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条件:制糖企业废水
工艺条件:调节池--UASB(跨接未使用)--两级AA/O工艺--二沉出水
运行数据:PH不稳定从4到8
COD数据:未做连续监测,只有瞬时数据
污泥方式:接种培养
沉降比:约20%
污泥浓度:不详
一、调试初期与领导争执关于污泥接种量和溶解氧控制的相关问题。
1.关于接种污泥的量的问题
现在大量的污水调试项目,前期都采用的的污泥接种方式。通过计算得出一个污泥投加量,然后购买一些脱水污泥作为培养接种源,在这种模式下,有一个污泥源本身的问题被忽略,那就是污泥源的质量问题。在污泥源选择上,需要考虑脱水过后的污泥的有机物含量问题,一般经验的人员基本只看MLSS的数值,而忽略了MLVSS的数值。在常规市政污水厂一般来说MLVSS占到MLSS的75%-85%。有一些极端情况,MLVSS仅占MLSS的20%-30%,那么就意味着你拉回来的污泥实际的微生物的量少的可怜,大量的无机颗粒充斥在池体里,这时候对系统的调试毫无帮助,反而增加了系统中污泥量,加大了将来系统的污泥脱水量。
在接种污泥的选择上,一般建议采用含水率80%左右的污泥作为接种源。在很多厂区为了有效的降低污泥的含水率,经常会添加铁盐,石灰等辅助药剂来达到破璧脱水的降低污泥含水率。常规含水率能降到60%以下。这类污泥由于污泥内微生物被破壁,严格意义上说,污泥内已经不存在作为接种所需要的微生物,即使有一部分,实际能适应新水体的微生物已经相当有限了。在新的污泥脱水工艺当中,如采用热水解工艺,低温干化工艺,处置过的污泥,原则上都是解决细胞核内的水,此时细胞核内水脱除后,微生物已死亡,只能作为碳源方向来使用,不能作为接种源来使用。如果是厌氧发酵污泥,未加石灰等破壁药剂,这类污泥可以作为接种源来使用。
如果没有接种污泥源,一般用粪便,河塘底泥,酒糟等作为培养源也是可行的。但这种培养则需要进行菌种驯化,时间会比较长,效果也比较慢。通过不断换水来达到培养的目的,在SV数值达到10%之前,系统负荷较差,如果控制不当,一般产生原因是,溶氧过高造成的活性污泥自氧化解絮。则会造成整个系统崩溃。当SV数值达到10%以上,方可以进入间歇进水或小流量进水状态。SV从5%到10%是一个漫长而焦虑的时间段。
相对而言,接种培养效率要远高于自培养。
二、溶解氧控制问题
溶解氧在运行中,是一个相对不容易被理解的概念。很多人把水体中的氧含量和运行中的溶解氧的概念混为一谈。
溶解氧是未被微生物消耗的游离态的氧。实际上是水体中的氧含量?被生物消耗掉的氧。不是我们认为的水体中的氧含量,比如25度的水,氧的饱和浓度是8.25mg/L。如果微生物降解有机物要消耗水体中的氧,在实际运行中,8.25这个数值是不可能达到的。水体中氧的饱和度是随着水温降低而提高的,0度水的氧饱和浓度是14.64mg/L.如果水温一定,氧的饱和浓度也是一定的,如果你测出来的溶氧超过了水体的氧饱和浓度,基本可以断定你的溶氧仪表,实时数据已经出错了。
溶解氧还有一个直接而致命的问题,那就是数据滞后。我们拿一个普通市政污水厂的好氧系统来举例,我们的溶氧仪一般安装在出水口,理论上好氧池的水力停留时间是8-12小时,那么我们此时此刻得到的溶解氧所对应的进水COD数值,实际上是8-12小时之前的进水数据,那么这个时候拿瞬时数据去控制系统运行状态,很显然是不正确的。在实际运行当中,溶解氧只能作为趋势数据来管理使用,而不能作为点数据来使用。
在污泥培养初期,由于微生物的数量,种群,消耗量不稳定。在加上溶解氧数据的滞后性问题,所以在采用的溶氧控制原则是“宜低不宜高”。这样的操作原因是,溶氧是未被微生物消耗的那部分游离态的氧,由于微生物的状态不稳定,就会造成溶氧控制困难,如果要降低溶氧的值,那么可行的办法就是增加微生物量。而反观如果溶氧低,能够通过开启风机的开启度,快速水体中的溶氧。这也就是为什么培养期溶氧宜低不宜高的原因。
申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点击此处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水处理
返回版块42.3 万条内容 · 1442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ChatGpt环保问题集(五)ChatGpt环保问题集(五)1.餐厨垃圾处理哪种技术更为成熟,国外有什么好的案例?餐厨垃圾,又称为厨余垃圾或厨房垃圾,主要包括剩菜剩饭、菜叶、水果皮等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生物降解、热解、气化、焚烧等。其中,生物降解技术,尤其是厨余垃圾堆肥和厌氧消化技术,在处理餐厨垃圾方面较为成熟。以下是国外一个处理餐厨垃圾的优秀案例:案例:加州圣何塞厨余垃圾厌氧消化项目(San Jose, California, USA)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