1的内蕴视野,其实1:1的优势就是身体的直接介入,即“第一人称视角”。可以说,只有在这样的立场下,空间才谈得上“以人为本”。我认为,这也是传统建筑学通往未来虚拟时代的建筑学的门径。  

   

以上文字摘自本书前言  




 
装帧设计


目录



前言 Preface


思考  Background

非空非非空:园林、湖石、剖碎和三维空间的复杂性综论

Void is not Void: Garden, Lake Rock, Poché, and the Complexity of 3-dimensional Space


居室亦园林

A House is also a Garden


话题 Observations

将身体正确地安放在空间里

Place the Body into the Space Correctly


案例 Case Studies

树塔居

Tree and Tower House


叠宅丨高老师家Ⅰ

Folding House: Prof. Gao's Home


小大宅丨李医生家

Scale House: Dr. Li's Home


棱镜宅丨翟女士家

Prism House: Ms. Zhai's Home


高低宅丨高老师家

Step House: Prof. Gao's Home


小山宅丨李先生家

Small Hill House: Mr. Li's Home


大山宅丨张女士家

Mountain House: Mrs. Zhang's Home


三一宅丨F先生家

Triplet House: Mr. F's Home


卍字寓所 & 九间院宅

卍  House & 9-room House with Yard


舱宅丨毛女士家

Cabin House: Ms. Mao's Home


囱宅丨张女士家

Chimney House: Ms. Zhang's Home


六边庭丨禾描展厅及办公空间

Hexagonal Court: Homerus Shop & Office


舷宅丨张先生家

Sailor House: Mr. Zhang's Home


北京房子

Beijing Houses


结语 Epilogue

居住这件小事

The Small Thing Called "Dwelling"


项目列表

Context


图片来源

Photos Source


作者简介

金秋野,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建筑师,学者和建筑评论家。“金秋野建筑工作室”创始人。研究领域包括居室与生活空间设计;园林与传统设计语言的现代转译;当代建筑师及作品;复杂城市系统及其活力等。著有《花园里的花园》、《异物感》等学术著作,主持《当代中国建筑思想评论丛书》、《中国建筑与城市评论读本》等系列出版物,也是《光辉城市》、《透明性》等理论专著的译者。与王欣联合主编《乌有园》系列丛书。


内页预览
 
 
 
 
 
 
 
 



购买方式

《居室亦园林》现已上架群岛BOOKS实体店和微店,有普通版和 作者 签名版 供读者选购。


书名

作者

出品

联合出品

特约编辑

平面设计

出版时间

装帧 开本

ISBN

定价

页数

居室亦园林

金秋野

群岛ARCHIPELAGO

波莫什

辛梦瑶

on paper

东华大学出版社,2023年1月出版

平装 16开

978-7-5669-2156-7

218.00元

270页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建筑资料库

返回版块

13.58 万条内容 · 17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贝聿铭逝世4周年:他用一生诠释“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真谛

4年前的5月16日,贝聿铭先生告别了这个世界。   贝聿铭是第一位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的华裔建筑师,他被誉为用建筑语言巧妙地将中国文化融入建筑的 “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大师”。     (图源:Archdaily)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